首頁 > 職責大全 > 液氯泄漏事故處置預案格式

液氯泄漏事故處置預案格式

2024-07-15 閱讀 5882

液氯是劇毒物質,是引發化學災害事故的常見原因之一。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過程中發生泄漏,極易造成重大人生傷亡和區域性污染。我市的化工企業高速發展,液氯在化工企業中使用也很廣泛。針對其特性和結合中隊的實際特知底制定本預案。

一、液氯特性

1、液氨常溫下為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臭味氣體。

2、其本體不燃,但能助燃。比空氣約重2.5倍,在空氣中不易擴散。

3、絕對壓力為1個大氣壓的純氣體,在零下-35攝氏度時成為液態,其由液相變為氣相時體積擴大約400倍。

4、能溶解于水,但溶解度不大,并隨溫度升高而減少。

5、氯與絕大多數有機物均能發生激烈反應,如果鋼瓶等裝氨容器中混入有機化合物,一定條件下,引起激烈反應而導致爆炸。

6、氯氣有劇毒,對眼睛和呼吸系統的粘膜有極強的刺激性,在肺中發生淤血和水腫,空氣中最高允許濃度為0.002mg/L,超過2.5mg/L人吸入后立即死亡。

二、液氯泄漏事故特點

1、擴散迅速,危害大。

液氯泄漏后,有液相變為氣相,體積迅速擴大,并隨風漂移,形成大面積染毒區,需及時疏散危害區域的人員,以及轉移能與氨氣發生激烈反應的有機物質。

2、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中毒。

劇毒的氯氣能通過呼吸道、眼睛、皮膚等途徑侵入人體,引起無有效防護人員嚴重中毒,造成傷亡。

3、環境污染,洗消困難。

大量液氯泄漏,嚴重污染空氣、地面及水體,并易滯留在下水道、溝渠、低洼等處,不易擴散,全面、徹底洗消困難,將在較長時間內危害生態環境。

三、處置程序與措施

戰斗分工:

指揮員:王俊

后勤保障組:李海川陶則永

通訊報道組:梁健何小龍

偵檢小組:黃帥、馮飛、歐陽晃兵

救人小組:高露清徐小宋陳健高前進馬超雷偉濱雷壯

滅火組:李祥飛王蒙鄒俊杰汪亭

后勤保障組:李海川陶則永

1、現場詢情

接警到場后,一班偵察小組要詳細詢問有無發生爆炸;泄漏罐儲量、泄漏部位、泄漏量、擴散面積;有無人員傷亡;是否采取堵漏措施以及可能采取的堵漏方法等。

2、偵察檢測

偵察小組要迅速利用有毒氣體檢測儀測定氯氣濃度及擴散范圍;測定現場及周圍區域的風向和風力;搜尋遇險和被困人員,并迅速組織營救和疏散。

3、設立警戒

一班的警戒小組根據偵察小組偵檢結果和掌握的情況、確定警戒范圍,設置警戒標志,布置警戒人員,嚴控人員出入,并在整個處置過程中,實施動態檢測。

4、有效防護

進入事故現場的消防人員必須佩帶隔絕式空氣呼吸器,進入內部執行關閥堵漏任務的官兵要著全封閉式消防防化服。

5、疏散人員

一班的救援小組在攜帶個人防護裝備的情況下,根據偵察小組提供的情況,迅速救助疏散染毒區域及擴散可能波及范圍的一切無關人員。

6、轉移與之反應的化學物品

五班人員在做個人防護裝備的情況下,與單位的人員迅速對事故現場內能夠與氯氣發生化學反應的乙炔、氫氣、烴類等化學物品,能夠轉移的立即轉移,難以轉移的應采取保護措施,防止引起爆炸。

7、稀釋降毒

二班出兩支多功能水槍以泄漏點為中心,在儲罐或容器的四周設置水幕或噴霧水槍噴射霧水進行稀釋降毒,三班出兩支多功能水槍對二班人員進行掩護,并對擴散的氣體進行稀釋,但不宜使用直流水。

8、關斷閥源

生產裝置發生氯氣泄漏,應要求事故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或熟悉情況的人員負責關閉輸送物料的管道閥門,切斷事故源時,二班兩支多功能水槍出噴霧水槍掩護并協調操作。

9、倒罐轉移

儲罐或容器發生泄漏,無法堵漏時,可采取疏導的方法將液氯倒入其他容器或儲罐。在倒罐時,二、三班四支水槍要協調一致,保證不留空點間隙。四班車保證向前方提供不間斷供水。其他無關人員全部遠離危險區。

10、化學中和

儲罐或容器發生小量泄漏,可采取化學中和方法,即在消防水罐車中加入蘇打粉等堿性物質向罐體或容器噴射,以減輕危害;也可以將泄漏的液氯導致碳酸氫鈉溶液中,使其中和,形成無害或微毒廢水。

11、浸泡水解

運輸途中,體積較小的液氯鋼瓶閥門損壞,發生泄漏,又無堵漏工具,無法制止外泄時,可將鋼瓶浸入氫氧化鈣等堿性溶液中進行中和,但要防止流入河流等易造成公害的場所。

12、器具堵漏

堵漏時由一班堵漏小組負責完成,二班水槍進行掩護。

(1)管道壁發生泄漏,且泄漏點處在閥門以前或閥門損壞,不能關閥門止漏時,可使用堵漏墊、堵漏楔、堵漏袋等專用器具實施封堵。

(2)微孔跑、冒、滴、漏、可用螺絲釘加粘合劑旋入孔內的方法堵漏。

(3)罐壁撕裂發生泄漏,可用沖氣袋、充氣墊等專用器具從外部包裹堵漏。

(4)帶壓管道泄漏,可用捆綁式充氣堵漏帶或使用金屬外殼內襯橡膠墊等專用器具實施內外堵漏。

(5)閥門法蘭盤或法蘭墊片損壞,發生泄漏,可用不同型號的法蘭夾具,并注射密封膠的方法進行堵漏,也可直接使用專門的閥門堵漏工具實施堵漏。

13、洗消處理

處置完畢,由四班車負責向洗消帳篷供水和洗消液對人員器材裝備進行洗消。根據液氯的理化性質和受污染的具體情況可采取下述的方法洗消:一是化學消毒法,即用氫氧化鈉、氨水碳酸氫鈉等堿性物質溶液噴灑在染毒區域或受污染體表面,發生化學反應改變毒物性質,成為無毒或低毒物質。二是物理消毒法,即用吸附墊、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質,吸附回收轉移處理;對污染空氣可用水驅動排煙機吹散降毒,也可對污染區暫時封閉,依靠自然條件,如日曬、雨淋、通風等使毒氣消失;也可噴射霧狀水進行稀釋降毒。

四、行動要求

1、指揮部的設置及救援車輛的停放,應與染毒區域保持適當的距離,并設在上風方向。

2、進入毒區實施搶險作業的人員一定要精干,個人防護充分,并使用開花或噴霧水槍進行掩護。

3、實施洗消作業時,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同時要注意觀察參與處置氯氣泄漏的人員身體狀況,并進行健康檢查。

4、對現場輕微中毒人員應立即轉移到空氣新鮮處。對接觸毒物的皮膚、面部可用水沖洗,癥狀嚴重者立即送醫院救治。

5、液氯的生產、儲存裝置發生泄漏,主要由事故單位負責處置,事故單位不能有效止漏時,公安消防應在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的配合指導下行動。

6、按上級指示,確定新聞發布會的內容、時間和發言人。

篇2:液氯泄漏事故應急措施

1液氯泄漏事故應急措施

(1)報告

根據美國OSHA高危險化學品過程安全管理:臨界值681kg;預防事故泄漏臨界值l135kg;應急計劃和社區知情權45.4kg,應急報告量4.54kg,最低應報告濃度1.0%。

(2)疏散

在液氯泄漏事故中,必須及時做好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工作。結合氣象條件,迅速確定疏散距離是救援工作的重要課題。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編制的ERG2000中的數據是運用a.最新的釋放速率和擴散模型;b.美國運輸部有害物質事故報告系統(HMIS)數據庫的統計數據;c.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一百二十多個地方5a的每小時氣象學觀察資料以及各種化學物質毒理學接觸數據等3個方面綜合分析而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2液氯泄漏事故應急措施應考慮的方面

(1)緊急隔離

緊急隔離帶是以緊急隔離距離為半徑的圓,如上述危險區域(死亡半徑)范圍,非事故處理人員不得人內。

(2)下風向疏散距離

下風向疏散距離是指必須采取保護措施的范圍,即該范圍內的居民處于有害接觸的危險之中,可以采取撤離、密閉住所窗戶等有效措施,并保持通訊暢通以便于指揮。

(3)氣象和環境條件

由于夜間氣象條件對毒氣云的混和作用要比白天來得小,毒氣云不易散開,因而下風向疏散距離相對比白天的大。夜間和白天的區分以太陽升降為準。

對周圍建筑或樹木情況以及當時風速等也應當進行考慮。

如泄漏形成的毒氣云從山谷或高樓之間穿過,因大氣的混和作用減小,疏散距離應增加。白天氣溫逆轉或在有雪覆蓋的地區,或者在日落時發生泄漏,如伴有穩定的風,也需要增加疏散距離。因為在這類氣象條件下污染物的大氣混和與擴散比較緩慢(即毒氣云不易被空氣稀釋),會順下風向飄至較遠處。

(4)泄漏量

結合事故現場的實際情況如泄漏量、泄漏壓力、泄漏形成的釋放池面積,如有多只貯罐同時泄漏,應增加大量泄漏的疏散距離;另外,如果液氯物料溫度或室外氣溫超過30℃(上述計算中取值t=25℃),疏散距離也應增加。表1為國外氯氣泄漏疏散計劃簡表。

表1國外氯氣泄漏疏散計劃

篇3:液氯泄漏事故處置預案格式

液氯是劇毒物質,是引發化學災害事故的常見原因之一。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過程中發生泄漏,極易造成重大人生傷亡和區域性污染。我市的化工企業高速發展,液氯在化工企業中使用也很廣泛。針對其特性和結合中隊的實際特知底制定本預案。

一、液氯特性

1、液氨常溫下為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臭味氣體。

2、其本體不燃,但能助燃。比空氣約重2.5倍,在空氣中不易擴散。

3、絕對壓力為1個大氣壓的純氣體,在零下-35攝氏度時成為液態,其由液相變為氣相時體積擴大約400倍。

4、能溶解于水,但溶解度不大,并隨溫度升高而減少。

5、氯與絕大多數有機物均能發生激烈反應,如果鋼瓶等裝氨容器中混入有機化合物,一定條件下,引起激烈反應而導致爆炸。

6、氯氣有劇毒,對眼睛和呼吸系統的粘膜有極強的刺激性,在肺中發生淤血和水腫,空氣中最高允許濃度為0.002mg/L,超過2.5mg/L人吸入后立即死亡。

二、液氯泄漏事故特點

1、擴散迅速,危害大。

液氯泄漏后,有液相變為氣相,體積迅速擴大,并隨風漂移,形成大面積染毒區,需及時疏散危害區域的人員,以及轉移能與氨氣發生激烈反應的有機物質。

2、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中毒。

劇毒的氯氣能通過呼吸道、眼睛、皮膚等途徑侵入人體,引起無有效防護人員嚴重中毒,造成傷亡。

3、環境污染,洗消困難。

大量液氯泄漏,嚴重污染空氣、地面及水體,并易滯留在下水道、溝渠、低洼等處,不易擴散,全面、徹底洗消困難,將在較長時間內危害生態環境。

三、處置程序與措施

戰斗分工:

指揮員:王俊

后勤保障組:李海川陶則永

通訊報道組:梁健何小龍

偵檢小組:黃帥、馮飛、歐陽晃兵

救人小組:高露清徐小宋陳健高前進馬超雷偉濱雷壯

滅火組:李祥飛王蒙鄒俊杰汪亭

后勤保障組:李海川陶則永

1、現場詢情

接警到場后,一班偵察小組要詳細詢問有無發生爆炸;泄漏罐儲量、泄漏部位、泄漏量、擴散面積;有無人員傷亡;是否采取堵漏措施以及可能采取的堵漏方法等。

2、偵察檢測

偵察小組要迅速利用有毒氣體檢測儀測定氯氣濃度及擴散范圍;測定現場及周圍區域的風向和風力;搜尋遇險和被困人員,并迅速組織營救和疏散。

3、設立警戒

一班的警戒小組根據偵察小組偵檢結果和掌握的情況、確定警戒范圍,設置警戒標志,布置警戒人員,嚴控人員出入,并在整個處置過程中,實施動態檢測。

4、有效防護

進入事故現場的消防人員必須佩帶隔絕式空氣呼吸器,進入內部執行關閥堵漏任務的官兵要著全封閉式消防防化服。

5、疏散人員

一班的救援小組在攜帶個人防護裝備的情況下,根據偵察小組提供的情況,迅速救助疏散染毒區域及擴散可能波及范圍的一切無關人員。

6、轉移與之反應的化學物品

五班人員在做個人防護裝備的情況下,與單位的人員迅速對事故現場內能夠與氯氣發生化學反應的乙炔、氫氣、烴類等化學物品,能夠轉移的立即轉移,難以轉移的應采取保護措施,防止引起爆炸。

7、稀釋降毒

二班出兩支多功能水槍以泄漏點為中心,在儲罐或容器的四周設置水幕或噴霧水槍噴射霧水進行稀釋降毒,三班出兩支多功能水槍對二班人員進行掩護,并對擴散的氣體進行稀釋,但不宜使用直流水。

8、關斷閥源

生產裝置發生氯氣泄漏,應要求事故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或熟悉情況的人員負責關閉輸送物料的管道閥門,切斷事故源時,二班兩支多功能水槍出噴霧水槍掩護并協調操作。

9、倒罐轉移

儲罐或容器發生泄漏,無法堵漏時,可采取疏導的方法將液氯倒入其他容器或儲罐。在倒罐時,二、三班四支水槍要協調一致,保證不留空點間隙。四班車保證向前方提供不間斷供水。其他無關人員全部遠離危險區。

10、化學中和

儲罐或容器發生小量泄漏,可采取化學中和方法,即在消防水罐車中加入蘇打粉等堿性物質向罐體或容器噴射,以減輕危害;也可以將泄漏的液氯導致碳酸氫鈉溶液中,使其中和,形成無害或微毒廢水。

11、浸泡水解

運輸途中,體積較小的液氯鋼瓶閥門損壞,發生泄漏,又無堵漏工具,無法制止外泄時,可將鋼瓶浸入氫氧化鈣等堿性溶液中進行中和,但要防止流入河流等易造成公害的場所。

12、器具堵漏

堵漏時由一班堵漏小組負責完成,二班水槍進行掩護。

(1)管道壁發生泄漏,且泄漏點處在閥門以前或閥門損壞,不能關閥門止漏時,可使用堵漏墊、堵漏楔、堵漏袋等專用器具實施封堵。

(2)微孔跑、冒、滴、漏、可用螺絲釘加粘合劑旋入孔內的方法堵漏。

(3)罐壁撕裂發生泄漏,可用沖氣袋、充氣墊等專用器具從外部包裹堵漏。

(4)帶壓管道泄漏,可用捆綁式充氣堵漏帶或使用金屬外殼內襯橡膠墊等專用器具實施內外堵漏。

(5)閥門法蘭盤或法蘭墊片損壞,發生泄漏,可用不同型號的法蘭夾具,并注射密封膠的方法進行堵漏,也可直接使用專門的閥門堵漏工具實施堵漏。

13、洗消處理

處置完畢,由四班車負責向洗消帳篷供水和洗消液對人員器材裝備進行洗消。根據液氯的理化性質和受污染的具體情況可采取下述的方法洗消:一是化學消毒法,即用氫氧化鈉、氨水碳酸氫鈉等堿性物質溶液噴灑在染毒區域或受污染體表面,發生化學反應改變毒物性質,成為無毒或低毒物質。二是物理消毒法,即用吸附墊、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質,吸附回收轉移處理;對污染空氣可用水驅動排煙機吹散降毒,也可對污染區暫時封閉,依靠自然條件,如日曬、雨淋、通風等使毒氣消失;也可噴射霧狀水進行稀釋降毒。

四、行動要求

1、指揮部的設置及救援車輛的停放,應與染毒區域保持適當的距離,并設在上風方向。

2、進入毒區實施搶險作業的人員一定要精干,個人防護充分,并使用開花或噴霧水槍進行掩護。

3、實施洗消作業時,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同時要注意觀察參與處置氯氣泄漏的人員身體狀況,并進行健康檢查。

4、對現場輕微中毒人員應立即轉移到空氣新鮮處。對接觸毒物的皮膚、面部可用水沖洗,癥狀嚴重者立即送醫院救治。

5、液氯的生產、儲存裝置發生泄漏,主要由事故單位負責處置,事故單位不能有效止漏時,公安消防應在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的配合指導下行動。

6、按上級指示,確定新聞發布會的內容、時間和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