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礦井火災應急救援預案
一、目的
為確保在煤礦井下發生火災事故后能夠有效地防止事故擴大,迅速搶救受災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傷害和損失,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二、范圍
本應急預案適用于本礦井下發生火災事故時的應急處理。
三、職責
四、發生火災事故的應急預案
(一)發生火災事故的匯報和救災組織計劃
1、發生火災事故后,事故地點及附近的人員在安全地點利用電話迅速將發生事故的地點、災害性質、原因和火災程度向礦值班室匯報,井下其它地點人員發現煙霧等異常情況后,也應及時匯報。
2、值班員接到井下災情匯報后,立即通知礦值班領導,并做好記錄,值班領導接到通知后,立即到值班室并根據事故性質和受災范圍,決定是否通知救護大隊,用電話通知災區和受威脅區域人員,上述地區人員按《**煤礦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中的撤退方式及避災路線進行撤退。
3、值班領導按《**煤礦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制定的通知程序,通知礦長、總工、各副礦長及有關科室負責人,同時上報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4、縣(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成立救災指揮部,籌建處主任和總工程師配合礦山救護隊隊長,制定營救遇難人員和處理事故的作戰計劃。
5、救災指揮部應迅速查明并組織通知撤退災區和受威脅區域的人員,積極組織礦山救護隊搶救遇難人員,同時探明火區地點、范圍和發火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火焰向有人員的巷道蔓延。
6、切斷火區電源。
7、根據已探明的火區地點和范圍,制定出具體的滅火方案。
(二)發生火災事故的自救計劃
執行《**煤礦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中瓦斯、煤塵爆炸自救的有關規定。
五、應急預案的學習、演習
1、井下各工隊負責組織本隊職工學習應急預案,工作地點發生變化后或有新工人入礦時,都必須進行學習,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
2、如條件允許,礦井按應急預案每年組織一次模擬演習,針對演習發現的問題,及時修改補充應急預案,并保存記錄。
篇2:發生礦井火災事故避災措施
發生礦井火災事故的避災措施
1、首先要盡最大的可能迅速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質、地點、范圍和事故區域的巷道情況、通風系統、風流及火災煙氣蔓延的速度、方向以及與自己所處巷道位置之間的關系,并根據曉南礦2008年度《煤礦企業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預案)》及現場的實際情況,確定撤退路線和避災自救的方法。
2、撤退時,任何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驚慌、不能狂奔亂跑。應在現場負責人及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下有組織地撤退。
3、位于火源進風側的人員,應迎著新鮮風流撤退。
4、位于火源回風側的人員或是在撤退途中遇到煙氣有中毒危險時,應迅速戴好自救器,盡快通過捷徑繞到新鮮風流中去或在煙氣沒有到達之前,順著風流盡快從回風出口撤到安全地點;如果距火源較近而且越過火源沒有危險時,也可迅速穿過火區撤到火源的進風側。
5、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時間內不能安全撤出時,應盡量尋找有壓風管路系統的地點,以壓縮空氣供呼吸之用。
6、撤退行動既要迅速果斷,又要快而不亂。撤退中應靠巷道有聯通出口的一側行進,避免錯過脫離危險區的機會,同時還要隨時注意觀察巷道和風流的變化情況,謹防火風壓可能造成的風流逆轉。
7、如果無論是逆風或順風撤退,都無法躲避著火巷道或火災煙氣可能造成的危害,則應迅速進入避難硐室;沒有避難硐室時應在煙氣襲來之前,選擇合適的地點(獨頭巷或硐室、兩道風門之間)就地利用現場條件,快速構筑臨時避難硐室,進行避災自救。
8、逆煙撤退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在一般情況下不要這樣做。除非是在附近有脫離危險區的通道出口,而且又有脫離危險區的把握時;或是只有逆煙撤退才有爭取生存的希望時,才采取這種撤退方法。
9、撤退途中,如果有平行并列巷道或交叉巷道時,應靠有平行并列巷道和交叉巷口的一側撤退,并隨時注意這些出口的位置,盡快尋找脫險出路。在煙霧大、視線不清的情況下,要摸著巷道避前進,以免錯過聯通出口。
10、當煙霧在巷道里流動時,一般巷道空間的上部煙霧濃度大、溫度高、能見度低,對人的危害也嚴重,而靠近巷道底板情況要好一些,有時巷道底部還有比較少的低溫空氣流動。為此,在有煙霧的巷道里撤退時,在煙霧不嚴重的情況下,即使為了加快速度也不應直立奔跑,而應盡量躬身彎腰,低著頭快速前進。如煙霧大、視線不清或溫度高時,則應盡量貼著巷道底板和巷避,摸著鐵道或管道等爬行撤退。
11、在高溫濃煙的巷道撤退還應注意利用巷道內的水,浸濕毛巾、衣物或向身上淋水等辦法進行降溫,或是利用隨身物件等遮擋頭面部,以防高溫煙氣的刺激等。
12、在撤退過程中,當發現有發生爆炸的前兆時(當爆炸發生時,巷道內的風流會有短暫的停頓或顫動,應當注意的是這與火風壓可能引起的風流逆轉的前兆有些相似),有可能的話要立即避開爆炸的正面巷道,進入旁側巷道,或進入巷道內的躲避硐室;如果情況緊急,應迅速背向爆源,靠巷道的一幫就地順著巷道爬臥,面部朝下緊貼巷道底板、用雙臂護住頭面部并盡量減少皮膚的外露部分;如果巷道內有水坑或水溝,則應順勢爬入水中。在爆炸發生的瞬間,要盡力屏住呼吸或是閉氣將頭面浸入水中,防止吸入爆炸火焰及高溫有害氣體,同時要以最快的動作戴好自救器。爆炸過后,應稍事觀察,待沒有異常變化跡象,就要辨明情況和方向,沿著安全避災路線,盡快離開災區,轉入有新鮮風流的安全地帶。
篇3:X礦井火災預防安全措施
一、礦井外因火災隱患分析
1、產生外因火災的條件是:有易燃物存在、有足夠的氧氣和足以引起火災的熱源。
2、礦井易燃物有:①坑木;②變壓器油、液壓油、潤滑油等;③棉紗、布頭、紙等擦拭材料;④瓦斯、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氣體;⑤煤和煤塵等。
3、引起外因火災的原因有:
(1)機械能轉化的熱。如皮帶與托輥摩擦、采掘機械運轉時沖擊或摩擦產生的熱。
(2)電能轉化的熱。如電流短路、電器設備帶載運轉、電焊、電爐放熱等。
(3)化學反應產生的熱。如不合格的炸藥爆破、瓦斯和煤塵爆炸、煤炭自燃、火焊、電焊接等。
(4)吸煙、冬季取暖、消防設施、器材不完好、工人消防意識不強等原因。
二、外因火災的預防
1、帶式輸送機使用中,必須制定防止發生火災的技術安全措施,所使用的皮帶必須是阻燃膠帶。
2、所有帶式輸送機機頭都要配齊合格的干粉滅火器和滅火沙、防火鐵鍬,防止帶式輸送機發生意外火險時使用。帶式輸送機機道供水管路每50米安裝一個三通,且軟管齊全,水路暢通。
3、各電氣、機械場所都必須按要求配齊滅火器材包括干粉滅火器、co2滅火器和滅火沙、防火锨,并做到定期檢查,以備發生意外火險時使用。
4、定期對帶式輸送機的六大保護進行試驗,試驗完后必須填寫試驗記錄并簽字,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嚴禁甩掉或拆除帶式輸送機保護。
5、設置煙霧報警斷電保護裝置,每月上井到地面試驗一次。
6、供電系統的繼電器應每天進行一次試驗,并認真填寫記錄,保證繼電器靈敏可靠,嚴禁甩掉繼電器不用。
7、井下各種電器高低壓開關防爆性能達到《煤礦安全規程》要求,過電流、漏電、過負荷和欠壓釋放等保護裝置齊全,動作靈敏可靠;井口和井下電氣設備必須有防雷擊和防短路的保護裝置。
8、井下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必須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第223條的有關規定,并制定嚴格的安全措施,報有關領導批準。
9、井下必須使用取得生產許可證的煤礦許用炸藥和許用電雷管,嚴禁使用產生火焰的爆破器材和爆破工藝。
10、嚴格井口檢身制度,嚴禁攜帶煙草和點火物品下井;工業廣場內的主井、副井、風井,井口20米內嚴禁煙火;井下嚴禁使用電爐、燈泡取暖。
11、井下主要大巷、機電硐室必須采用不燃性材料支護或進行阻燃處理。
12、加強員工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防火意識。
三、外因火災發生時的處理
1、外因火災比較直觀,初期火勢較小,容易控制,現場人員應充分利用防塵供水管路、滅火器或其它可能利用的滅火工具直接滅火并向礦調度室匯報。
2、如果火災規模較大,現場人員不能直接撲滅火災時,應盡快將火災的地點、范圍、性質等情況向調度室匯報,并積極組織受火災威脅區域的人員沿避災路線盡快撤離災區。
3、調度室接到井下火警報告后,應根據事故的地點、性質、規模等,立即通知災區人員和受威脅區域的人員,盡快沿避災路線撤離災區,并及時通知礦山救護隊和有關領導組織救災。
4、總指揮應積極組織礦山救護隊營救災區人員,并組織人員采取措施,控制火勢蔓延,制定切實可行的救災、滅火方案。
5、電氣設備著火滅火時,必須首先切斷電源,油類著火時,禁止用水滅火。
6、根據已探明的火區地點、范圍等情況,確定調整通風系統方案。
7、當井下火災規模較大,無法直接滅火或直接滅火無效時,必須采取封閉火區的滅火措施。封閉時應采取在火源的“進、回風側同時封閉”;不具備同時封閉條件時,可以采用“先封閉火源進風側,后封閉火源回風側”的封閉順序;一般不得采用“先回后進”的封閉順序。封閉火區應采取措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缺氧窒息和瓦斯爆炸事故。
8、搶救火災或爆炸事故的遇險人員時,必須在救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以救護隊為主進行。
9、井上設有消防材料庫,如因處理事故使用,必須及時補齊消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