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反應處置應急預案范本
為保證預防接種安全有序,充分應對特殊個體突發異常反應或事件,特制定異常反應處置預案。
一、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現
所有受種者疫苗接種后必須在現場留觀30分鐘,由1名接種醫生和護士現場負責觀察,如發現一般接種反應和輕度的異常反應,可在現場進行診治。如發現嚴重異常反應如過敏性休克,也應在現場立即搶救和治療,待緩解后緊急送相關醫院。
二、應急處置流程
1、發現嚴重異常反應如過敏性休克,要在現場立即搶救和治療。
2、留觀室由1名急診科醫生和1名護士負責,如出現嚴重副反應須現場急救診治,待緩解后緊急送相關醫院,由派駐接種點的急診科醫生聯系救護車或其它交通工具,同時報告本單位領導安排落實急診(室)門診、住院病房和相關急診救治醫生等。
三、診治費
嚴重副反應急救診治費用,先由相關接種單位或醫院墊付,然后經調查診斷或鑒定,確定病因后,按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解決。
四、嚴重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報告
(一)報告
1、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兒童監護人姓名、住址、接種疫苗名稱、劑次、接種時間、發生反應的時間和人數、主要臨床特征、初步診斷和診斷單位、報告單位、報告人、報告時間等。
2、報告程序及時限:在發現嚴重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或者接到相關報告,應當及時向組織實施單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填寫“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報告卡”。
接到報告的接種單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立即組織調查核實和處理,在接到與預防接種有關的死亡、群體性反應或者引起公眾高度關注事件的報告時,應按規定時限逐級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二)調查
1、調查組織:接到報告后,應立即核實,組織調查。衛生部門調查組原則上由臨床、流行病、免疫規劃、實驗室檢驗等有關專業人員組成。
2、調查步驟和內容:根據報告內容,核實出現反應者的基本情況、主要臨床表現、初步診斷、疫苗接種情況、發生反應的時間和人數等,完善相關資料,做好深入調查的準備工作。
(1)訪視病人與臨床檢查:現場訪視病人,并進行深入調查和臨床檢查。主要了解病人的預防接種史、既往健康狀況、家族史或變態反應史,調查初次發病時間與預防接種時間的關系,對病人進行臨床檢查,要掌握目前主要癥狀和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結果、已采取治療措施和效果等相關資料。如病例已死亡,應當建議進行尸體解剖。
(2)收集預防接種相關信息
①疫苗:疫苗進貨渠道、供貨單位資質證明、疫苗購銷記錄;疫苗運輸條件和過程,觀察目前疫苗貯存條件和冰箱溫度記錄、冰箱是否存放其他物品;接種疫苗種類、生產單位、批號、出廠日期、有效期、來源、領取日期,同批號疫苗感觀性狀。
②接種現場情況、接種時間和地點、接種單位和接種人員資質。
③接種實施情況,接種部位、途徑、劑次和劑量,打開的疫苗何時用完;安全注射情況、注射器材來源、注射操作是否規范。
④接種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員的反應情況,當地相關疾病發病情況。
(3)檢查和調查內容:調查引起該疾病或癥狀的病因、病原或發病因素,根據相關疾病診斷需要做相關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腦脊液、尿液,CT和核磁共振、病原分離、PCR、相關抗體檢查等。
3、分析與討論:根據調查和收集的資料,分析出現的反應與預防接種在時間上的關聯性、接種疫苗至出現反應平均間隔時間及趨勢、報告發生率與可能的預期發生率的比較,判斷反應是否與預防接種有關;如與預防接種無關,哪些是出現反應的可能原因。
調查組成員應根據自己專業特點,在專家組討論時應充分發表意見,在相關依據的基礎上,逐步達成共識。不得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做出不負責任的診斷。專家組成員未經允許,不得以個人名義以任何方式對外公布調查結論。
4、撰寫調查報告:對出現死亡、嚴重殘疾或者組織器官損傷、群體性反應或者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事件時,在調查結束后由調查組撰寫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對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描述;
(2)對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病例的診斷、治療及實驗室檢查;
(3)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發生后所采取的措施;
(4)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原因分析;
(5)對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初步判定及依據;
(6)撰寫調查報告的人員、時間。
5、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判定: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范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任何醫療單位或個人均不得做出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診斷。以下情形不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種后一般反應;
(2)因疫苗質量不合格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3)因接種單位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導原則、接種方案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4)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前驅期,接種后偶合發病;
(5)受種者有疫苗說明書規定的接種禁忌,在接種前受種者或其監護人未如實提供受種者的健康狀況和接種禁忌等情況,接種后受種者原有疾病急性復發或者病情加重;
(6)因心理因素發生的個體或群體的心因性反應。
篇2: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處理預案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處置預案
神華康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處理預案(試行)
1.總則
預防接種是預防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個體差異,少數人在預防接種后出現一些輕微的不良反應,極個別人可能會出現罕見的嚴重癥狀。為保證預防接種工作的順利實施,特制定本預案。
1.1編制目的
預防或盡可能地減少接種后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及時調查、處理和上報可能出現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增加公眾和全社會對預防接種的認識和信心,做好疫苗針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
1.2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依法規范。
1.3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
1.4適用范圍
上報到自治區級的所有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
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2.1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
衛生廳設立應急指揮部,由衛生廳主管領導及相關單位負責人組成,統一領導自治區境內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衛生廳應急辦,由廳應急辦、疾控處、醫政處、法監處、學會辦、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成,其具體責任包括:
(1)研究并制定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應對策略和指導意見;
(2)組織制定和審定應急預案;
(3)領導、組織和協調開展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的處理;
(4)協調與應急處理有關的相關部門;
(5)當事件超出衛生廳處置能力時,依程序請求上級支援;
(6)根據實際情況建議進入相應的應急狀態;
(7)分析總結年度自治區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工作。
根據事件發展情況設各專項業務技術組,確定應急策略和措施。
2.2專家咨詢委員會:衛生廳協調成立由流行病學、實驗室檢驗、臨床醫學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對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事件的核實、控制、啟動或停止本預案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建議。
2.3專業技術機構:由衛生廳學會辦牽頭成立“自治區衛生廳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診斷處理小組”,協助應急辦做好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診斷、鑒定和處理工作。
3事件分級
由于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特殊性和社會敏感性,以下情況有一例處理一例,不單獨分級。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死亡、殘疾及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事件。
4監測、預警與報告
4.1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和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日常監測工作。
4.2根據各地(州、市)上報到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信息,按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及時分析其對公眾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做出預警。
4.3報告:自治區衛生廳應急辦在接到與預防接種有關的死亡、群體性反應或者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事件時,應在2小時內向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告。
5應急響應和終止
5.1應急響應原則
發生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和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后,由應急指揮部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的原則,做出相應的應急反應。
5.2應急響應措施
5.2.1啟動預案
一旦發生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后,立即啟動本預案。
5.2.2啟用應急組織
專家咨詢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診斷處理小組按照自治區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開展工作。
5.2.3加強事件的通報和信息溝通
衛生廳應急辦在接到由預防接種引起的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死亡、殘疾,及造成的其他嚴重事件時,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要求及時向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告。必要時衛生廳應指定一位新聞代言人,及時和媒體溝通,避免因媒體的過早介入、過分渲染、失真報道使事態進一步擴大造成局面難以控制。
5.3分級響應
5.3.1調查的組織
接到報告后衛生廳應急辦應及時組織調查,調查組原則上由流行病、免疫預防、臨床醫學、實驗室檢驗等有關專業人員組成。
5.3.2調查步驟和內容
接到報告后需核實報告內容,核實出現反應者的基本情況、主要臨床表現、初步診斷、疫苗接種情況、發生反應的時間和人數等,完善相關資料,做好深入調查的準備工作(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具體調查步驟見附表1,疑似預防接種個案調查表見表2,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病例定義和相應處理辦法見表3)。
根據上報的資料,分析出現的反應與預防接種在時間上的關聯性、接種疫苗至出現反應平均間隔時間及趨勢、報告發生率與可能的預期發生率的比較,判斷反應是否與預防接種有關(如與預防接種無關,哪些是導致出現反應的可能原因)。調查組成員應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在專家組討論時充分發表意見,互相交流,逐步達成共識。專家組成員未經允許,不得以個人名義、任何方式對外公布調查結論。
在調查結束后撰寫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應在結束調查后一周內完成,并及時向國家及相關部門報告。調查報告內容應包括:疑似異常反應的描述、疑似異常反應的診斷、治療及實驗室檢查、疑似異常反應發生后所采取的措施、疑似異常反應的原因分析、對疑似異常反應的初步判定及依據;撰寫調查報告的人員、時間。必要時調查報告要反饋給受種者個人和預防接種單位。
5.4應急響應終止
應急響應的終止需符合以下條件:發生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和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已經消除。
6善后處理
主要是后期評估,事件結束后組織有關人員對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及改進建議,評估報告要上報衛生廳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7保障措施
7.1技術保障
要成立專門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診斷處理小組”,小組成員中有一定比例的臨床各學科的專家。逐步完善報告系統,爭取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相關信息,要對地(州、市)、縣(市、區)進行經常性的分級培訓,增強地(州、市)、縣(市、區)尤其是預防接種單位和預防接種者識別、處理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能力。
7.2物資、經費保障
應保障報告系統所需的軟硬件設施、調查和事件處理工作所需要的車輛、經費和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經濟補償經費。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經濟補償原則按照國務院20**年頒布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附件:附表1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調查步驟
步驟
措施
(1)核實報告信息
獲得患者病案(或其它臨床記錄)
根據病案和記錄資料詳細核對病人的反應情況
獲得反應報表中任何遺漏的細節
確定需要調查的任何其他病人
(2)調查和收集資料
病人
預防接種史
既往病史(包括既往類似反應或其他變態反應史)
類似反應的家族史
反應
病史、臨床描述、任何與反應有關的實驗室結果和反應的診斷
治療、是否住院、效果
可疑疫苗
疫苗運輸條件、目前儲存條件、疫苗安瓿監測狀況和冰箱溫度記錄
疫苗送達基層接種單位前的儲存情況
其他人
其他人是否接種相同的疫苗,接種后是否發病
其他人如接觸疫苗,是否發生類似疾病
調查當地預防接種服務情況
(3)評價免疫服務
詢問
疫苗(包括開啟的安瓿)儲存、分發和處理
稀釋液儲存和分發
疫苗稀釋(過程和保存時間)
注射器和針頭的使用和消毒
接種實施培訓、監督和接種員情況
免疫接種次數是否超過正常
查看
冰箱:是否放其他物品(如在疫苗安瓿旁邊存放可引起混淆的類似容器)、哪些疫苗/稀釋液與其他藥品放在一起;有無瓶子標簽脫落
接種操作(稀釋、吸取疫苗、注射技術、針頭和注射器安全、已開啟安瓿處理)
開啟的安瓿是否看上去受到污染
(4)建立病因假設
按關聯程度分為6類:①非常可能/肯定;②很可能;③可能;④不大可能;⑤無關;⑥不可分類
只要有足夠的信息,就應盡早建立假設;在調查過程中假設是可以改變的
一旦有了假設,調查重點就應放到驗證假設上
根據假設可采取適度措施
通過以下問題可能有助于建立假設:
①這種反應的發生率如何(常見/罕見/無報道)
②已知類似反應是否與其他傳染病同時發生
③已知這種反應是否與疫苗有關
④這種反應是否可用疫苗的生物學特性解釋
⑤疫苗反應的時間間隔是否符合
⑥患者過去是否有類似癥狀
⑦患者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或以前是否使用過其他藥物治療
⑧患者是否有任何伴隨或既往情況
⑨是否有其他起作用的因素
(5)初步判斷假設
發生群體性反應很可能由接種實施差錯引起
假如所有反應都從同一衛生工作者/機構接受疫苗而沒有其他反應,則可能是接種實施差錯導致的事故
假如所有反應都接受相同的疫苗或同批次的疫苗,而在社區內沒有類似反應,則可能是疫苗問題
假如這種反應是一種已知的疫苗不良反應,但發生率增高,則接種實施差錯或疫苗問題可能是原因
假如相同地區同年齡組的未接種者也發生了該病,則很可能是偶合癥
(6)驗證假設
反應分布是否符合假設
有時實驗室檢測對假設有幫助
(7)給出調查結論
得出病因結論
調查表填寫完整
采取糾正行動,建議進一步行動
表2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個案調查表
一、基本情況
1縣國標碼□□□□□□
2發生年份□□□□
3編號□□□□
4姓名
5性別
1男2女□
6出生日期*年*月*日□□/□□/□□
7年齡周歲月齡□□/□□
8職業□□
9現住址
10聯系電話
11監護人姓名
二、就診與報告情況
1發生時間*年*月*日時分□□/□□/□□□□/□□
2就診時間*年*月*日時分□□/□□/□□□□/□□
3就診單位
4報告時間*年*月*日**時**分
□□/□□/□□□□/□□
5報告單位
6報告人
三、臨床資料
1臨床經過(包括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和治療等)
2初步臨床診斷
3是否住院
1是2否□
如果是,醫院名稱
病歷號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4病人轉歸
1治愈
2好轉
3后遺癥
4死亡
5不詳□
如死亡,死亡時間*年*月*日**時**分
□□/□□/□□
□□/□□
病理解剖
1是2否□
解剖結論
四、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1接種前患病史
1有2無3不詳□
如有,疾病名稱
2接種前精神狀況
1活潑
2萎靡
3憂郁
4緊張
5恐懼
6其它□
3接種前過敏史
1有2無□
如有,過敏物名稱
4家庭成員中有無遺傳病/傳染病/精神病/癲癇/過敏/驚厥等
1有2無3不詳□
如有,疾病名稱
五.既往接種史和異常反應史
1既往接種疫苗名稱
2既往發生異常反應
1有
2無□
3如有異常反應,
反應發生日期*年*月*日
□□/□□/□□
接種疫苗名稱
臨床診斷
診斷單位
六、可疑疫苗接種情況(按最可疑的疫苗順序填寫)
(一)可疑疫苗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疫苗名稱
2規格(劑/支.粒)
3生產企業
4批號
5有效日期
6來源
7接種劑量(ml.粒)
8接種劑次
9接種時間
10接種途徑
11接種部位
12疫苗外觀
13保存容器
14保存溫度(℃)
15有無批簽發合格證書
16疫苗是否送檢
17送檢日期
18檢定單位
19檢定結果
(二)稀釋液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稀釋液名稱
2規格(ml/支)
3生產企業
4批號
5有效日期
6來源
7稀釋液外觀
8保存容器
9保存溫度(℃)
(三)注射器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注射器名稱
2注射器類型
3規格
4生產企業
5批號
6有效日期
7來源
8一支注射器接種人數
9消毒方式
(四)接種人員與操作
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1接種人員姓名
2性別
3年齡
4工作單位
5何時從事預防接種工作
6是否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
7有無預防接種培訓合格證
8最近接受培訓時間
9接種地點
10接種操作程序是否正確
表3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病例定義和相應處理辦法
免疫異常反應
病例定義
處理方法
過敏反應(急性嚴重過敏反應)
異常急性過敏反應;免疫后2小時內發生,表現為如下癥狀一項或多項:
因支氣管痙攣引起呼吸困難
喉部痙攣/喉部水腫
一種或多種皮膚癥狀,例如蕁麻疹,面部水腫或全身水腫
自我調整;
抗組胺可能有所幫助。
超敏反應
嚴重的即時性過敏反應(1小時內)導致循環衰竭同時伴隨或不伴隨支氣管痙攣和/或喉痙攣/喉部水腫
腎上腺素注射
腦病
通常在接種6-12天內發生
急性發病,表現為下列3種情況中的任何2種:
癲癇發作
嚴重的意識模糊,持續1天或以上
明顯的行為變化,持續1天或以上
無特異性處理方法;輔助性治療。
發熱
直腸溫度
介于38-38.9oC(低度發熱),39-40.4o(高度發熱)以及40.5oC
以上(重度發熱)
對癥治療;
撲熱息痛
注射部位膿腫
注射部位有波動感或排膿。包括細菌性膿腫:有感染、出現化膿等炎性癥狀;無菌性膿腫:沒發生感染。
切開排膿;
如有菌需使用抗生素。
癲癇
未伴隨神經癥狀和體征的全身抽搐;
發熱癲癇:體溫>
38oC
(直腸)
不發熱癲癇:體溫正常
自我控制、調整;輔助性治療;
撲熱息痛,如發熱可降溫;極少情況可使用抗痙攣藥物。
敗血癥
由細菌感染導致的急性全身病癥,并通過血標本細菌培養確診病例。
早期識別和處理是關鍵。盡快到專業醫院處理,注射抗生素和輸液。
嚴重的局部反應
注射部位紅腫且表現如下癥狀一項或多項:
注射部位周圍關節腫大;
疼痛,發紅和腫大超過3天
需要住院治療
在發病數天至一周內對癥處理;使用止痛藥對癥治療;不需使用抗生素
血小板減少
接種后15-35天內發生,血小板低于50,000/ml,導致瘀傷和/或出血
通常均為輕度并有自限性;少數情況需類固醇類藥物或輸血
中毒性休克
免疫后幾小時內突然發熱、嘔吐和水樣腹瀉。通常24-48小時內導致死亡。
及早識別和處理至關重要。立即轉入醫院注射抗生素和輸液。
過敏反應識別和處理
過敏反應是一種非常罕見,但非常嚴重且有可能致命的變態性反應(通常以接種每百萬疫苗劑次發生率進行評價)。病人發生過敏反應時,專業人員必須正確診斷、處理和迅速安置,然后轉至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缺乏培訓的衛生員有可能將免疫后發生的暈眩和頭暈誤認為過敏反應,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判定。某些人免疫后立即感覺不舒服或暈眩并非過敏的臨床癥狀。暈眩時沒必要注射腎上腺素,如注射,則非常危險。
暈眩發生時,病人立即表現面色蒼白、失去知覺、倒地(如無支撐)。暈眩有時伴隨短暫痙攣、癲癇(即有節奏的肢體抽搐),無需特殊的處理或調查。青少年和成人免疫后,暈眩相對較常見;兒童免疫后出現暈眩現象非常罕見。發生暈眩可將病人處于斜躺體位休息即可,1-2分鐘內病人可恢復知覺,但完全恢復需稍長時間。
焦慮不安會導致面色蒼白、煩躁和用力呼吸(頭重腳輕、頭昏眼花、手口有麻刺感)。呼吸困難通常發生在兒童中,能夠導致兒童面部發紅和青紫;若持續稍長時間,則可能導致兒童失去知覺。
一、過敏反應的識別
過敏反應是一種以循環衰竭為特征、迅速發病、嚴重的機體反應,通常發生于免疫接種后5-30分鐘。過敏反應早期的癥狀表現為全身紅斑和出疹,同時伴隨上部和/或下部呼吸道阻塞。情況嚴重者出現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失去知覺和低血壓。接種人員必須能夠識別過敏反應的臨床體征和癥狀(詳見下表)。通常越嚴重的過敏反應發病越急促。許多致命的過敏反應在免疫接種10分鐘內發病。故必須注意,免疫接種后接種對象必須觀察至少20分鐘后方可自行離開。
失去知覺不是過敏反應唯一的臨床體征,僅僅發生于嚴重病例發病后期。暈眩時會出現較強的大動脈搏動(如:頸動脈),而過敏反應不會出現。過敏反應通常有多種臨床表現。然而如果僅表現1種體征時,如皮膚發癢,則當時很難確診。通常需要對開始發病后8-12小時,甚至48小時內的癥狀進行描述。
臨床表現變化情況
過敏反應體征和癥狀
輕度、早期癥狀
皮膚發癢、皮疹、注射部位腫大;頭暈、發熱
身體某些部位無痛性腫大,如面部、口唇;面紅、皮膚發癢、鼻塞、打噴嚏、流淚
聲音嘶啞、惡心、嘔吐
喉部腫大,呼吸困難、腹部疼痛
晚期、可能危及生命癥狀
喘息、煩躁、
呼吸困難、
虛脫、低血壓、脈搏虛弱
二、過敏反應處理
一旦確診,無論病人當時臨床癥狀是否嚴重,均可以考慮將病人視為可能存在生命危險情況進行立即處理。如當時病人未在醫院,需及時將病人轉移到醫院進一步治療。腎上腺素可以刺激心臟和抑制肺部痙攣,緩解水腫癥狀,因此可應用于過敏反應處理。
但腎上腺素劑量不當可能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重度高血壓和組織壞死等。因此,所有接受過敏反應處理培訓的接種人員必須了解應急使用腎上腺素的方法、注射劑量和注射方法,保證腎上腺素藥物在有效期內使用。
具體處理步驟如下:
1、對已失去知覺的病人,使其處于恢復體位并確保呼吸道暢通;
2、測定心率和呼吸頻率(若病人表現頸動脈脈搏較強,病人很可能并非過敏反應);
3、如需要,可使用人工呼吸;
4、在接種疫苗另側肢體深度肌肉注射1:1000腎上腺素(輕度病例可采用皮下注射)(具體劑量結合年齡或體重,參照下面表格);
5、若病人注射腎上腺素后恢復知覺,將病人放置頭低腳高體位并注意保暖;
6、如需要,可給病人吸氧;
7、電話尋求專業機構幫助且勿使病人獨處;首次注射腎上腺素后,如必要需呼叫救護車且需至少一名醫護人員陪同;
8、如注射首針腎上腺素10-20分鐘內病人狀況無改善,重復注射腎上腺素(使用最大劑量且最多使用3次)。過敏性休克通常注射腎上腺素后會迅速恢復;
9、記錄病人情況(脈搏、呼吸率和血壓),以及每次服藥、注射時間及準確劑量。在病人轉入醫院后,病人記錄應隨同提交。
腎上腺素用量:
每劑0.01ml/kg
1:1000腎上腺素,最大劑量0.5ml;肌肉注射,若癥狀較輕可采用皮下注射
若不知病人體重,可參考如下劑量:
<2歲
2-5歲
6-11歲
11+歲
0.0625ml(1毫升1/16)
0.125ml(1毫升1/8)
0.25ml(1毫升1/4)
0.5ml(1毫升的1/2)
篇3:保線站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目錄
目錄...................................................................................................2
1總則.............................................................................................3
1.1目的...........................................................................................3
1.2適用范圍....................................................................................3
1.3編制依據....................................................................................3
2應急處理組織.............................................................................4
3應急處理工作程序.....................................................................5
4典型事故搶修預案.....................................................................6
4.1倒塔搶修預案.............................................................................8
4.2斷線搶修預案......................................................................17
1總則
1.1目的
為切實做好涇陽縣電力局35kV~110kV送電線路(以下簡稱線
路)的應急處理工作,快速、高效地組織對線路倒塔斷線事故的處理,
盡最大可能減少線路停電時間,依據陜西地方電力集團公司的有關規程、規定,結合本局架空輸電線路運行、檢修管理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預案。
1.2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涇陽電力局直轄范圍內35~110kV架空送電線路倒塔斷線事故應急處理工作。
1.3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
電力設施保護條例
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實施細則
GB50173-9235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
GBJ233-90110~500kV架空電力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
DL/T741-20**架空送電線路運行規程
SDJ226-1987架空送電線路導線及避雷線液壓施工工藝規程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電力線路部分)(試行)
國家電網公司110(66)kV~500kV架空輸電線路運行規范
陜西省地方電力(集團)公司架空送電線路現場運行規程(試行)
2應急處理組織
2.1本站安全員**負責事故應急,處理全過程的安全監督工作,預測安全薄弱環節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對應急處理的安全措施進行把關。
2.2本站技術員生**與生技科制訂應急處理技術措施,解決應急處理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對應急處理全過程中的質量進行把關并組織竣工驗收工作。
2.3謝謝和**負責對外關系協調,處理青苗賠償,聯系應急處理材料供應及運輸,應急處理車輛的保障等工作。
2.4一般情況下事故搶修工作由保線站組織實施,若需外
包進行,應由主管領導批準后,由生技科負責實施。生技科須按照《安全工作規定》、《事故調查規程》的有關規定,做好外包單位的施工資質審查、搶修方案的會審和安全注意事項的交底、簽訂安全協議,搶修時,應指派專人進行協調,了解和掌握搶修過程。
3應急處理工作程序
3.1值班員接到事故報告后,按事故處理程序應立即通報生技科和分管領導。
3.2保線站站長接到事故跳閘報告后,立即召全所人員,分別聯系生技科等,收集、核實、分析線路故障數據、保護動作信息、并快速拿出查線方案,指導保線站查線。同時將查線方案匯報分管領導。
3.3保線站站長接到關于線路倒桿斷線故障點報告后,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到事故地點核實情況,初步判斷事故原因,及時向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匯報。按照事故搶修預案協同作戰,全力以赴修復受損線路。
3.4保線站站長協同本站技術員將核實的事故地點(行政區域)、事故范圍、初步分析原因、設備參數(基礎型式、桿塔型式、金
具絕緣子型式、導地線型號)及制造廠家、交通運輸情況(附道路交通簡圖)、交跨情況等資料迅速報告生技科。
3.5事故發生后,保線站應迅速安排工作人員趕赴現場,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險情,防止事故的蔓延、擴大,同時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非搶修人員接近故障設備,避免發生人身事故。
3.6技術員根據事故發生的具體情況,確定事故搶修通道,充分準備搶修配合的物資器材和機具,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按照各自的分工配合事故搶修單位做好搶修工作。
3.7做好事故搶險后勤保障工作,會同各供電所對一般交叉跨越恢復工作及交叉跨越電力線路停送電工作。
典型事故搶修預案
4.1倒塔搶修預案
4.1.1拆塔、收線
1)作業流程
2)施工步驟
i.打錨線。根據施工組織方案,收線組施工人員到現場后,首先將需換線區段的兩端錨固,對耐張塔打好臨時拉線,對直線塔打好過輪臨錨。
ii.導地線開斷。耐張塔處將損壞側導地線絕緣子串摘落松到地面,直線塔處將損壞的導地線開斷,并將沒有損壞側的導地線在地面臨時線端錨好。
iii.收導地線。將沒有倒落的直線塔導地線金具串更換成滑車,在一端用機動絞磨一根根抽拽導地線,過滑車時尾端通過棕繩、網套留住,慢慢松過滑車落到地面,將導地線盤好。各相損壞的導地線同時進行。
iv.拆塔提升抱桿。先將塔身中間影響提升抱桿的交叉塔材去掉,提升滑車對稱布置在塔身對角主材節點的等高位置,該處與地面的高度應保證提升一節抱桿后,提升三串繩與抱桿鉛垂線夾角小于30°。抱桿提升時,腰環不得少于兩道,每距8-10m裝一道。升抱桿時,應將搖臂收起,提升完畢(高于鐵塔全高5米)后,裝上四面浪風,翻越導地線時注意對導地線的保護,調整浪風使抱桿正直,打好每道腰箍。
拆除鐵塔:
⑴兩地線支架整體同時用兩臺機動絞磨拆除。
⑵上下曲臂分段左右兩側整體同時拆除。
⑶塔身分片吊裝,吊點應選在兩側主材節點處,距塔片上段距離不大于該片的1/3,對于吊點位置根開較大、付材較弱的吊片,應有加強圓木進行補強,吊點處應墊麻袋或圓木對角鋼及起吊繩起保護作用。
4.1.2基礎施工
1)作業流程
2)施工步驟
i.現場復測、分坑
根據施工組織方案,搶修班組應在1小時內完成現場復測、分坑工作,按照線路復位程序復位確定塔位樁。分坑時應在合適的位置訂必要的輔助樁,并妥善保存,以便施工和質量檢查。按設計配置的基礎底板尺寸和坑深,考慮不同土質的邊坡現場復測、
ii.基坑開挖
每基塔位四個基坑同時開挖,土坑開挖前,施工人員應熟悉施工圖及施工手冊的規定,明白基坑開挖的尺寸及要求。易積水的桿塔位,應在基坑的外圍修筑排水溝,防止雨水流入基坑造成坑壁坍塌。
iii.鋼筋加工與綁扎
基坑開挖的同時完成鋼筋籠的綁扎。按圖紙中要求綁扎,鋼筋要求圖均距布置,扎筋(或焊接)要求主筋與箍筋相切且扎筋受力較牢,以免鋼筋籠松散變形,影響主柱的澆制。
iv.模板安裝
基坑開挖的同時完成鋼模板的配置、組裝成片。
v.現澆基礎的澆制配合比鐵塔分解組裝時基礎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的70%。澆制基礎時,根據設計混凝土強度提高配合比,滿足澆制完畢36小時后可以組立鐵塔。若設計為C15砼,配合比按C30控
制。澆制過程
攪拌:在交通等條件適宜的地方盡量采用機械攪拌,每基塔配四臺攪拌機,四個基坑同時澆制。人工攪拌時,每腿4人。材料運輸每條塔腿配6人。
振搗
⑴砼振搗一律采用機械振搗,每腿一人,專人負責。
⑵澆筑應連續進行,8小時內完工。
vi.地腳螺栓的安裝
地腳螺栓露出基礎頂面的高度符合設計要求出土高度。在澆制過程中應隨時檢查地腳螺栓位置、大小根開、出砼高度及垂直度等。由于地腳螺栓本身的重力、立柱模板下沉等因素影響,其余三組地腳螺絲露出基礎頂面的高度一律以已澆筑好的第一組基礎地腳螺栓水平高為準,測工相互之間注意協調。
vii.養護、拆模
養護:根據氣溫及時養護,炎熱和干燥有風天氣3小時后就要開始養護,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養護。
拆模:
砼強度能保證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到損害,且強度不小于2.5Mpa時方可拆除。拆模后應立即回填夯實,對外露部分應加覆蓋物繼續保養。
viii.冬季施工注意事項
施工現場配備溫度計,在澆筑前應密切注意天氣預報,以防氣溫突然下降,使砼受凍而影響質量。當晝夜間的室外平均氣溫低于+5℃和最低氣溫低于-3℃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均應按冬季施工的規定進行。
攪拌機設在避風處或搭擋風架。攪拌機不能就近塔位時,要修繕運輸道路,減少運輸中的熱能損失。在攪拌機開攪前,用熱水給攪拌機預熱后再裝料。攪拌振搗時間應比在正常溫度下延長一半,振搗后必須保證砼高度密實。應優先使用硅酸鹽水泥及普通硅酸鹽水泥、早強高標號水泥。可考慮在混凝土內摻入適量的抗凍添加劑防凍,但須在試
驗后按配合比試驗報告確定配合比和添加劑的用量。降低水灰比,機械攪拌水灰比不應大于0.6,人工攪拌水灰比不應大于0.65。在澆筑前應事先準備好保溫材料。砼澆筑完畢后,必須立即加蓋保溫材料,溫度低于5℃,要及時排除坑內積水并用爐火加溫。在養護期內,早、中、晚各測一次棚內溫度,以此推算砼強度。基坑內有水時應在水抽干后立即回填土,并且嚴禁澆水養護。必須待砼達到一定強度后方可拆模,拆模后基礎四周應立即回填土,回填土中不得有冰雪和大于150mm的凍土塊,砼的外露部分應覆蓋保溫材料。
i*.回填土
基礎拆模后,經驗收認可后即可進行回填,回填時應清除坑內雜物,并不得在邊坡范圍內取土。為補償沉降應加防沉層300~500mm,且回填土應在開挖坑口上,基礎間原狀土上不應有回填土,坑口上的土臺應平整等高。
*.接地工程
接地線的規格及埋深、埋設樣式不得小于設計要求,可在基礎回填前埋設接地體,應保證出土方向和工藝美觀。施工結束后應按要求測量接地電阻并記錄。
4.1.3分解組塔(采用落地式搖臂抱桿分解組塔)
1)作業流程
2)施工步驟
i.立抱桿。利用先組立的塔身,留一面開口,用塔身作支撐立搖臂抱桿,第一次起立的抱桿高度以14~18m為宜。
ii.地面組裝。鐵塔在地面分段組裝成前后兩片,組裝時應注
意每次起吊總重量不得超過2t。塔片應盡可能組裝在起吊搖臂的豎直下方,使其軸線順起吊方向,保證吊繩起吊是橫向偏斜不超過5°。
iii.提升抱桿將已裝好的塔段輔材補齊并擰緊螺栓,防止受力變形。
在已組塔段的合適高度裝好頂層的腰拉線,提升過程中,腰拉線總數應不少于2套,以保證抱桿提升的穩定,各道腰拉線中心應在同一鉛垂線上。提升抱桿時,四方起吊滑車組應通過尾繩掛在塔腳上,配
合抱桿的提升由人力均勻松出。抱桿提升至接續段下端高出抱桿底座后將其扶正,慢慢將上部抱桿落下,是接續段下端對準底座并固定好;繼續回落,使接續段的上端與提升段的連接螺孔對正,安裝連接螺栓,最后全部松出提升鋼繩。每次提升接高一段后,將提升綱繩拉下來以備下次再提升。接長后的抱桿伸出最上一道腰環的高度,以滿足繼續吊裝塔片的高度為限度,但不得超過20m。
iv.調整抱桿
起吊塔片前,必須調直抱桿,再打好各道腰拉線。各道腰環中心應與抱桿中軸線重合。腰環每隔8~10m裝設一個,但不少于2個。一側起吊塔片時,與之垂直的兩個搖臂應平放,將起吊滑車組的起吊鋼繩與掛在塔腳上的兩條等長的φ13鋼繩套連接,鋼繩套的長度0.75~0.8倍的鐵塔根開,使兩尾繩間夾角不大于90°。將起吊滑車組尾繩收緊并在塔腳上綁牢,以代替兩側拉線,保持抱桿垂直地面。對于起吊反側的平衡滑車組,同樣按上述辦法固定于塔腳處,還必須將起吊尾繩串接機動絞磨,使抱桿頂向起吊反側預偏200~300mm,起吊過程中,盡可能使抱桿保持與地面垂直或向起吊側傾斜不超過200mm。
v.吊裝塔段。
檢查塔片組裝位置是否在吊臂的下方或允許的偏離范圍內。要求塔片吊離地面時,起吊華車組中心線對抱桿軸線的偏角不大于10°
塔材接近就位時,應用起伏滑車組調整塔片就位,不得用壓控制繩的方法調整塔材就位。第一副塔片吊裝就位后,應將起吊用的搖臂放平,并將該起吊滑車組的起吊繩拉下來,掛在塔腳上,作為反向平衡拉線。
而以原反側搖臂改作起吊用,吊裝另一側塔片。當待吊塔身段根開小于4m,且起吊重力不超過15kN,可將該段組成一節不封口的塔段進行起吊。起吊時,開口向外,就位時通過控制繩使開口向內,就位后補齊塔材。
vi.拆除抱桿
拆除抱桿時,可以先拆除前后搖臂,然后將左右搖臂與抱桿上段合攏捆綁,將搖臂與抱桿一道拆除。拆除抱桿本體與提升抱桿次序相反,采用吊起后從底部分段拆除。抱桿拆除至只有一道腰環時,有傾倒的危險,抱桿拆除后必須隨即補齊各斷面的水平輔材,并擰緊螺栓。
4.1.4危險點及預控
1)拆塔時,登桿人員應使用安全繩、安全帶交替攀登,做到登塔時至少有一道保護。若在該塔集中作業時,第一登桿人員在使用安全繩、安全帶交替攀登至塔頂后,將攀登繩牢固地與鐵塔頂部相連,其他作業人員通過掛于攀登繩上的速剎器作攀登保護。
2)在塔上水平移動時,也須使用安全繩、安全帶交替保護。
3)在桿塔上的操作人員必須系好安全帶(繩),安全帶(繩)必須系在牢固的構件上,并不得低掛高用。施工過程中應隨時檢查安全帶(繩)是否系牢。
4)多人在一處作業時一定要分清各自安全繩,注意不要誤解他人的安全繩。
5)6.4.1停電作業前應向運行單位書面提出停電申請,并辦理工作票。
6)停電、送電工作必須指定專人負責,嚴禁采用口頭或約時停電、約時送電的方式進行任何工作。
7)在接到停電工作命令后,必須首先進行驗電;驗電時必須戴絕緣手套并逐相進行;驗電必須設專人監護。
8)驗明線路確無電壓后,必須立即在作業范圍內的兩端掛工作接地線,同時將三相短路;工作間斷或過夜時,施工段內的全部工作接地線必須保留;恢復作業前,必須檢查接地線是否完整、可靠。
9)施工結束后,現場作業負責人必須對現場進行全面檢查,待全部作業人員(包括工具、材料)撤離桿塔后方可命令拆除停電線路上的工作接地線;接地線一經拆除,該線路即視為帶電,嚴禁任何人進入帶電危險區。
10)接地線與接地體連接必須牢固。在安裝接地裝置時,應“先裝接地側,后裝被接地側”,拆除時應“先拆被接地側,后拆接地側”。
11)拆塔時一定要等吊點繩栓好有勁后方可拆除塔片的聯結螺栓。
12)拆除舊塔橫擔構件時,必須用繩索傳遞拆下的構件,嚴禁直接拋擲;拆除構件時,施工人員的保險帶(繩)應系在牢固的構件上,嚴禁系在已松動的構件上,且施工人員應站在牢固的構件上。
13)起吊繩受力過大時,應立即停止牽引,待查明原因,將問題
處理完畢以后再進行起吊。
14)松落塔材時,當施工人員在塔上無站立位置時,應下至地面,待塔材松下后,再登塔進行操作。
15)向坑外拋扔土石時,應防止土石回落傷人。
16)施工人員不得在坑內或陡坡上休息或用餐。
17)在組立塔過程中應設專人用經緯儀監視抱桿的偏斜情況。
18)提升抱桿過程中,抱桿腰環不得少于兩道,應設專人監視抱桿上升時腰環是否有卡阻現象。
19)主材與側面大斜材未連接牢固之前,不得到塔片上作業。
20)需隔夜吊裝時,已吊裝的塔段連接螺栓應緊固,四個搖臂的起吊繩必須掛在塔腳上,尾繩收緊固定,保持抱桿穩定。
4.2斷線搶修預案
4.2.1作業流程
4.3.2施工步驟
i.根據導線損傷程度做相應的處理
ii.導線在同一處的損傷同時符合下述情況時可不作補修,只將損傷處棱角與毛刺用O#砂紙磨光:鋁、鋁合金單股損傷深度小于直徑的1/2;鋼芯鋁絞線及鋼芯鋁合金絞線損傷截面積為導電部分截面積的5%及以下,且強度損失小于4%;單金屬絞線損傷截面積為4%及以下。
iii.導線在同一處損傷需要補修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采用纏繞處理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將受傷處線股處理平整;纏繞材料應為鋁單絲,纏繞應緊密,其中心應位于損傷最嚴重處,并應將受傷部分全部覆蓋。其長度不得小于100mm。采用補修預絞絲處理時應符合下列規定:將受傷處線股處理平整;補修預絞絲長度不得小于3個節距;補修預絞絲應與導線接觸緊密,其中心應位于傷最嚴重處,應將損傷部位全部覆蓋。采用補修管補修時應符合以下規定:將損傷處的線股先恢復原絞制狀態;補修管的中心應位于損傷最嚴重處,需補修的范圍應位于管內各20mm。
補修管可采用液壓,液壓時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架空送電線路導線及避雷線液壓施工工藝規程》的規定;
iv.導線在同一處損傷符合下述情況之一時,必須將損傷部分全部割去,重新以接續管連接:導線損失的強度或損傷的截面積超過《l10~500kV架空電力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規定采用補修管補修的規定時;
連續損傷的截面積或損失的強度都沒有超過《l10~500kV架空電力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規定以補修管補修的規定,但其損傷長度已超過補修管的能補修范圍;復合材料的導線鋼芯有斷股;金鉤、破股已使鋼芯或內層鋁股形成無法修復的永久變形。
v.根據地形條件和恢復架線長度確定導地線是人力展放還是張力展放,地形條件比較好,有張牽場位置,且放線長度一般不小于5km否則一般采取人力展放導地線。
4.2.3危險點及預控
i.展放牽引繩、地線、導線以及緊線施工時,牽引繩、地線、導線的兩端必須可靠接地,防止雷電和感應電。每次需接觸導、地線的作業必須先掛接地線,作業完成后拆除接地線。如果在一個作業段多點作業,則在作業段兩端接地,施工結束后拆除接地線。通過塔身接地時塔身自身接地必須可靠。
ii.牽引機、張力機應使用接地線進行可靠接地。牽張機操作人員應站在絕緣體上工作。
iii.雷雨天氣應停止放緊線及附件安裝工作。
iv.開斷前,應將耐張塔兩側直線塔處導線用接地線接地。耐張塔掛線前,用接地線將耐張絕緣子串短接,跳線安裝后竣工移交前予以拆除。
v.附件安裝時應保留緊線過程設置的接地體,并在安裝工作點先設置好接地才可作業,工作完成后,再行拆除保護接地。
vi.停電搭設及拆除跨越架,都應嚴格按照《安規》及其他有關規定辦理停電申請、審批和操作持續及手續,并進行驗電、接地等工作,被跨越線路必須兩端同時接地,以防倒送電傷人。
vii.跨越架搭設完畢后,現場負責人應對現場進行全面檢查、清理,合格后待施工人員至安全地帶方可拆除接地線并通知送電。接地線一經拆除即視為處于帶電狀態,任何人不得進入帶電危險區。
viii.帶電搭設及拆除跨越架,應選擇天氣晴朗時工作,雨天及濃霧天氣嚴禁施工。拉線及留繩要用絕緣尼龍繩,所有物品應用絕緣繩上、下接送,嚴禁隨意拋扔。
i*.臨近帶電作業時,上下傳遞物體必須使用絕緣繩索,作業安全過程應設專人監護。
*.攀爬帶電跨越架,施工人員嚴禁從跨越架內側上下。
*i.帶電跨越期間,35kV~110kV電力線必須申請退出自動重合閘
*ii.高處作業一定要設安全監護人,安全監護人必須始終在現場。
*iii.高空操作人員必須系好安全帶(繩),安全帶(繩)必須系在牢固的構件上,并不得低掛高用。施工過程中應隨時檢查安全帶(繩)是否系牢。桿上作業人員在水平和上下移動過程中,不得失去保護,可用安全帶、安全繩、速差自鎖器交替保護,做到100%的保護。
*iv.高空作業人員所用工具和材料應放在工具袋內用繩索系牢,上下傳遞物件要用繩索吊送,嚴禁拋擲。應避免上下交叉作業。
*v.下瓷瓶及上線作業必須有二道防護(安全帶、保險繩)
*vi.遇有濃霧、雷雨、暴雨、六級及以上大風時,嚴禁高處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