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采礦安全技術方法
采礦方法是指如何安全、經濟地采出礦塊、礦房或礦柱內礦石的方法,包括礦塊的采準切割、回采、采空區處理等工作。合理選擇采礦方法是指能針對地質條件,加強對開采工作的安全管理,減少人身傷亡事故。根據礦石回采過程中采場管理方法的不同,金屬、非金屬的地下采礦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空場采礦法。其特點是回采過程中,采空區主要靠暫留或永久殘留的礦柱進行支撐,采空區始終是空著的。一般在礦石與圍巖很穩固時采用。
(2)崩落采礦法。其特點是隨著礦石采出,有計劃地用崩落礦體的覆蓋巖層和上下盤巖石來充填采空區,及時控制采空區地壓和處理采空區。一般在礦體圍巖不穩固、地表允許陷落的條件下采用。
(3)留礦采礦法。其特點是在回采過程中,采空區內暫時存留部分采下來的礦石,借以配合礦柱支承采空區。一般在礦石較穩固,且不易氧化、粘結和自燃,礦體圍巖中等穩固的條件下采用。
(4)充填采礦法。其特點是在回采時,采空區依靠充填其內的充填料、支柱或充填料與支柱相配合形成的人工支承體支承采空區。主要用于開采礦石價值高、要求回收率高、充填料材方便、地表不允許陷落和特殊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礦體。
篇2:壁式崩落采礦法安全規定
1.懸頂、控頂、放頂距離和放頂的安全措施,必須在設計中作出規定。
2.放頂前要進行全面檢查,以確保出口暢通,照明良好和設備安全。
3.放頂時,禁止人員在放頂區附近的巷道中停留。
4.在密集支柱中,每隔3~5m要有一個寬度不小于0.8m的安全出口。密集支柱受壓過大時,必須及時采取加固措施。
5.放頂若未達到預期效果,必須作出周密設計,方可進行二次放頂。
6.多層礦體分層回采時,必須待上層頂板巖石崩落并穩定后,才準回采下部礦層。
7.相鄰兩個中段同時回采時,上中段回采工作面應比下中段工作面超前一個工作面斜長的距離,且不得小于20m。
8.撤柱后不能自行冒落的頂板,應在密集支柱外0.5m處,向放頂區重新鑿巖爆破,強制崩落。
9.機械撤柱及人工撤柱,應自下而上、由遠而近進行。礦體傾角小于10度的,撤柱順序不限。
篇3:采礦方法一般安全規定
一、地質資料比較齊全,賦存條件基本清楚的中型礦山,應有采礦方法設計圖,作為施工依據。產狀、賦存條件缺乏的礦體,必須在開拓、采準過程中,及時進行補充勘探,做出塊段或礦塊的采礦方法設計圖。
二、采礦方法必須根據礦體的斌存條件、圍巖穩定情況、設備能力等因素謹慎選擇。厚度大或傾角緩的礦體,采用留礦法時,應合理地布置底部結構,防止底板留礦。沒有足夠符合要求的木材時,不應采用橫撐支柱法等耗用大量木材的采礦方法。
三、每個采場都要有兩個出口,并上下連通。安全出口的支護必須堅固,并設有梯子。
四、在上下相鄰的兩個中段,沿傾斜上下對應布置的采場使用空場法、留礦法回采時,禁止同時回采,只有上部礦房結束后,才能回采下面采場。
五、采用全面采礦法時,回采過程中應周密檢查頂板。根據頂板穩定情況,留出合適的礦柱。
六、采用橫撐支柱采礦法時,橫撐支護材料應有足夠強度.要搭好平臺后才準進行鑿巖作業。禁止人員在橫撐上行走。采區寬度(礦體厚度)不得超過3m。
七、礦柱必須合理地回收。設計回采礦房時,必須同時設計回采礦柱。本中段回采礦房結束后,應及時回采上一中段的礦柱。
八、回采過程中,必須保證礦柱的穩定性及運輸、通風等巷道的完好,不允許在礦柱內掘進,有損其穩定性的井巷。回采礦房至礦柱附近時,應嚴格控制鑿巖質量和一次爆破炸藥量,技術人員要及時給出回采界限,嚴禁超采超挖。
九、地壓活動頻繁、強度大的礦井,應有專管地壓的人員。地壓人員對全礦各地段進行日常監察,發現險情(如支護歪斜、破損、頂板和兩幫開裂等),應及時報告,通知有關人員,并分析原因,進行處理。個別地壓活動頻繁、頂板破碎、有冒落可能的采場,應由有經驗的人員,每班進行檢查,指導鑿巖方式,避免發生大冒落。發現冒落預兆,應立即由有經驗的人員每班進行檢查,指導鑿巖方式,避免發生大冒落事故。發現冒落預兆,應立即撤出全部人員。
十、采空區應及時處理。視空區體積及潛在危險大小采取不同的處理辦法。體積大,一旦塌落會造成下部整個采場或整個礦井毀滅性災害的,應采用充填法或采用強制崩落的方法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體積不大或遠離主要礦體的孤立采空區,可采用密閉方法進行處理。密閉墻的強度應滿足能夠抵御塌落時所產生的沖擊波的沖擊。
十一、在漏斗放礦時,放礦工應和采場搬運工取得聯系,不宜同時往溜井倒礦,以免礦石流沖出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