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礦井重大水災事故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礦井重大水災事故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2024-07-15 閱讀 6244

1、班組應急組織和職責

1.1班組應急組織

(1)應急小組

組?長:班長

副組長:副班長

成?員:當班上崗人員

(2)職責:

全面負責本班現場應急工作,應急措施宜貫和培訓。承擔自救、互救和避災職責,承擔第一時間報告預警信息和事故災害信息的職責,執行本班組現場預警處置和災害事故的現場應急處置方案,配合相關部門進行傷亡人員善后和安撫工作,配合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應急工作。

1.2班組人員應急崗位責任制

(1)組長

全面負責本班應急管理工作。根據相關預警處置方案,承擔第一時間報告事故預兆的職責,落實預警處置措施。在作業現場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承擔事故報告的職責,并按照相關預案的現場處置程序,承擔組織本班組現場人員的自救、互救和避災的責任。

(2)副組長

協助組長完成相關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3)班組長

發現和報告事故預兆,落實預警處置措施。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按照相關預案的現場處置程序,承擔組織本班組現場人員的自救、互救和避災的責任。

(4)關鍵崗位業務骨干

發現與本崗位相對的事故預兆,承擔第一時間預警信號報告的職責。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協助現場應急指揮者進行自救和避災,不斷發現避災過程中出現的危險和危害。

2、班組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2.1分險分析

(1)礦井重大水災事故災害危險性分析

礦井水災事故主要有老空突水、斷層突水、頂板砂巖和底板灰巖涌水等??赡馨l生淹沒工作面、采區或淹井事故,并伴有瓦斯或有毒氣體溢出,直接影響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2作業現場應急處置的原則

(1)出現事故預兆和出現事故后,第一時間匯報,同時撤離人員的原則。

(2)匯報時要沉著冷靜,內容要準確完整、詳細客觀:地點、類型、影響區域、破壞程度、現場風流變化、作業人員數目、傷亡人員情況。

(3)現場班組長、重要崗位人員要承擔本班組人員撤離,自救互救和避災的現場組織指揮責任。

(4)安全撤離時要正確佩戴好自救器,迅速撤離災區,盡量低行。

(5)如因災難破壞了巷道中的避災路線指示牌、迷失了行進的方向時,撤退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巷道方向撤退。

(6)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援人員的注意。

(7)在唯一的出口被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地進行災區避災,以等待救援人員的營救。

(8)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志,以便于救援人員實施救援。

(9)如硐室內,開啟壓風自救系統,可有規律地間斷地敲擊金屬物、頂幫巖石等方法,發出呼救聯絡信號,以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指示避難人員所在的位置。

(10)積極開展自救互救,對于窒息或心跳呼吸驟停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復蘇方法為:立即將傷員移至新鮮風流中,使之盡快與有毒有害氣體隔離;將口中妨礙呼吸的東西去除,并將衣領、腰帶、上衣解開,脫掉膠靴,使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不致受阻;對窒息者進行人工呼吸;對出血傷員,要先止血、后搬運;對骨折傷員,要先固定、后搬運。

2.3危險源監控

本礦井主要危險源有:老空區積水和斷層水。

監測監控方式:人工監測

監測監控方法:定期組織水患排查分析;進行水害預測預報;加強監督檢查。

(1)老空水監控

①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標明采空區積水區及其最低點的具體位置和積水外緣標高,并外推30米用紅色圈出積水區的探水線、50米警戒線。確定積水區與采掘工作面的空間關系,分析其主要的充水因素,預計可能的積水面積、積水量和補給來源。當掘進工作面接近探水警戒線后,必須嚴格按照《煤礦防治水規定》進行超前探放水。

②超前探放老空積水,同時要制定預防有害氣體溢出傷人的措施。

(2)斷層水監控

①應核準斷層產狀、位置,分析斷層帶的富(弱)導水性,并在平面圖、剖面圖上確定斷層與采掘工作面的空間幾何關系。

②井巷通過導水或可能導水斷層前,必須進行超前探放水。探水警戒線(探水起點)至斷層交面線的最小距離不得小于30m,預計水壓大于2MPa時應按比例增大。(按照《煤礦防治水規定》導水斷層附近不得進行采掘活動,在基巖含水層或者含水斷裂帶附近開采時,應當對開采前后覆巖的滲透性及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進行分析評價,確定采用留設防隔水煤(巖)柱或者采用疏干方法保證安全開采。)

③當井巷通過含(導)水斷層時,要嚴防來壓冒頂突水或遲到突水(突泥砂),并建議采掘部門采取相應的防水措施。(采用有效控制采高和采掘范圍的方法,防止傾斜煤層抽冒和大傾角巷道掘進冒落。)

④本區要對井下特別是區隊管理干部、工人要進行水災知識的教育,熟悉水災征兆如下:

煤層發潮、發暗、變冷,煤壁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工作面頂板來壓、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滲水;有害氣體增加;打鉆時卡鉆;有水叫聲等

2.4預警行動

(1)預警條件

①礦井發生突水事故時的預兆:煤層發潮、發暗、變冷、“掛汗”,說明有水滲入,采掘迎頭附近有水源或積水;工作面頂板淋水加大或出現壓力水頭;空氣變冷或出現淡淡的霧氣,說明附近有較強含水層水源或溫度較高的水體;水叫聲:發出“嘶嘶”、“悶雷”、“嘩嘩”等的聲音,說明采掘工作面距積水區或水源較近,透水即將發生;掛紅:水體含有鐵的氧化物,氧化后通過煤巖裂隙滲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巖表面時,出現的紅色水銹,有害氣體明顯增加,有異味,多為老空水的透水征兆。

②由于礦井突水水源不同,發生透水前的預兆各有特點:

老空水透水預兆:透水預兆有掛紅、水味發澀或出現霧氣等現象。

斷層水透水預兆:通常情況下,斷層水水量補給較充分,故稱“活水”,透水預兆有采掘工作面出現來壓、淋水增大;遇斷層帶中有淤泥時,水較混濁多呈黃色等現象。

頂板水透水預兆:頂板來壓,淋水增大,采掘工作面空氣變冷,采后老塘涌水突然增大等。

(2)預警方式、方法

①現場作業人員發現有以上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現場負責人通過喊話等形式發出警報,按照避水災路線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脅地點的人員。

②礦調度室接到事故報警后,立即向值班礦領導和礦長匯報,根據情況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發出預警預報,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情況及時向鶴安公司匯報。

3、注意事項

(1)現場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項

①發現突水預兆時不要盲目進行直接處理,以避免事故的擴大化。應及時匯報,可采取采掘作業規程中安全技術措施規定的方式處理。

②透水后,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涌水量、發生原因、危害程度的情況,按照撤退路線迅速撤離。撤退時一定要注意向高處走,不能進入透水地點附近及下山的獨頭巷道。

③撤離過程中,要緊靠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滾動矸石和木料撞傷。

④如透水后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標,迷失了行進方向時,遇險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在撤離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的注意。

(2)被礦井水害圍困時的避災自救措施:

①當現場人員被涌水圍困無法撤退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筑好的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合適地點快速筑建臨時避難硐室避災。

②在避災期間,遇險人員要服從班組長和有經驗老工人的領導,除輪流擔任崗哨觀察水情的人員外,其余人員均應靜臥,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

③避災時,應用敲擊的方法有規律、間斷地發出呼救信號,向營救人員指示躲避處的位置。

④受困人員必須穩定情緒,盡量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節約照明。對傷員應注意保護與照顧。

⑤發現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長時間被困在井下人員上井應避開強烈的光線,不可吃硬質和過量的食物。

⑥任何受困遇險人員禁止潛泳。

(3)采取救援對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項

①堅持以人為本、救人優先的原則。要設法與受困人員取得聯系及時將受災人員轉移至安全地點。

②要切實保證救援人員的安全,防止事故擴大。

③透水事故現場要以疏、排水為主,確保環境和人員安全后,方可采取封堵、攔截等措施。

④對現場排水巷道做好加固,防止次生事故,保證救災人員安全。

篇2:水災事故避災措施

水災事故的避災措施

1、發生透水事故時的處理措施

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現有突水預兆時,必須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最先發現透水的現場工作人員首先報告礦調度室,同時迅速組織搶險。水勢兇猛來源不明時,人員應立即向高處撤退,安全出井。

井下突然突水,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避災路線上的指示牌,人員一旦迷失方向,必須朝著有風流通過而又能通達風井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切勿進入獨頭下山巷道。

2、透水后現場人員撤退時的注意事項

(1)透水后,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涌水量、發生原因、程度等情況,根據曉南礦2008年度《煤礦企業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預案)》中規定的撤退路線,迅速撤退到透水地點以上的水平,而不能進入透水點附近及下方的獨頭巷道。

(2)在水中行進時,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流動的矸石和木料撞傷。

(3)如透水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標,迷失行進方向時,遇險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4)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的注意。

(5)人員撤退到豎井,需從梯子間上去時,應遵守秩序,禁止慌亂和搶上。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6)如唯一出口被水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地在獨頭工作面躲避,等待救護人員營救。嚴禁盲目潛水逃生等冒險行為。

3、透水后被圍困時的避災自救措施

(1)當現場人員被涌水圍困無法退出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筑好的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合適地點快速建筑臨時避難硐室避災。迫不得已時,可爬上巷道中高冒空間待救。如系老窯透水則須在避難硐室處建臨時擋風墻或吊掛風簾,防止被涌出的有毒有害所體傷害。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志。

(2)在避災期間,遇險礦工要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情緒安定、自信樂觀、意志堅強。要作好長時間避災的準備,除輪流擔任崗哨觀察水情的人員外,其余人員均應靜臥,以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

(3)避災時,應用敲擊的方法有規律、不間斷地發出呼救信號,向營救人員指示躲避處的位置。

(4)被困期間斷*物后,即使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也應努力克制自己,決不嚼食雜物充饑。需要飲用井下水時,應選擇適宜的水源,并用紗布或衣服過濾。

(5)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覺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和慌亂,以防發生意外。

篇3:煤礦預防水災事故安全措施

1、加強水情水害預報,嚴格執行探放水措施。

⑴地測科必須將礦井地面及井上、下所有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區域編錄上圖。

⑵在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區域附近開采或掘進前,地測科必須根據編錄情況提前發出水情水害預報,并及時觀測開采或掘進過程中的涌水情況。

⑶在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區域附近掘進時,設計科必須根據地測科的預測預報,留出足夠的防水煤柱,在生產和施工過程中,必須采取可靠的防、排水措施。

⑷在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區域附近開采或掘進時,地測科必須根據實際涌水情況定期進行水情水害預測預報。當涌水量增大時,應縮短預報周期。

⑸地測科應定期搜集整理礦井井下的日供水量(含灌漿水量)、排水量和各涌水地點的涌水量,認真分析并及時預報由于灌漿水造成的井下含水區域的水情。在已知或可能的含水區域附近開采或掘進時,地質科必須編制探放水設計,需提前疏干的水源,必須報礦領導批準后安排疏干。

⑹地測科必須定期觀測地表積水和井下含水區域的水量變化,認真分析各含水體的水力關系,定期做出礦井水情水害預報,并根據礦井和施工地點水情實際情況予以驗證,及時修正水情水害的相關參數,提高預報的準確性。

2、地測科每年必須編制防治水工作計劃,并要在全礦貫徹實施。

3、受水害威脅的采掘工作面在開工前,要配備足夠能力的排水設備,排水設備的能力必須經過機電動力中心計算選型,且經常檢修,處于完好狀態。

4、采區或區段掘進過程中必須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探放水原則。

5、井下排水設備系統必須定期進行檢查,每季度進行一次全面檢修,確保設備完好,運轉(倒替運轉)正常。每年對井下主排水設備進行一次排水能力測試,確保排水能力達到規定要求。

6、礦每月至少進行一次防治水隱患排查,對礦井有可能發生水災害地點都要排查到位,不留死角,對排查出來的隱患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限期整改,隱患威脅到礦井安全生產時,必須立即停止生產。

7、生產技術中心要及時收集臨近礦井的采掘工程施工情況,并將收集到的資料填繪到采掘工程平面圖上,如果發現超井田邊界生產現象,要立即向集團煤炭公司匯報。

8、大氣降水可能通過地表塌陷裂隙流入回采工作面或采空區,因此嚴禁將礦井排水及地面生活污水排入采空區塌陷區,必須保持地面排水管溝暢通,并建立定期檢查制度,保證地面水順利排出礦區。通風隊必須在雨季來臨之前要填埋、壓實地表所有塌陷裂隙,并建立起地表塌陷裂隙巡視、充填制度和臺帳,有專人負責。

9、雨季來臨之前,礦必須成立防汛領導小組,編制“雨季三防工作預案”,組織有關部門對井口、工房、住宅區、地表塌陷區進行認真檢查,疏通地面排水溝,并配備足夠的備用排水設備,以防突然發生不可預測的水害。

10、井下永久水倉在雨季來臨之前必須清理,保證水倉的有效容量,定期對井下排水設備進行檢修、聯合試運轉等工作,確保排水設施完好。

11、設有水溝的巷道,水溝必須定期清理,保持暢通。

12、機電隊每月要對井下防水門進行定期檢查,確保防水門靈敏、可靠。

13、依據2009年生產安排,下列地點特別注意安全,并要具備有效的防水力量和防水措施:

⑴y555505、y555506、y888綜采工作面生產時,必須配備滿足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水泵和排水管路,并要有專門的防治水設計。

⑵y12采區北翼邊界三條下山掘進工作面因受y555505采動影響有水患威脅。必須經常觀察y555505采空區的涌水量情況,涌水量有增大趨勢時必須及時通知有關部門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