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火災事故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1、班組應急組織和職責
1.1班組應急組織
(1)應急小組
組?長:班長
副組長:副班長
成?員:當班上崗人員
(2)職責:
全面負責本班現場應急工作,應急措施宜貫和培訓。承擔自救、互救和避災職責,承擔第一時間報告預警信息和事故災害信息的職責,執行本班組現場預警處置和災害事故的現場應急處置方案,配合相關部門進行傷亡人員善后和安撫工作,配合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應急工作。
1.2班組人員應急崗位責任制
(1)組長
全面負責本班應急管理工作。根據相關預警處置方案,承擔第一時間報告事故預兆的職責,落實預警處置措施。在作業現場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承擔事故報告的職責,并按照相關預案的現場處置程序,承擔組織本班組現場人員的自救、互救和避災的責任。
(2)副組長
協助組長完成相關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3)班組長
發現和報告事故預兆,落實預警處置措施。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按照相關預案的現場處置程序,承擔組織本班組現場人員的自救、互救和避災的責任。
(4)關鍵崗位業務骨干
發現與本崗位相對的事故預兆,承擔第一時間預警信號報告的職責。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協助現場應急指揮者進行自救和避災,不斷發現避災過程中出現的危險和危害。
2、班組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2.1分險分析
(1)井下火災事故災害危險性分析
火災會使風流中的氧氣濃度下降,產生大量的熱能、有毒有害氣體和粉塵;礦井火災如果發生在容易積存瓦斯的采空區、巷道高冒區,還存在誘發瓦斯爆炸的危險,嚴重威脅井下礦工的生命安全。
2.2作業現場應急處置的原則
(1)出現事故預兆和出現事故后,第一時間匯報,同時撤離人員的原則。
(2)匯報時要沉著冷靜,內容要準確完整、詳細客觀:地點、類型、影響區域、破壞程度、現場風流變化、作業人員數目、傷亡人員情況。
(3)現場班組長、重要崗位人員要承擔本班組人員撤離,自救互救和避災的現場組織指揮責任。
(4)安全撤離時要正確佩戴好自救器,迅速撤離災區,盡量低行。
(5)如因災難破壞了巷道中的避災路線指示牌、迷失了行進的方向時,撤退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巷道方向撤退。
(6)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援人員的注意。
(7)在唯一的出口被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地進行災區避災,以等待救援人員的營救。
(8)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志,以便于救援人員實施救援。
(9)如硐室內,開啟壓風自救系統,可有規律地間斷地敲擊金屬物、頂幫巖石等方法,發出呼救聯絡信號,以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指示避難人員所在的位置。
(10)積極開展自救互救,對于窒息或心跳呼吸驟停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復蘇方法為:立即將傷員移至新鮮風流中,使之盡快與有毒有害氣體隔離;將口中妨礙呼吸的東西去除,并將衣領、腰帶、上衣解開,脫掉膠靴,使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不致受阻;對窒息者進行人工呼吸;對出血傷員,要先止血、后搬運;對骨折傷員,要先固定、后搬運。
2.3危險源監控
(1)礦井使用裝備了KJ101N型安全監測監控系統。
(2)所有皮帶機頭回風側安裝煙霧傳感器,對皮帶運行狀況進行實施連續監測并進行早期預警。
(3)在硐室及總回風巷安設一氧化碳、溫度傳感器,對空氣溫度進行實時觀測并進行早期預警。
(4)在回風巷道安設CO、溫度傳感器,對礦井有害氣體、溫度進行實時觀測并進行早期預警。
(5)本區要對井下特別是區隊管理干部、工人要進行火災知識的教育,熟悉火災征兆如下:
①外因火災的征兆
⑴安裝帶式輸送機的巷道出現煙霧,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其他氣體濃度異常。
⑵輸送機下浮煤較多的巷道出現煙霧,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其他氣體濃度異常,局部溫度升高。
⑶機電硐室出現煙霧,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其他氣體濃度異常,局部溫度升高。
⑷絕緣老化、漏電現象頻繁、負荷過大、溫度升高的電纜和其他電氣設備。
②內因火災的征兆
⑴巷道中出現霧氣或巷壁"掛汗".
⑵風流中出現火災氣味,如煤油味,松香味,臭味等.
⑶從煤炭自燃地點流出的水和空氣較正常的溫度高.
⑷當空氣中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增加時,人們有不舒服的感覺,如頭痛,頭暈,精神疲乏.
2.4預警行動
(1)外因火災比較直觀、煤層自燃發火事故初期不易發現,初期火勢較小,容易控制,現場人員應充分利用滅火器材或其它可能利用的滅火工具直接滅火;
(2)出現外因火災、煤層自燃發火事故必須及時匯報礦調度室。如果火災規模較大,現場人員不能直接撲滅火災時,應盡快將火災的地點、范圍、性質等情況向調度室匯報,并積極組織受火災威脅區域人員沿避災路線盡快撤離災區。
(3)調度室接到礦井發生井下火災事故的信息后,立即匯報值班礦領導和礦長,由礦長發布啟動應急預案的指令,通知有關部門、單位采取相應行動,預防事故發生或采取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
3、注意事項
(一)直接滅火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有充足的水量,應先從火源外圍逐漸向火源中心噴射水流;②要保持正常通風,并要有暢通的回風通道,以便及時將高溫氣體和蒸汽排除;③用水滅電氣設備火災時,首先要切斷電源;④不宜用水撲滅油類火災;⑤滅火人員不準在火源的回風側,以免煙氣傷人。
(二)要盡最大可能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質、地點、范圍和事故區域的巷道、通風系統、風流情況及火災煙氣蔓延的速度、方向,確定撤退路線和避災自救的方法。
(三)位于火源回風側的人員應迅速戴好自救器,盡快通過捷徑撤到新鮮風中去。佩用自救器撤離時,要求勻速行走,保持呼吸均勻,禁止狂奔和取下鼻夾、口具或通過口具講話;在佩用自救器時,因外殼碰癟,不能取出過濾罐,則帶著外殼也能呼吸,為了減輕牙齒的負荷可以用手托住罐體。
(四)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時間內不能安全撤出時,應在設有儲存備用自救器的硐室內換用自救器后再進行撤退,或者尋找有壓風管路系統的地點,以壓縮空氣供呼吸用。
(五)撤退行動既要迅速果斷,又要快速有序,不得慌亂。撤退中應靠巷道有連通出口的一側行進,避免錯過脫離危險區的機會。
(六)如果巷道已經充滿煙霧,要迅速地辨認出發生火災的區域和風流方向,俯身摸著鐵道或鐵管有秩序地外撤。
(七)如果逆風或順風撤退都無法躲避著火巷道或火災煙氣可能造成的危害時,應迅速選擇合適的地點快速構筑臨時避難硐室,進行避災自救。
篇2:井下變電所操作規程范本
一、一般規定
1.變電所值班人員或操作工必須持證上崗。
2.變電所值班人員或操作工必須熟記本規程。
3.井下變電所設備操作必須執行《煤礦井下電氣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等規定。
4.停送電應由熟悉供電系統的電工或變電所值班人員操作,其他人員不得操作,不允許中間換人停、送電。
5.變電所操作人員接到調度室的停、送電命令后,方可執行,不允許擅自停送電。停電設備必須懸掛“有人工作,不準送電”的警示牌,低壓開關必須上機械閉鎖。
6.檢修高壓配電柜、變壓器,或檢修高壓線路時,必須把高壓配電柜手車拉出,使其脫離電源,檢查電源側擋板確已擋住,匯報調度手車已退出。
7.操作高壓電氣設備時必須戴絕緣手套,穿絕緣鞋,站在絕緣臺上工作。
二、操作程序:
1.停電:
1)按下控制該停電線路配電柜的“分閘”按鈕,分閘指示燈亮,配電柜斷路器斷開,退出手車
2)停進線柜或聯絡柜時,先停負荷柜,依次停聯絡柜,進線柜。停電程序同第1條。
3)驗電:手車退出后要驗電,驗電時,應使用電壓等級合格的驗電器。戴絕緣手套,穿絕緣鞋,站在絕緣臺上工作。
4)放電:當驗明無電后,再進行接地、三相短接放電工作。接地放電時,應先接地端后接相端,最后三相短接。接地線和三相短接線在整個工作中不許拆路。停電完畢。
2.送電:
1)接到調度送電命令,并確認送電線路后方可送電操作。
2)拆接地線:先拆三相短接線,后拆接地線。
3)推入手車,并關好配電柜門。從觀察窗檢查動觸頭與靜觸頭是否完全接觸,接觸不好或接觸面不夠不能送電。
4)按下“合閘”按鈕,合閘指示燈亮,斷路器吸合。
5)送進線柜或聯絡柜的電時,要先送進線柜、聯絡柜,然后依次送負荷柜。
6)高、低壓配電柜跳閘或停電時,在恢復送電前先查明原因,處理后按照第4、5條要求送電。
3.注意事項:
1)供扇風機的高低壓開關嚴禁隨便停電,當需停電時,應由礦總工程師批準后方可執行,送電則由瓦斯檢查員許可后才允許送電。
2)送電后要巡查設備運行情況,如發現指示不正常和特別聲響,應立即停電處理。不準帶電檢修或移動設備,一切裸露電氣設備都要安設柵欄,并掛“高壓危險,小心觸電”警示牌。
3)嚴禁帶負荷拉隔離開關或拉手車。
4)檢修變電所設備時,檢查將所檢修設備內是否留下工具等。
5)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值班人員要先操作后匯報:
①直接威脅人身與設備安全的。
②所內高壓設備發生嚴重接地的和短路冒火的,或響聲劇烈的。
③電容器、變壓器嚴重漏油、噴油的。
6)部分工作停電,安全距離6KV小于0.7M,未停電設備,應裝設臨時遮攔,可用干燥木柴、橡膠或其它堅硬絕緣材料制成,裝設應牢固可靠,并懸掛“止步,高壓危險”警示牌。
三.安全警告:
1.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否則可能會造成人員觸電。
2.嚴禁帶電檢修或搬遷設備,小心人身觸電或設備誤啟動。
3.嚴禁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移動或拆除遮攔、接地線和標示牌。
4.工作人員在室內搬遷或移動梯子及長物體時,應放倒搬運,并與帶電部分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
篇3:某井下機械安裝工操作規程
一、一般規定
第1條井下機械安裝工必須具備一定的鉗工、起重工基本操作及液壓基礎知識,經技術培訓并考試合格后。方可持證上崗。
第2條在傾角大于150的工作場所進行安裝(或拆卸)作業時,下方不得有人同時作業。如因特殊需要乎行作業時,應制定嚴密的安全防護措施。
第3條進行安裝(或拆卸)作業時,應設施工負責人、安全員,必要時應配瓦斯檢查員。
第4條當安裝現場20米以內風流中的瓦斯濃度超過1%時,嚴禁送電試車;瓦斯濃度大于1.5%時,不得進行大型機械、器材的安裝、拆卸和搬運等作業。
第5條井下安裝工應能正確使用安裝工具,如管鉗、活扳手不得加長套管、加長力臂,不應反著用,不得代替手錘等。安裝工應能合理選擇起重工具。
第6條需要起重、運輸設備時,應嚴格參照《起重工操作規程》進行作業,應選用平板車、花架車運送設備。器材,不應使用礦車,不得用帶式輸送機、刮板輸送機運送設備、器材。
二、作業前的準備
第7條安裝工應了解所需安裝(或拆卸)的設備的技術性能、安裝說明書和安裝質量標準,并應了解:工作環境、進出路線及相關環節的配合關系。
第8條下井前要由施工負責人向有關工作人員講清工作內容、步驟、人員分工和安全注意事項。
第9條安裝工應按當日工作需要和分工情況選擇合適的起重用具、安裝工具、器械等,并對其安全可靠性進行認真的檢查;應攜帶專用停電牌。
第10條對待安裝的設備、器材等在下井前及運到安裝位置后,均應設專人按施工圖紙及有關技術文件要求,逐件清點數量、檢查質量、校核尺寸。對需要分部件運輸的設備,應由專人做上明顯標記、編號裝車,對部件結合面要用軟質材料妥善保護。
三、安裝、拆卸作業
第11條按安裝施工圖紙及有關技術文件認真校核基礎尺寸,找準設備的安裝中心線和標高。
第12條清理安裝現場、基礎表面和基礎螺栓孔,以保證安裝后二次灌漿的質量。
第13條將所需安裝的設備或部件的基座按安裝說明書的要求置于所需安裝的基礎位置上,操平找正后上好基礎螺栓,進行二次灌漿。
第14條將設備或部件置于基座上,按圖紙及說明書等技術文件的要求校核尺寸后,上緊各連接件、銷子、螺栓等。
第15條安裝帶式輸送機時要保持輸送帶平直,若巷道底板起伏不平,則應保持平緩過渡;做輸送帶接頭時,應使接頭兩端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并應遠離轉動部位5米以外作業。如需點動開車并拉動輸送帶時,應叫作業人員離開帶式輸送機;嚴禁直接用手拉或腳踩輸送帶。
第16條安裝刮板輸送機后試車時,如有漂鏈現象,應調整中部槽的平直度,嚴禁用腳蹬、手搬和撬棍別運行中的刮板鏈。
第17條安裝過程中,應對隱蔽工程、各連接尺寸等技術數據進行詳細記錄。
第18條需要焊接作業時,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中的有關條款進行。
第19條設備安裝后,試車之前應按施工要求的安裝質量標準逐項認真檢查:
1.各部螺栓應齊全、緊固;
2.減速器、油箱的油質應符合要求,油量應適當,無滲漏油;
3.輸送帶,刮板鏈的張力應適當;
4.聯軸節間隙應符合要求;
5.各轉動部位的防護罩應完好、牢固;
6.各儀表應齊全、完整;
7.焊接部位應牢固,無開焊、裂縫;
8.設備周圍,特別是轉動部位周圍,應無影響試車的雜物;
9.按有關規定需要盤車的設備,應盤車2~3轉,轉動應靈活;
10.其它應檢查的部位。
第20條檢查相關設備和環節的配合情況。
第21條通知所有安裝人員及相關人員遠離設備轉動部位,發出試車信號,按試車程序送電試車。在試車時認真檢查:
各運轉部位應無異響;
2.潤滑油路應暢通;
3.各部軸承溫升應符合規定值;
4.各儀表指示應靈敏、準確;
5.設備整體震動情況;
6.其它應檢查的部位。
第22條拆卸設備時,要先對本機停電、閉鎖、掛停電牌,對相關的設備也應停電、閉鎖,掛停電牌并與相關設備的司機及相關環節的工作人員打招呼,按事先確定的拆卸順序進行。
第23條拆卸時,各小型零部件盡量不要拆下,以免丟失,但拆卸程度要盡量保證各部件裝車后不超寬、不超高、不超重。
第24條對設備的結合面、防爆面及易碰壞的零部件,在拆卸時要注意不要損壞。
第25條拆卸重型部件時,必須使用安全性能可靠的起重工具、設施;所有人員要精神集中,互相配合好,聽從負責人的統一指揮。
第26條井下拆卸設備需用電、氣焊時,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中的有關條款執行。
第27條拆下的易損件及小零件,要由專人妥善保管好,以免損壞、丟失。
第28條設備及其零部件的安裝配合要隨時做好詳細記錄。
四、收尾工作
第29條安裝、拆卸設備竣工后,要認真清點工具及剩余的材料、備件。
第30條拆卸完設備并裝上車后,負責人應對現場再檢查一遍,有無丟下的零部件。
第31條保存好安裝時的詳細記錄,以備整理上報、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