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火災防治安全技術措施

火災防治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5 閱讀 4956

一、礦井外因火災的預防:

外因火災的特點是:突然發生、來勢迅猛,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控制,往往釀成重大事故,做好礦井外因火災的預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具體措施如下:

(1)禁止一切人員攜帶煙草及點火工具下井,井下禁止使用電爐、燈泡取暖,井下和井口房內不準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特殊情況必須制定安全措施,報有關部門批準,井口房和通風機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2)井下不準存放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井下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等必須放在蓋嚴的鐵桶內,用過的要定期送到地面處理。

(3)井下必須采用防爆型或本質安全型電器設備,加強維修,保證電力系統和電氣設備性能良好,保證機械設備正常運轉,防止電火花、電弧及磨擦發熱造成事故。

(4)加強放炮管理,使用安全炸藥,不準將藥卷內的消焰粉倒掉,不準放明炮、糊炮,不準用明火、動力線放炮,炮眼封泥要裝滿,并使用水炮泥,嚴格按規程規定裝藥、連線和放炮,避免放炮火焰產生。

(5)井下按規定使用不延燃電纜、阻燃輸送帶和阻燃風筒等。

(6)井口房、井口建筑物、進風井筒、回風井筒、平硐、主要巷道的連接處、井下主要硐室和采區變電所等,應采用不燃性材料支護或開鑿在巖巷內。

(7)進風井口和進風平硐都應設防火門,以防井口火災和附近地面火災波及井下,進風井與各生產水平的井底車場的連接處都應設防火門,并定期檢查防火門的質量和靈活可靠性。

(8)礦井必須在井口附近100m以內設置消防材料庫,井下每個生產水平的主要運輸大巷中也應設消防材料庫,儲備消防器材,并備有消防列車,滅火材料和工具必須滿足礦井滅火時的需要,平時不準挪作他用,井下的火藥庫、充電硐室、絞車房、水泵房和采區變電所,都要配備足夠的滅火器材。

(9)每個礦井都要建筑地面消防水池,開采下部水平的礦井,除地面消防水池外,也可用上一水平的水倉作消防水池,井下各主要巷道中應鋪設消防水管,每隔一定距離設消防水龍頭。

二、礦井內因火災的預防

內因火災是指煤炭在一定條件下,如破裂的煤柱、煤壁、集中堆積的浮煤,又有一定的風量供給,自身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吸氧、氧化、發熱、熱量聚集導致若火而形成的火災。

內因火災的發生,往往伴有一個孕育的過程,根據預兆能夠在早期發現,但由于火源隱蔽,經常發生在人們難以進入的采空區或煤柱內,要想準確地找到火源比較困難。因此,難以撲滅,以致火災可以持續數月、數年、甚至長達10年之久,有時燃燒的范圍逐漸蔓延擴大,燒毀大量煤炭,凍結大量資源。因此,內因火災理所當然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研究的重點。

預防礦井內因火災的措施涉及到煤礦生產的各個環節:

(1)減少發火隱患,預防煤炭自燃。在開采技術方面,要正確選擇礦井的開拓方式、采煤方法和開采程序,合理布置采區,不得任意采掘規定的段間、區間煤柱。在通風技術方面,要選擇合理的通風方式,正確設置控制風流的設施,采取均壓防火措施,加強通風防火管理等,以減少漏風,這對防止煤炭自燃發火有重要作用,預防性灌漿、阻化劑、惰性氣體等。

(2)掌握自然發火預兆,及時進行發火預測預報,把自然發火消滅在“萌芽”階段。

(3)對采掘生產過程中遺留下的各種發火隱患要及時處理,如加強對廢舊巷處理,及時充填煤巷碹,及時處理高溫火點等。

篇2:礦井其它火災防治措施裝備

1、預防火災的一般規定

(1)地面消防水池必須經常保持不少于200m?的水量。

(2)井口房和通風機房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3)井下和井口房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等焊接工作;

(4)井下嚴禁吸煙;

(5)井下和硐室內不得存放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井下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等,必須存在蓋嚴的鐵桶內。用過的棉紗、布頭和紙等,必須存在蓋嚴的鐵桶內,由專人定期送地成處理;

(6)井下清洗風動工具,必須在專用硐室內進行,并必須用不燃性和無毒性洗滌劑;

(7)井上嚴禁使用燈炮取暖和作用電爐;

(8)所有井下工作人員都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9)礦燈房采用不燃性材料建筑:采用火爐取暖時,火爐間有單獨的間隔和出口:通風要良好,嚴禁煙火,配備干粉滅火器3個和砂箱2個:充電裝置要有可靠的充電穩壓裝置。

2、防止地面明火引發井下火災的措施

為防止地面明火引發井下火災,在矸石山、爐灰場、坑木場位置、井架,井口房、消防材料庫、井口防火門等處,都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要求嚴格實行明火管制,建立健全明火管理制度。

1)井口房內設有專職人員進行檢查,嚴禁將各種煙火帶入井下,避免火災發生。

2)工業場地及風井場地井口20m范圍內嚴禁明火,禁止電焊、氣焊等作業。

3)如果生產過程中必須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進風巷和井口房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每次操作前必須制訂安全措施,并遵守下列規定:

(1)要指定專人在現場檢查和監督;

(2)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地點應在前后各10m范圍內為不燃性材料支護的井巷內,并有供水管路,有專人負責噴水,工作地點至少應配有2個滅火器:

(3)在井口房、井筒和傾斜巷道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必須在工作地點下方用不燃性材料做成的設施接收火星:

(4)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地點的風流中,瓦斯濃度不得超過0.5%,只有在證明作業地點20m范圍內巷道頂部和支護背板后無瓦斯積存時,方可進行作業;

(5)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完成后,工作地點應再次用水噴灑,并有專人在工作地點檢查lh,發現異狀,立即通知處理;

(6)煤層中未砌碹或未噴漿封閉的主要硐室和主要進風巷中,不得進行電焊、氣焊爐灰場、坑木場、消防材料庫和井口房還應配備相應的

3、防止地面雷電波及井下,引發井下火災的措施

1)進入井下的電力電纜、通訊及信號電纜在進入井下處應設熔斷器和防雷裝置:

2)進入井下的各種架空管路必須在井口附近將金屬體進行不少于兩處的是好集中接地;

3)井下出來的架空排水管,在井口處采取可靠的接地:

4)進入井下的軌道必須在入井處采取可靠接地;

5)在礦井的高壓母線上,裝設閥型避雷器。

4、防止放炮引起井下火災的安全措施

(1)采、掘工作面部必須使用取得產品許可證的三級煤礦許用炸藥和煤礦許用雷管,使用煤礦許用毫秒電雷管時,最后一段的延期時間不得超過130毫秒。

(2)采、掘工作面采用毫秒爆破。在掘進工作面必須全斷面一次起爆,在采煤工作面每組裝的藥必須一次起爆止,并嚴禁使用2臺放炮器同時進行放炮。

(3)炮眼封泥應用水炮泥,水炮泥外,剩余的炮眼部分,應用粘土炮泥封實。

(4)炮眼封泥嚴禁用煤粉、塊狀材料或其它可燃性材料。無炮泥或不實的炮眼,嚴禁放炮。

(5)炮眼內發現異常情況,如溫度驟高驟低、有顯著瓦斯涌出、煤巖松散、透老空等情況時,不準裝藥放炮。

(6)放炮母線、連接線和電雷管腳線必須相互扭緊并懸掛,不得同軌道、金屬管、鋼絲繩、刮板輸送機等導電體相接觸。放炮母線、連接線和電雷管腳線連接時必須用膠布包扎,嚴禁出現明接頭。

(7)在放炮地點20m內,有礦車、未清除的煤、矸或其它物體阻塞巷道1/3以上時,不準裝藥放炮。

(8)處理瞎炮(包括殘炮)必須在班組長直接指導下進行,并按規程要求處理,瞎炮應在當班處理完畢。如果當班未能處理完畢,放炮員必須同下一班放炮員在現場交接清楚。

(9)放炮時,采用正向裝藥正向起爆。

(10)放炮必須嚴格執行“一炮三檢查”(裝藥前、放炮前、放炮后)和“三人連鎖放炮”(放炮員、班組長、瓦檢員)制度,嚴禁采用糊炮、明火放炮和一次裝藥多次放炮。

(11)爆破工由專職爆破工擔任,并持證上崗。

(12)爆破地點附近20m以內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1%時,嚴禁裝藥、放炮。

(13)抽放孔、防突考察孔嚴禁裝藥放炮,放炮時必須用粘土炮泥充填。

5、發現礦井火災的行動原則

(1)任何地點發現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并迅速報告調度室。在現場的區、隊、班組及安全員應依照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地區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域,并組織人員利用現場的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2)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在切斷電源前,只準使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

(3)不能直接滅火時,必須封閉火區,礦主要技術負責人負責封閉火區的方案措施編制工作。

(4)掘進工作面發生火災時,應保持原有的通風狀態(若局部通風機處于運行狀態,不得隨意關閉局部通風機;反之,若局部通風機為關閉狀態,也不得隨意打開局部通風機)。

6、用水滅火應注意的問題

(1)水是導電物質,不能用來撲滅帶電的電氣設備的火災;

(2)水比油重,不能用水撲滅油類火災;

(3)撲滅猛烈火災時,不得將水直接射入火源中心,防止水蒸氣逆風而燙傷救火人員和發生水煤氣爆炸;

(4)滅火水量必須充足。若水量不足,在高溫下可分解為氫氣和一氧化碳氣體,有混合氣體爆炸的危險。

7、防止地面雷電波及井下

輔助平硐的軌道(加裝2組絕緣道夾板)、風井瓦斯管路、主井架空電纜金屬外皮均應在井口附近設防雷接地,接地電阻<10歐姆。通信電纜在入井處裝帶熔斷器的分線合。

篇3:電氣事故引發火災防治措施裝備

1、井下機電硐室防火措施

(1)井下機電硐室有采區運輸下山絞車房,采用砌碹支護,保持過道暢通,嚴禁存放無關的設備和物件。

(2)硐室入口處懸掛“非工作人員禁止入內”的警示牌,并懸掛與實際相符的供電系統圖。

(3)井下各車場設防爆燈,燈距為5m。

(4)照明電源均引自地面配電所,照明燈每盞設SJ8l一45/122接線盒一只,串掛安裝。

(5)硐室內設置足夠數量的砂子和2個50cm?化學泡沫滅火器,砂箱用1.5~3.0毫米鐵板制作,容積不少于2m?。

(6)井下機電硐室在通道處設防火門或防火柵欄兩用門。

(7)井下硐室不準存放汽油、柴油、煤油和變電器油,擦拭機械用的棉紗、布頭等,要放在鐵桶內封閉,并定期送到地面處理。

2、井下電氣設備的防火措施

(1)井下所有電氣設備采用礦用隔爆型或本質安全型電氣設備,并具有“產品合格證”、“防爆合格證”、“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

(2)向井下供電的變壓器嚴禁中性點接地。

(3)井下低壓動力為660V,照明為127V。

(4)低壓負荷開關選用KBZ-400Z型并配合JJB-600B型檢漏繼電器,以保證安全用電。

(5)向井下配電的低壓配電屏設有過載、短路、漏電保護。

(6)井下局部通風機與掘進設備實現風、電、瓦斯閉鎖。

(7)所有防爆開關,均設有短路、過負荷、單相斷線保護和漏電閉鎖保護。

(8)井下所有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都進行接地。

3、井下爆破火災防治措施

(1)爆破器材符合要求,嚴禁使用質量不合格、過期及非煤礦許用炸藥。

(2)不準放明炮、糊炮、空心炮。

(3)不準用明火或動力線進行爆破。

(4)炮眼深度、炮眼封泥符合要求,并使用水炮泥。

(5)嚴格按規定裝藥、連線、啟爆。

(6)爆破材料的運送、保管,要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規定。

4、井下電纜

(1)下井電纜引自地面變電所,經由主斜井向井下負荷供電。

(2)井下電纜按安全載流量選擇,并經電壓損失和短路保護校驗,采用礦用移動橡膠套軟電纜。

(3)井下向配電站配電的低壓電纜均采用礦用橡膠套銅芯電纜。

5、電纜懸掛

(1)在傾角在30°以上的井巷中,電纜用卡箍定;

(2)懸掛的電纜有適當的松弛度:懸掛高度不低于1.8米,且高于礦車;

(3)懸掛點間距為3米;電纜在壓風管、供水管等管子的上方,并保持0.3米以上的距離。

(4)電壓等級相同的電纜懸掛在同一側。

6、電纜連接

(1)電纜與電氣設備的連接,用與電氣設備性能相符的接線盒。

(2)電纜線芯作用齒形壓線板(卡爪)或線鼻子與電氣設備進行連接。

(3)不同型號電纜之間嚴禁直接連接,采用符合要求的接線盒、連接器或母線盒進行連接。

(4)同型電纜之間直接連接時,橡膠套電纜的修補連接(包括絕緣、護套已損壞的橡膠套電纜的修補)采用阻燃材料進行硫化熱補或與熱補有同等效能的冷補,并經浸水耐壓試驗,合格后方可下井使用。

7、井下電氣保護

井下電氣設備有接地、短路、過流、過負荷、斷相、漏電等保護,其設置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相關要求。

(1)電壓在6V以上和由于絕緣損壞可能帶有危險電壓的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構架,鎧裝電纜的鋼帶(或鋼絲)、鉛皮或屏蔽護套等均設有保護接地;接地網上任何地點保護接地點的接地電阻值不得超過2,并且每一移動和手持式電氣設備至局部接地極之間的保護接地用的電纜芯線和接地連接導線導電阻值,不得超過l。

(2)所有電氣設備的保護接地裝置(包括電纜的鎧裝、鉛皮、接地芯線)和局部接地裝置,與主接地極連接成1個總接地網;主接地極應埋設在水倉中,用耐腐蝕的鋼板制成、其面積不得小于0.75m?、厚度不得小于5mm。

(3)在下列地點裝設局部接地極:采區變電所(包括移動變電站和多動變壓器);裝有電氣設備的硐室和單獨裝設的高壓電氣設備;低壓配電點或裝有3臺以上電氣設備的地點。

(4)局部接地極設置于巷道水溝內或其他就近的潮濕處。設置在水溝中的局部接地極應用面積不小于0.6m?、厚度不小于3mm的鋼板或具有同等有效面積的鋼管制成,并放于水溝深處。設置在其他地點的局部接地極,用直徑不小于35mm、長度不小于1.5m的鋼管制成,管上應至少鉆20個直徑不小于5mm的透孔,并垂直全部埋入底板。

(5)連接主接地極的接地母線,采用截面不小于50mm?的銅線,電氣設備的外殼與接地母線或局部接地極的連接,電纜連接裝置兩頭的鎧裝、鉛皮的連接,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的銅線。

(6)40kw以上的電動機采用真空電磁起動器控制;井下的饋電線上,裝設短路、過負荷和漏電保護裝置;低壓電動機的控制設備要具備短路、過負荷、單相斷線、漏電保護裝置和遠程控制裝置;要正確選擇熔斷器的熔體;每天對低壓檢漏裝置進行一次跳閘試驗。

(7)供電線路在入井處裝設防雷電裝置;通信線路在入井處裝設熔斷器和防雷電裝置。

(8)地面電氣設備按相關規程應設置完善的防雷、防靜電的保護裝置,采用獨立避雷針和避雷線防直擊雷,采用磁吹避雷器防止雷電侵入波(感應雷擊),全礦井地面應設置完善的主接地網,所有電氣設備外殼及金屬構件應接地,并與主接地網連接,以有效防止因漏電產生火花引起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