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作業場所常見危害職業危害因素
礦山開采中主要的職業性有害因素有生產性粉塵、有害氣體、不良氣象條件、噪聲和振動等。同時由于井下勞動強度大、作業姿勢不良、采光照明不佳等,外傷等意外事故易發生。
(1)生產性粉塵。生產性粉塵是礦山行業中主要的有害因素,主要產生在開采、破碎、篩分、包裝、配料、混合攪拌、散粉裝卸及輸送等過程和清掃、檢修等作業場所。
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可產生大量的含硅量高的粉塵。礦工患塵肺病的可能性較高。
生產過程中,有塵作業工人長時間吸入粉塵,能引起以肺部組織纖維化為主的病變、硬化,喪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導致塵肺病。塵肺病是無法痊愈的職業病,治療只能減少并發癥、延緩病情發展,不能使肺組織的病變消失。此外,部分粉塵還可以引發其它疾病,急性中毒,致癌率增高。
(2)生產性毒物
毒物是指以較小劑量作用于生物體,能使生理功能或機體正常結構發生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變、甚至至死亡的物質。職業安全衛生中的毒物是指生產性毒物(又稱職業性接觸毒物),是指職工在生產過程中接觸以固體、液體、氣體、蒸氣、煙塵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間體、反應副產品和雜質,并在操作時可經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進入人體,對健康產生損害、造成慢性中毒或死亡的物質。毒物對人體的危害程度與毒物的毒性、接觸毒物的時間和劑量、人體健康狀況及體質差異有關。
有害氣體。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可能會接觸到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過高時可使人中毒、窒息,甚至死亡。
(3)易燃易爆物質
凝聚相化學爆炸物質:包括火炸藥,常溫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氣中進行氧化反應導致自燃爆炸的物質,常溫下能與水或水蒸氣反應產生可燃氣引起燃燒爆炸的物質,極易引起可燃物燃燒爆炸的強氧化劑,受到摩擦、撞擊或與氧化劑接觸引起燃燒爆炸的物質等。
氣相爆炸物質:分為Ⅰ類(礦井甲烷)、Ⅱ類(爆炸性氣體、蒸氣)、Ⅲ類(爆炸性粉塵、纖維)等三類。
(4)腐蝕和腐蝕性物質
物質表面與周圍介質發生化學反應或電化學反應而受到破壞的現象稱腐蝕。包括電化學腐蝕和化學腐蝕,腐蝕性物質按化學組成為無機酸性腐蝕物質、有機酸性腐蝕物質、無機堿性腐蝕物質、有機堿性腐蝕物質、其它有機及有機腐蝕性物質等幾類。
(5)噪聲
噪音是一類引起人煩躁、或音量過強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
生產環境中產生的生產性噪聲又稱工業噪聲。工業噪聲由于產生的動力和方式不同,可分為:(1)機械性噪聲,是由機械的撞擊、磨擦和轉動而產生的,如破碎機、球磨機、電鋸、鍛錘、皮帶、鏟運機等產生的噪聲;(2)空氣動力性噪聲,是由氣體壓力發生突變引起氣流的擾動而產生的,如鼓風機、汽笛、風動工具等產生的噪聲。
噪聲能引起聽覺功能敏感度下降甚至造成耳聾,或引起神經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的高發。噪聲干擾影響信息交流,聽不清談話或信號,促使誤操作發生率上升。
(6)振動
振動危害可分為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致害程度與接振強度、頻率和暴露時間密切相關。全身振動時可導致工效降低、辨識能力和短時間記憶力減低、視力惡化和視野改變,對血壓升高、脊椎病變、女性生殖功能有一定影響。局部振動可導致外周循環機能障礙,表現為振動性白指;還能引起中樞神經、外周神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生產中由生產工具、設備等產生的振動稱生產性振動。在礦山生產中接觸到的振動源有:(1)鑿巖機、風鎬等風動工具;(2)電鉆、電鋸、砂輪機、等電動工具;(3)鏟運機、牽引機等運輸工具;
寒冷是振動病發病的重要外部條件之一,寒冷可導致血流量減少,使血液循環發生改變,導致局部供血不足,促進振動病發生。接觸振動時間越長,振動病發病率越高。工間休息對預防振動病有積極意義。人對振動的敏感程度與身體所處位置有關。人體立位時對垂直振動敏感;臥位時對水平振動敏感。有的作業要采取強制體位,甚至胸腹部或下肢緊貼振動物體,振動的危害就更大。加工部件硬度大時,工人所受危害亦大,沖擊力大的振動易使骨、關節發生病變。
為保護工人的身體健康,必須對振動危害加以控制,其主要途徑如下:
改革工藝,從根本上取消和減少手持風動工具的作業,用液壓、焊接、粘接代替鉚接;改進風動工具,采用有效減振措施,改革工具排氣口的位置;采用自動、半自動操縱裝置,以減少肢體直接接觸振動體;手持振動工具者,應戴雙層襯墊無指手套或襯墊泡沫塑料無指手套,并注意保暖防寒;對新工人應作就業前體檢,有血管痙攣和肢端血管失調及神經炎患者,禁止從事振動作業;對接觸振動的作業工人應定期體檢,間隔時間應為2~3年;對振動病患者應給予必要的治療,對反復發作者應調離振動作業崗位。
(7)輻射(電離、非電離輻射)
人體處于交變電磁場中或受到微波、紫外線、*射線等的照射,達到一定劑量就會產生輻射危害。根據輻射能量不同及對原子或分子的作用情況(電離與否)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大類。輻射主要用于加工、化學反應工藝、測量與控制、制作產品、醫療和科研。
(8)不良氣象條件。礦山井下氣象條件的特點是氣溫高、濕度大、溫差大。因此,礦工易患感冒、上呼吸道炎癥、風濕性疾病、患腰腿痛、關節炎等。
高溫時,人的反應速度、運算能力、感覺敏感性及感覺運動協調功能都明顯下降,從而使勞動效率降低,操作失誤率高。高溫環境還會引起中暑,長期高溫作業(數年)可出現高血壓、心肌受損和消化功能障礙等病癥。
低溫作業人員受環境低溫影響,操作功能隨溫度的下降而明顯下降。冷暴露,即使未致體溫過低,對腦功能也有一定影響,使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時間延長、作業失誤率增多,甚至產生幻覺,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也有一定影響。低溫環境還會引起凍傷、體溫降低,甚至造成死亡。
(9)采光、照明
作業場所采光、照明不良,易造成標示不清、人員的跌、絆和誤操作率增加的現象,因而在危害辨識時應對作業環境的采光、照明是否滿足國家有關建筑設計的采光、照明衛生標準要求作出分析。
(10)片幫、冒頂
開采過程中巖層受破壞、或者作業人員不按作業要求處理松石,發生冒頂、片幫事故。在礦山事故統計中,冒頂、片幫事故占的比率很大。井下冒頂、片幫的原因有:采場回采頂板控制不好、夸度過大、礦柱預留不合理、頂板破碎、沒處理松石等。
(11)運輸、機械
斗車撞傷事故、斜井跑車事故、電耙鋼絲繩回彈事故。
(12)觸電
(13)礦井火災
(14)井下涌水
篇2:生產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制度
1目的
為適時監測生產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保護員工免受職業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圍
公司粉塵區、噪聲源區及有毒有害氣體區;主要具體位置:乙炔發生崗位、乙炔壓縮車間、乙炔充裝崗位、丙酮補加崗位、氧氣車間灌裝崗位、氬氣車間灌裝崗位。
3職責
3.1綜合管理部負責組織進行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并建立職業衛生管理檔案。
3.2各部門負責人負責本部門職業衛生日常管理,配置職業健康安全設施,設置警示標志,督促員工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4內容
公司生產活動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生產場所和崗位必須按規定進行危害因素監測。
4.1驗收監測
公司新、改、擴項目必須嚴格執行“三同時”原則。工程竣工后要進行職業危害驗收監測,驗收不過關的項目不得投入生產。
4.2年度監測
4.2.1其他塵檢測,乙炔裝置一層、乙炔裝置二層;檢測頻率為三年一次。
4.2.2噪聲檢測,乙炔發生裝置二層、乙炔壓縮車間、乙炔充裝崗位、氧氣車間灌裝崗位、氬氣車間灌裝崗位;檢測頻率為三年一次。
4.2.3有毒物質檢測:丙酮補加車間,檢測頻率為三年一次。
5.附則
5.1本規定由綜合管理部制定并負責解釋。
5.2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篇3:建筑集團職業危害因素防護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預防控制施工生產中導致職業中毒、矽肺等職業危害因素,根據《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結合集團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是施工生產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場所,均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施工生產中產生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
(一)粉塵:矽塵、水泥塵、電焊煙塵等;
(二)有害氣體: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o*)、硫化氫(H2S)等;
(三)物理因素:高溫、局部振動、噪聲、低氣壓等。
第四條?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施工工序或過程
(一)粉塵:鑿眼、爆破、找頂、出渣、裝卸、運輸、
攪拌、噴砼、碎石、篩選沙石料、電焊等;
(二)有害氣體:爆破、機車尾氣、電焊、燃煤取暖、
坑道、巖層氣體溢出等;
(三)物理因素:夏季露天作業、燃煤鍋爐、手風鉆打
眼、機械運轉、碎石、爆破、裝卸、運輸、鍛造、高原低氣壓環境作業等。
第五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主要領導應當重視職業病防治工作,熟悉職業病防治、安全生產法規,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
第二章一期預防
第六條?項目部應當采用有利于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和保護員工身體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
第七條?項目部應當參加工傷保險,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第八條?按照國家規定,項目部禁止使用童工,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和孕期、哺乳期女工從事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九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工會應當督促項目部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不利于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情況應提出意見和改進措施,對員工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問題應與項目部領導進行協商解決。
第十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安質部門應將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加大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監督檢查,保護員工的健康安全。
第十一條?集團母子公司衛生防疫部門應對重點工程、長大隧道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
第三章?二級預防
第十二條?項目部應確定責任人負責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建立職業衛生檔案和員工健康監護檔案,建立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預案。
第十三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施工要求,必須采用有效的通風防塵、排毒,灑水降塵、降溫,消聲隔音、防振,保暖防寒、供氧等綜合防護措施,做到濕式鑿巖標準化,噴霧灑水經常化,機械通風合理化,個人防護普遍化,從而控制或消除職業危害因素。
(一)防塵:按照建筑主體設計要求配備通風機和風管;濕式鑿眼;出渣時噴霧灑水、定時用水沖洗巖幫、路面;碎石場、攪拌站、噴砼機盡可能封閉塵源,灑水降塵;接塵員工應戴防塵口罩;有條件的可采用送風式防塵頭盔。
(二)預防有害氣體急性中毒:爆破、出渣、有軌運輸工序,巖層中有氣體溢出時要加強通風,風流應達到員工作業的區域,并有足夠的新風量;采用噴霧或噴淋水簾隔離、稀釋有害氣體;作業員工須戴過濾式防塵防毒口罩。
(三)物理因素的預防:調整夏季野外作業時間,避開高溫時段;施工機械采取防震減振措施,配備隔音消聲設備;進入高原、低氣壓地區施工要嚴格遵守特殊環境施工規定,配備必須的防寒、保暖、防紫外線、供氧設施;員工噪聲環境下作業應戴耳塞。
第十四條?項目部應當為員工提供安全可靠的個人防護用品(防塵、毒口罩,耳塞,眼鏡,服裝,鞋帽,手套等)。
第十五條?項目部應當在設置的公告欄內公布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職業中毒的應急救援措施。
第十六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情況,定期對施工場所進行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評價。并將資料每年11月底前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四章?三期預防
第十七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員工上崗前應當體檢并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在崗期間也應定期組織體檢和培訓,普及職業衛生和安全生產法規知識,熟悉操作規程,正確使用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員工體檢資料應及時收集、整理存檔,并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十八條?員工上崗前未經職業健康檢查或體檢發現有職業禁忌者不得安排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十九條?在崗員工經健康檢查發現患有慢性職業中毒或職業病者,項目部應根據病情將其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
第二十條?員工發生急性中毒,項目部應當及時組織搶救,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發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上應立即向項目部和指揮部領導匯報,并啟動應急救援預案。
第二十一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者離崗時應進行健康體檢,并將體檢資料存檔備查;同時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本辦法由集團公司安質處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