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控制制度
文件編號:AQK—Z—12—28?
1.目的
為了使某些無法在源頭上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在生產作業過程中,通過加強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與管理,促進作業場所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以保護員工的職業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德陽市南塔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各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與管理過程。
3.工作職責
3.1公司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指導各本部門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和組織實施工作;
3.2公司安委會按照管理要求,指導各部門具體實施對各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控制與管理,其中重點實施部門為生產科、設備技術動力科、行政辦、安全消防環保科。
4.工作內容
4.1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控制組織管理措施:
4.1.1公司安委會辦公室應按有關要求建立健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基礎檔案,內容包括本單位基本情況、生產工藝流程圖、生產車間有毒、有害因素分布圖、職業危害因素動態監測表,掌握危害因素的基本情況。
4.1.2按照專業的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定期組織對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員工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并完善員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4.1.3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及場所,要求在設備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志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中應載明設備性能,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維修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援措施等內容。
4.2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
4.2.1控制作業場所有毒物質的管理措施
4.2.1.1本公司生產區域有毒物質作業的工作場所主要為脫硫轉化中低甲裝置、氨合成裝置、碳化工段、液氨貯罐崗位,主要有毒物質為氨、一氧化碳。
4.2.1.2對可能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工藝設備和管道,要加強維護,定期檢修,保持設備完好,杜絕跑、冒、滴、漏。
4.2.1.3在具有氨化學灼傷危險的作業場所應設置洗眼器裝置。
4.2.1.4有害作業現場必須配備必要的職業健康防護設施,保證有充足的水源,并對其進行經常性維護、檢修,定期檢測防護效果,確保正常使用。
4.2.1.5為接觸有毒物質因素的員工配備適宜有效的個體勞動防護用品,防護急救器具專用柜,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同時做好定期檢查和記錄,按照不同的危害因素發放不同的防護用品,車間內各作業場所張貼緊急疏散逃生路線圖。
4.2.1.6在危害作業崗位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志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闡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及應急救治措施。
4.2.2控制高溫的管理措施
4.2.2.1本單位高溫作業工作場所主要為夏天的開工鍋爐崗位。
4.2.2.2公司有關部門要制定防暑降溫和保健管理措施。
4.2.2.3暑天高溫期間要做好崗位人員的防暑降溫工作。
4.2.2.4供應清涼飲料或提供充足的開水,保證現場作業人員身體水鹽代謝;
4.2.2.5高溫作業禁忌癥患者應及時調離高溫作業崗位,妥善安置。
4.2.3控制噪聲的管理措施
4.2.3.1本單位噪聲作業工作場所主要為冰機崗位、壓縮機崗位和變壓吸附崗位。
4.2.3.2噪聲檢測,通過環境噪聲檢測,準確提供危害警示數據;
4.2.3.3個體防護,處于噪聲危害的作業場所必須配戴防噪聲耳塞。
4.3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技術措施
?4.3.1控制工作場所有毒物質的技術措施
4.3.1.1通風排毒,對于可能產生有毒物質的作業場所必須設置通風和排風設施,將有毒物質及時安全地排放到大氣環境中;
?4.3.1.2吸收凈化法,是采用適當的液體作為吸收劑,根據廢氣中各組分在液體中溶解度的不同,液體吸收劑有選擇地使氣相中的有害組分溶解在液體中,從而使氣體得到凈化的方法;
?4.3.3控制高溫的技術措施
?4.3.3.1合理設計工藝流程;
?4.3.3.2利用水或導熱系數小的材料進行隔熱;
?4.3.3.3通風降溫。
?4.3.4控制噪聲的技術措施
?4.3.4.1吸聲,是采用多孔吸聲材料,板狀共振吸聲結構、穿孔板共振吸聲結構和微穿孔板吸聲共振結構等技術方法,降低室內的混響聲,從而實現降噪目的。
?4.3.4.2隔聲,是指應用隔聲構件將噪聲源和接受者分開,隔離噪聲在介質中的傳播,從而減輕噪聲污染程度。隔聲措施包括隔聲屏障、隔聲罩、隔聲操作室等,一般能降低噪聲級20dB-50dB。
?4.3.4.3消聲,是指采用消聲器,允許氣流通過,又能阻止或減弱聲波傳播的裝置。對于通風管道、排氣管道等噪聲源,在進行降噪處理時,需要采用消聲技術。消聲器的種類很多,依據消聲機理主要分為三類:阻性消聲器、抗性消聲器、阻抗復合消聲器。
?4.3.4.4隔振與阻尼:物體的振動也會產生噪聲。對于振動產生的固體聲,一般采用隔振措施。常見的隔振器主要有金屬隔振器、橡膠隔振器、空氣橡膠彈簧隔振器、各種隔振墊等。阻尼降噪措施主要用于板結構的物體振動,如輸氣管道、機器的防護壁、車體和飛機的外殼等。
5.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5.1《作業場所職業健康安全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監總局令[2009]第23號);
5.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
5.3《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20**]第23號);
5.4《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2.1-2007);
5.5《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
篇2:酒店公共場所傳染病健康危害事故報告制度
酒店公共場所傳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報告制度
(一)酒店住宿場所應建立傳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報告制度,酒店負責人和客房衛生管理員為責任報告人。
(二)當酒店發生死亡或同時發生3名以上(含3名)受害病人時,責任報告人要在發生事故24小時內電話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三)傳染病和健康危害事故報告范圍:
1.室內空氣不符合衛生標準所致的虛脫休克;
2.飲用水遭受污染所致的介水傳染性疾病流行;
3.公共用品用具和衛生設施等遭受污染所致的傳染性疾病、皮膚病;
4.意外事故導致的一氧化碳、氨氣、氯氣、消毒劑、殺蟲劑等中毒。
(四)發生傳染病或健康危害事故時,酒店經營者應立即停止相應經營活動,協助醫務人員救治事故受害者,采取預防控制措施,防止事故的繼發。
(五)酒店及任何人不得隱瞞、緩報、謊報傳染病健康危害事故。
篇3:具有較大危險危害因素生產經營場所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施工現場的風險控制,保護環境,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安全生產,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項目經理為施工項目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
第三條、工程現場場地平整,道路暢通,便于運輸、施工作業及緊急情況下應急逃生;施工現場各種安全防護設施齊全,性能可靠,按要求保管和擺放;現場設備、工具、材料擺放符合設計和安全要求。
第四條、施工作業坑按要求進行開挖,作業坑周邊清理出寬于一米的人行通道,安全通道設置不少于兩個,作好通道臺階,方便上下,通道上不得有任何設備,設施和其他物品。作業坑旁平整出設備擺放區和操作區。必要時作業坑采取排水、防滑和防塌方措施,配備必要的通風設施。
第五條、施工場地設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標志,流動施工現場設指示牌。
第六條、開工前按照場地布置圖在作業帶以外規劃界定安全停車區,人員進入作業帶必須按規定佩帶勞動保護用品,非作業人員、車輛嚴禁在作業帶內滯留,待命施工車輛停在預定地點。
第七條、施工現場按設計要求設置、配備消防器材,實行“三定”管理,滅火器應設置在明顯和便于取用的地方。
第八條、各類氣瓶現場存放要距離明火10m以上,挪動時不能碰撞。氧氣瓶不能和其他可燃氣瓶同放一處。
第九條、對于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施工介質,要編制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和安全措施計劃,預先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并進行必要的演練。
第十條、在施工中要根據施工外界條件采取遮陽防曬、防雨措施,隨時進行氣體濃度的監測。
第十一條、有毒介質作業場所應設置黃色警示線,在明顯位置帖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說明產生職業中毒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措施等內容。
第十二條、密閉空間作業和有毒介質作業應設置有效的通風裝置。
第十三條為作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職業標準的防護勞保用品,并要求工作人員正確使用。
第十四條、現場設置專職安全監督和安全員,進行巡回檢查。
第十五條、夜間施工場地要設置足夠的照明,作業帶以內使用的照明燈具要符合防爆要求
第十六條、在靠近道路作業時,要在路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提醒行人和車輛注意過往安全,天黑要設置信號燈、配備值班人員,防止人員或車倆誤入作業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