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
一、工作面水文地質條件
1、工作面概況
11071工作面位于11采區東翼上部第二區段,11071工作面對應地面有箕啊、鐵李村,地面標高+112m-+119m。11071工作面西起11采區上山煤柱,東至鐵李正斷層,上部為11031工作面采空區,下部為11111工作面采空區,為“孤島”采煤工作面。11071風巷走向長1312m,11071中巷走向長1541m,11071機巷走向長1568m,上下兩部分在切1測點聯合開采形成一個大的工作面。下部切眼平均采長162m,上部切眼平均采長165m,聯合后工作面平均采長327米,風、中、機巷和切眼均沿二1煤層頂板布置,工作面西部巷道方位104°,中部調向位置以東巷道方位89°,11071風巷頂板標高為-358.530m~-341.740m,最大高程差為16.79m;11071中巷頂板標高為-397.812m~-373.125m,最大高程差為24.687m;11071機巷頂板標高為-433.809m~-406.325m,最大高程差為27.484m。工作面采煤面積418545.64m2,煤層傾角平均12°,平均煤厚3.98m,計算二1煤層地質儲量228.22萬噸。采煤方法為走向長壁后退式一次采全厚綜合機械化采煤。
2、地質構造
11071工作面煤層賦存比較穩定,地質條件相對簡單。煤層走向81°~107°,煤層傾角10°30′~14°。該工作面風、中、機巷揭露情況為西部煤層較厚,中東部煤層較薄,上部煤層整體較厚,下部煤層整體較薄,11071工作面東部構造的影響,使煤層頂底板發生不同程度的起伏變化,下切眼向西100米范圍內煤層整體較薄(<2m)。
11071工作面東部為鐵李正斷層,走向116°~296°,傾角?67°,落差23~26m;上切眼向東約30m處為FS7推斷斷層,斷層落差0~11m,傾角65°。
3、主要水源
從11071工作面風、中、機巷掘進期間揭露情況來分析,工作面范圍內水文地質條件相對簡單,影響工作面回采較大的含水層,主要為煤層頂板B4砂巖裂隙水、老空區積水及底板寒武系灰巖水。?(1)根據0143、01310、0116勘探鉆孔資料可知,二1煤層頂板直接充水含水層為砂巖,厚28.12米,為二1煤層直接頂,屬弱含水層,掘進過程中有滴淋水現象,預計回采期間隨著頂板跨落,水量有增大趨勢。
(2)11031工作面老空水:在11071風巷掘進過程中已經分9個階段進行了探放,共計疏放水量約4100m3,目前在05F10至05F12測點之間比較低洼地段,上幫老空區仍有滲水現象。
(3)底板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寒武系白云質含水層上距二1煤層底板平均70m左右,地面勘探鉆孔最大揭露厚度145.6米,在沒有疏水降壓和底板加固的條件下,寒武系灰巖水易突破煤層底板隔水層發生突水。機巷實測寒武系灰巖水壓1.6MPa,水溫36°C。
4、突水系數及涌水量預計
根據掘進時有部分地段出現頂板淋水情況,預計11071工作面回采時隨著頂板跨落,頂板會出現涌水情況,預計最大涌水量5m3/h。
根據礦井現有水文資料,預計在回采過程中,隨著采空區面積加大、底板破壞深度的加深,寒灰水可能通過底板導水裂隙進入工作面發生突水。根據該工作面水文地質情況分析,在通過煤層底板注漿加固,底板改造率達到100%后,隔水層厚度保證在70米以上,寒武系灰巖含水層水壓去最大值1.6MPa,其突水系數計算為:
?Ts=P/M=1.6/70=0.023
采用經驗比擬法,有關參數如下:
11151工作面現在涌水量150m3/h,工作面寒武系灰巖含水層距二1煤層底板約70m,現在水壓1.9Mpa,其突水系數計算為:
Ts=P/M=1.9/70=0.027
采用經驗比擬法公式利用涌水量與突水系數的關系計算11071工作面底板正常涌水量為:
Q071=Q151/Ts151×Ts071=150/0.027×0.023=127.8m3/h
根據近期礦井總涌水量與水位下降速度的觀測數據,該面最大涌水量按照正常涌水量的1.5倍計算:
127.8×1.5=191.7m3/h
經計算11071工作面頂、底板正常涌水量127.8m3/h,最大涌水量為191.7m3/h。
二、領導機構
為保證11071工作面防治水工作正常開展,確保防治水工程施工質量和效果,經礦領導研究,特成立11071工作面防治水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其他安委會成員及各單位正職?
防治水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任辦公室主任。
防治水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防治水工作專題會議,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安排和落實各項工作任務。
防治水辦公室負責編制防治水工程設計,組織落實各項工作內容,并負責監督、檢查工程施工和驗收工程質量工作;觀測井上下各地點和工作面水量、水壓、水位變化情況,搜集整理各種資料,發現異常立即匯報礦有關領導及調度室。
地測科、機電科、生產科必須經常深入防治水工程現場,及時了解防治水工程進展情況,落實、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問題。
調度室負責協調井下生產運輸,保證防治水設備、材料運輸暢通。
財務科、企管科必須保證資金、材料供應,不能發生因資金、材料供應不及時而影響防治水工程進展。
領導小組成員要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按照各自業務分工,認真做好協調和處理防治水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當井下發生異常情況時,領導小組成員必須分三班到井下現場指揮,以保證安全生產。
三、礦井防排水現狀
目前我礦-550m水平有3個主排水泵房,三個泵房水倉有效總容積13225.6m3,安設排水泵18臺,工作泵8臺,備用泵6臺,檢修泵4臺,最大排水能力4650.7m3/h;其中1#泵房安設有6臺PJ150-65×11型水泵(配套電動機900Kw,揚程713.2m,單泵排量300m3/h),3趟Ф273mm排水管道,水倉容積4357m3,最大排水能力1220.7m3/h;2#泵房安設4臺PJ150-65×11型水泵(配套電動機900Kw,揚程713.2m,單泵排量300m3/h),2趟Ф325mm排水管道,水倉容積4551m3,最大排水能力1000.2m3/h;3#泵房安設8臺PJ200-8型排水泵(配套電動機1250Kw,揚程742.3m,單泵排量420m3/h),水倉容積4317.6m3,最大排水量2429.8m3/h。
四、工作面防治水措施
1、疏水降壓
利用在該工作面下部-550水平施工的放水孔,在回采期間繼續進行疏水降壓,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底板寒武系灰巖含水層水壓。
2、加強水文實時觀測
利用該工作面所在的11采區地面所施工的01613、0149水文觀測孔及井下22號鉆場內的供水孔,繼續對底板灰巖含水層水文動態進行觀測,為該工作面回采期間的防治水工作的決策提供依據。
3、加強老空水的探查與排放
?在11071風巷掘進過程中,按照“長探放、短驗證”的原則,已經分9個階段進行了老空水的探放,共疏放水量約4100m3,解除了掘進過程中上部老空水的威脅,目前在11071風巷上幫低洼處施工布置有2個孔用以觀測老空區水情,11031采空區涌水量約0.3m3/h,通過煤層正常滲入11071風巷。為進一步保證回采安全,回采前在11071風巷利用鉆機對上部老空區低洼處施工驗證鉆孔,進行再次探查驗證,確保回采安全。
4、底板注漿改造
按照“周鑲邊、全覆蓋、同層位”的原則,對工作面底板寒武系灰巖含水層全部進行注漿改造,終孔層位為進入寒武系灰巖含水層上界法線距離20m,并對于物(鉆)探異常區進行加密鉆孔布置并設計施工檢驗孔,確保工作面改造率100%。
5、突水危險性評價
按照《煤礦防治水規定》回采前對該工作面突水危險性進行評價。對導水通道、水源、底板隔水層厚度等導水因素進行分析,運用突水系數法對影響該工作面回采的底板灰巖含水層進行詳細的分析,認為在保證工作面300m底板加固超前距的前提下,該工作面底板發生突水危險·的可能較小。
6、工作面排水方案
11071工作面預計正常涌水量132.8m3/h,最大涌水量按正常涌水量的1.5倍計算為196.7m3/h。工作面涌水的排放主要壓力在11071機巷,根據11071機巷煤層產狀變化和巷道起伏情況,回采期間采用水溝及排水管路共同排水,根據煤業公司要求,最大排水能力不低于500m3/h。
(1)水溝排水:11071機巷坡度變化不大,自機巷口到17J9測點之間和17J15測點至切眼之間,巷道底板由里向外標高依次降低,可以保證自流排出,故可采用300mm×300mm水溝(鋪鐵皮水槽)進行排水;17J14測點到17J15測點之間水溝和17J9到17J10測點之間水不能自流出區段可在低洼處安設臨時風泵或潛水泵進行隔段排水。
(2)管路排水:從轉載機中部的臨時泵窩(1泵接1管)處鋪設一趟Ф219mm和一趟Ф325mm管路至11071機巷回風措施巷。同時在切眼向外(西)400m巷道低洼處(具體位置地測科現場標定)設立1號臨時排水泵窩(內置5臺22kw排水泵),隨工作面回采推進,當專列西頭距離1號泵窩20m時,在距離其向外(西)300-350m處,增設2號臨時泵窩,以此類推,始終保持工作面不少于一個可用排水泵窩。在11071機巷二部皮帶機機頭處設置一個永久泵窩(帶沉淀池),安設5臺22KW潛水泵。
(3)具體要求:
①排水泵窩:1號排水泵窩位于11071切眼向外(西)400m處,于皮帶架下方施工,排水泵窩規格為凈長4m、凈寬1.8m、凈深1.2m。底面及開挖部分用砼澆筑,澆筑厚度0.15m。隨工作面回采推進,當專列西頭距離1號泵窩20m時,在距離其向外(西)300-350m處,增設2號泵窩,并以此類推,設置3號泵窩。
?②永久泵窩:位于2部皮帶頭處,具體位置地測科現場標定。該泵窩分為沉淀部分與排水部分。兩部分規格均為凈長2m、凈寬1.8m、凈深1.2m。底面及開挖部分用砼澆筑,澆筑厚度0.15m。當工作面機巷專列距永久泵窩30-50m處時,保證工作面下切眼低洼處有7臺22kw潛水泵(80m3/h排量)隨工作面回采向外移,最大排水能力不低于500m3/h,直至當工作面流水能自流至車場水溝后,再每隔300-350m,增設臨時排水泵窩,泵窩內安設5臺潛水泵,三臺使用,兩臺備用;并以此類推,直至工作面回采結束。
③排水管路:從轉載機中部的臨時泵窩處鋪設一趟Ф219mm管路和一趟Ф325mm至11071機巷回風措施巷口,排水管路在每個泵坑處留設相應水泵個數的三通(變Ф108mm接口),且要求三通接口與水流方向夾角不大于45°。
④排水泵:轉載機中部臨時泵窩內配置2臺22KW潛水泵(排量80m3/h),一臺正常使用,一臺備用(熱備用);機巷臨時排水泵窩內安設5臺22KW潛水泵(排量80m3/h),3臺正常使用,2臺備用;機巷永久排水泵窩內安設5臺22kw潛水泵,3臺正常使用,2臺備用。
(4)工作面排水能力計算
工作面回采期間主要采用一條300mm×300mm斷面水溝及一趟Ф219mm和Ф325mm排水管同時排水。
排水能力:Q=3600×k×V×S
其中:k為不均勻系數?V為水流速度?S為過水斷面
水溝:k=0.7?V=0.64m/s?S=0.3×0.3=0.09m2?
求得:Q水溝=136m3/h
管路:k=1.0?V=2m/s?S219=3.14×(0.219÷2)2=0.037m2
S325=3.14×(0.325÷2)2=0.083m2
求得:Q219=266m3/h?Q325=298m3/hQ管=Q219+Q325=564m3/h
另外:11071工作面有效排水泵為7臺(單臺額定排水能力80m3/h)。
求得:Q泵=80×7=560m3/hQ管>Q泵?
所以工作面實際排水能力為:7×80=560m3/h
綜上所述,11071工作面最大排水能力不低于500m3/h
排水路線:工作面排水系統→11071機巷回風措施巷→11回風上山→東皮帶大巷→主石門→井底水倉→地面
工作面風巷和中巷涌水量相對較小,回采過程中最大涌水量約5m3/h,利用風(電)泵結合排水管路和水溝進行排水。
排水路線:風(中)巷排水系統→11071(風中)回風措施巷→11回風上山→東皮帶大巷→主石門→井底水倉→地面
7、防排水措施
(1)、開采前,必須按照排水方案設計對工作面排水能力進行檢查驗收,達不到措施要求不準回采,工作面底板注漿改造超前距離不低于300m。
(2)、按照“雙系統、同能力、熱備用、防失效”的基本原則配備排水系統,經常檢修、檢查、維護防排水設備、設施,保證發生涌水后能夠及時排出。
(3)、完善防排水設備,加強防治水隊伍建設,防排水設備必須保證完好,并及時更新。
?(4)、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規定》及年度防治水計劃開展工作,以寒武系灰巖水防治為重點,長期水文地質條件勘探和短期工作面回采防治水技術相結合。
(5)、11071工作面采用瞬變電磁探測,以查明煤層底板承壓含水層的賦水情況及隔水層的厚度情況,為安全生產及防治水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6)、根據物探探測結果,井下實施鉆探驗證及治理工作,首先對工作進行全覆蓋的底板加固設計,在施工過程中對物探低阻異常區和出水量較大區域進行打鉆驗證,采取注漿加固措施,使底板隔水層薄弱區或潛在的突水通道得到控制和加強,從而達到防治底板突水的目的。
(7)、11采區-550水平布置的疏水孔繼續進行疏水降壓,最大限度的降低、穩定待采區域水壓。
(8)、繼續加強對主要寒武系灰巖含水層水動態觀測和水害預測分析。
(9)、工作面排水溝、沉淀池、臨時水倉要經常清理防止淤積,對主排水管路進行定期的抽查,一旦淤塞進行沖刷洗管,保證排水系統暢通。
(10)、做好防治水工程結束后打孔驗證和安全技術評價,總結防治水經驗,為以后防治水提供依據。
(11)、制定專門的工作面水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采面出水時必須停止工作撤出人員,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12)、如果是采面上部、中部出水,為了防止沖刷工作面,立即組織從出水點向支架后側引水,并加固采面防止片幫冒頂。轉載機處排水人員發現有沖煤現象,在可控狀態下,及時清煤,保證水泵正常運轉。
(13)、供電故障、管路發生堵塞、不能保證排水時,必須停止作業并報告礦調度室,排水系統正常時方可恢復生產。
(14)、工作面或其他地點有異常情況,應立即報告調度室并停止作業及采取有效措施。
(15)避災路線
水災點上部或能通過出水點的人員撤退路線:11071風(中)巷→11071風(中)巷回風措施巷→11采區回風上山→東風井→地面。
水災點下部不能通過出水點人員撤退路線:11071機巷→11071機巷回風措施巷→11采區回風上山→東風井→地面。
五、工作面初采期間涌水量觀測方案
11071工作面回采期間特別是頂板初次來壓期間,安排專人分三班連續對工作面進行水文觀測,發現異?;蛲凰A兆立即停止回采,并及時向調度室及有關領導匯報。
初采期間,在機巷轉載機尾部和風巷設置觀測點,由地測科指派專人進行觀測,每班觀測一次,并作詳細記錄。觀測范圍包括采空區、工作面風、機巷以及工作面切眼。
觀測時應注意工作面煤層的變化、煤層頂底板狀況、礦壓的大小、涌水量的變化等情況,發現異常立即向調度室匯報。
地測科負責收集整理觀測資料,并及時編寫階段性工作分析報告和觀測工作總結報告。
篇2:采煤工作面專項防治水措施規程
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煤礦防治水規定》切實抓好礦井防治水工作。確保安全生產,特根據我礦實際重新編制采煤工作面防治水措施及水害預警程序。我公司各相關單位認真組織實施。
一、建立健全防治水領導機構
1、成立了礦井防治水工作領導組
組?長:?朱文舉
副?組?長:?吳松立秦國軍趙云龍郭銀錄王衛平
成?員:?秦鐵軍陳宇飛秦同偉李宗民王有辰
趙道王朝峰賈書鋒
防治水專職副總工程師:陳宇飛
專設防治水辦公司,吳松立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職責劃分
(1)防治水機構負責所屬負責礦井防治水的技術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礦井水害防治各項技術的規定制度等。審批水害防治工程設計措施及水害防治經費使用。
(2)應急搶險指揮部全權負責礦井應急搶險工作,完善應急救援方案,發布搶險救援命令。根據搶險需要合理需要的人、才、物等資源。組織搶險救援工作。
(3)現場搶險組是按照救援方案組織指揮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
(4)領導組各成員
總經理:是本礦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對礦井防治水工作全面負責。
各分管副總經理負責分管范圍內的防治水工作,對分管范圍內職責負責。
三、礦井水害的類型及易發突水事故的地點的分析
1、礦井水害的類型
造成我礦井水害的主要水源有大氣降水、地下水和老空水。其中地下水按其儲水空隙特征又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巖溶水。根據水源分類,礦井水害分為:(1)、地表水害、(2)、老窯水水害(3)、孔隙水水害、(4)、裂隙水水害、(5)、灰巖水水害等
2、礦井水害事故易發生的地點
?我礦井下易發生突水事故的地點是礦井正常生產的采煤、掘進工作面。在生產過程中與地表水、地下水或老空水溝通時,就會發生突水事故。
?(1)采煤工作面向前推進,采空區頂板自然垮落,自下而上形成了垮落帶、導水裂隙帶和彎曲下沉帶。垮落帶及裂隙帶遇到強含水層或老空區、老窯、老巷道積水,水會沿裂隙帶空隙流入井下,造成突水事故。若導水裂縫帶高度到達地表,與地表的季節性河流、塌陷坑貫通,也會造成突水事故。
?(2)采煤工作面遇到封孔質量不好的鉆孔,穿透含水巖層的鉆孔在采煤過程中采取的防范措施不力,也會造成透水事故。
?四、礦井發生突水事故的預兆
?(1)煤層發潮、發暗。
?(2)巷道壁或煤壁“掛汗”。
?(3)工作面溫度降低,煤壁發涼。
?(4)煤壁“掛紅”。
?(5)發出水叫聲。
?(6)出現霧氣。
?(7)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
?(8)頂板來壓,淋水加大。
?(9)出現壓力水流(或稱水線)。
?(10)打鉆時發覺鉆孔底松軟或鉆孔查水流出卜說明接近透水區。
?每次突水前都會全部些現,有時可能發現一個或幾個,極個別情況甚至不出現。因此,必須密切注意,認真分析。
五、礦井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防治礦井水災的方針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應查明礦區和礦井的水文地質情況,地測科編制中長期防治水害規劃和年度防治水害計劃,并組織實施。同時有準確的井上下對照圖、地形地質圖。要建立地表移動塌陷觀測站,測出本礦的地表移動數據。井下采掘工作面與地面河流、溝渠等的位置關系。
1.防治地表水害的措施
?(1)留設防水煤柱。礦井井田范圍有季節性河流,對礦井有危害,有透水的可能,而且不可能排干,可留設防水煤柱。
?(2)溝渠改道。溝渠壓在煤層及巖層露頭部分,對采礦有透水的威脅,為此對地面山溝泄洪區進行改道。
?(3)積水排干。對于塌陷區存在積水,只要有突水可能就必須將積水排干方能生產,且在生產過程中要定期查看地面積水。
?2.防治井下水害的措施
井下水害包括老窯水、采空區積水、老巷道水、鉆孔水、斷層水、陷落柱水、石灰巖溶洞水等。
1、老窯水的防治
?(1)現經調查周圍礦井及小窯開采采空區積水情況已查明,并繪制了圖紙和相關的資料。
?(2)根據查清已有老窯的圖紙和資料。認真分析判斷。
?(3)在探放水時,如有透水征兆,不能起鉆,要盡快匯報處理險情。
(4)在探放水時要安裝水泵和排水管路,清理好水倉,以保證萬一探出水之后不會影響生產或導致事故發生。
2、礦井采空區積水和老巷道積水的防治
地測科測量填圖要及時準確,不能漏填,采煤工作面回采時,采空區積水和老巷道對生產有威脅,要打鉆把水疏干。掘進工作面需要掘透老巷道時,一定要先把老巷道水排干后,才能掘透老巷道。
?3、鉆孔水防治
?鉆孔水害防治措施是:地測科先查清鉆孔的平面所在位置即與現采掘工作面的相對位量,然后查清鉆孔的封孔質量。如果鉆孔穿透富水層,封孔質量不好,為確保安全需請專業隊伍用鉆機重新封孔?;蛘呖梢粤舯0裁褐Wo鉆孔。
六、突水事故的應急預防措施及安全注意事項
?1、發現突水預兆時的應急措施
?當井下出現突水征兆時,必須停止作業,撤出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并立即報告調度室,發出警報。
?2、水源的判斷方法
(1)老窯水的特點是積水時間長,水量補給較差,一般屬于“死水”,鑒別時,有以下特征:1)用手指搓動,有滑潤的感覺;②用鼻聞有腐臭味,有時夾雜著臭雞蛋氣味;③用舌嘗可感覺到水發腥,有臭味;④仔細觀察,會發現水的透明度較低,水中有腐朽物懸浮或沉淀。
(2)斷層水一般通道較遠,補給較充分,多屬“活水”。水無澀味而發甜,如果在巖巷中遇到斷層水,水呈黃色,有時在巖縫中可見到淤泥。
(3)含水層水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壓力,水量充足。水中無澀臭味,水色發黃,有泥沙流出。
(4)如是石灰巖溶洞中的積水涌出,水呈黃魚或灰色,有時帶有臭味。
(5)地表水一旦涌入地下,其水量很大,破壞力極強。水中混有大量的泥沙,有時還會夾帶許多動植物或其他雜物。在一般情況下,水中無其他異味。
?3、發生突水事故時的應急措施
?1、自身安全防護
?井下發生突水事故時,在現場及附近地點的工作人員應首先做好自身安全防護:
(1)在突水迅猛、水流急速的情況下,現場人員應立即避開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內、拐彎巷道或其他安全地點。如果情況緊急時,可抓牢頂梁、立柱或其他固定物體,防止被涌水扛倒或沖走。
(2)如是老空水涌出,使所在地點的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增高時,現場職工應立即佩戴好隔離式自救器或壓縮氧自救器在未確定所在地點的空氣成分能否保證人員的生命安全時,禁止任何人隨意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夾。
?2、迅速匯報
?突水事故發生后,現場及附近地點工作的人員,在脫離危險后,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突水的地點,涌水的程度,現場被困人員的情況等,并立即向礦井調度室報告,同時,應盡可能利用電話通知其他可能受到威脅區域的人員發出警報,及時通知撤離。
3、積極妥善的組織現場搶救
?(1)突永初期,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應在現場領導和老工人的組織帶領下,利用現有的人力和物力,迅速進行搶救工作。如突水地點周圍圍巖堅硬、涌水量不大,可組織力量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盡快堵住出水點。
(2)在水源情況不明,涌水兇猛、頂幫松散的情況下,決不可強行封堵出水口,以免引起工作面大面積突水,造成人員傷亡,擴大災情。
?(3)對于受傷的礦工,應迅速搶救搬運到安全地點,立即進行急救處理。
?(4)必須注意井下發生突水事故后,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佩戴防護器具的情況下冒險進入災區。
4、現場組織撤離
如因涌水來勢兇猛、現場無法搶救或者將危及人員安全時,應迅速組織起來,沿著規定的避災路線和安全通道撤退道巷道制高點或地面。
在行動中,應注意下列事項:
(1)撤離前:應設法將撤退的行動路線和目的地告知礦井領導人。
(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迅速撤往突水地點以上的巷道,盡量避免進入突水點附近及下方的獨頭巷道。
(3)行進中,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滾動的矸石和木料撞傷。
(4)如因突水后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指路牌,迷失了行進的方向時,遇險人員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5)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岔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援人員的注意。?
(6)撤退巷道如果是豎井,人員需要從梯子間上下時,應保持好秩序,不要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7)撤退中,如因冒頂或積水造成巷道堵塞,可尋找其他安全通道撤出。在唯一的出口堵塞無法撤退時,應組織好災區避災,等待救援人員的營救,嚴禁盲目潛水等冒險行為。
5、避災自救
?(1)應迅速進入預先構筑的避難硐室或快速建造的臨時避難硐室。必要時,可設置擋墻或防護板,防止涌水、煤矸和有害氣體的侵入。
?(2)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文字、衣物、礦燈等明顯標志,以便于救援人員及時發現,進行營救。
?作業環境條件的變化,按照本礦和本作業區域制定的預警預防措施進行響應。礦井水害發生前不能測出一個或幾個物理量來預示即將出現突水事故,但《煤礦安全規程》規定了必須要立即報告的幾種情況,要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要求匯報并進行處置。
?其他未盡事宜嚴格《煤礦安全規程》、《操作規程》等有關規定執行。
?鄭州登電陽城煤業有限公司
?2011年1月
篇3:綜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
一、工程概況
由于10101綜采工作面采空區、頂板涌水量呈周期性增大,涌水量最大達到150m3/h,為防止水害的發生,特制定本防治水專項措施,確保10101綜采工作面回采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施工組織
1、每班必須有隊干跟班,負責排水工作,并嚴格按照本措施執行。
2、項目負責人:張小偉
排水設備負責人:劉敏
供電系統負責人:任子俊
三、排水系統
1、根據10101運輸順槽地勢情況將排水系統分為兩點接力排水,由5#坑(即工作面下端頭處)將水排至4#坑(運輸順槽600m處),再將4#坑水排至+992繞道水溝。
2、排水路線為:
5#坑->4#坑->+992繞道水溝->副斜井水溝->井底水倉->地面
->回風斜井水溝->井底水倉->地面
3、排水設備布置:
5#坑水泵安設情況:總共5臺潛水泵(一臺45kw排水量為30m3/h、一臺37kw排水量為30m3/h、兩臺7.5kw排水量為82m3/h和一臺5.5kw排水量為22m3/h的潛水泵),分5趟管路向4#坑排水,備用一臺37kw的多級離心泵,電壓等級1140v。其中45kw和37kw的潛水泵排水管路為3寸鐵管,另外3臺為2寸軟管。
4#坑水泵安設情況:五臺45kw潛水泵,總排水量為150m3/h,其中有一臺45kw潛水泵電壓等級為660v,備用兩臺37kw電壓等級為660v潛水泵。其中3臺45kw潛水泵排水管路為4寸鐵管,其他為3寸鐵管。
4、由于前期水害為突發性,礦井備用水泵已全部下井使用,后期的抽水設備的備用可根據設備到貨情況進行完善。
四、排水的安全技術措施:
1、工作面排水設備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泵
根據現工作面的涌水量及水文地質預測預報的涌水情況,按照動力部提供的排水泵的能力及配套管路在工作面下出口處安裝2臺45kw和2臺7.5kw的潛水泵正常排水。安裝1臺37kw多級離心泵1臺5.5kw潛水泵做為水量增大時的輔助排水水泵,備用水泵根據設備到貨情況進行安裝。工作水泵、輔助水泵、備用水泵必須完好、可靠。排水管路鋪設完好,可靠。
(2)水管
排水管路的排水能力應能配合工作水泵排出的正常涌水量。選用兩趟PVC管鋪設至5#坑作為備用水管。水泵選用根據設備到貨進行安裝。排水管要隨著工作面的推進不斷向后減少,確保排水管路要鋪設平直完好,排水管路各連接管頭確保連接可靠、完好。
(3)加強排水系統的檢查和維護
2、水泵、水管、閘閥、排水用的供電設備和供電線路,每班必須指派有經驗、責任心強的綜采維修電工和綜采維修鉗工各一名進行檢查和維護,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在抽水前,必須要對水泵進行試驗,檢查水泵是否反轉,如反轉則應立即斷電進行處理。抽水過程中要時刻檢查水泵溫度,如溫度過高則應停止抽水,并對水泵進行檢查、處理,防止將水泵損壞。在抽水過程中,每班專職排水人員要隨時觀察排水泵的工作情況,并及時將水泵吸水口處的雜物(大塊煤、木屑、棉紗等)掏出,防止雜物阻塞水泵影響排水。
4、排水管路必須保持暢通。排水過程中,必須派專人定期檢查抽水管路及出水口的出水情況,如發現管路接頭跑水或出水口不出水則應立即停止抽水進行處理,防止管路接頭跑水漫巷、管路堵塞等影響正常抽水。
5、必須為工作面下端頭處排水泵安裝獨立的供電線路,且連接水泵的電纜、接線盒等必須完好、可靠、吊掛整齊,并符合安全質量標準化及《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且要防止電纜在移設轉載機、端頭液壓支架時被擠斷而影響工作面排水工作的正常進行。
6、每班必須安排專職排水人員并在現場進行交接班,交接班時,交接班人員必須將工作面排水水泵的位置、泵的完好情況交待清楚,以便接班人員及時進行處理,以免影響工作面的正常排水工作。
7、在移設端頭液壓支架和轉載機時必須指定專人看護設在下端頭的抽水泵,防止在拉架及拉轉載機的過程中損壞排水泵,待將轉載機、端頭液壓支架移設完畢后,設專人清理浮渣,并將排水泵放置到最低區,已防治影響工作面的正常排水工作。
8、工作面下端頭排水工作,除移設端頭液壓支架、轉載機時停止排水,其余時間要堅持正常使用排水泵進行排水。
9、為防止工作面下端頭處的涌水被轉載輸送機底鏈帶入皮帶輸送機造成皮帶打滑影響生產。當下端頭涌水水面超過轉載機底部時,禁止啟動轉載輸送機。
10、每班必須有隊干現場跟班,并密切觀察工作面涌水情況,發現工作面涌水增大,必須及時組織人員將備用水泵開啟進行排水,若工作面涌水出現異?,F象,必須及時匯報礦調度中心。
11、每班必須加強排水泵的檢修、保養工作,確保工作面排水泵正常排水,如排水泵損壞,必須立即組織人員開啟備用水泵排水,并及時將損壞的排水泵回收到地面進行檢修。
12、工作面回采過程中,生產技術部地測部門要及時進行水情觀測分析和預報工作。
13、開采過程中遇到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采取措施,立即報告礦生產調度中心,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到水害威脅地點的人員。
14、定期觀察地表塌陷區的塌陷情況,對容易積水的地方必須填平填實或采取排水措施,防止積水滲入井下。
15、地表裂縫和塌陷地點必須填塞,防止地表水沿裂縫流入井下,填塞裂縫時必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防止人員陷入塌陷坑內。
16、教育職工增強水患意識,提高水害征兆的判別能力。井下所有作業人員當發現工作面出現透水征兆時,如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現有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水叫、頂板淋水加大、頂板來壓、底板鼓起或產生裂隙出現滲水、水色發渾、有臭味等突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采取措施,發出警報,在班組長、工長、安監員帶領下,按避災路線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并報告礦生產調度中心及時研究制定處理方案及措施。
17、經常清挖水溝,臨時水倉,確保水流暢通和水倉的有效容量。
18、在工作面回采過程中,每個工作人員必須時刻觀察采面鄰近采空區內水文情況,發現透水征兆,必須先撤離人員至安全地點,并及時向礦生產調度中心及隊部匯報,由礦組織人員進行探放,經探水確認無危險后方可進行回采。
19、發生水害避災路線為:
下端頭和4#坑以內工作人員->10101綜采工作面->10101回風順槽->+1100回風石門->地面
4#坑以外人員->10101順槽皮帶機頭->+1100m膠帶運輸石門->地面
4#坑以外人員->+992m石門繞道->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