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過巷道頂板下沉帶措施
由于現4502工作面機頭至運輸巷30米處,巷道壓力大,頂板下沉明顯,煤幫外鼓,巷道斷面縮小,高度不夠,為防止工作面通過該地段頂板時,造成冒頂,影響生產,我隊對該地段進行巷道維護,為保證維護施工的安全,特制定以下安全技術措施:
一、技術措施:
1、維護前首先敲幫問頂,及時清理掉危巖、活石,保證巷道達到要求高度。
2、采用“#”字型木垛勾頂,并將圓木靠緊工作面幫,嚴禁出現有松動、空頂現象。
3、超前范圍內要保持一粱三柱,單體柱必須穿鞋,確保支柱有足夠的初撐力。
4、每班必須對超前支護支柱進行二次注液,支柱初撐力不得低于50KN。
5、對工作面安全出口必須每班人工用洋鎬刨底板,保證安全出口高度達到1.8米。
6、采煤機割煤至機頭處減慢機組割煤速度,機組正常割煤速度保持在2m/min,機組司機要隨時注意觀察頂板情況,減少機組對頂板的破壞。
7、梁與頂板之間的空隙都使用圓木呈“井”字型接頂,圓木與頂板及П型梁之間必須接密接實,直到梁與頂板完全接實為止。
8、靠煤幫一側支設點柱時,使用風鎬進行擴幫,必須支在實底上。
9、嚴格執行生產部要求,增加超前支護強度,對失效、折損梁柱及時更換,加強支柱初撐力檢測。
二、安全措施:
1、維護準備工作進行前,由跟班副隊長、班組長,進入現場檢查巷道圍巖情況。確認無隱患后方可讓其他人員進入。
2、維護前首先敲幫問頂,及時清理掉危巖、活石,人員站在支護完整的巷道下,一人觀察頂板情況,一人處理危巖、活石,其他人員必須站在安全地點。
3、處理活石要用長柄工具,站在安全地點進行處理,處理前,必須先清理好道路,以保證安全撤走。
4、施工過程中必須選派一名有經驗的老工人觀察頂板,如有意外及時喊話,撤離,確認安全后方可施工。
5、工作面必須備有足夠木料,保證每日超前達到規程要求。
6、維護時必須有一名班組長自始至終現場指揮協調,對靠近工作面勾頂時,要將采煤機、工作面刮板輸送機停機閉鎖,才能進行勾頂作業,以確保安全。
7、使用單體液壓支柱,要把每根支柱都使用好防倒繩,穿鞋,防止漏液支柱突然倒柱傷人。
8、除執行本措施外,各工種還必須嚴格執行《4502工作面回采作業規程》、《煤礦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及《煤礦安全規程》的相關規定及要求。
篇2:工作面過巷道頂板下沉帶措施
由于現4502工作面機頭至運輸巷30米處,巷道壓力大,頂板下沉明顯,煤幫外鼓,巷道斷面縮小,高度不夠,為防止工作面通過該地段頂板時,造成冒頂,影響生產,我隊對該地段進行巷道維護,為保證維護施工的安全,特制定以下安全技術措施:
一、技術措施:
1、維護前首先敲幫問頂,及時清理掉危巖、活石,保證巷道達到要求高度。
2、采用“#”字型木垛勾頂,并將圓木靠緊工作面幫,嚴禁出現有松動、空頂現象。
3、超前范圍內要保持一粱三柱,單體柱必須穿鞋,確保支柱有足夠的初撐力。
4、每班必須對超前支護支柱進行二次注液,支柱初撐力不得低于50KN。
5、對工作面安全出口必須每班人工用洋鎬刨底板,保證安全出口高度達到1.8米。
6、采煤機割煤至機頭處減慢機組割煤速度,機組正常割煤速度保持在2m/min,機組司機要隨時注意觀察頂板情況,減少機組對頂板的破壞。
7、梁與頂板之間的空隙都使用圓木呈“井”字型接頂,圓木與頂板及П型梁之間必須接密接實,直到梁與頂板完全接實為止。
8、靠煤幫一側支設點柱時,使用風鎬進行擴幫,必須支在實底上。
9、嚴格執行生產部要求,增加超前支護強度,對失效、折損梁柱及時更換,加強支柱初撐力檢測。
二、安全措施:
1、維護準備工作進行前,由跟班副隊長、班組長,進入現場檢查巷道圍巖情況。確認無隱患后方可讓其他人員進入。
2、維護前首先敲幫問頂,及時清理掉危巖、活石,人員站在支護完整的巷道下,一人觀察頂板情況,一人處理危巖、活石,其他人員必須站在安全地點。
3、處理活石要用長柄工具,站在安全地點進行處理,處理前,必須先清理好道路,以保證安全撤走。
4、施工過程中必須選派一名有經驗的老工人觀察頂板,如有意外及時喊話,撤離,確認安全后方可施工。
5、工作面必須備有足夠木料,保證每日超前達到規程要求。
6、維護時必須有一名班組長自始至終現場指揮協調,對靠近工作面勾頂時,要將采煤機、工作面刮板輸送機停機閉鎖,才能進行勾頂作業,以確保安全。
7、使用單體液壓支柱,要把每根支柱都使用好防倒繩,穿鞋,防止漏液支柱突然倒柱傷人。
8、除執行本措施外,各工種還必須嚴格執行《4502工作面回采作業規程》、《煤礦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及《煤礦安全規程》的相關規定及要求。
篇3:衛生技術人員梯隊建設計劃和管理措施
衛生技術人員梯隊建設計劃和管理措施
1.目的
加強醫院人才隊伍建設,保障醫院高速穩定發展。
2.范圍
適用于人才引進及培養工作。
3.內容
1.人才隊伍建設
(1)實施總量控制,結果調整,微觀靈活放開原則。醫院總人數按病床定編,總理實行宏觀控制管理,分類管理、科學合理設置崗位。按專業、技術、年齡結構進行調整與擴充,衛生技術人員穩定在85%,行政工勤(含副系列)占15%;制定各科室人力資源配置原則和實施方案,以病人為中心,按需設置定編。
(2)統籌規劃,招聘高學歷人才,加快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依據醫院專業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逐步地招聘高學歷人才,招聘的形式有重點,有選擇的到國內知名醫學類院校直接招聘,社會公開招聘。為吸引優秀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老我院工作,醫院將采取兩項措施: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改善醫院的硬件設施和外部環境,為他們營造良好、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二是制定相應的招聘高學歷人才政策,加大高學歷人才招聘力度。按照醫院發展規劃,今后5年內至少招聘博士研究生30名,碩士研究生200名。
(3)引進由專業特長的學科帶頭人和急需人才,積極開展新項目,促進醫院專業學科的發展。面向社會招聘“成品”人才,凡符合我院高層次人才引進規定,愿到我院從事醫學臨床診療工作,優先聘用。
(4)創新人才培訓機制,儲備有用之才。
a)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前沿水平的學科帶頭人,5年內重點選拔40—50名中青年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其中5-10名成為國內同學科領域知名專家,8—15名成為省內同學科領域知名專家。人才梯隊建設的五年目標:擁有一定數量的50歲左右的學術帶頭人;45歲左右在省內由一定知名度的學科接班人;40歲左右在技術上嶄露頭角的重點培養對象;35歲左右發展前途和極具潛力的后備人才。制度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選派優秀中青年骨干到國內一流醫院深造,利用參加學術會獲取新信息、新技術、新思路。不斷探索培養學科帶頭人的新途徑。鼓勵創新創業,營造有利于學科帶頭人成長的良好環境氛圍;
b)提高在職學歷教育,堅持院校培養為主,自學為輔,鼓勵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到國內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讀在職學歷、學位,優化學歷結構;
c)加強繼續教育,使衛生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不斷優化。醫院將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教育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建立醫院自主、個人自覺的繼續教育運行機制和終身學習體系,把繼續教育作為晉級,晉升和評聘專業技術職務的必備條件。
(5)加強與國內知名大醫院合作,帶動我院專業學科的快速發展。
2.在未來五年內與國內知名大醫院的合作與交流,對重點專業進行重點扶持的計劃:
(1)具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內外知名大醫院的先進技術。
(2)聘請客座專家為我院重點專業的兼職教授,定期來院進行講學核技術指導。
(3)選派專業人才到國內知名大醫院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技術引進,客座教授的技術指導,專業人才的培訓,帶動專業的快速發展,使其重點專業水平在我市乃至我省同專業中達到領先水平,爭取創出市級乃至省級的拳頭專業并通過對重點專業的扶持來帶動其他專業的發展。
3.保障措施
(1)堅持重業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關鍵崗位傾斜的原則,建立按崗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學歷條件,穩定學術技術帶頭人隊伍。
(2)高薪招聘有專業特長的學科帶頭人(市級以上拔尖人才),凡待研究課題來院的人才,醫院確保科研啟動經費到位。協助辦理家屬調動、工作安排及子女入學,優先選拔派往先進國家進修學習。
(3)改革現行用人制度和獎勵辦法,破格任用和重獎學術、技術成就卓著、有創新成果者,獎勵有創新思路或有開發前景的課題研究者。加大獎勵力度,拿出專項資金鼓勵大家發表論文。
(4)不斷開闊視野,改變觀念,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制定政策鼓勵職工外出進修學習,提供機會走出國門,向國際先進學習,舉辦學術講座,創建良好的學習風氣,創造濃厚的學歷氛圍。
(5)建立健全科學的衛生人才評價體系和使用機制:堅持公開、公正、透明原則,建立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檔案(學歷,學位、執業證書,職稱證書等資料),依據標準和程序對各類各級醫護人員的履職能力、技術能力、服務質量、職業道德進行評價,量才用人,擇優聘任,科學選拔。
(6)加快我院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推行人事聘用、薪酬分配和崗位考核制度,創新人才激勵競爭機制,重點抓住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三個重要環節,使優秀人才脫衣而出。
(7)提高引進人才質量。堅持公開、公正、透明的選拔人才原則,嚴格按照醫院引進人才標準和程序招聘人才,引進人才層次不斷提高,人才選拔程序不斷優化。
(8)為優秀人才搭建發展平臺。依據各專業特點設置等級崗位,為專業技術人員搭建悌式奮斗目標,制度崗位任職條件和任期目標,實行競爭上崗、聘約管理。
(9)全院要從戰略高度認識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列入議事日程,擺到突出位置,要把人才培養經費列入財政計劃,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技師研究解決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在今后醫院的發展與建設中,我院要在此基礎上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有特色的、有競爭力的明星醫院。總體達到市級先進水平,在全省達到骨干地位。我們將以寬廣的技術平臺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滿足人才,以和諧的氛圍留住人才,以競爭的機制激勵人才,以輝煌的事業造就人才,以人性化法規制度保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