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N醫院感染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N醫院感染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2024-07-15 閱讀 6760

第二醫院感染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一、總則

(一)目的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醫院感染突發事件的暴發、流行,快速切斷傳播途徑并消除其危害,防止醫院感染的繼發和蔓延,指導和規范醫院感染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醫院感染突發事件對醫患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醫患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

(二)制定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004年)》《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2003年)》《醫院感染管理辦法(2006年)》《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2006年試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國家救災防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2003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2003年)》《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2006年)》、衛生部關于修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2003年)》(2006年)的通知等。

(三)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院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醫患雙方身心健康等的醫院感染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四)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突發事件的防范意識,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做好人員、技術、物資和設備的應急儲備工作。對各類可能引發醫院感染突發事件的情況要及時進行分析、預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突發事件應急組織體系在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按照預案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根據突發事件的范圍、性質和危害程度,對突發事件實行分級管理。

3.依法規范,措施果斷。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立健全系統、規范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制度,對突發事件和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及時、有效開展監測、報告和處理工作。

4.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突發事件應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學,要重視開展防范和處理突發事件的培訓,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提供保障。各相關小組要通力合作、資源共享,有效應對突發事件。要廣泛組織、動員廣大醫護人員參與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

二、應急組織體系的職責及成員

(一)、領導小組

負責統一領導和指揮,組織、協調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并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成立成員結構合理的指揮部。

組長:院長

副組長:副院長、副書記

(二)指揮部

指揮部成員接到信息聯絡小組的通知后必須按時到崗,并在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對突發事件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督促落實應急處理措施并評估應急處理的效果。辦公室設在醫院感染管理科,并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組長:分管副院長

組員:院感科、醫務科、總務科、設備科、藥劑科、保衛科科長,檢驗科、護理部主任

(三)信息聯絡小組

隨時更新指揮部成員的通信聯絡方式,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負責聯絡指揮部成員,聯絡內容包括聯絡原因、事件概況、到崗地點、到崗時間等。

組長:行政辦公室主任

成員:行政辦公室工作人員

三、流調小組

負責組織對突發事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內容包括事件名稱、初步判定事件的類別和性質、發生地點、發生時間、涉及人數、死亡人數、主要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可能原因、病原學檢驗等。

組長:院感科科長

組員:檢驗科主任、院感專職人員、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

(五)、診斷救治小組

負責組織對突發事件涉及人員的診斷救治。

組長:醫務科科長

組員:大內科、大外科、臨床各科室主任

(六)消毒、隔離及防護小組

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負責消毒、隔離和防護技術指導和消毒實施工作。

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負責消毒、隔離和防護技術指導。

組長:護理部主任

組員:院感科、總務科科長,各科室護士長

(七)疫情信息組

根據傳染病報告有關規定和突發事件信息報告有關規定,負責疫情的報告與院內信息交流工作。

組長:院感科科長

組員:保健科科長及相關人員

(八)后勤保障小組

負責消毒、隔離和防護等物資的日常儲備和應急供應。

組長:總務科科長

組員:總務科相關工作人員

(九)保衛小組

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負責現場保衛工作。

組長:保衛科科長

組員:保衛科相關人員

四、醫院感染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流程

(一)日常檢測

1.建立有效的醫院感染監測制度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定期對病區進行醫院感染前瞻性調查,及時發現醫院感染病例;臨床科室出現醫院感染散發病例時,經治醫師應及時向病區院感兼職醫生報告,并于24小時內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2.加強醫療廢物的管理,科室確定責任人,每日對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交接等情況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向護士長或院感兼職護士報告,并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二)預警

醫院感染管理科根據監測信息,按照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及時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做出預警。

(三)報告

1.報告人:醫院任何部門為責任報告部門,臨床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成員為責任報告人,所有醫護人員為義務報告人。

2.報告程序:上班時間立即電話或直接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下班時間立即電話或直接報告醫院管理科負責人或醫院總值班。

3.報告時限:按照突發事件的等級及時、準確地報告。Ⅰ級突發事件立即報告;Ⅱ級突發事件30分鐘內報告;Ⅲ級突發事件12小時內報告。

4.報告監督:任何部門和個人都有權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及總值班報告突發事件及其隱患,也有權向醫院領導舉報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部門和個人。

(四)應急反應

1、原則

發生突發事件時,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做出相應級別應急反應。同時,要遵循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實際情況和預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時調整預警和反應級別,以有

效控制事件,減少危害和影響。要根據不同類別突發事件的性質和特點,注重分析事件的發展趨勢,對事態和影響不斷擴大的事件,應及時升級預警和反應級別;對范圍局限、不會進一步擴散的事件,應相應降低反應級別,及時撤銷預警。

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要采取邊調查、邊處理、邊搶救、邊核實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態發展。

2、措施

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后應在30分鐘之內,趕赴事發現場采取相應措施。

2.1初步證實

1)初步證實流行或暴發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若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應計算罹患率,若罹患率顯著高于該病區一般發病率水平,則證實有流行或暴發。

2)初步證實醫療廢物傷害、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確定流失、泄漏、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

2.2院內報告

1)醫院感染管理科經初步證實后,根據突發事件的級別向分管院領導或值班院領導匯報,并根據突發事件的級別提出是否啟動應急處理措施的建議。

2)分管院領導或值班院領導經報醫院應急領導小組批準后實施;醫院應急領導小組根據突發事件情況決定是否成立應急指揮部,以及組成成員名單。

3)應急指揮部對突發事件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督促落實應急處理措施并評估應急處理的效果。

2.3院外報告

按照突發事件的分級要求實行分類報告

(五)、突發事件應急反應的終止

五、醫院感染突發事件的分類應急處理措施

(一)醫院感染的流行或暴發

1、分級

Ⅰ級

1)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

2)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后果的醫院感染;

Ⅱ級

1)5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

2)由于醫院感染暴發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3)由于醫院感染暴發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后果;

Ⅲ級

發生3例以上5例以下醫院感染暴發;

2.基本處理

2.1指導醫護人員根據醫院感染病原學的流行病學特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①根據疾病傳播途徑、方式的不同采取相應防護措施,如戴口罩、防護鏡、穿防護衣等。進、出隔離病房必須遵守規定的流程,如人、物進出的流程和衛生通過等。

②操作前后必須消毒、清洗雙手。

③隔離區或隔離病房間設獨立的醫療小組以減少不必要交叉感染。

④密切接觸傳染源者應做必要的限制性隔離,以免病原菌擴散。

2.2開展醫院感染病人的救治工作,實行重癥和普通病人分開管理,對疑似病人及時排除或確診。住院患者一旦被確診為院內感染暴發或流行應立即單間隔離(甚至暫停接收新病人),以便于進一步治療或轉傳染病醫院。患者隔離期間謝絕陪住和探視,避免交叉感染。

2.3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查找引起醫院感染的因素:

①證實流行或暴發: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計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顯著高于該科室或病房歷年醫院感染一般發病率水平,則證實有流行或暴發。

②查找感染源:對感染患者、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等進行病原學檢查。

③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對感染患者及周圍人群進行詳細流行病學調查。

④分析調查資料:對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時間分布進行描述。

⑤分析流行或暴發的原因,推測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徑或感染因素,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綜合做出判斷。

⑥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范措施。

⑦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專家人員調查和執行控制措施。

⑧主管院長接到報告,指揮組織相關部門協助醫院感染管理科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控制工作,并從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予以保證。

2.4做好現場控制,有效切斷感染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防止院內交叉感染和廢染。①隔離區或隔離房間的一切醫療(一次性應用)、生活用品必須單獨使用,污染物品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消毒劑溶液浸泡預消毒后方能回收、清洗、滅菌。②隔離病房每日酌情進行空氣消毒,必要時采用化學消毒劑噴霧。③治療臺、床頭桌、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④隔離病房的門把手紗布和地墊用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并保持濕潤。⑤廢棄的醫療廢物放雙層黃色塑料袋內密封,專人回收后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則按規定用消毒液噴灑后雙扎口作用2小時后進行無害化處理。⑥患者轉院或病逝后按不同病種行終末消毒處理(包括空氣、墻面、地面、物品和運輸工具等。

2.5做好突發事件的信息報告。

2.6確診或疑似傳染病人按規定及時轉診傳染病院。

3.報告

3.1院內報告程序

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向分管院領導或值班院領導報告。Ⅰ級立即報告;Ⅱ級1小時內報告;Ⅲ級24小時內報告。

3.2院外報告程序

經應急領導小組批準后,由醫院報告。

Ⅰ級:應在2小時內向縣衛生局、疾病控制中心報告。

Ⅱ級:應在12小時內向縣衛生局、疾病控制中心報告。

Ⅲ級:醫院內自行處理即可。

根據相關規定上報上級部門。

(二)醫療廢物傷害、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

1.分級

Ⅰ級

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的重大事故時。

Ⅱ級

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

2.基本處理

2.1指導醫護人員根據醫療廢物的分類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2.2組織有關人員盡快按照處理原則,對發生醫療廢物泄漏、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2.3對被醫療廢物污染的區域進行處理時,應當盡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他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2.4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理措施,對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封鎖污染區域,以防擴大污染。

2.5對感染性廢物污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污染最輕區域向污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

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3.報告

3.1院內報告

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向分管院領導或值班院領導報告。Ⅰ級1小時內報告;Ⅱ級24小時內報告。

3.2院外報告程序和時限

經應急領導小組批準后,由醫院報告縣衛生局、縣環保局。

Ⅰ級:應在24小時內向縣衛生局、環保局報告。

Ⅱ級:應在48小時內向縣衛生局、縣環保局報告。

六、善后工作

(一)效果評價

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結束后,在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應急指揮部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進行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采取的措施的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及改進建議。評估報告根據事件分級報告醫院領導和(或)相關上級部門。

(二)獎勵

醫院對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做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三)征用物資、勞務的補償

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結束后,醫院應組織有關部門對應急處理期間緊急調集、征用有關部門的物資和勞務進行合理評估,給予補償。

(四)責任

對在突發事件的預防、報告、調查、控制和處理過程中,有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等行為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當事人的責任。

七、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保障

(一)組織保障

應急組織體系各小組在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根據職責分工及時落實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所需的人員、經費和物資,成立應急處理隊伍,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提供保障。

(二)技術保障

1.信息系統:應急處理組織體系的成員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期間應保持24小時通信工具暢通;網絡直報系統運行正常。

2.應急處理:加強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理和實驗室檢驗能力。

3.應急醫療救治:醫院要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統一管理、協調運轉”的原則加強對突發事件應急救治隊伍的管理和培訓。

4.演練:醫院要按照“統一規劃、分類實施、分級負責、突出重點、適應需求”的原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

(三)物資保障

后勤保障小組負責應急物資儲備工作。應急儲備物資應妥善保管、指定專人負責,確保無過期失效并及時補充更新。突發事件發生時30分鐘以內必須到崗。儲備物資應包括:消毒物資(如消毒藥品器械、隔離衣和口罩等防護用品)、應急設備(如應急照明燈、簡易呼吸器等設備)。科室自備常用量消毒、隔離及防護物資,突發事件發生時服從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部的無條件統一調配。

八、預案管理與更新

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突發事件的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更新、修訂和補充。

附件:

1.醫院感染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組織體系工作流程;

2.醫院感染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流程;

3.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應急處理措施流程;

4.醫療廢物傷害、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應急處理措施流程。

篇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

sp;炙麻黃9g生石膏30g先下炒杏仁10g黃芩10g

知母10g浙貝母10g葶藶子15g桑白皮15g

蒲公英15g草河車10g赤芍10g丹皮10g

加減:高熱,神志恍惚,甚則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也可選用清開靈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

口唇紫紺者加黃芪、三七、當歸尾;

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芒硝。

內閉外脫

主癥:高熱或低熱,咳嗽,憋氣喘促,手足不溫或肢冷,冷汗,唇甲紫紺,脈沉細或脈微欲絕。

病機:邪毒內陷,氣脫,陽脫,陰竭。

治法:扶正固脫。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生曬參15g麥冬15g五味子10g炮附子10g先下

干姜10g山萸肉30g炙甘草6g

加減:汗出甚多者加煅龍牡;痰多,喉中痰鳴,苔膩者,加金蕎麥、蘇合香丸、猴棗散。

注射劑可選用醒腦靜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等。

(2)中成藥應用:注意辨證使用口服中成藥或注射劑,可與中藥湯劑配合使用。

解表清熱類:可選用連花清瘟膠囊、柴銀口服液、銀黃顆粒等。

清熱解毒類:可選用雙黃連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或顆粒)、魚腥草注射劑、雙黃連粉針劑等。

清熱開竅化瘀類:可選用安宮牛黃丸(或膠囊)、清開靈口服液(或膠囊)、清開靈注射液、醒腦凈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等。

清熱祛濕類:可選用藿香正氣丸(或膠囊)、葛根芩連微丸等。

止咳化痰平喘類:苦甘沖劑、痰熱清注射液、喉棗散、祛痰靈等。

益氣固脫類:可選用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等。

5.5加強支持治療和預防并發癥注意休息、多飲水、增加營養,給易于消化的飲食。密切觀察,監測并預防并發癥。抗菌藥物應在明確繼發細菌感染時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使用。

5.6重癥患者的治療重癥患者應當送入ICU病房進行救治。對于低氧血癥的患者應積極進行氧療,保證患者血氧分壓>60mmHg。如經常規氧療患者低氧血癥不能糾正,應及時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治療應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治療原則,可采取低潮氣量(6ml/kg)并加用適當呼氣末正壓(PEEP)的保護性肺通氣策略。同時加強呼吸道管理,防止機械通氣的相關合并癥。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時,應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機械通氣過程中應注意室內通風、空氣流向和醫護人員防護,防止交叉感染。

5.7出院標準

(1)13歲(含13歲)以上人員,原則上同時具備下列條件,并持續7天以上:

①體溫正常。

②臨床癥狀消失。

③胸部*線影像檢查顯示病灶明顯吸收。

(2)12歲(含12歲)以下兒童,應同時具備上述條件,并持續7天以上。如自發病至出院不足21天的,應住院滿21天后方可出院。

6預防

6.1盡可能減少人,特別是少年兒童與禽、鳥類的不必要的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類的接觸。

6.2因職業關系必須接觸者,工作期間應戴口罩、穿工作服。

6.3加強禽類疾病的監測。動物防疫部門一旦發現疑似禽流感疫情,應立即通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職業暴露人員做好防護工作。

6.4加強對密切接觸禽類人員的監測。與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史者,一旦出現流感樣癥狀,應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集病人標本并送至指定實驗室檢測,以進一步明確病原,同時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有條件者可在48小時以內口服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6.5嚴格規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醫療單位的院內感染控制措施。接觸人禽流感患者應戴口罩、戴手套、戴防護鏡、穿隔離衣。接觸后應洗手。具體的消毒隔離措施和專門病房的設置應參照執行衛生部《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診療方案》的相關規定。

6.6加強檢測標本和實驗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嚴格執行操作規范,防止實驗室的感染及傳播。

6.7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類及蛋類等食品;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8可采用中醫藥方法辨證施防。應用中藥預防本病的基本原則:益氣解毒,宣肺化濕。適用于高危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篇3:鄉鎮衛生院醫院感染爆發應急預案

鄉鎮衛生院醫院感染爆發應急預案

一、醫院感染流行暴發報告程序:

1、當疑有或出現醫院感染暴發流行趨勢時,經治療醫師應及時向本科醫院感染監控小組負責人報告,并立即填表報告醫院感染管理小組。

2、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報告院長并通報相關部門。

3、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醫院應于24小時內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4、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

二、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趨勢時,應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臨床科室醫院感染監控小組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和執行控制措施。

2、醫院感染小組必須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1)證實流行或暴發。

(2)查找感染源。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

(4)制定和組織落實有效的控制措施。

(5)分析調查資料。

(6)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范措施。

3、盡快查明感染源,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減少死亡率。

4、加強行政領導,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成立緊急搶救領導小組,組織搶救和上轉工作,調查和善后工作,病情仍未控制時當機立斷,關閉病房以免暴發流行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