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中學學校安全教育常規管理

中學學校安全教育常規管理

2024-07-15 閱讀 7702

中學(學校)安全教育與常規管理

一、體育運動安全:既要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又要根據季節、場地內容安排,確保運動安全。要認真做好準備活動,適時調整活動強度,遵守運動規則;杜絕哄鬧現象,防止傷害事故,重申不準在教學區踢足球、打籃球,體育組要經常檢查運動器材,按時收繳運動器材,保證安全。

二、交通安全:嚴禁騎車帶人、騎車哄鬧、高速行駛、快速溜坡、雙手脫把等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重申校園不準騎車。學生在往返校途中要注意交通安全。進入校門應下車推行,按區放車,關好車鎖。

三、衛生勞動安全:不準玩耍衛生勞動工具。擦樓窗時不準哄鬧;高層樓窗可用擦窗刷,并且要有保護措施,防止失手墜樓。參加所有社會公益勞動,均應周密組織,妥善安排,確保安全。

四、防火:嚴禁學生抽煙。學生不準身裝火柴、打火機,不準攜帶鞭炮、火藥等易爆、易燃物入校。抽煙的教工不準隨地亂扔煙頭、火柴棒。不準玩弄、搬運消防器材。消防器材經常檢查,加強防范,確保教學樓等建筑物的防火安全。

五、防電:嚴禁使用金屬棒、圓規等啟動日光燈。保護電器開關,發現蓋板破損、電線裸露、電線落地等情況應立即報告有關人員,不準亂動。宿舍嚴禁私自接電及電褥子。辦公室嚴禁使用電爐,理化生實驗室應注意防電、防酸、防爆,確保學生安全。

六、防毒:強調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不喝生水,不吃零食。學生嚴禁攜帶本人治病用的各種藥物。開水房應嚴格管理,保證安全。化學危險品的儲存、取用、保管,要嚴格執行有關制度,保證安全。宿舍嚴禁使用火爐,防止煤氣中毒。

七、嚴禁課間、中午休息及下午課后追逐哄鬧。嚴禁自行攀高、坐窗、爬護欄、爬籃球架、爬水樓臺等,防止發生傷害事故。

八、全體學生必須按學校規定時間,準時離校、準時回家。學生離校、教工下班前均要養成關窗、關燈、關電扇、鎖門等習慣。

九、嚴格執行門衛制度。學生不得邀請校外人來校約會,非本單位人員以及任何人攜物離校,要接受門衛的詢問和檢查。全體師生應自覺接受門衛人員和值勤人員的教育和管理。

十、防盜:全體師生員工均應提高警惕,增強安全防范意識。財務室、電教室、圖書室、微機房、檔案室、試題保管室等應按各自職責做好防盜工作。公寓住宿同學應妥善保管好自己財物。

篇2:A小學安全教育常規制度

為進一步加強小學安全教育,培養小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提高小學生面臨突發安全事件自救自護的應變能力,根據《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國辦發[2007]9號)和省有關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常規。一、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小學安全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使廣大小學生牢固樹立“珍愛生命,安全第一,遵紀守法,和諧共處”的意識,具備自救自護的素養和能力。小學安全教育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握學生認知特點,注重實踐性、實用性和實效性。堅持專門課程與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相結合;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知識教育與強化管理、培養習慣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國家統一要求與地方結合實際積極探索相結合;自救自護與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相結合。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強化,養成習慣。二、主要內容小學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重點是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保護個體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知識和法律法規,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正確處理個體生命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開展學校安全教育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做到分階段、循序漸進地設置教育內容。對不同學段的具體教學內容設置,可以根據地域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1.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了解社會安全類突發事故的危險和危害;了解并遵守各種公共場所活動的安全常識;認識與陌生人交往中應當注意的安全問題,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2.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認識社會安全類突發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圍,不參與影響和危害社會安全的活動;自覺遵守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以及公共場所的安全規范;學會應對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了解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1.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了解基本公共衛生和飲食衛生常識;了解常見的腸道和呼吸道等常見疾病的預防常識,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健康行為及飲食習慣。2.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加強衛生和飲食常識學習,形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健康的飲食習慣;了解常見病和傳染病的危害、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初步了解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逐步形成遠離煙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識;初步了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三)預防和應對意外傷害事故1.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學習道路交通法的相關內容,了解出行時道路交通安全常識;初步識別各種危險標志;學習家用電器、煤氣(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初步具備使用電梯、索道、游樂設施等特種設備的安全意識;初步學會在事故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求生的簡單技能;學會正確使用和撥打110、119、120電話。2.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培養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形成主動避讓車輛的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動的危害;學習預防和處理溺水、燙燒傷、動物咬傷、異物進氣管等意外傷害的基本常識和方法;形成對存在危險隱患的設施與區域的防范意識,了解與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特種設備安全知識;學會有效躲避事故災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災害發生時的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使學生初步了解與學生意外傷害有關的基本保險知識,提高學生的保險意識。(四)預防和應對網絡、信息安全事故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初步認識網絡資源的積極意義和了解網絡不良信息的危害;初步學會合理使用網絡資源,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防止沉迷網絡游戲和其他電子游戲。(五)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1.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了解學校所在地區和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及其危險性;學習躲避自然災害引發危險的簡單方法,初步學會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的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簡單技能。2.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了解影響家鄉生態環境的常見問題,形成保護自然環境和躲避自然災害的意識;學會躲避自然災害引發危險的基本方法;掌握突發自然災害預警信號級別含義及相應采取的防范措施。(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與同學、老師友好相處,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動、游戲中造成誤傷的意識;學習當發生突發事件時,聽從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現有條件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方法。三、實施方式學校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學以游戲和模擬為主。(一)自2008年秋季開學起,我校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要按照《福建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必修課程課時安排表》和《福建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和人生規劃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的要求,調整課程安排,將安全教育作為必修地方課程,并要開足開好。(二)學校要在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滲透安全教育內容。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挖掘隱性的安全教育內容,與顯性的安全教育內容一起,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貫徹落實。(三)對無法在其他學科中滲透的安全教育內容,可以利用地方課程的時間,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要充分利用班隊、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等方式,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安全教育。(四)安全教育可以針對單一主題或多個主題來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游戲、實際體驗、影片欣賞、角色扮演等活動,也可以運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手段進行教學,探索寓教于樂、寓教于豐富多彩活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增強安全教育的效果。(五)學校要建設符合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識,促進學生學習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和生存技能,認識、感悟安全的意義和價值。(六)學校要與公安、消防、交通以及衛生、地震等部門建立密切聯系,聘請有關人員擔任校外輔導員,根據學生特點協調承擔安全教育的內容,并且協助學校制訂應急疏散預案和組織疏散演習活動。(七)安全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學校要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家長強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識,指導家長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學方法,主動尋求家長和社會對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幫助。四、保障措施(一)學校要保證安全教育的時間,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不同學段的課程方案和本常規的要求,采用課程滲透和利用地方課程時間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完成本常規中規定的教學內容,并要安排必要的時間,開展自救自護和逃生實踐演練活動。(二)要加強教學資源建設,積極開發安全教育的圖文資料、教學課件、音像制品等教學資源。凡進入小學校的自助讀本或相關教育材料必須按有關規定,經審定后方可使用。大力提倡學校使用公用圖書經費統一購買,供學生循環借閱;重視和加強安全教育信息網絡資源的建設和共享。(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把安全教育列入全體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系列和教師校本培訓計劃,分層次開展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師開展安全教育的水平。(四)要重視對安全教育活動的評價和督導。重點應注重學生安全意識的建立、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和安全行為的形成,以及學校對安全教育活動的安排、必要的資源配置、實施情況以及實際效果。把教師開展安全教育的情況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

篇3:小學安全教育常規制度

為進一步加強小學安全教育,培養小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提高小學生面臨突發安全事件自救自護的應變能力,根據《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國辦發[2007]9號)和省有關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常規。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小學安全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使廣大小學生牢固樹立“珍愛生命,安全第一,遵紀守法,和諧共處”的意識,具備自救自護的素養和能力。

小學安全教育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握學生認知特點,注重實踐性、實用性和實效性。堅持專門課程與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相結合;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知識教育與強化管理、培養習慣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國家統一要求與地方結合實際積極探索相結合;自救自護與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相結合。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強化,養成習慣。

二、主要內容

小學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重點是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保護個體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知識和法律法規,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正確處理個體生命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開展學校安全教育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做到分階段、循序漸進地設置教育內容。對不同學段的具體教學內容設置,可以根據地域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

(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1.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了解社會安全類突發事故的危險和危害;了解并遵守各種公共場所活動的安全常識;認識與陌生人交往中應當注意的安全問題,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

2.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認識社會安全類突發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圍,不參與影響和危害社會安全的活動;自覺遵守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以及公共場所的安全規范;學會應對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了解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1.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了解基本公共衛生和飲食衛生常識;了解常見的腸道和呼吸道等常見疾病的預防常識,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健康行為及飲食習慣。

2.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加強衛生和飲食常識學習,形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健康的飲食習慣;了解常見病和傳染病的危害、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初步了解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逐步形成遠離煙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識;初步了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三)預防和應對意外傷害事故

1.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學習道路交通法的相關內容,了解出行時道路交通安全常識;初步識別各種危險標志;學習家用電器、煤氣(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初步具備使用電梯、索道、游樂設施等特種設備的安全意識;初步學會在事故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求生的簡單技能;學會正確使用和撥打110、119、120電話。

2.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培養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形成主動避讓車輛的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動的危害;學習預防和處理溺水、燙燒傷、動物咬傷、異物進氣管等意外傷害的基本常識和方法;形成對存在危險隱患的設施與區域的防范意識,了解與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特種設備安全知識;學會有效躲避事故災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災害發生時的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使學生初步了解與學生意外傷害有關的基本保險知識,提高學生的保險意識。

(四)預防和應對網絡、信息安全事故

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初步認識網絡資源的積極意義和了解網絡不良信息的危害;初步學會合理使用網絡資源,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防止沉迷網絡游戲和其他電子游戲。

(五)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

1.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了解學校所在地區和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及其危險性;學習躲避自然災害引發危險的簡單方法,初步學會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的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簡單技能。

2.小學四至六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了解影響家鄉生態環境的常見問題,形成保護自然環境和躲避自然災害的意識;學會躲避自然災害引發危險的基本方法;掌握突發自然災害預警信號級別含義及相應采取的防范措施。

(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育內容重點為:與同學、老師友好相處,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動、游戲中造成誤傷的意識;學習當發生突發事件時,聽從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現有條件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方法。

三、實施方式

學校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學以游戲和模擬為主。

(一)自2008年秋季開學起,我校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要按照《福建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必修課程課時安排表》和《福建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和人生規劃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的要求,調整課程安排,將安全教育作為必修地方課程,并要開足開好。

(二)學校要在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滲透安全教育內容。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挖掘隱性的安全教育內容,與顯性的安全教育內容一起,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貫徹落實。

(三)對無法在其他學科中滲透的安全教育內容,可以利用地方課程的時間,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要充分利用班隊、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等方式,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可以針對單一主題或多個主題來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游戲、實際體驗、影片欣賞、角色扮演等活動,也可以運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手段進行教學,探索寓教于樂、寓教于豐富多彩活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增強安全教育的效果。

(五)學校要建設符合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識,促進學生學習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和生存技能,認識、感悟安全的意義和價值。

(六)學校要與公安、消防、交通以及衛生、地震等部門建立密切聯系,聘請有關人員擔任校外輔導員,根據學生特點協調承擔安全教育的內容,并且協助學校制訂應急疏散預案和組織疏散演習活動。

(七)安全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學校要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家長強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識,指導家長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學方法,主動尋求家長和社會對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幫助。

四、保障措施

(一)學校要保證安全教育的時間,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不同學段的課程方案和本常規的要求,采用課程滲透和利用地方課程時間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完成本常規中規定的教學內容,并要安排必要的時間,開展自救自護和逃生實踐演練活動。

(二)要加強教學資源建設,積極開發安全教育的圖文資料、教學課件、音像制品等教學資源。凡進入小學校的自助讀本或相關教育材料必須按有關規定,經審定后方可使用。大力提倡學校使用公用圖書經費統一購買,供學生循環借閱;重視和加強安全教育信息網絡資源的建設和共享。

(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把安全教育列入全體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系列和教師校本培訓計劃,分層次開展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師開展安全教育的水平。

(四)要重視對安全教育活動的評價和督導。重點應注重學生安全意識的建立、基本知識技能的掌握和安全行為的形成,以及學校對安全教育活動的安排、必要的資源配置、實施情況以及實際效果。把教師開展安全教育的情況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