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過濾器工安全操作規程
1.操作人員在操作前和運行中必須檢查各管路、閥門是否完好、排污閥平時應處“關閉”狀態。
2.操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壓力容器”安全操作一般規定中各項條款。
3.每次排污必須在容器近似于最高壓力時進行排污,每班定時排污一次,并將情況反映于空壓機運行記錄上。
4.檢修更換過濾器濾芯時,必須是在容器與其它設備脫開后,并在內部無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清潔過濾器濾芯時,應用壓縮空氣與傳送方向機反吹掃。
篇2:粉塵爆炸危險辨識評估制度
1.目的
為了明確粉塵爆炸風險辨識與評估的職責、方法、范圍、流程、控制原則、回顧、持續改進等,更好的對粉塵爆炸風險進行控制,防范危險發生,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合用于公司內的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和控制管理。
3.職責
3.1主要負責人負責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的領導、組織、協調、分工等職責。
3.2安全主管負責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的策劃、實施、檢查監測工作,審查風險評價。
3.3各部門主管負責本部門的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工作。
4.4、一般規定
4.1粉塵爆炸危險辨識的范圍
1)公司常規糧食粉塵生產活動公司常規活動(如拋光作業、通風除塵設備維修作業、拋光設備維修作業等)和非常規生產活動(如臨時搶修)。
2)所有進入鋁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人員(包括本公司員工、外來人員)。
3)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所有設施,如建筑物、設備、設施(含自有的或租賃設備設施)。
4)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
5)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
4.2粉塵爆炸危險辨識時機與頻次
1)安全主任不間斷的組織風險評估工作,識別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風險,采取切實可行的控制措施控制風險,每年至少對風險控制結果監測、評審一次,確認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風險評估一般每年9月至10月份有安全主任組織一次,當下列情況發生時,應及時進行風險評估:
a.有新的或變更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出臺時。
b.操作變化或工藝改變時。如:新建、改建、擴建、技改項目。
c.作業現場、生產經營活動非正常進行時。
d.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產生新的認識時。
e.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時。
4.3粉塵爆炸危險辨識方法
1)首先正確區分第一類危險源或第二類危險源,第一類危險源指活動中可能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和工作環境因素,前者是傷亡事故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后者是發生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者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因此,風險辨識的首要任務是辨識第一危險源,然后再辨識第二危險源。
2)公司采用詢問、交談、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對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等方法較直觀地辨識風險。
4.4粉塵爆炸危險評估
在危險辨識基礎上,生產部門可用以下方法進行危險評估:
直接判定法:借助分析人員的經驗、判斷能力和有關標準、法規、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評價。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直接評價為重大危險源:
a.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b.不符合本地區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可能導致危險。
c.相關方(含員工)強烈投訴或抱怨的危險源。
d.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的重大危險和行為性危險因素。
4.5風險分級。
根據后果的嚴重程度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來進行評價,其結果從高到低分為:1級、2級、3級、4級、5級。分級的標準見表1:
風險級別
風險名稱
風險說明
1
不可容許風險
事故潛在的危險性很大,并難以控制,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極大,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多人傷亡。
2
重大風險
事故潛在的危險性較大,較難控制,發生事故的頻率較高或可能性較大,容易發生重傷或多人傷害,或會造成多人傷亡。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達Ⅲ、Ⅳ級別者
3
中度風險
雖然導致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經常發生事故或未遂過失,潛伏有傷亡事故發生的風險。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達Ⅰ、Ⅱ級別者。
4
可容許風險
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雖然重傷的可能性較小,但有可能發生一般傷害事故的風險。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為安全作業,但對職工休息和健康有影響者。
5
可忽視風險
危險性小,不會傷人的風險。
事故的后果與可能性的綜合評價結果
表2?事故后果與可能性綜合評價結果
后果
可能性
極不可能
可能
不可能
輕微傷害
5
4
3
一般傷害
4
3
2
嚴重傷害
3
2
1
風險評價要聯系實際,參照以往的經驗和控制效果,既要評價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實事求是地分析發生的可能性,要考慮與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適應。制定《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優先選用直接判斷法,也可以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等方法。對下述情況可直接定為較高級別的風險:①不符合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②相關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③曾經發生過事故,現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④直接到可能導致危險的錯誤,且無適當控制措施的。
對應風險評價結果和上述要求,可得表3:
4.6危險控制
4.6.1對應風險評價結果和上述要求,可得表3:
表3?風險控制措施表
風險級別
控制措施
代號
名稱
5
可忽視風險
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記錄
4
可容許風險
可保持現有控制措施,即不需另外的控制措施,但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可不增加額外的成本的改進措施,需要檢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
3
中度風險
應努力采取措施降低風險,但應仔細測定并限定預防成本,應在規定時間內實施風險減少措施,如條件不具備,可考慮長遠措施和當前簡易控制措施
在中度風險與嚴重傷害后果相關的場合,必須進一步評價,更準確地確定傷害的可能性,確定是否需要改進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制定目標和管理
2
重大風險
直至風險降低后才能開始工作。為降低風險有時必須配給大量的資源,當風險涉及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時,就應采取應急措施,應制定目標和管理方案。
1
不可容許風險
只有當風險已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若即便經無限的資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風險,就必須禁止工作
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方案。
制定風險控制的原則:應優先選擇消除風險的措施,其次是降低風險(如采用技術和管理或增設安全曉行監控、報警、連鎖、防護或隔離措施)。
4.6.2風險控制措施計劃應在實施前予以評審,應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并保留評審結果:
1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容許水平;
2否產生新的危險源;
3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案;
4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4.6根據識別的危險源及風險控制措施計劃評估結果制定《危險源控制措施表》,企業應每月不少于一次對危險源控制措施進行檢查,以確保措施有效性。
5.0相關文件與記錄
《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危險源控制措施表》
篇3:粉塵爆炸危險區制度
1.目的
為了加強公司作業場所粉塵爆炸危險區的安全管理,預防粉塵爆炸事故的發生,保障公司員工和財產的安全,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依據《嚴防企業粉塵爆炸五條規定》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作業場所粉塵爆炸危險區的粉塵防爆安全管理。
3.職責
3.1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生產領導機構制定、修訂、解釋,安全主任審核,公司主要負責人核準、簽發。
3.2公司主要負責人負責依規范要求設置粉塵作業場所,保證本制度規定的安全投入,以及組織粉塵火災爆炸事故應急救援,并向政府部門如實報告事故。
3.3安全主任負責組織編寫,并監督本制度的落實,指導粉塵車間火災爆炸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
3.4車間主管負責落實本制度中相關的事故預防措施,及時處置粉塵火災爆炸事故。
3.5公司生產部負責依本制度規定和引用的相關規范,正確安裝粉塵車間設備,敷設電氣線路等,對相關安全設施及時檢修,對規定的相關檢測項目實施檢測。
3.6粉塵作業崗位人員應遵守本崗位安全操作規程,正確使用和維護保養除塵設施設備,檢查本崗位消防器材和安全標志,保證應急通道的暢通,報告事故隱患。
4.管理規定
4.1粉塵爆炸危險區的劃分
1)20區:鋁制品機械加工粉塵釋放存在連續級釋放源,并同時存在粉塵爆炸性環境條件的區域。
?包括:a.吸塵排風管道及除塵器內部?b.持續進行鋁制品機械磨削、打磨、拋光加工設備內部的加工部位c.拋丸噴砂設備內部的拋丸噴砂加工部位。
2)21區:鋁制品機械加工粉塵釋放存在一級釋放源,并同時存在粉塵爆炸性環境條件的區域。
包括:a.持續進行鋁制品機械磨削、打磨、拋光加工的作業區域b.除塵器的清灰口及清灰作業區域c.如果粉塵的擴散受到實體結構(墻壁等)的限制,它們的表面可作為該區域的邊界。
3)22區:鋁制品機械加工粉塵釋放存在二級釋放源,并同時存在粉塵爆炸性環境條件的區域。
?包括:a.吸塵排風管道的清灰口及清灰作業區域b.拋丸噴砂設備的清灰口及清灰作業區域?c.持續進行鋁鎂制品機械磨削、打磨、拋光加工設備加工部位的清灰口及清灰作業區域;d.鋁鎂制品拋光采用動力工具的手工作業的作業區域;e.如果粉塵的擴散受到實體結構(墻壁等)的限制,它們的表面可作為該區域的邊界。
4.2粉塵防爆區的安全管理
1)拋光車間,應與其它建(構)筑物分離,其防火間距應符合GB50016的相關規定。應急疏散、救援通道應保持暢通。
2)拋光車間的電器線路采用鍍鋅鋼管套管保護,在車間外安裝空氣開關和漏電保護器,設備、電源開關應采用防爆防靜電措施,建筑照明、設備照明應達到防爆要求。所有金屬設備、裝置外殼、金屬管道、支架、構件、部件等,一般應采用防靜電直接接地;不便或工藝不允許直接接地的,可通過導靜電材料或制品間接接地。
3)拋光車間應當配備相應的滅火器材和消防沙。車間消防器材、安全標志應由崗位作業人員定期檢查、維護,實施管理。
4)拋光作業人員應由公司安全部門組織專門安全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5)粉塵車間(崗位)嚴禁煙火,杜絕各種非生產性明火,并應使用防爆功能或不產生火花的工具。確需在粉塵爆炸危險場所進行明火作業的,應遵守下列規定:
a.有安全負責人批準并取得動火證(危險作業審批制)。
b.明火作業開始前,應清除明火作業場所的可燃粉塵并配備充足的滅火器材。
c.進行明火作業的區段應與其他區段分開或隔開。
d.進行明火作業期間和作業完成后的冷卻期間,不應有鋁粉塵進入明火作業場所。
6)粉塵作業車間處于建筑物頂層或除塵裝置高于廠房建筑的,應有防雷裝置。
7)粉塵車間必須安裝通風裝置,所有產塵點均應裝設吸塵罩,粉塵除、排系統的吸排塵管道系統的風速應不低于23m/s,風管中不應有粉塵沉降。風管內的可燃性粉塵濃度不得超過可燃粉塵爆炸下限濃度的50%?。
8)安全、通風除塵、粉塵防爆預防、防塵密封等設備設施,未經公司安全部門允許,不準更換或停止使用。
9)墻體、梁、支架、地面、設備、管道表面積聚的粉塵應及時清掃,除塵設備、管道中的粉塵應及時清理,防止粉塵積聚,清掃時,防止二次揚塵,不得使用壓縮空氣吹掃設施設備。
10)在粉塵爆炸危險區和存在粉塵爆炸危險的設備(如除塵器)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及安全生產風險公告。
4.3粉塵檢測和監控
1)公司安全管理部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生產場所粉塵檢測、監控機制,對車間粉塵采取有效監控,采取合理措施降低空氣中粉塵含量,使之達到相關標準要求。
2)公司每年定期開展一次安全生產和粉塵防爆安全教育訓練,各生產車間每季度定期開展一次安全生產和粉塵防爆安全教育訓練,使員工了解本企業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危險程度和防爆措施,掌握危險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術。
3)公司安全管理部應加強與生產部門、生產技術部等有關部門間的溝通協作,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水平,從根源上減少甚至消除粉塵危害。
4)公司安全管理部應加強對生產場所的日常監測活動,認真記錄監測結果。發現作業場所粉塵濃度超標要及時上報,并積極配合相關人員采取相應措施。當粉塵除塵系統停運期間和粉塵超標時,嚴禁作業,并停產撤人。
5)公司安全管理部針對粉塵驗證的生產場所,為工作人員配備適當的防塵裝備,用以盡量避免粉塵對生產人員的傷害。
6)拋光車間嚴格執行公司粉塵清潔制度,每班規范清理作業場所的鋁粉塵。清理、收集的鋁粉塵做好防雨防潮措施,應裝入專用的采用經防銹蝕表面處理的金屬或防靜電材料制成的容器,在指定的安全區域存放,收集的鋁鎂粉塵應交由專業的回收單位作無害處置。
4.4本制度經主要負責人簽發后發布實施、修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