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氮氣壓縮機崗位安全操作規程

氮氣壓縮機崗位安全操作規程

2024-07-14 閱讀 9022

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開停氮壓機。

嚴防氮氣對人的窒息,及時消除泄漏情況。進入與氮氣相連的容器和設備必須經化驗合格后,方可進入。

運轉中若有不正常聲響、氣味、振動或其它突發故障,應緊急停車。

若油壓偏低調節無效,排氣溫度偏高、排氣壓力異常應停車。

運轉中冷卻水中斷,應立即停車,待氣缸冷卻后方可進入冷卻水,冬季停車應放盡冷卻水。

檢查設備及安全防護設施,必須完好。

停運設備每班應盤車一次,長期停運,每周應試運半小時。

篇2:氧氣瓶氮氣瓶儲存運輸安全管理制度

一、儲存氧氣瓶、氮氣瓶庫房必須經環保、公安消防和勞動安全監察部門的批準。

二、氣瓶儲存間的安全出口不少于兩個,房門窗均需向外開,以便人員疏散和泄爆。儲存間應有足夠的泄壓面積,以減少爆炸事故發生時的損壞。

三、儲存氣瓶的房間必須是單層建筑,其高度不應低于4m。屋頂應為輕鋼結構,并均應有天窗或自然排風筒。

四、對入庫的氣瓶,必須細致地的瓶檢查其外表面有瓶色、字樣、字色、色環是否與入庫單據相符。

五、檢查瓶帽、防震圈是否完整,氣瓶外表面有無影響氣瓶安全使用的缺陷,檢查瓶閥有無泄漏。

六、氣瓶入庫后應嚴格按氣體的性質、公稱工作壓力及空、重瓶分類存放于指定的柵欄里,用可移動的鐵鏈將柵欄口攔住。

七、氣瓶在庫房內就擺放整齊,并留有適當寬度有通道、明顯的“禁止煙火”等各類安全標志。在庫房的固定地點應備有專用滅火器、滅火工具等。

八、長途運輸氣瓶應做到文明裝卸、妥善固定、分類裝運、禁止煙火、懸掛標志。

九、夏季運輸氣瓶,為避免陽光照射,車上必須具有遮雨遮陽設備。

十、氣瓶屬化學危險品,運輸的車輛應有危險品運輸標志,以引起過往車輛注意,保持安全距離。

十一、司機與裝卸、押運人員均須明確所運氣體的性質、安全注意事項和緊急處置措施。

篇3:氮氣危害與防護

氮氣在大氣中的比例為78%,因為氮氣不活潑,常溫下不能助燃或與其他物質直接反應。當環境中的氮氣含量逐漸升高,而氧氣含量逐漸降低到19%時,人往往就會頭暈目眩。隨著氧氣比例的繼續下降,會引起單純性窒息。其主要表現是機體缺氧,出現頭暈、頭痛、呼息困難、急促,心跳加快,脈搏弱而快,精神恍惚不安,全身乏力,肌肉協調運動失調。若進入完全充滿氮氣的設備或容器中,人會立即昏倒窒息直到死亡。在通常的化工生產中,氮氣常常用來排空管線內的可燃氣體,因為氮氣的無色無味,因氮氣吹掃而產生的低氧環境常常被工人甚至是基層管理人員所忽視。

通過下面一個美國特拉華州的Varelo精煉廠發生的2名工人進入受限空間死亡的案例,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氮氣的危害。

CSB對此事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發布了安全公告。事故發生在一個日處理180000車原油的設備上,承包商人員對一根管道進行安裝工作。工作人員所處位置下方的罐剛剛經過氮氣吹掃,罐頂入口的金屬柱也纏繞了禁止入內的警戒帶,并貼上了“危險”未經允許禁止入內的警告牌。但是沒有說明氮氣危險的存在。檢修工作票也沒有對氮氣的存在進行安全交底,操作工在進行罐口清理時發現距離罐底5英尺的位置有一卷膠帶,在安裝管道工作前,必須將膠帶取出。他們當時可以選擇讓專業的受限空間工作小組前來清理膠帶,但是這個過程需要花費好幾個小時,而且留給他們換彎管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為了避免耽擱時間,一名操作工在離開口很近的地方,試圖用一根鐵絲將膠帶勾起來,但是沒有成功。一名操作工坐在開機處邊緣,2腿伸入罐中,但是他依然沒能取出膠帶。這時候有2種事故可能,這名操作工在旁邊人員的監護下,試圖快速進入罐中,拾取膠帶再出去。或者是因為吸入罐內的高濃度氮氣而突然眩暈失去意識而跌入罐內。在外面監護的人員見狀后立即架起梯子進入罐內想幫助這名暈倒的工人。然而這是雪上加霜的悲劇,由于沒有空氣呼吸器,他也倒下了。現場其他人員立即按下了緊急報警按鈕,并且用對講機通報情況。救援人員到達后發現暈倒的工人手上的手持式測試儀顯示氧含量不足1%。專業救援人員穿上空氣呼吸器,架起鉸鏈進入罐內進行救護,但是這時候已經過去10分鐘了,最終2名工人搶救無效而死亡。事故的發生是因為員工相信,他可以迅速進入罐內取出膠帶而迅速離開。美國安全專家指出,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屏住呼吸,快速進出是非常不靠譜的事情,因為屏氣的時間不足以完成這件事情。在受限空間入口因為吸入高濃度氮氣,也會導致氧氣不足而昏厥。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同事遇險后,其他人會非常急于援救,甚至什么PPE設備也不穿,直接進入而遇難。這不是工作人員對事故的判斷問題,而是培訓的問題。如果工作人員經過適當的培訓和演習,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這個案例說明在離受限空間開口近的位置,當低氧空氣吸入肺中后,影響人的判斷力和協調性,人最終會摔倒、昏迷,或者找不到出口而死亡。從事故經過看出,貿然進入受限空間和其他工人在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入罐內,都反映出對氮氣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否則,這一悲慘的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防范措施:對氮氣風險進行辨識,有高濃度氮氣的場所,必須進行明確的標識和警示。對全體員工和臨時工要加強進入受限空間知識的教育和演習,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