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氣體檢測儀操作規程
1.開機方法:打開左側的開關,至于ON的位置,此時顯示面板上左側一排最上面的電源指示POWER燈亮(綠色),右則一排指示燈由綠——黃——紅循環點亮,之后全部熄滅;機器發出持續嘀嘀響聲,調節左側旋鈕,直到右側最下方的一個LED燈顯示綠色,此時調零結束,可以開始檢測。(耗時10秒)
2.使用方法:將已經調零的機器探頭靠近,但不能接觸,更不能撞擊需要檢測的部位,緩慢移動,如果持續的嘀嘀聲變得急促,同時顯示面板上的LED燈顯示個數持續增加,并由綠變黃或紅,說明該處有氣體泄漏。此時,應移開報警器,報警器進入高濃度保護狀態,90S后恢復正常檢測狀態。
3.故障指示:開機后,面板上左側第一個指示燈(POWER)是電源指示,指示燈不亮,表示電源沒有接通或電池沒有電;左側第二個指示燈(FAULT)是傳感器故障指示,若顯示為紅色,表示傳感器故障,需要修理或更換;左側第三個指示燈(LOWBAT),若顯示為紅色,表示電池欠壓,使用15分鐘將自動關機,需要充電
4.充電方法:本機采用4.8V可充電電池作為電源,可持續使用8小時以上。低電量指示時需要進行充電,充電需在關機狀態下,接220V交流電,充電必須在12小時以上,15小時以下。
5.注意事項
5.1防止從高處跌落或受到劇烈震動;
5.2需要在無腐蝕性氣體、油煙、塵埃并防雨的場所使用;
5.3不能用高濃度氣體直沖探頭,嚴禁用探頭敲擊硬物如管道、設備外殼等;
5.4若機器長時間出現無反映現象,請關閉電源重新啟動;
5.5一年標定一次以保證精度;
5.6正常工作環境下,傳感器壽命為2~5年;
篇2:可燃氣體氧氣含量檢測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
為規范船舶及海工(以下簡稱船舶)建造過程中艙室可燃氣體和含氧量檢測要求,確保船舶建造安全,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適用于船舶建造密閉艙室含氧量和含有易燃易爆或可燃氣體艙室氣體含量的檢測。(以下稱測氧和測爆)
3檢測儀器
測氧儀和測爆儀應經國家或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驗合格并按規定的檢驗周期進行檢驗。每次使用前應依照其使用說明書或有關資料的規定檢查儀器是否正常,待確認該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后,方可開始測檢工作。測檢結束后,再一次復核儀器的正確性,證明儀器在測檢的全過程處于正常狀態。
4檢測人員
4.1測氧和測爆由經過培訓取得檢測資質的人員實施。
4.2檢測時實行雙人工作制。檢測人員在檢測時必須有一人進行監護。監護人不需有檢測資質。
4.3檢驗人員要穿好勞動保護服裝、防滑鞋,戴好安全帽和手套,根據情況使用合格的呼吸器以及安全帶或安全索。所用手電筒或照明設備應為防爆型。
4.4進入油艙、油柜進行測氧和測爆人員嚴禁攜帶火種、手機、對講機等物品,嚴禁穿著化纖服裝和穿帶釘鞋,禁止帶黑色金屬下艙,應佩帶防毒面具。
5含氧量檢測要求
5.1合格的氧氣含量在19.5%~23%。檢測合格的艙室應在其道門口處懸掛醒目的檢測數據板,應注明船舶名稱、艙室位置、檢測數據、是否允許進入、檢測人及檢測日期等參數。
5.2船舶建造過程中,凡被封閉的油艙、隔離空艙、箱柜、容器罐等需進行作業,作業前應進行含氧量檢測,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艙作業。
5.3檢測時應先在道門口檢測,確認合格后方可深入艙室或容器內檢測。檢測人員發現測氧儀報警必須馬上撤離,待進行有效通風后繼續進行檢測;也可利用長檢測管代替人員進入艙內進行檢測(具體操作方法由各企業自定,但是有人作業的艙室必須下到艙底檢測)。
5.4已加油的油艙等存有可燃氣體的艙室進入前還應滿足可燃氣體檢驗要求。
6可燃氣體檢測
6.1凡屬下列部位,確因需要進行熱工作業及使用非防爆型電動、氣動工具和內燃機設備等,必須到所屬企業安全部門申請檢測,取得《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氧量檢測證書》后,方可施工:
6.1.1船舶建造盛裝過易燃液體、氣體的容器、管道(如油艙、油柜、油罐及液化石油氣貯罐);
6.1.2乙炔站(發生器、瓶)、制氧站、液化石油氣庫(站)周圍禁區內;
6.1.3易燃易爆和危險化學品貯存場所以及加油站、油漆間等;
6.1.4油漆、泡沫噴涂作業和使用丙酮、乙醚等易燃易爆物品的場所及其周圍禁區內;
6.1.5動力管系的動力溝。
6.2申請測爆應分別符合下列條件:
6.2.1船舶分段、艙室噴涂作業后,保持了至少四小時的有效的機械排風,油漆表面基本固化,并將該艙室的通風設備關停20分鐘后再進行檢測。
6.2.2要進行熱工工作的燃油艙(柜)、污油艙(柜)、滑油艙(柜)等,已進行有效的清洗和通風除氣,所有連通的管系閥門應關閉。
6.2.3要進行熱工工作的含油管系和其它可能存在可燃物的管系及閥門等附件,必須用熱水或蒸汽沖洗,清除管系內部油氣,保持與大氣流通,并與含油艙柜拆開、隔離。
6.2.4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倉庫、區域和場所應定期申請檢測,必要時,也可隨時申請檢測。
6.3檢測程序
6.3.1測爆人員接到檢測任務后,應掌握檢測艙室存在可燃性氣體的種類及爆炸極限和所檢測部位及其相臨艙室是否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和有毒有害氣體,在不了解情況時,不準盲目進入。
6.3.2凡進入危險作業艙室(場所)檢測前,應先校準儀器,然后在進口處檢測氧氣和可燃氣體的濃度,當氧氣濃度在19.5%-23%,可燃氣體的濃度在爆炸下限的5%以下時,方可進入艙內檢測。
6.3.3可燃氣體檢測點選擇:
a.艙外探測:將取樣管或探頭從洗艙孔放入艙內,取樣部位每艙應至少選艙的前后端各一處,每處一般測上、中、下三點。
b.進艙探測:在艙外探測可燃氣體的濃度不超過爆炸下限5%,艙內測量選擇的測點應為油管口附近、洗艙“盲區”和艙內油氣積聚處所。
c.在艙室各測點的讀數中選大者為該艙記錄。
7允許熱工作業檢測條件
需熱工作業的艙室或場所,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7.1艙內或容器內含氧量達到19.5%~23%;
7.2已經檢測可燃氣體未超過爆炸下限的1%且再無產生易燃氣體的途徑,并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下方可進行。
8檢測證書的簽發和失效
8.1每次檢測完畢,測爆、測氧人員必須在《可燃氣體檢測證書》、《氧氣含量檢測證書》上根據測得數據做出準確的鑒定,合格后簽證。
8.2可燃氣體檢測證書,只能證明檢測后簽發證明書上所指艙室(場所)內的可燃氣體處于相應的安全范圍,并不保證該艙室內的可燃氣體(石油氣、油漆溶劑)在檢測后保持永遠不變。因此,對允許熱工工作的艙室(場所)及周圍區域內,在施工前(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必要的復測,發現疑問應立即停止施工,再次申請復測。待可燃氣體排出并經檢測合格符合要求時方可繼續施工。施工前要認真檢查現場各種消防設施的完備性,以便采取應急措施。證書簽發后,如在證書所指的艙室(場所)內發現任何在檢測時已關閉或關緊的管道和閥門被開啟、損壞致使油類或石油氣重新進入時,證書則失效。
8.3證書簽發的部位,不應包括各種管系、泵及其人員進不去和儀器擺不進的狹小部位,所以對這些部位的熱工工作應特別注意。事前必須采取通風和一端拆開等措施。
8.4熱工工作的標準,必須嚴格要求,嚴加控制。熱工工作的艙室(處所)可燃氣體濃度不準超過可燃氣體爆炸下限的1%。
8.5熱工作業的艙室應有良好的通風,必要時,應采取機械排風和開工藝孔等措施。
9本規定由安監部負責解釋。
篇3:可燃氣體檢測報警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公司站場標準化建設,進一步規范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的管理,依據相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所屬單位站場易燃易爆場所。
第二章選型、設計、安裝
第三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的選型應符合國家指定機構認可的計量器具制造認證、防爆性能認證和消防認證。
第四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的設計、安裝單位應符合相應承包商資質要求。
第五條安裝單位應按照工藝參數要求調試可燃氣體報警裝置,并經試車運行合格后交付所屬單位運行部門使用??扇細怏w檢測報警裝置的主要性能指標應滿足以下要求:
(一)檢測對象:空氣中的可燃氣體;
(二)檢測范圍:0~100%可燃氣體爆炸下限(LEL);
(三)檢測誤差:爆炸下限的±10%以內;
(四)報警設定值:一級報警小于或等于20%LEL,二級報警小于或等于50%LEL;
(五)報警誤差:設定值偏差在±25%以內;
(六)響應時間:吸入式儀器的響應時間應小于30s,擴散式儀器的響應時間應小于60s。
第三章日常管理、標定
第六條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應進行定期標定,每年不少于一次。
第七條各單位應建立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臺帳,并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應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日常檢查和維護。
第八條日常檢查、維護應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內容:
(一)每周按報警器自檢試驗系統按鈕一次,檢查系統運行情況。
(二)每兩周進行一次外觀檢查,主要檢查:連接部位、可動部件、顯示部位和控制旋鈕、故障燈、檢測器防爆密封件和緊固件、檢測器部件是否堵塞、檢測器防水罩等情況。
(三)每半年用標準氣體對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進行試驗,觀察報警情況和穩定值,不滿足性能要求時,應及時處理,并做好記錄。
第九條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中的氣敏傳感器應根據使用年限或者所處環境位置及時予以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