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會計制度
qiquha小編整理了行政單位會計制度,歡迎閱讀!
行政單位會計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guī)范行政單位會計核算,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各級各類國家機關、政黨組織(以下統(tǒng)稱行政單位)。
第三條行政單位會計核算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與行政單位財務狀況、預算執(zhí)行情況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行政單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管理、監(jiān)督和決策。
行政單位會計信息使用者包括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行政單位自身和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
第四條行政單位應當對其自身發(fā)生的經濟業(yè)務或者事項進行會計核算。
第五條行政單位會計核算應當以行政單位各項業(yè)務活動持續(xù)正常地進行為前提。
第六條行政單位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表。
會計期間至少分為年度和月度。會計年度、月度等會計期間的起訖日期采用公歷日期。
第七條行政單位會計核算應當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發(fā)生外幣業(yè)務時,應當將有關外幣金額折算為人民幣金額計量。
第八條行政單位會計應當按照業(yè)務或事項的經濟特征確定會計要素。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
第九條行政單位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xiàn)制,特殊經濟業(yè)務和事項應當按照本制度的規(guī)定采用權責發(fā)生制核算。
第十條行政單位應當采用借貸記賬法記賬。
第十一條行政單位的會計記錄應當使用中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可以同時使用本民族文字。
第二章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第十二條行政單位應當以實際發(fā)生的經濟業(yè)務或者事項為依據(jù)進行會計核算,如實反映各項會計要素的情況和結果,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第十三條行政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行政單位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反映、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管理、監(jiān)督和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行政單位過去、現(xiàn)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第十四條行政單位應當將發(fā)生的各項經濟業(yè)務或者事項全部納入會計核算,確保會計信息能夠全面反映行政單位的財務狀況和預算執(zhí)行情況等。
第十五條行政單位對于已經發(fā)生的經濟業(yè)務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十六條行政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
同一行政單位不同時期發(fā)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濟業(yè)務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將變更的內容、理由和對單位財務狀況、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影響在附注中予以說明。
不同行政單位發(fā)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濟業(yè)務或者事項,應當采用統(tǒng)一的會計政策,確保不同行政單位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七條行政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三章資產
第十八條資產是指行政單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
前款所稱占有,是指行政單位對經濟資源擁有法律上的占有權。由行政單位直接支配,供社會公眾使用的政府儲備物資、公共基礎設施等,也屬于行政單位核算的資產。
第十九條行政單位的資產包括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其中,流動資產是指可以在1年以內(含1年)變現(xiàn)或者耗用的資產,包括庫存現(xiàn)金、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等。
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是指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的行政單位根據(jù)財政部門批復的用款計劃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
財政應返還額度是指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的行政單位應收財政返還的資金額度。
應收及預付款項是指行政單位在開展業(yè)務活動中形成的各項債權,包括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等。
存貨是指行政單位在工作中為耗用而儲存的資產,包括材料、燃料、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固定資產是指使用期限超過1年(不含1年),單位價值在規(guī)定標準以上,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tài)的資產。
在建工程是指行政單位已經發(fā)生必要支出,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設工程。
無形資產是指不具有實物形態(tài)而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某種權利的非貨幣性資產。
第二十條行政單位對符合本制度第十八條資產定義的經濟資源,應當在取得對其相關的權利并且能夠可靠地進行貨幣計量時確認。
符合資產定義并確認的資產項目,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
第二十一條行政單位的資產應當按照取得時實際成本進行計量。除國家另有規(guī)定外,行政單位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應收及預付款項應當按照實際發(fā)生額計量。
以支付對價方式取得的資產,應當按照取得資產時支付的現(xiàn)金或者現(xiàn)金等價物的金額,以及所付出的非貨幣性資產的評估價值等金額計量。
取得資產時沒有支付對價的,其計量金額應當按照有關憑據(jù)注明的金額加上相關稅費、運輸費等確定;沒有相關憑據(jù)但依法經過資產評估的,其計量金額應當按照評估價值加上相關稅費、運輸費等確定;沒有相關憑據(jù)也未經評估的,其計量金額比照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加上相關稅費、運輸費等確定;沒有相關憑據(jù)也未經評估,其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無法可靠取得,所取得的資產應當按照名義金額(即人民幣1元,下同)入賬。
第二十二條行政單位應當按照本制度的規(guī)定對無形資產進行攤銷;對無形資產計提攤銷的金額,應當根據(jù)無形資產原價和攤銷年限確定。
行政單位對固定資產、公共基礎設施是否計提折舊由財政部另行規(guī)定;按照規(guī)定對固定資產、公共基礎設施計提折舊的,折舊金額應當根據(jù)固定資產、公共基礎設施原價和折舊年限確定。
第四章負債
第二十三條負債是指行政單位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等償還的債務。
第二十四條行政單位的負債按照流動性,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流動負債是指預計在1年內(含1年)償還的負債。
非流動負債是指流動負債以外的負債。
第二十五條行政單位的流動負債包括應繳財政款、應繳稅費、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及暫存款項、應付政府補貼款等。
應繳財政款是指行政單位按照規(guī)定取得的應當上繳財政的款項。
應繳稅費是指行政單位按照國家稅法等有關規(guī)定應當繳納的各種稅費。
應付職工薪酬是指行政單位按照有關規(guī)定應付的職工工資、津貼補貼等。
應付及暫存款項是指行政單位在開展業(yè)務活動中發(fā)生的各項債務,包括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等。
應付政府補貼款是指負責發(fā)放政府補貼的行政單位,按照有關規(guī)定應付給政府補貼接受者的各種政府補貼款。
第二十六條行政單位的非流動負債包括長期應付款。
長期應付款是指行政單位發(fā)生的償還期限超過1年(不含1年)的應付款項。
第二十七條行政單位對符合本制度第二十三條負債定義的債務,應當在確定承擔償債責任并且能夠可靠地進行貨幣計量時確認。
符合負債定義并確認的負債項目,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行政單位承擔或有責任(償債責任需要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fā)生或不發(fā)生予以證實)的負債,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但應當在報表附注中披露。
第二十八條行政單位的負債,應當按照承擔的相關合同金額或實際發(fā)生額進行計量。
第五章凈資產
第二十九條凈資產是指行政單位資產扣除負債后的余額。
第三十條行政單位的凈資產包括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其他資金結轉結余、資產基金、待償債凈資產等。
財政撥款結轉是指行政單位當年預算已執(zhí)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執(zhí)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繼續(xù)使用的財政撥款滾存資金。
財政撥款結余是指行政單位當年預算工作目標已完成,或因故終止,剩余的財政撥款滾存資金。
其他資金結轉結余是指行政單位除財政撥款收支以外的各項收支相抵后剩余的滾存資金。
資產基金是指行政單位的非貨幣性資產在凈資產中占用的金額。
待償債凈資產是指行政單位因發(fā)生應付賬款和長期應付款而相應需在凈資產中沖減的金額。
第六章收入
第三十一條收入是指行政單位依法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
第三十二條行政單位的收入包括財政撥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財政撥款收入是指行政單位從同級財政部門取得的財政預算資金。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單位依法取得的除財政撥款收入以外的各項收入。
第三十三條行政單位的收入一般應當在收到款項時予以確認,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進行計量。
第七章支出
第三十四條支出是指行政單位為保障機構正常運轉和完成工作任務所發(fā)生的資金耗費和損失。
第三十五條行政單位的支出包括經費支出和撥出經費。
經費支出是指行政單位自身開展業(yè)務活動使用各項資金發(fā)生的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
撥出經費是指行政單位納入單位預算管理、撥付給所屬單位的非同級財政撥款資金。
第三十六條行政單位的支出一般應當在支付款項時予以確認,并按照實際支付金額進行計量。
采用權責發(fā)生制確認的支出,應當在其發(fā)生時予以確認,并按照實際發(fā)生額進行計量。
第八章會計科目
第三十七條行政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guī)定運用會計科目:
一、行政單位應當對有關法律、法規(guī)允許進行的經濟活動,按照本制度的規(guī)定使用會計科目進行核算;行政單位不得以本制度規(guī)定的會計科目及使用說明作為進行有關法律、法規(guī)禁止的經濟活動的依據(jù)。
二、行政單位對基本建設投資的會計核算在執(zhí)行本制度的同時,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基本建設會計核算的規(guī)定單獨建賬、單獨核算。
三、行政單位應當按照本制度的規(guī)定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因沒有相關業(yè)務不需要使用的總賬科目可以不設;在不影響會計處理和編報財務報表的前提下,行政單位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自行增設本制度規(guī)定以外的明細科目,或者自行減少、合并本制度規(guī)定的明細科目。
四、按照財政部規(guī)定對固定資產和公共基礎設施計提折舊的,相關折舊的賬務處理應當按照本制度規(guī)定執(zhí)行;按照財政部規(guī)定不對固定資產和公共基礎設施計提折舊的,不設置本制度規(guī)定的“累計折舊”科目,在進行賬務處理時不考慮本制度其他科目說明中涉及的“累計折舊”科目。
五、本制度統(tǒng)一規(guī)定會計科目的編號,以便于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查閱賬目、實行會計信息化管理。行政單位不得隨意打亂重編本制度規(guī)定的會計科目編號。
第三十八條行政單位適用的會計科目
一、本科目核算行政單位的庫存現(xiàn)金。
二、行政單位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現(xiàn)金管理的規(guī)定收支現(xiàn)金,并按照本制度規(guī)定核算現(xiàn)金的各項收支業(yè)務。
三、庫存現(xiàn)金的主要賬務處理如下:
(一)從銀行等金融機構提取現(xiàn)金,按照實際提取的金額,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等科目;將現(xiàn)金存入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記“銀行存款”,貸記本科目;將現(xiàn)金退回單位零余額賬戶,借記“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科目,貸記本科目。
(二)因支付內部職工出差等原因所借的現(xiàn)金,借記“其他應收款”科目,貸記本科目;出差人員報銷差旅費時,按照應報銷的金額,借記有關科目,按照實際借出的現(xiàn)金金額,貸記“其他應收款”科目,按照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本科目。
(三)因開展業(yè)務或其他事項收到現(xiàn)金,借記本科目,貸記有關科目;因購買服務、商品或者其他事項支出現(xiàn)金,借記有關科目,貸記本科目。
(四)收到受托代理的現(xiàn)金時,借記本科目,貸記“受托代理負債”科目;支付受托代理的現(xiàn)金時,借記“受托代理負債”科目,貸記本科目。
四、行政單位應當設置“現(xiàn)金日記賬”,由出納人員根據(jù)收付款憑證,按照業(yè)務發(fā)生順序逐筆登記。每日終了,應當計算當日的現(xiàn)金收入合計數(shù)、現(xiàn)金支出合計數(shù)和結余數(shù),并將結余數(shù)與實際庫存數(shù)核對,做到賬款相符。
每日終了結算現(xiàn)金收支,核對庫存現(xiàn)金時發(fā)現(xiàn)有待查明原因的現(xiàn)金短缺或溢余,應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核算。屬于現(xiàn)金短缺,應當按照實際短缺的金額,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貸記本科目;屬于現(xiàn)金溢余,應當按照實際溢余的金額,借記本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待查明原因后作如下處理:
(一)如為現(xiàn)金短缺,屬于應由責任人賠償或向有關人員追回的部分,借記“其他應收款”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
(二)如為現(xiàn)金溢余,屬于應支付給有關人員或單位的,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貸記“其他應付款”科目。
五、行政單位有外幣現(xiàn)金的,應當分別按照人民幣、外幣種類設置“現(xiàn)金日記賬”進行明細核算。有關外幣現(xiàn)金業(yè)務的賬務處理參見“銀行存款”科目的相關規(guī)定。
六、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行政單位實際持有的庫存現(xiàn)金。
具體科目說明(略)
第九章財務報表
第四十條財務報表是反映行政單位財務狀況和預算執(zhí)行結果等的書面文件,由會計報表及其附注構成。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等。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行政單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的報表。資產負債表應當按照資產、負債和凈資產分類、分項列示。
收入支出表是反映行政單位在某一會計期間全部預算收支執(zhí)行結果的報表。收入支出表應當按照收入、支出的構成和結轉結余情況分類、分項列示。
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是反映行政單位在某一會計期間財政撥款收入、支出、結轉及結余情況的報表。
附注是指對在會計報表中列示項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細資料,以及對未能在會計報表中列示項目的說明等。
第四十一條行政單位會計報表的格式如下:第四十二條行政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guī)定編制財務報表:
一、行政單位資產負債表、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和附注應當至少按照年度編制,收入支出表應當按照月度和年度編制。
二、行政單位應當根據(jù)本制度編制并提供真實、完整的財務報表。行政單位不得違反規(guī)定,隨意改變本制度規(guī)定的會計報表格式、編制依據(jù)和方法,不得隨意改變本制度規(guī)定的會計報表有關數(shù)據(jù)的會計口徑。
三、行政單位的財務報表應當根據(jù)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要做到數(shù)字真實、計算準確、內容完整、報送及時。
四、行政單位財務報表應當由單位負責人和主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簽名并蓋章。
第四十二條行政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guī)定編制財務報表:
一、行政單位資產負債表、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和附注應當至少按照年度編制,收入支出表應當按照月度和年度編制。
二、行政單位應當根據(jù)本制度編制并提供真實、完整的財務報表。行政單位不得違反規(guī)定,隨意改變本制度規(guī)定的會計報表格式、編制依據(jù)和方法,不得隨意改變本制度規(guī)定的會計報表有關數(shù)據(jù)的會計口徑。
三、行政單位的財務報表應當根據(jù)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要做到數(shù)字真實、計算準確、內容完整、報送及時。
四、行政單位財務報表應當由單位負責人和主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簽名并蓋章。
第四十三條行政單位財務報表編制說明如下:
一、資產負債表的編制說明
(一)本表“年初余額”欄內各項數(shù)字,應當根據(jù)上年年末資產負債表“期末余額”欄內數(shù)字填列。如果本年度資產負債表規(guī)定的各個項目的名稱和內容同上年度不相一致,應對上年年末資產負債表各項目的名稱和數(shù)字按照本年度的規(guī)定進行調整,填入本表“年初余額”欄內。
(二)本表“期末余額”欄各項目的內容和填列方法。
1.資產類項目。
(1)“庫存現(xiàn)金”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庫存現(xiàn)金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庫存現(xiàn)金”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期末庫存現(xiàn)金中有屬于受托代理現(xiàn)金的,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庫存現(xiàn)金”科目的期末余額減去其中屬于受托代理的現(xiàn)金金額后的余額填列。
(2)“銀行存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銀行存款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銀行存款”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期末銀行存款中有屬于受托代理存款的,本項目應當根據(jù)“銀行存款”科目的期末余額減去其中屬于受托代理的存款金額后的余額填列。
(3)“財政應返還額度”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財政應返還額度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應返還額度”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4)“應收賬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尚未收回的應收賬款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應收賬款”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5)“預付賬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預付給物資或者服務提供者款項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預付賬款”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6)“其他應收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尚未收回的其他應收款余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其他應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7)“存貨”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為開展業(yè)務活動耗用而儲存的存貨的實際成本。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存貨”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8)“固定資產”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各項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固定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減去“累計折舊”科目中“固定資產累計折舊”明細科目的期末余額后的金額填列。
(9)“固定資產原價”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各項固定資產的原價。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固定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10)“固定資產累計折舊”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各項固定資產的累計折舊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累計折舊”科目中“固定資產累計折舊”明細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11)“在建工程”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除公共基礎設施在建工程以外的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的實際成本。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在建工程”科目中屬于非公共基礎設施在建工程的期末余額填列。
(12)“無形資產”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各項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本項目應當根據(jù)“無形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減去“累計攤銷”科目的期末余額后的金額填列。
(13)“無形資產原價”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各項無形資產的原價。本項目應當根據(jù)“無形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14)“累計攤銷”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各項無形資產的累計攤銷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累計攤銷”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15)“待處理財產損溢”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待處理財產的價值及處理損溢。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填列;如“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期末為貸方余額,則以“-”號填列。
(16)“政府儲備物資”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儲存管理的各種政府儲備物資的實際成本。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政府儲備物資”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17)“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礎設施的賬面價值。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公共基礎設施”科目的期末余額減去“累計折舊”科目中“公共基礎設施累計折舊”明細科目的期末余額后的金額填列。
(18)“公共基礎設施原價”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原價。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公共基礎設施”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19)“公共基礎設施累計折舊”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礎設施的累計折舊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累計折舊”科目中“公共基礎設施累計折舊”明細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20)“公共基礎設施在建工程”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公共基礎設施在建工程的實際成本。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在建工程”科目中屬于公共基礎設施在建工程的期末余額填列。
(21)“受托代理資產”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受托代理資產的價值。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受托代理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扣除其中受托儲存管理物資的金額)加上“庫存現(xiàn)金”、“銀行存款”科目中屬于受托代理資產的現(xiàn)金余額和銀行存款余額的合計數(shù)填列。
2.負債類項目。
(1)“應繳財政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按規(guī)定應當上繳財政的款項(應繳稅費除外)。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應繳財政款”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2)“應繳稅費”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應繳未繳的各種稅費。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應繳稅費”科目的期末貸方余額填列;如“應繳稅費”科目期末為借方余額,則以“-”號填列。
(3)“應付職工薪酬”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尚未支付給職工的各種薪酬。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應付職工薪酬”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4)“應付賬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尚未支付的償還期限在1年以內(含1年)的應付賬款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應付賬款”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5)“應付政府補貼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尚未支付的應付政府補貼款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應付政府補貼款”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6)“其他應付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尚未支付的其他各項應付及暫收款項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其他應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7)“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承擔的1年以內(含1年)到償還期的非流動負債。本項目應當根據(jù)“長期應付款”等科目的期末余額分析填列。
(8)“長期應付款”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承擔的償還期限超過1年的應付款項。本項目應當根據(jù)“長期應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額減去其中1年以內(含1年)到償還期的長期應付款金額后的余額填列。
(9)“受托代理負債”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受托代理負債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受托代理負債”科目的期末余額(扣除其中受托儲存管理物資對應的金額)填列。
3.凈資產類項目。
(1)“財政撥款結轉”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滾存的財政撥款結轉資金。本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2)“財政撥款結余”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滾存的財政撥款結余資金。本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余”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3)“其他資金結轉結余”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滾存的除財政撥款以外的其他資金結轉結余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其他資金結轉結余”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4)“項目結轉”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滾存的非財政撥款未完成項目結轉資金。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其他資金結轉結余”科目中“項目結轉”明細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5)“資產基金”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預付賬款、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政府儲備物資、公共基礎設施等非貨幣性資產在凈資產中占用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資產基金”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6)“待償債凈資產”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因應付賬款和長期應付款等負債而相應需在凈資產中沖減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待償債凈資產”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以“-”號填列。
(三)行政單位按月編制資產負債表的,應當遵照以下規(guī)定編制:
1.月度資產負債表應在資產部分“銀行存款”項目下增加“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項目。
2.“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期末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科目的期末余額填列。
3.“財政撥款結轉”項目。本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科目的期末余額,加上“財政撥款收入”科目本年累計發(fā)生額,減去“經費支出——財政撥款支出”科目本年累計發(fā)生額后的余額填列。
4.“其他資金結轉結余”項目。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其他資金結轉結余”科目的期末余額,加上“其他收入”科目本年累計發(fā)生額,減去“經費支出——其他資金支出”科目本年累計發(fā)生額,再減去“撥出經費”科目本年累計發(fā)生額后的余額填列。
5.“項目結轉”項目。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其他資金結轉結余”科目中“項目結轉”明細科目的期末余額,加上“其他收入”科目中項目收入的本年累計發(fā)生額,減去“經費支出——其他資金支出”科目中項目支出本年累計發(fā)生額,再減去“撥出經費”科目中項目支出本年累計發(fā)生額后的余額填列。
6.月度資產負債表其他項目的填列方法與年度資產負債表的填列方法相同。
二、收入支出表的編制說明
(一)本表“本月數(shù)”欄反映各項目的本月實際發(fā)生數(shù)。在編制年度收入支出表時,應當將本欄改為“上年數(shù)”欄,反映上年度各項目的實際發(fā)生數(shù);如果本年度收入支出表規(guī)定的各個項目的名稱和內容同上年度不一致,應對上年度收入支出表各項目的名稱和數(shù)字按照本年度的規(guī)定進行調整,填入本年度收入支出表的“上年數(shù)”欄。
(二)本表“本年累計數(shù)”欄反映各項目自年初起至報告期末止的累計實際發(fā)生數(shù)。編制年度收入支出表時,應當將本欄改為“本年數(shù)”。
(三)本表“本月數(shù)”欄各項目的內容和填列方法:
1.“年初各項資金結轉結余”項目及其所屬各明細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年初所有資金結轉結余的金額。各明細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其他資金結轉結余”及其明細科目的年初余額填列。本項目及其所屬各明細項目的數(shù)額,應當與上年度收入支出表中“年末各項資金結轉結余”中各明細項目的數(shù)額相等。
2.“各項資金結轉結余調整及變動”項目及其所屬各明細項目,反映行政單位因發(fā)生需要調整以前年度各項資金結轉結余的事項,以及本年因調入、上繳或交回等導致各項資金結轉結余變動的金額。
(1)“財政撥款結轉結余調整及變動”項目,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科目下的“年初余額調整”、“歸集上繳”、“歸集調入”明細科目的本期貸方發(fā)生額合計數(shù)減去本期借方發(fā)生額合計數(shù)的差額填列;如為負數(shù),以“-”號填列。
(2)“其他資金結轉結余調整及變動”項目,根據(jù)“其他資金結轉結余”科目下的“年初余額調整”、“結余調劑”明細科目的本期貸方發(fā)生額合計數(shù)減去本期借方發(fā)生額合計數(shù)的差額填列;如為負數(shù),以“-”號填列。
3.“收入合計”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取得的各項收入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收入”科目的本期發(fā)生額加上“其他收入”科目的本期發(fā)生額的合計數(shù)填列。
(1)“財政撥款收入”項目及其所屬明細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從同級財政部門取得的各類財政撥款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收入”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期發(fā)生額填列。
(2)“其他資金收入”項目及其所屬明細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取得的各類非財政撥款的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其他收入”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期發(fā)生額填列。
4.“支出合計”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發(fā)生的各項資金支出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經費支出”和“撥出經費”科目的本期發(fā)生額的合計數(shù)填列。
(1)“財政撥款支出”項目及其所屬明細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發(fā)生的財政撥款支出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經費支出—財政撥款支出”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期發(fā)生額填列。
(2)“其他資金支出”項目及其所屬明細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使用各類非財政撥款資金發(fā)生的支出金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經費支出—其他資金支出”和“撥出經費”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期發(fā)生額的合計數(shù)填列。
5.“本期收支差額”項目及其所屬各明細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發(fā)生的各項資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額。
(1)“財政撥款收支差額”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發(fā)生的財政撥款資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本表中“財政撥款收入”項目金額減去“財政撥款支出”項目金額后的余額填列;如為負數(shù),以“-”號填列。
(2)“其他資金收支差額”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期發(fā)生的非財政撥款資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額。本項目應當根據(jù)本表中“其他資金收入”項目金額減去“其他資金支出”項目金額后的余額填列;如為負數(shù),以“-”號填列。
6.“年末各項資金結轉結余”項目及其所屬各明細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截至本年末的各項資金結轉結余金額。各明細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其他資金結轉結余”科目的年末余額填列。
上述“年初各項資金結轉結余”、“年末各項資金結轉結余”項目及其所屬各明細項目,只在編制年度收入支出表時填列。
三、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的編制說明
(一)本表“項目”欄內各項目,應當根據(jù)行政單位取得的財政撥款種類分項設置;其中“項目支出”下,根據(jù)每個項目設置;行政單位取得除公共財政預算撥款和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以外的其他財政撥款的,應當按照財政撥款種類增加相應的資金項目及其明細項目。
(二)本表各欄及其對應項目的內容和填列方法:
1.“年初財政撥款結轉結余”欄中各項目,反映行政單位年初各項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的金額。各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及其明細科目的年初余額填列。本欄目中各項目的數(shù)額,應當與上年度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中“年末財政撥款結轉結余”欄中各項目的數(shù)額相等。
2.“調整年初財政撥款結轉結余”欄中各項目,反映行政單位對年初財政撥款結轉結余的調整金額。各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科目中“年初余額調整”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年發(fā)生額填列。如調整減少年初財政撥款結轉結余,以“-”號填列。
3.“歸集調入或上繳”欄中各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年取得主管部門歸集調入的財政撥款結轉結余資金和按規(guī)定實際上繳的財政撥款結轉結余資金金額。各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科目中“歸集上繳”和“歸集調入”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年發(fā)生額填列。對歸集上繳的財政撥款結轉結余資金,以“-”號填列。
4.“單位內部調劑”欄中各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年財政撥款結轉結余資金在內部不同項目之間的調劑金額。各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和“財政撥款結余”科目中的“單位內部調劑”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年發(fā)生額填列。對單位內部調劑減少的財政撥款結轉結余項目,以“-”號填列。
5.“本年財政撥款收入”欄中各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年從同級財政部門取得的各類財政預算撥款金額。各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收入”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年發(fā)生額填列。
6.“本年財政撥款支出”欄中各項目,反映行政單位本年發(fā)生的財政撥款支出金額。各項目應當根據(jù)“經費支出”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本年發(fā)生額填列。
7.“年末財政撥款結轉結余”欄中各項目,反映行政單位年末財政撥款結轉結余的金額。各項目應當根據(jù)“財政撥款結轉”、“財政撥款結余”科目及其所屬明細科目的年末余額填列。
四、附注
行政單位的報表附注應當至少披露下列內容:
(一)遵循《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聲明;
(二)單位整體財務狀況、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說明;
(三)會計報表中列示的重要項目的進一步說明,包括其主要構成、增減變動情況等;
(四)重要資產處置、資產重大損失情況的說明;
(五)以名義金額計量的資產名稱、數(shù)量等情況,以及以名義金額計量理由的說明;
(六)或有負債情況的說明、1年以上到期負債預計償還時間和數(shù)量的說明;
(七)以前年度結轉結余調整情況的說明;
(八)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會計報表的其他需要說明事項。
第十章附則
第四十四條行政單位有關基本建設投資會計并賬的要求和新舊會計制度的銜接,由財政部另行規(guī)定。
第四十五條國家物資儲備局及所屬行政單位管理的儲備物資的會計核算,按照《國家物資儲備資金會計制度》規(guī)定執(zhí)行。
行政單位會計機構設置、會計人員配備、會計基礎工作、會計檔案管理以及內部控制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guī)范》、《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行政事業(yè)單位內部控制規(guī)范(試行)》等規(guī)定執(zhí)行。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的行政單位,還應當按照財政部制定的相關會計信息化工作規(guī)范執(zhí)行。
第四十六條本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2月6日財政部印發(fā)的《行政單位會計制度》(財預字〔1998〕49號)同時廢止。
篇2:工貿油品調運分公司會計檔案管理制度
工貿油品調運分公司會計檔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zz石油(集團)工貿有限公司油品調運分公司(以下簡稱“油品調運分公司”或“公司”)會計資料檔案的科學管理,保證會計資料的完整安全,更好地服務于公司的各項經營活動,根據(jù)《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zz石油(集團)工貿有限公司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并結合公司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指的會計檔案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會計核算資料等四部分。
第三條本制度適用于公司財務資產部、LNG站、永平站、榆煉站。
第二章組織機構及職責
第四條公司財務資產部門負責會計檔案的日常管理及保管工作。
第五條公司機關綜合辦公室為公司所有會計檔案的最終歸檔部門。
第三章會計檔案管理范圍
第六條會計檔案一般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會計核算資料等四部分。
(一)會計憑證包括自制原始憑證、外來原始憑證、原始憑證匯總表、記賬憑證(收款憑證、付款憑證、轉賬憑證三種)、記賬憑證匯總表、銀行存款(借款)對賬單、銀行存款余額調節(jié)表等。
(二)會計賬簿包括按會計科目設置的總分類賬、明細分類賬、現(xiàn)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以及輔助登記備查簿等。
(三)會計報表主要有財務指標快報及月、季、年度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情況說明書等)。
(四)經濟合同、財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資料、財務清查匯總資料、核定資金定額的數(shù)據(jù)資料、會計檔案移交清冊、會計檔案保管清冊、會計檔案銷毀清冊等、實行會計電算化單位存貯在磁性介質上的會計數(shù)據(jù)、程序文件及其他會計核算資料等由財務資產部門進行保管。
第四章會計檔案的整理立卷
第七條每月的會計資料,在次月15日前整理立卷或裝訂成冊。
第八條會計年度終了后,應采用“三統(tǒng)一”的辦法對會計資料進行整理立卷。
(一)分類標準統(tǒng)一:一般將財務會計資料分成一類賬簿,二類憑證,三類報表,四類文字資料及其他;
(二)檔案形成統(tǒng)一:案冊封面、檔案卡夾、存放柜和存放序列統(tǒng)一;
(三)管理要求統(tǒng)一:建立財務會計資料檔案簿、會計資料檔案目錄;會計憑證裝訂成冊,報表和文字資料分類立卷,其他零星資料按年度排序匯編裝訂成冊。
第九條會計憑證的立卷
(一)按月立卷:次月將裝訂成冊的憑證,統(tǒng)一登記至會計檔案保管清冊。
(二)憑證裝訂
1.會計憑證裝訂前的準備工作:
(1)分類整理,按順序排列,檢查日數(shù)、編號是否齊全;
(2)摘除憑證內的金屬物(如訂書針、大頭針、回形針),對大的張頁或附件要折疊成同記賬憑證大小,且要避開裝訂線,以便翻閱保持數(shù)字完整;
(3)整理檢查憑證順序號,如有顛倒要重新排列,發(fā)現(xiàn)缺號要查明原因,再檢查附件有否漏缺,領料單、入庫單、工資和獎金發(fā)放單是否隨附齊全;
(4)記賬憑證上有關人員(如復核、記賬、制單等)的簽字和印章是否齊全;
(5)按憑證號碼的順序歸集(如按上、中、下旬匯總歸集),根據(jù)集團裝訂標準確定裝訂成冊的本數(shù)。
2.會計憑證裝訂時的要求:
(1)用“三針引線法”裝訂,裝訂憑證應使用棉線,在左上角部位打上三個針眼,實行三眼一線打結,結扣應是活的,并放在憑證封皮的里面,裝訂時盡可能縮小所占部位,使記賬憑證及其附件保持盡可能大的顯露面,以便于事后查閱;
(2)憑證外面要加封面,封面紙用牛皮紙印制,封面規(guī)格略大于所附記賬憑證;
(3)裝訂憑證厚度一般1.5厘米,以保證裝訂牢固,美觀大方。
3.會計憑證裝訂后的注意事項:
(1)每本封面上填寫好憑證種類、起止號碼、憑證張數(shù)、會計主管人員和裝訂人員簽章;
(2)在封面上編好卷號,按編號順序入柜,并要在顯露處標明憑證種類編號,以便于調閱;一般每月裝訂一次,裝訂好的憑證按年度分月妥善保管歸檔;
(3)裝訂封面的所有內容要填寫齊全,包括:單位名稱、年度、月份、起止日期、號碼、裝訂人簽章等。
第十條會計賬簿的立卷
各種會計賬簿辦理完年度結賬后,除跨年使用的賬簿外,其它賬簿應按年整理立卷。基本要求是:
(一)會計賬簿在辦理完年度結賬后,只在下一行的摘要欄填寫“結轉下年”字樣,不填其它內容;
(二)賬簿裝訂前,首先按賬簿啟用表的使用頁數(shù)核對各個賬戶是否相符,賬頁數(shù)是否齊全,序號排列是否連續(xù);
(三)會計賬簿的裝訂順序:會計賬簿裝訂封面→賬簿啟用表→賬戶目錄→按本賬簿頁數(shù)順序裝訂賬頁→會計賬簿裝訂封底;
(四)保留已使用過的賬頁,將賬頁數(shù)填寫齊全,去除空白頁和撤掉賬夾,用牛皮紙做封面、封底,裝訂成冊;
(五)多欄式活頁賬、三欄式活頁賬、數(shù)量金額式活頁賬等不得混裝,應按同類業(yè)務、同類賬頁裝訂在一起;
(六)會計賬簿應牢固、平整,不得有折角、缺角、錯頁、掉頁、加空白紙的現(xiàn)象;
(七)賬簿裝訂的封口處,應加蓋裝訂人印章;
(八)裝訂后,會計賬簿的脊背應平整,并注明所屬年度及賬簿名稱和編號。
第十一條會計報表的裝訂
會計報表編制完成并按時報送后,留存報表均應按月裝訂成冊,年度終了統(tǒng)一立卷保管。
會計報表裝訂要求:
(一)會計報表裝訂前要按編報目錄核對是否齊全,整理報表頁數(shù),上邊和左邊對齊壓平,防止折角;如有損壞部位,應對其修補后,完整無缺地裝訂;
(二)會計報表裝訂順序為:會計報表封面、會計報表編制說明、各種會計報表按會計報表的編號順序排列、會計報表的封底。
第十二條其他會計核算資料的立卷
會計核算其他會計核算資料應按時整理立卷,要求如下:
(一)分類整理,按順序排列,檢查資料是否齊全;
(二)整理檢查資料順序號,如有顛倒要重新排列,發(fā)現(xiàn)缺失要查明原因。
第五章會計檔案的歸檔
第十三條當年的會計檔案在會計年度終了后,由財務資產部門保管一年,期滿后于次年1月10號前移交公司綜合辦公室統(tǒng)一歸檔。移交過程中,需財務資產部門會計檔案管理人員與綜合辦公室檔案管理人員進行移交,由財務資產部門負責人、綜合辦公室主任負責監(jiān)督移交。移交過程中需填寫《會計檔案移交單》(一式兩份),一份交予財務資產部門會計檔案管理人員保管,、一份交予綜合辦公室檔案管理人員保管。
第十四條會計檔案的保管
會計檔案必須進行科學管理,要做好防潮、防霉、防蟲蛀、防盜、防火、防磁等工作,確保會計檔案的安全。
第十五條機構變動或檔案管理人員調動時,應辦理交接手續(xù),由原檔案管理人員編制會計檔案移交清單,將全部案卷逐一移交,接管人員逐一接收。
第六章會計檔案的借閱使用
第十六條財務資產部門應建立會計檔案清單和借閱登記冊。
第十七條檔案在財務資產部門保管期間,凡需借閱會計檔案人員,須經總會計師批準后,方可辦理借閱手續(xù);借閱人員不得在案卷中標畫,不得拆散原卷冊,不得抽換,不得將會計檔案攜帶外出,如遇特殊情況,須經總會計師批準。
第十八條會計檔案移交辦公室后,凡需借閱會計檔案人員需辦理檔案借閱手續(xù),具體參見檔案管理相關規(guī)定。
第七章會計檔案的保管期限
第十九條會計檔案的保管期限分為永久、定期兩類。定期保管期限分為3年、5年、15年、25年、永久5類,具體見附件一。
第二十條會計檔案的保管期限,從會計年度終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第二十一條會計檔案的具體名稱如有同本制度附表一所列檔案名稱不相符的,可以比照類似的保管期限辦理。
第八章會計檔案的銷毀
第二十二條保管期滿的會計檔案,除本制度規(guī)定不得銷毀的情形外,可以按照以下程序銷毀:
(一)由綜合辦公室會同財務資產部門提出銷毀意見,編制會計檔案銷毀清冊,列明銷毀會計檔案的名稱、卷號、冊數(shù)、起止年度和檔案編號、應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銷毀時間等內容。
(二)會計檔案銷毀清冊需經總會計師、經理審批。
(三)銷毀會計檔案時,綜合辦公室和財務資產部門共同派專人監(jiān)銷。
(四)監(jiān)銷人在銷毀會計檔案前,應當按照會計檔案銷毀清冊所列內容清點核對所要銷毀的會計檔案;銷毀后,應當在會計檔案銷毀清冊上簽名蓋章,并將監(jiān)銷情況報告總會計師、經理。
第二十三條保管期滿但未結清的債權債務原始憑證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項的原始憑證,不得銷毀,應當單獨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項完結時為止。單獨抽出立卷的會計檔案,應當在會計檔案銷毀清冊和會計檔案保管清冊中列明。
第九章附則
第二十四條本制度由財務資產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本制度未盡事宜,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工貿公司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
第二十六條本制度自頒發(fā)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
工貿有限公司油品調運分公司會計檔案保管期限表
序號檔案名稱保管期限備注
一、會計憑證類
1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和匯總憑證15年
二、會計賬簿類
2日記賬15年
其中:現(xiàn)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25年
3明細賬15年
4總賬15年包括日記總賬
5固定資產卡片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后保持5年
6輔助賬簿15年
三、財務報告類包括各級主管部門的匯總會計報表
7主要財務指標快報3年包括文字分析
8月、季度財務報告3年包括文字分析
9年度財務報告永久包括文字分析
四、其他類
10會計移交清冊15年
11會計檔案保管清冊永久
12會計檔案銷毀清冊永久
13銀行余額調節(jié)表5年
14銀行對賬單5年
15月度現(xiàn)金盤點表5年
篇3:石油銷售公司內部會計稽核制度
石油銷售公司內部會計稽核制度(試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供更為準確的會計信息,依據(jù)國家有關政策及相關財務會計制度、集團公司、產品經銷公司的要求,對公司的會計核算等業(yè)務活動進行內部稽核檢查,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會計稽核制度,在于防止會計核算工作中的差錯和有關人員的舞弊。通過稽核,對日常會計核算工作中出現(xiàn)的疏忽、錯誤等及時加以糾正或者制止,以提高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會計稽核是會計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規(guī)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資料質量的重要保證。
第二章工作權限及崗位職責
第三條公司財務部必須指定內部會計專職人員擔任稽核崗位,履行稽核職責。
第四條出納人員不得兼管稽核工作。出納工作必須經過審核人員事前稽核方能辦理收支。出納人員只能對已經稽核的會計憑證進行事中復核,并辦理有關財務收支手續(xù)。
第五條稽核人員應當具備與其從事的工作相適應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應當保持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加強業(yè)務學習。
第六條稽核工作人員的權責:
(一)審查各項財務收支,應根據(jù)國家財務會計制度對各項財務收支進行逐筆審核,對于不符合規(guī)定的收支,應及時提出意見并向領導匯報,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二)復核會計憑證。會計憑證的復核應每日隨著經濟業(yè)務的發(fā)生逐筆進行復核,不能拖拉積壓,貽誤記賬,對其審核的憑證應簽名或蓋章。
(三)復核賬簿。對賬簿復核應規(guī)定日期進行抽查,并對抽查日期登入檢查簿。發(fā)現(xiàn)錯誤應提出更正意見,責令主管人員更正。
(四)復核會計報表。會計報表的復核應按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對報表的合理性、真實性、準確性進行檢查和審核。
(五)稽核人員針對專項稽查事項,應于稽核事項完畢后,據(jù)實出具稽核報告,稽核事項如涉及到有關部門的,應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出具稽核報告。如遇意見不一致,需單獨提出,與核查報告一并提出。
(六)稽核人員在履行職責時有權要求相關部門和人員提供與稽核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賬目及有關其他資料。
第七條稽核人員辦理稽核事項時,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
第三章會計稽核的辦法
第八條會計稽核采用日常稽核與專項稽核相結合的辦法進行。
第九條稽核人員在日常稽核工作中,應在被稽核的憑證、報表、資料上簽字。
第十條稽核人員專項稽核后應出具稽查報告,報告中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問題及原因,并記明日期。
(二)詳細情況分析,具體處理整改意見及報告簽署及日期。
第四章稽核的主要內容
第十一條原始憑證的審核
(一)原始憑證的內容(包括憑證名稱、填制日期、填制者名稱、經辦人簽章、憑證接受者名稱、經濟業(yè)務內容、數(shù)量、單價和金額)是否齊全,原始憑證是否合法。
(二)原始憑證是否涂改、偽造和變造。
(三)原始憑證記載的數(shù)量、金額是否有誤。
(四)購買實物的原始憑證,是否有實物驗收證明及入庫單。
(五)支付款項的原始憑證,是否附有收款單位或收款人的收據(jù)(發(fā)票)。
(六)原始憑證的內容是否符合國家財務會計制度、公司財務管理辦法和相關規(guī)定。
(七)填制記賬憑證運用科目是否符合企業(yè)會計制度規(guī)定的會計處理方法。
第十二條記賬憑證審核
(一)記賬憑證的內容(包括填制日期、憑證編號、經濟業(yè)務事項摘要、會計科目、金額、所附原始憑證張數(shù)、填制人員、復核人員、記賬人員、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簽字或蓋章)是否齊全。
(二)記賬憑證是否連續(xù)編號。
(三)是否將不同內容和類別的原始憑證匯總填制在一張記賬憑證上。
(四)除結賬和更正錯誤的記賬憑證外,其他記賬憑證是否附有原始憑證,記賬憑證金額與相關原始憑證所載金額是否相符。
(五)會計科目(包括總賬科目和明細賬科目)的運用是否準確,借貸方向是否正確。
(六)記賬憑證記載的內容是否及時登錄于相關的會計賬簿。
第十三條會計賬簿審核
(一)總賬、明細賬、日記賬和其他輔助性賬簿的設置是否符合企業(yè)會計制度。
(二)各種賬簿的記錄是否與相關記賬憑證相符。
(三)總賬、明細賬、日記賬之間勾稽關系是否相符。
(四)各種明細賬是否按時登記,是否每月與總賬賬戶核對相符。
(五)會計賬簿是否有啟用表,啟用表內容填寫是否完整,是否有匯總賬頁和目錄。
(六)賬簿的登記、裝訂、保管、存放地點是否妥善。
第十四條會計報表審核
(一)會計報表的種類和格式是否符合企業(yè)會計制度和公司內部賬表設置制度的要求。
(二)會計報表是否根據(jù)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會計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數(shù)字是否真實,計算是否準確,內容是否完整。
(三)會計報表項目之間、會計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是否正確。
(四)會計報表附注及其說明是否符合規(guī)定,與會計報表是否保持一致。
(五)對外報送的會計報表是否經單位負責人、主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簽名或蓋章。
(六)對庫存現(xiàn)金進行不定期抽查、盤點。
第十五條會計電算化的審核
(一)審核機制憑證各類代碼的合法性、摘要的規(guī)范性、內容的符合性、數(shù)據(jù)的正確性及錄入的正確性。
(二)審核輸出憑證、賬表內容及數(shù)據(jù)的正確性與及時性。
(三)稽核中發(fā)現(xiàn)不符合要求的會計憑證和不正確的賬表數(shù)據(jù)要分析原因,通知相關人員進行更正。
第十六條其他事項審核
(一)各種重要印鑒、印章的保管及使用情況的檢查。
(二)審核各項資產物資的增減變動和結存情況,并與賬面記錄進行核對,確定賬實是否相符,并檢查不符的原因。
(三)根據(jù)稽核工作中掌握的情況,結合有關制度、操作規(guī)程和辦法,對會計核算中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書面報告。
第五章附則
第十七條本制度由公司財務部制定,解釋權、修改權歸屬財務部。
第十八條本制度自下發(fā)之日起實施,修改時亦同。
檔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