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管理制度(范本)

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管理制度(范本)

2024-07-15 閱讀 5066

一、宗旨和定義

為了加強對職業病防護設施的監督管理,使職業病防護設施在使用時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要求,控制或者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稱的職業病防護設施(以下稱“防護設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為目的,采用通風凈化系統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設施以阻止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影響的裝置和設備。

二、主要工作

建立、健全職業病防護設施責任制,對職業病危害因素采取有效防護措施。

1、使用防護設施要求

對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環境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保障勞動者工作環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符合國家的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

2、購置防護設施要求

不得使用沒有生產企業、沒有產品名稱、沒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報告的防護設施產品。

3、防護設施效果檢測

自行或委托有關單位對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場所設計和安裝非定型的防護設施項目的,防護設施在投入使用前應當經具備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評價和鑒定。

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防護措施,不得使用。

4、建立技術檔案

對防護設施應當建立防護設施技術檔案:

(1)防護設施的技術文件(設計方案、技術圖紙、各種技術參數等);

(2)防護設施檢測、評價和鑒定資料;

(3)防護設施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

(4)使用、檢查和日常維修保養記錄。

5、日常維護

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維修、保養,保證防護設施正常運轉,每年應當對防護設施的效果進行綜合性檢測,評定防護設施對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6、知識培訓和指導

對勞動者進行使用防護設施操作規程、防護設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施。

7、拆除或停用

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護設施。如因檢修需要拆除的,應當采取臨時防護措施,并向勞動者配發防護用品,檢修后及時恢復原狀。經工藝改革已消除了職業病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護設施的,應當經所在地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確認,并在職業病防治檔案中做好記錄。

三、實施細則

1、區域劃分

根據“誰產塵、誰滅塵”原則,按工作區域責任劃分:

(1)總回風大巷、采區回風巷防塵工作由通風隊負責;

(2)軌道大巷、運輸大巷的防塵工作由機電隊負責;

(3)各開掘工作面總開口往里的防塵工作由項目部、施工隊組負責;

(4)井下機電隊負責所管轄區域的防塵工作;

(5)配電室及其他地點的防塵工作由各自分管單位負責。

各區域責任單位因故變更時,應提前通知通風隊,辦理相關防塵設施移交手續。

2、防護設施、防塵設施設計、安裝、使用、管理責任劃分:

(1)除正在施工的巷道由施工單位負責外,其余的大巷及總回風的防塵管路由通風隊制定標準與設計,機電科負責管理,安通科負責監督。

(2)噴霧裝置(包括全斷面手動噴霧、放炮噴霧、大巷定時自動噴霧等)由區域責任單位根據通風隊的設計要求進行安裝,由通風隊、安通科負責驗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3、隔爆設施設計、安裝、使用責任劃分:

隔爆水袋、水棚由通風隊負責安裝,完工后移交施工隊組簽字接管,施工隊組負責日常的使用和維護,通風隊、安通科進行日常監督管理。

4、防護設施、防塵設施標準要求:

(1)礦井有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水源、水量、水壓、水質等符合要求。礦井主要運輸巷、膠帶斜井及平巷、上山與下山、采區進、回風道、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掘進巷道、溜煤眼翻車機、輸送機轉載點等處均要設置防塵管路。

膠帶巷管路每隔50m設一個固定手柄三通閥門,其他管路每隔100m設置一個三通閥門。管路吊掛離地距離不得小于300mm,做到平直,并經防腐處理。

(2)井下所有轉載點(含裝載點和卸載點)必須有完善的噴霧裝置,主要膠帶巷轉載點、溜煤眼上口皮帶機頭的轉載點、井下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輸送機轉載點和卸載點及液壓支架和放頂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須有完善的噴霧裝置;破碎機處必須有噴霧裝置;主要進風大巷及進風斜井、采區進、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和掘進工作面都必須安裝凈化水幕,并應實現自動化,采煤面距上、下出口不超過30m,掘進工作面距迎頭不超過50m,水幕應封閉全斷面,靈敏可靠,霧化好,使用正常。

(3)采掘機必須有內外噴霧裝置,霧化程度好,能覆蓋滾筒并堅持正常使用。綜采工作面設移架自動同步噴霧。實行放炮作業的采掘面,必須采用濕式打眼、放炮使用水泡泥、放炮前后灑水、沖洗巷幫、凈化風流等綜合防塵措施,掘進工作面要實現爆破遠程噴霧,錨噴巷道須采取潮料噴漿,噴漿巷道的回風流中設置灑水降塵裝置。

(4)綜采工作面按要求進行煤層注水。

(5)定期沖刷巷道積塵,主要大巷每年至少刷白一次,主要進、回風巷至少每月沖刷一次積塵,井下個地點的灑水洗巷工作由各分管單位負責,每班至少一次,落實到人,大巷刷白、沖刷粉塵,都要有記錄可查,井下巷道不得有厚度超過2mm連續長度超過5m的煤塵堆積(用手捏成團,經振動不飛揚不在此限)。

(6)隔爆設施安裝的地點、數量、水量、安裝的質量符合規定要求,掛牌管理,每周至少檢查一次。水棚的水量:水棚組的用水量按巷道斷面計算,主要水棚不低于400升/平方米,輔助水棚不低于200升/平方米;水棚的排間距1.2~3.0米,主要水棚的棚區的長度不小于30米,輔助水棚的棚區長度不小于20米,分散式布置的棚區的長度不小于120米;水棚距頂梁、兩幫的間隙不小于100毫米。水棚距巷道軌面向上不小于1.8米。水棚應保持統一高度,需要挑頂時,水棚區巷道斷面應與前后各20米長的巷道斷面一致;吊掛水棚的掛鉤,應采用75。斜鉤吊掛;水棚應設置在巷道的直線段內,與巷道的交岔口轉彎處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50米;每處水袋棚必須使用同一規格的水袋,不得混用;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和掘進巷道長度小于300米時設1個棚區,300~500米設2個棚區,500米以上設3個棚區;水袋棚應在距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60—200米和距掘進巷道迎頭60—200米處安設(首列距離);在有支護的巷道中進行吊掛水棚的操作時,不得破壞原有支護,確實需改變的,要制定專門措施,按措施施工。

(7)通風隊要健全防塵制度,配有足夠的防塵專業人員,定期進行測定全塵和呼吸性粉塵,按規定對煤塵的爆炸性進行鑒定,測塵合格率達70%以上。

(8)掘進施工中防塵措施:采取濕式鉆眼、干式鉆眼時有捕塵措施;

采取沖洗巷幫、裝煤巖灑水降塵措施,噴漿使用潮料,且巷道回風流要有風流凈化裝置;爆破使用水泡泥、噴霧降塵,巷道內有風流凈化裝置且位置正確;粉塵濃度較大時,作業人員佩戴個體防護用品。

5、處罰規定

日常檢查出的問題要落實責任部門、人員限期解決,限期內未完成的,根據以下標準進行處罰:

(1)各責任區域的防塵管路和設施以及采掘機組的噴霧裝置要按規定和設計進行敷設與安裝,防塵管路不按規定和設計敷設的,每缺少一米,罰責任部門或隊組100元,噴霧裝置每缺少一處,罰責任部門或隊組300元。

(2)開掘工作面采用干式打眼,且沒有捕塵措施的,罰責任隊組500元。

(3)爆破作業不按規定使用水泡泥,罰責任單位500元,責任人200元。

(4)爆破前后不進行巷道灑水的,發現一次,罰責任隊組200元。

(5)對各自責任區域未按規定進行沖洗巷道的,罰責任隊組200元。

(6)隔爆設施未按規定安裝的,罰責任部門500元;對隔爆設施日常維護、使用不到位的,罰責任隊組500元。

(7)未經總工程師、通風隊允許,擅自移動、拆除防塵設施的,罰責任隊組或責任人1000元。

篇2:建筑集團職業危害因素防護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員工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預防控制施工生產中導致職業中毒、矽肺等職業危害因素,根據《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結合集團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是施工生產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場所,均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施工生產中產生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

(一)粉塵:矽塵、水泥塵、電焊煙塵等;

(二)有害氣體: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o*)、硫化氫(H2S)等;

(三)物理因素:高溫、局部振動、噪聲、低氣壓等。

第四條?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施工工序或過程

(一)粉塵:鑿眼、爆破、找頂、出渣、裝卸、運輸、

攪拌、噴砼、碎石、篩選沙石料、電焊等;

(二)有害氣體:爆破、機車尾氣、電焊、燃煤取暖、

坑道、巖層氣體溢出等;

(三)物理因素:夏季露天作業、燃煤鍋爐、手風鉆打

眼、機械運轉、碎石、爆破、裝卸、運輸、鍛造、高原低氣壓環境作業等。

第五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主要領導應當重視職業病防治工作,熟悉職業病防治、安全生產法規,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

第二章一期預防

第六條?項目部應當采用有利于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和保護員工身體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

第七條?項目部應當參加工傷保險,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第八條?按照國家規定,項目部禁止使用童工,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和孕期、哺乳期女工從事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九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各級工會應當督促項目部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不利于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情況應提出意見和改進措施,對員工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問題應與項目部領導進行協商解決。

第十條?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安質部門應將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加大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監督檢查,保護員工的健康安全。

第十一條?集團母子公司衛生防疫部門應對重點工程、長大隧道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

第三章?二級預防

第十二條?項目部應確定責任人負責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建立職業衛生檔案和員工健康監護檔案,建立職業中毒應急救援預案。

第十三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施工要求,必須采用有效的通風防塵、排毒,灑水降塵、降溫,消聲隔音、防振,保暖防寒、供氧等綜合防護措施,做到濕式鑿巖標準化,噴霧灑水經常化,機械通風合理化,個人防護普遍化,從而控制或消除職業危害因素。

(一)防塵:按照建筑主體設計要求配備通風機和風管;濕式鑿眼;出渣時噴霧灑水、定時用水沖洗巖幫、路面;碎石場、攪拌站、噴砼機盡可能封閉塵源,灑水降塵;接塵員工應戴防塵口罩;有條件的可采用送風式防塵頭盔。

(二)預防有害氣體急性中毒:爆破、出渣、有軌運輸工序,巖層中有氣體溢出時要加強通風,風流應達到員工作業的區域,并有足夠的新風量;采用噴霧或噴淋水簾隔離、稀釋有害氣體;作業員工須戴過濾式防塵防毒口罩。

(三)物理因素的預防:調整夏季野外作業時間,避開高溫時段;施工機械采取防震減振措施,配備隔音消聲設備;進入高原、低氣壓地區施工要嚴格遵守特殊環境施工規定,配備必須的防寒、保暖、防紫外線、供氧設施;員工噪聲環境下作業應戴耳塞。

第十四條?項目部應當為員工提供安全可靠的個人防護用品(防塵、毒口罩,耳塞,眼鏡,服裝,鞋帽,手套等)。

第十五條?項目部應當在設置的公告欄內公布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職業中毒的應急救援措施。

第十六條?項目部應當根據情況,定期對施工場所進行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評價。并將資料每年11月底前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四章?三期預防

第十七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員工上崗前應當體檢并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在崗期間也應定期組織體檢和培訓,普及職業衛生和安全生產法規知識,熟悉操作規程,正確使用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員工體檢資料應及時收集、整理存檔,并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十八條?員工上崗前未經職業健康檢查或體檢發現有職業禁忌者不得安排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十九條?在崗員工經健康檢查發現患有慢性職業中毒或職業病者,項目部應根據病情將其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

第二十條?員工發生急性中毒,項目部應當及時組織搶救,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發生急性中毒10人以上應立即向項目部和指揮部領導匯報,并啟動應急救援預案。

第二十一條?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者離崗時應進行健康體檢,并將體檢資料存檔備查;同時上報集團公司安質處和衛生防疫總站。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本辦法由集團公司安質處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3:水泥廠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水泥公司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的維護檢修制度

一、各類職業危害防護設施(防塵、防毒、防噪聲、防高溫等設備設施)要貫徹“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部門、裝置(專業)要實行定人員,定崗位,定檢管責任。

二、各相關部門、裝置(專業)對職業危害防護設施應當進行經常性的維護、檢修和保養,定期檢測其性能和效果,確保其處于正常狀態。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職業危害防護設施。

三、發現職業危害防護設備(設施)有異常情況應及時查找原因并配合維修工進行修復,使之正常運行有效。

水泥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