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技術管理規定辦法
江蘇省技術管理規定
關于印發《江蘇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4年版)》的通知
各市、縣規劃局、建設局(建委)、各城市規劃編制單位:
2000年修訂的《江蘇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于同年10月1日起執行。
隨著20**年版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以下簡稱《規范》)的實施,為了與國家有關強制性標準更好的銜接,我廳組織有關單位和人員,對《江蘇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進行了進一步修改完善
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是:根據《規范》中住宅建筑有效日照時間的規定,修改居住建筑日照系數,保障有效日照時間;根據城市停車問題日趨嚴重的現狀,提高各類建筑停車設施的配建標準,為解決城市停車問題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對其它有關條款也作了適當的修訂。
此外,本次修訂取消了原第六章和第七章。
有關風景名勝區的規劃管理按國家法律、法規和技術規定的相關條款執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的技術規定我廳將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另行指定。
現將修訂后的《江蘇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4年版)》(以下簡稱《技術規定》印發給你們,并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各地在編制城市規劃、實施城市規劃管理時,應按照《技術規定》的要求,進一步規范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提高城市規劃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二、各市、縣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實際,及時組織制定實施細則,對《技術規定》進行深化細化,進一步增強《技術規定》的可操作性。
三、《技術規定》定于2004年8月1日起執行。
2004年8月1日之前已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供規劃設計要點或批準規劃設計方案的建設項目的規劃管理,可按照2000年版《江蘇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執行。
二00四年七月六日
江蘇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4年版)
目錄
1總則
2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城市用地分類
2.2建設用地的適建性規定
2.3建筑基地控制指標
3建筑管理
3.1建筑間距
3.2建筑物退讓
3.3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3.4建筑基地的綠地
3.5建筑基地出入口
3.6各類建筑配建停車位指標
4市政公用設施與工程管線綜合
4.1給水
4.2排水
4.3城市燃氣
4.4公共交通
4.5電力、電信、郵政
4.6環境衛生
4.7工程管線綜合
5城市景觀與環境
5.1城市景觀規劃
5.2住宅建筑景觀
5.3城市干道兩側建筑景觀
5.4沿街建筑室外裝修
5.5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
5.6戶外廣告、招牌、指示牌、公用電話等
6城市空域保護和地下空間利用
6.1城市空域保護
6.2地下空間利用
7附則
附錄一計算規則
附錄二建筑間距計算圖示
附錄三建筑的離界距離圖示
附錄四開放空間的條件和計算方法
附錄五術語釋義
第一章總則
1.1為加強和規范全省城市規劃編制和城市規劃實施管理,提高城市規劃管理的工作質量和效率,維護公共利益和公眾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以下簡稱《省實施辦法》),以及與城市規劃相關的法規、標準、規范,結合全省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1.2本規定是與《城市規劃法》和《省實施辦法》相配套的規范性文件,其適用范圍同《省實施辦法》。
1.3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的鐵路、公路、河道、管線等適用本規定。
1.4編制城市規劃,進行城市規劃管理,均須執行本規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城市用地分類
2.1.1城市用地,根據其使用的主要性質進行分類,按照《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執行。
2.1.2與城市用地相連的各級風景區、各類旅游度假區,其向公共開放,并有一定游憩設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圍內水域),可以計入公共綠地,其余概不作為城市建設用地。
2.2建設用地的適建性規定
2.2.1各類建設用地的劃分和使用性質應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則,符合經批準的詳細規劃的規定。
2.2.2尚無經批準的詳細規劃的建設用地,應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分區規劃或總體規劃(小城市)的規定進行建設適建性劃分。
2.2.3城市建設用地的適建規定見表2.2.3。
2.2.4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設項目,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建設項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基礎設施等條件,確定其適建性。
2.2.5需改變經批準的規劃用地性質或超出表2.2.3規定的適建范圍的,應對規劃進行調整,并按規定程序和審批權限批準后方可實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區應按國家和省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規定,同步安排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類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動空間。
2.3建筑基地控制指標
2.3.1建筑基地最小面積不應低于表2.2.3的規定。
表2.3.1建筑基地面積下限指標
建設項目類型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低層多層高層低層多層高層建筑基地面積(平方米)―10003000
2.3.2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規定的最小面積,但有下列情況之一,且不妨礙規劃實施的,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核準建設:
2.3.3.1鄰接土地已經完成建設或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類似情況,確實無法調整、合并的。
2.3.2.2因城市規劃街區劃分、市政公用設施等的限制,確實無法調整、合并的。
2.3.3城市規劃區內的成片開發地區,必須編制詳細規劃,經批準后實施。
2.3.4
城市各類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積率不應超過表2.3.4的規定。
編制特大城市的中心區詳細規劃、城市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容積率等非強制性指標作適當調整,經規定程序批準后實施。
2.3.5建筑基地原有的容積率已超過規定值的,不得在該基地范圍內進行擴建、加層。
2.3.6
在符合消防、抗震、衛生、交通等有關規定和本規定的前提下,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為社會公眾提供開放空間的,可按表2.3.6的規定增加建筑面積,但增加的建筑面積總計不得超過該建筑基地的規定建筑面積的百分之二十(規定建筑面積=建筑基地面積×該基地允許建筑容積率)。
表2.3.4各類建筑密度、容積率上限指標
建設類型建筑密度(%)容積率新區舊區新區舊區Ⅱ類氣候區Ⅲ類氣候區Ⅱ類氣候區Ⅲ類氣候區Ⅱ類氣候區Ⅲ類氣候區Ⅱ類氣候區Ⅲ類氣候區住宅建筑低層3335354011.11.11.2多層262828301.61.71.71.8中高層242525281.9222.2高層202020203.53.53.53.5公共建筑辦公建筑類多層45502.53高層354056商業建筑類多層55603.54高層50555.56.5工業建筑類多層455011.2高層404522.2
注:
1、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年版)附錄A之A.0.1的規定,江蘇省位于Ⅱ類氣候區的城市包括連云港、徐州的全部轄區,宿遷大部(泗洪除外),淮安北部(漣水),鹽城北部(濱海、阜寧、射陽);位于Ⅲ類氣候區的城市包括揚州、泰州、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的全部轄區,鹽城大部(濱海、阜寧、射陽除外),宿遷南部(泗洪)、淮安大部(漣水除外)。
2、城市新區、舊城區范圍由城市總體規劃確定。
3、表中所列數值以單塊建筑基地計算,住宅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容積率分別是指住宅建筑凈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積凈密度;住宅建筑的建筑基地達到居住組團及以上規模時,采用居住用地控制上限指標的,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年版)3.0.2.2條居住區用地平衡控制指標折算。
4、科研、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體育場館以及醫療衛生、文化藝術、幼托等設施的容積率控制指標,應按有關規定執行,但不得超過上表中相應住宅建筑的指標。
5、綜合類建筑按不同性質建筑面積比例折算。
6、表中指標不包括地下層建筑面積;但計算各類建筑相關配套設施指標時,地下層建筑面積應計入建筑總面積。
表2.3.6開放空間增加建筑面積指標
允許建筑容積率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積的開放空間,允許增加的建筑面積(平方米)<21.5≥2-<42.0≥4-<62.5≥63.0
注:開放空間的條件和計算方法見附錄四。
2.3.7建筑物之間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設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規定的,其建筑面積可不計入建筑容積率控制指標范圍。
2.3.7.1通道內不設置商業設施,通道全天候對公眾無償開放。
2.3.7.2通道下的凈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寬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車輛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凈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
第三章建筑管理
3.1建筑間距
3.1.1建筑間距應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綜合考慮采光、通風、環保、視覺衛生、工程管線和文物保護等方面的要求,同時執行本規定。
3.1.2
住宅建筑的日照一般應通過與其正面相鄰建筑的間距控制予以保證。
不能通過正面日照滿足其日照標準的,對住宅建筑日照間距的控制不應影響周邊相鄰地塊特別是未開發地塊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容積率、建筑物退讓)。
3.1.3各市、縣(市)正南北向住宅建筑日照間距系數低限值按表3.1.3執行。
3.1.3.1住宅建筑的建筑間距按下列公式計算(圖示見附錄二):
L=L1±L2
L=建筑間距
L1=日照間距
L2=遮擋建筑遮陽點至該建筑背陽面外墻的距離
3.1.3.2住宅建筑的日照間距按下列公式計算(圖示見附錄二):
L1=i?H
L1=日照間距
i=日照間距系數
H=建筑的計算高度
3.1.3.3住宅建筑日照間距可按表3.1.3.3不同方位日照間距折減系數換算。
表3.1.3.3不同方位日照間距折減換算表
方位>0―≤15>15―≤60>60折減值1.0L10.9L10.95L1
注:
1、表中方位為正南向(0)偏東、偏西的方位角。
2、本表僅適用于無其他日照遮擋的條式住宅建筑。
3.1.4
住宅建筑間距非平行布置時,當相互夾角小于等于60時,其最窄處建筑間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間距控制;當相互夾角大于60時,其最窄處建筑間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間距控制。
方位角計算以被遮擋住宅建筑方位為基準。
3.1.5低、多層(含中高層)住宅建筑日照間距:
3.1.5.1低、多層住宅建筑日照間距,條式建筑按3.1.3條計算確定;點式建筑根據具體情況參照3.1.5.2和附錄一第3條計算確定。
3.1.5.2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側(或東西向住宅建筑東西側)垂直(夾角>
60)布置的低、多層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間距按表3.1.3標準乘以0.9系數控制,當垂直住宅建筑山墻寬度大于15米或3幢以上(含3幢)垂直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時,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
3.1.5.3
住宅建筑地面層為休閑、健身、社區、綠化等用于公益活動的底層架空層,或為層高不大于2.2米的自行車庫等附屬用房時,可扣除其高度計算日照間距。
沿街多層住宅建筑地面層為非住宅用房時,可扣除其高度計算日照間距。
低、多層住宅建筑地面層為除前兩款規定以外的非住宅用房時,視同住宅建筑控制日照間距。
3.1.6高層住宅建筑日照間距:
3.1.6.1
高層住宅建筑應與受其影響的周邊地區統一規劃,并應進行日照計算分析,保證高層住宅建筑之間及受其影響的周邊地區住宅建筑的有效日照時間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標準的規定。
3.1.6.2高層住宅建筑之間以及高層住宅建筑與多、低層(含中高層)住宅建筑之間的日照間距可按3.1.3條計算確定。
3.1.6.3高層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從其最低住宅層計算日照間距。
3.1.7住宅建筑山墻非平行布置時,以其最窄處控制山墻間距。
沿街相鄰建筑之間,其兩側山墻均無門、窗、陽臺時,在滿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山墻間距可酌情減少或毗鄰建造。
3.1.8住宅建筑之間的最小間距應符合表3.1.8的規定。
表3.1.8住宅建筑之間的最小間距(米)
建筑
類別高層(遮擋)多層、中高層(遮擋)低層(遮擋)高層
(被遮擋)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墻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山墻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墻兩側單側或無兩側單側或無兩側單側或無302513―181513―181513―多層、中高層
(被遮擋)302013―12108―12―6―低層
(被遮擋)302013―12108―6―――
注:
1、“遮擋”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時,該住宅建筑為遮擋建筑,“被遮擋”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時,該住宅建筑為被遮擋建筑。
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東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和東西向垂直布置。
3、“兩側”是指相對兩側山墻均有窗戶、陽臺或開門;“單側或無”是指相對山墻一側無或兩側都無窗戶、陽臺或開門。
4、“―”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
如山墻之間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時,山墻間距不得小于6米。
3.1.9非住宅建筑與住宅建筑的間距:
3.1.9.1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南側或東西側的,其建筑間距按住宅建筑間距規定控制。
3.1.9.2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側的,其最小間距應符合表3.1.9.2規定。
表3.1.9.2住宅建筑(南側)與非住宅建筑(北側)之間的最小間距(米)
控制間距建筑類別高層住宅建筑多層、中高層住宅建筑低層住宅建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墻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墻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墻兩側單側或無兩側單側或無兩側單側或無高層非住宅建筑242013―15139―121313―多層、中高層非住宅建筑18139―1296―10―6―低層非住宅建筑999―966―9―――
注:獨立布置的單層傳達室、配電房等附屬建(構)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與南側住宅建筑的最小間距可酌情減少。
3.1.9.3
低層非住宅建筑與相鄰住宅建筑山墻垂直時,在符合日照、環保、施工、安全、消防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如山墻無門、窗、陽臺,其間距可酌情縮小。
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沿街非住宅建筑可與相鄰住宅建筑山墻毗鄰建造。
3.1.10非住宅建筑的間距:
3.1.10.1非住宅建筑之間的最小間距應符合表3.1.10.1的規定。
表3.1.10.1非住宅建筑之間的最小距(米)
控制間距建筑類別高層多層低層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墻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墻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山墻兩側單側或無兩側單側或無兩側單側或無高層181513―13139―999―多層13139―1296―666―低層999―666―666―
注:
1、裙房高度小于10米(含10米)時,按低層間距控制;高度超過10米、小于24米(含24米)時,按多層間距控制;高度超過24米時,按高層間距控制。
2、獨立布置的單層傳達室、配電房等附屬建(構)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與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間距可酌情減少。
3.1.11工業建筑、倉儲(庫)建筑之間的建筑間距按相關的消防、安全間距控制。
3.1.12
醫院的病房樓、休(療)養建筑、幼兒園、托兒所的日照間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2小時標準系數增加0.25計算;中小城市按表3.1.3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時標準系數增加0.2計算。
老年人居住建筑和中、小學的教學樓的日照間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2小時標準系數增加0.2計算;中小城市按表3.1.3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時標準系數增加0.15計算。
學生宿舍按住宅建筑間距控制。
3.2建筑物退讓
3.2.1
沿建設用地邊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鐵路兩側以及電力線路保護范圍的建筑物,其退讓距離應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綜合考慮采光、通風、環保、視覺衛生、工程管線和文物保護等的要求,同時符合本規定。
統一規劃,分期分片實施的,按經批準的規劃執行。
3.2.2建筑物后退建設用地邊界距離(建筑物離界距離及主要、次要朝向圖示見附錄三):
3.2.2.1
沿建設用地邊界一側的遮擋建筑,其主、次要朝向退讓建設用地邊界(規劃用地紅線)的最小距離為0.5L;當沿建設用地邊界另一側被遮擋的建筑為已知非住宅建筑時,遮擋建筑退讓建設用地邊界(規劃用地紅線)的最小距離按表3.1.9.2或者表3.1.10.1規定間距的二分之一計算確定。
3.2.2.2沿建設用地邊界一側的被遮擋的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讓建設用地邊界(規劃用地紅線)的最小距離為0.5L。
沿建設用地邊界一側的被遮擋的非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讓建設用地邊界(規劃用地紅線)的最小距離按表3.1.9.2或者表3.1.10.1規定間距的二分之一計算確定。
3.2.2.3
各類建筑的次要朝向(不涉及遮擋關系),其退讓建設用地邊界(規劃用地紅線)的最小距離按表3.1.8、表3.1.9.2或表3.1.10.1規定山墻間距的二分之一計算確定。
3.2.2.4建設用地邊界另一側是城市道路、河道的,應按照退讓城市道路、河道的規定執行。
離界距離小于消防間距的時,應按消防間距的要求確定離界距離。
3.2.2.53.1.12條所列建筑物按住宅建筑離界距離控制。
3.2.2.6臨道路建筑在符合城市規劃以及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相鄰基地邊界線兩邊的建筑可毗鄰建造。
3.2.2.7相鄰地塊,當一方已經退讓超過規定距離時,另一方如需減少離界距離,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1)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
(2)取得退讓較多方土地使用權和房產權所有者的同意。
3.2.2.8建筑間距范圍內有公共道路的,公共道路部分是否計算在離界距離內,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退讓道路紅線要求、遮擋方位等因素具體規定。
3.2.2.9地下建筑物的離界距離,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不小于3米。
3.2.3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紅線距離:
3.2.3.1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應按道路功能、路幅寬度以及建筑物類別、高度,確定其后退道路規劃紅線的距離,最小后退距離按表3.2.3.1控制。
為有利于形成整潔有序的城市界面,同一城市路段同側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紅線的距離應有機組合。
表3.2.3.1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規劃紅線最小距離(米)
道路寬度建筑高度小于24米24~50米大于50米后退距離40米以上8121530米以上~40米6101520米以上~30米5中、小城市10,大城市81520米及以下3中、小城市10,大城市815
注:
1、高低層組合的建筑后退距離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別控制。
2、特大城市可參照本表制定規定。
3.2.3.2
建筑物后退道路紅線以建筑物地面層最突出的外墻(含柱)邊線計算。
挑檐、雨蓬等突出部分的設置不得影響道路通行安全和通過能力。
建筑物的臺階、平臺、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礎和除基地內連接城市管線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線等不允許突入城市道路紅線。
3.2.3.3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的路段兩側,按后退城市道路紅線要求執行;在其余路段兩側,其后退公路兩側邊溝(截水溝、坡腳護坡道)外緣,國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縣道不少于10米,其它道路不少于5米。
3.2.3.4
有大量人流、車流集散的多、低層建筑如影劇院、展覽館、大型商場、體育館、游樂場、車站、碼頭等,其后退道路紅線距離按詳細規劃、城市設計控制,未制定詳細規劃或城市設計的,按人、車流集散需要確定,但不應小于8米。
3.2.3.5
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規劃紅線的距離不得小于表3.2.3.1規定數值(由道路規劃紅線直線段與曲線段的連接點算起),并應同時滿足交叉口行車三角視距控制要求。
3.2.3.6立體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規劃紅線的距離按詳細規劃執行或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有關規定核定。
3.2.3.7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規劃紅線的距離按3.2.2.9條確定。
3.2.4鐵路沿線建筑物后退鐵路臨建筑物最近一道軌道中心線的距離按表3.2.4規定的距離控制。
表3.2.4鐵路沿線建筑物后退鐵路軌道中心線最小距離(米)
鐵路等級建筑物后退距離(米)鐵路干線20鐵路支線15
3.2.5
沿河道兩側新建建筑物,其后退駁岸頂(河道上口線)沿河一側邊線的最小距離不得小于8米;駁岸延后實施的,后退規劃駁岸頂(河道上口線)沿河一側邊線的最小距離不得小于10米。
在設防洪堤河道兩則,建筑物后退距離還應符合防洪有關規定。
城市規劃確定的特殊河段,建筑物的后退距離可適當調整,通過編制該河段的詳細規劃,經規定程序批準后實施。
3.3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3.3.1建筑物的高度應符合城市空域、文物保護、建筑間距、風景旅游區和城市景觀等方面的要求。
3.3.2商業中心區、歷史街區和風景名勝區等的建筑高度由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編制規定確定或根據景觀要求制定規定。
3.4建筑基地的綠地
3.4.1各類新建建筑基地內的綠地面積占基地面積的比例(綠地率):
3.4.1.1
居住區綠地率不小于30%。
居住區內綠地,應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配套公建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其中包括了滿足當地植樹綠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頂綠地。
3.4.1.2工業、商業、金融、倉儲、交通樞紐、市政公用設施等單位,綠地率不小于20%。
對環境有大氣、噪音污染的廠礦單位,綠地率不小于30%。
3.4.1.3機關團體、文化娛樂、體育、醫療衛生、教育、科研設計、部隊等單位,綠地率不小于35%。
3.4.1.4屬于舊城改建的上述項目,綠地率可以降低五個百分點。
3.4.2居住區內的公共綠地面積指標:
3.4.2.1
組團不小于0.5平方米/人;小區(含組團)不小于1.0平方米/人;居住區(含小區與組團)不小于1.5平方米/人,舊區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應指標的70%。
3.4.2.2
居住小區內每塊公共綠地面積應不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綠地面積在規定的建筑日照間距范圍之外。
公共綠地內的綠化面積(含水面)不小于70%。
3.5建筑基地出入口
3.5.1與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與城市道路應盡量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則不宜小于75。
3.5.2各類建筑基地出入口位置距離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80米,距離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50米,距橋隧坡道的起止線的距離,不宜小于30米。
基地位于兩條以上道路交叉口,出入口應設置在級別較低的道路上。
3.5.3建筑物沿街部分長度超過150米或總長度超過220米時,應設置凈高與凈寬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車道。
3.6各類建筑配建停車位指標
3.6.1住宅建筑停車位最低控制指標見表3.6.1。
表3.6.1住宅建筑停車位最低控制指標
類別小汽車自行車一類居住區1輛/戶1輛/戶二類居住區0.4輛/戶2輛/戶
3.6.2公共建筑停車位最低控制指標見表3.6.2。
表3.6.2公共建筑停車位最低控制指標
建筑類別小汽車自行車車位/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車位/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辦公50300商業、金融、服務業、市場等50750文化、娛樂、餐飲60500醫院30300
3.6.3擴建建筑,其擴建部分按表3.6.1、表3.6.2要求配建停車位。
原建筑配建不足的,應在擴建的同時補建不足的停車位。
3.6.4各類停車位面積應根據具體停車方式,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3.6.5
各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可結合當地實際,統籌考慮各類建筑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位的最低控制指標,但小汽車的最低控制指標不得低于表3.6.1、表3.6.2的規定。
第四章市政公用設施與工程管線綜合
4.1給水
4.1.1城市給水應集中供水,嚴格控制工業和公共設施自備水源。
非居民生活用水盡量不采用地下水。
有條件的地區宜采用分質供水。
4.1.2城市配水管網應逐步形成環狀,城郊的村鎮應納入城網統一供水。
4.1.3
用地表水作為城市供水水源,其取水構筑物應選在城市和工業企業的上游清潔河段。
必須設置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
各水源保護區的具體界限,應在城市總體規劃與分區規劃中圖示。
4.1.4
一級保護區范圍以取水口為中心,半徑100米。
二級保護區范圍,為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200米、陸域200米、一級保護區以外的范圍,流速平緩,有倒流、潮汐或河流斷面狹窄、河道兩端建閘的河流,其下游水域可相應擴大到1000米,有關地區還應考慮潮水頂托或上下游水流方向互換等情況。
準保護區范圍以污染源不影響流域水質、保證取水口水質的要求劃定。
各級保護區的有關規定按《江蘇省城鎮供水資源管理條例》執行。
4.1.5
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的深井周圍30米范圍內(巖溶水及易受污染的深井可相應擴大),嚴禁設置廁所、污水坑、糞坑、滲水坑及垃圾堆等污染源,已建的必須拆除。
4.1.6
水廠用地應按規劃期給水規模確定,必要時應結合長遠發展預留用地。
用地控制指標按表4.1.7采用。
水廠廠區周圍(廠區用地內)應設置寬度不小于10米的綠化地帶。
4.1.7
加壓泵站位置宜靠近用水集中地區。
泵站用地應按規劃期給水規模確定,用地控制指標按表4.1.7采用。
泵站周圍(泵站用地內)應設置寬度不小于10米的綠化帶。
表4.1.7水廠及加壓泵站用地控制指標
建設規模
(萬m3/d)地表水水廠
(m2?d/m3)地下水水廠
(m2?d/m3)加壓泵站
(m2?d/m3)5~100.70~0.500.40~0.300.25~0.2010~300.50~0.300.30~0.200.20~0.1030~500.30~0.100.20~0.080.10~0.03
注:
1、建設規模大的取下限,建設規模小的取上限。
2、地表水水廠建設用地指標適用常規處理工藝,廠內設置預處理或深度處理構筑物以及污染處理設施時,可相應增加用地。
3、地下水水廠建設用地指標適用消毒工藝,廠內設置特殊水質處理工藝時,可相應調整用地指標。
4、加壓泵站設有大容量的調節水池時,可相應增加用地。
4.2排水
4.2.1新建城鎮和城市新建區應采用分流制;舊城區結合舊城改造逐步實現分流制。
4.2.2
污水處理廠應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位置和污水收集范圍,按遠期規模確定用地面積。
污水處理廠周圍(廠區用地內)應設置寬度不小于10米的綠化帶。
廠址宜選在無洪澇威脅,地質條件較好,地下水位較低,便于排放尾水和消納污泥,兼顧農田灌溉的城市下游地區。
排水口設置應不影響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質,在取水口下游不少于1000米。
廠區盡量設在城市生活區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根據規模大小,應與居住區或公共建筑保持不少于100米的衛生防護距離。
污水處理廠規劃用地指標宜按照表4.2.2采用。
表4.2.2城市污水處理廠規劃用地指標(m2?d/m3)
建設規模(萬m3/d)用地指標一級處理二級處理不含污泥消化含污泥消化20以上0.3~0.50.5~0.80.6~1.010~200.4~0.60.6~0.90.8~1.25~100.5~0.80.8~1.21.0~2.52~50.6~1.01.0~1.52.5~4.01~20.6~1.41.0~2.04.0~6.0
4.2.3排水泵站規劃用地指標宜按照表4.2.3采用。
泵站周圍(泵站用地內)宜設置寬度不小于10米的綠化帶。
4.3城市燃氣
4.3.1
城市燃氣分人工煤氣、液化石油氣、天然氣三類。
應根據國家能源政策、燃氣資源條件與燃氣的技術特性,結合城市燃氣工程現狀,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近遠期發展燃氣氣源種類。
表4.2.3排水泵站規劃用地指標
雨水泵站污水泵站建設規模(l/s)用地指標(m2;?s/l)建設規模(l/s)用地指標(m2;?s/l)20000以上0.4~0.62000以上1.5~3.010000~200000.5~0.71000~20002.0~4.05000~100000.6~0.8600~10002.5~5.01000~50000.8~1.1300~6003.0~6.0――100~3004.0~7.0
注:合流泵站可參考雨水泵站指標。
4.3.2
城市燃氣氣源廠(門站)應位于城市的下風向并留出必要的衛生、安全防護地帶,具有適宜的地形、工程地質等條件;與周圍建、構筑物的防火間距應符合防火的有關規定。
4.3.3
地下燃氣管道不得從建筑物和大型構筑物下穿越,不得在堆積易燃、易報材料和具有腐蝕性液體的場地下穿越;不宜與其他管道或電纜同溝敷設,當需要同溝敷設時必須采取防護措施。
4.3.4
燃氣儲配站應遠離居民稠密區、大型公共建筑、重要物資倉庫以及通信和交通樞紐等重要設施,靠近城市道路,宜在城市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地勢平坦,工程地質條件好,地面高出防洪標高。
4.3.5燃氣調壓站的設置:一般采用區域調壓站。
中、低壓調壓站服務半徑500~
1000米。
應設在用氣比較集中的地區,但盡量避開鬧市區。
調壓站與周圍建筑物、構筑物的距離應符合表4.3.5規定。
4.3.6居住小區內宜采用樓幢調壓,調壓箱(柜)的設置應符合有關規范規定。
4.3.7液化石油氣供應基地的貯罐與站外建、構筑物的防火間距應不小于表4.3.7的規定。
表4.3.5調壓站(含調壓柜)與其他建筑物、構筑物水平凈距(米)
建筑形式調壓裝置入口燃氣壓力級制建、構筑物外墻重要公共建筑外墻鐵路中心線城鎮道路紅線電力變配電柜地上單獨建筑高壓(A)18.030.025.05.06.0高壓(B)13.025.020.04.06.0次高壓(A)9.0(7.0)18.0(14.0)15.0(12.0)3.0(2.0)4.0次高壓(B)6.0(4.0)12.0(8.0)10.0(8.0)3.0(2.0)4.0中壓(A、B)6.0(4.0)12.0(8.0)10.0(8.0)2.0(1.0)4.0地下單獨建筑中壓(A、B)3.06.06.0―3.0
注:
1、當調壓裝置露天設置時,則指距離裝置的邊緣。
燃氣設計壓力(表壓)分級(Mpa):高壓(A)2.5
2、當達不到上表凈距要求時,采取有效措施,可適當縮小凈距。
3、括號中數據為調壓柜與其他建(構)筑物水平凈距。
4.3.8
液化石油氣瓶裝供應站應選在供應區域的中心附近,靠近道路,供應半徑1000米,供應范圍5000~10000戶。
瓶裝供應站的瓶庫與站外建、構筑物的防火間距應不小于表4.3.8的規定。
4.4公共交通
4.4.1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為公交行駛道路、站場設置提供優先條件。
4.4.2公交首末站
4.4.2.1首末站的位置應緊靠客流集散點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同側。
不應在平交路口附近設置首末站。
表4.3.7液化石油氣供應基地的全壓力式貯罐與站外建、構筑物的防火間距(米)
序號總容積(m3)
≤5051~200201~500501~10001001~25002501~5000>5000單罐容積(m3)
≤20≤50≤100≤200≤400≤1000―防火間距(m)名稱
1居住區、村鎮、學校、影劇院、體育館等人員集中的地區工業區(最外側建筑物外墻)鐵路(中心線)國家線607080100
企業專用線253035404公路(路肩)高速ⅠⅡ級202530
Ⅲ級、Ⅳ級1520255架空電力線(中心線)1.5倍桿高1.5倍桿高,但35KV以上架空電力線應大于40m6Ⅰ、Ⅱ級通信線(中心線)3040
注:
1、防火間距應按本表總容積和單罐容積較大者確定。
2、地下貯罐的防火間距可按本表減少50%。
3、設有防液堤的全冷凍式貯罐的防火間距可按本表規定執行。
4、與本表以外的其他建、構筑物的防火間距應按現行的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執行。
表4.3.8瓶裝供應站的瓶庫與站外建、構筑物的防火間距(米)
總存瓶容積(m3)≤10>10民用建筑1015重要公共建筑2025主要道路(路肩)1010次要道路(路肩)55
注:
1、總存瓶容積按實瓶個數與單瓶容積的乘積計算。
2、瓶庫與高層民用建筑的防火間距按《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執行。
4.4.2.2
首末站的用地:規劃用地面積宜按每輛標準車用地90~100平方米計算(回車道、候車廊另行計算)。
若營運車輛少于10輛,或者用地不夠方正、地形高低不平等利用率不高時,用地宜乘1.5的系數。
4.4.3城市公共電、汽車中途站
4.4.3.1平均站距宜在500~800米,市中心區宜用下限值,城市邊緣區宜用上限值,郊區站距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4.4.3.2
在路段上設置停靠站時,上、下行對稱的站點應在道路平面錯開,錯開距離為車輛前進方向迎面30米。
在路段上,應盡量減少同向換乘距離,且不應大于50米,異向換乘距離不應大于100米。
快速路、主干路及郊區的雙車道公路應采用港灣式中途站,其他道路的路旁綠帶較寬地段宜采用港灣式中途站。
4.4.3.3在交叉口附近設中途站,應距交叉口邊線50米以外。
4.4.4出租汽車營業站設置,其服務半徑不宜大于1000米,規劃用地宜按150~300平方米控制。
4.4.5城市公共交通停車場
4.4.5.1按城市總體規劃統一安排停車場用地,均勻地布置在各個區域性線網的重心處。
在舊城區、城市主要交通樞紐附近,新建居住區或衛星城,應預留包括停車在內的公交用地。
4.4.5.2
停車場的規劃用地宜按每輛標準車用地150平方米計算。
在用地特別緊張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停車場、保養場的用地可按每輛標準車用地不小于200平方米綜合計算。
4.4.6城市公共交通車輛保養場、修理廠:
4.4.6.1車輛保養場布局應使高級保養集中,低級保養分散,并與公交停車場相結合。
車輛保養場用地面積指標宜按表4.4.6.1采用。
表4.4.6.1保養場用地面積指標
保養場規模(輛)每輛車用地面積(m2)單節公共汽車和電車鉸鏈式公共汽車和電車出租小汽車
4.4.6.2修理廠的規劃用地宜按250平方米/標準車,乘以年修理車輛數。
4.5電力、電信、郵政
4.5.1
火力發電廠宜在三類工業用地內選址,應滿足環保要求,地質條件好,水源充足、燃料供應便利,有煤灰場地,有高壓架空線出線條件,且有發展余地。
熱電廠供氣半徑一般不超過4000米。
4.5.2變電所的所址選擇應接近負荷中心,進出線方便,無腐蝕變電設備的環境污染,與有關設施(如軍事、通訊、機場等)應根據規定保持一定的距離。
4.5.3
35~110KV變電所,在城市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應按戶內式設計。
城市中心區域110KV變電所在技術經濟方案合理的條件下,應盡量做成地下式。
4.5.3.1配電所在市中心地區、住宅小區、高層樓群、旅游網點等區域內應采用戶內結構并盡可能設于其他建筑內。
4.5.3.2高層建筑供電優先考慮在建筑底層或地下層設配電所或開閉所。
4.5.3.3當城市用地緊張,選址困難或用電容量小而分散的建筑群宜采用箱體移動式配電所。
4.5.3.4
居住小區每個配電所(室)負荷半徑不應大于250米,建筑面積30~50平方米。
每1.2~2.0萬戶設一座開閉所,建筑面積200~300平方米,用地面積≥500平方米。
路燈配電室可與供電配電所合并設在其他建筑內,建筑面積20~40平方米。
4.5.4市中心地區、高層建筑群區、市區主干路、繁華街道、重要風景旅游景區及新建居住區應采用地下電纜。
4.5.5
郵、電分局應設置于交通便利、運輸郵件易于進出的地段。
在鬧市區、居住區、公共活動場所、大型工礦企業、大專院校以及車站、機場、港口等地方應設郵、電分局或服務點。
4.5.6市內電話分局用地按城市規劃預留。
長途通信中心宜在城市中心區外選址,要控制其周圍的建筑高度,保證微波傳輸質量。
4.6環境衛生
4.6.1城市環境衛生設施應符合布局合理、美化環境、方便使用、整潔衛生和有利于環境衛生作業要求。
4.6.2下列范圍應設置公共廁所:
廣場和主、次干道兩側,商業區、瀏覽區、公園、市場、大型停車場、體育文化場(館)、車站、碼頭、展覽館附近及其他公共場所,生活居住區;商服、文化、娛樂、體育、交通等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公共性建筑內部。
設置標準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參照有關標準確定。
4.6.2.1公共廁所的間距或服務范圍:
人流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業區間距不超過300米;一般街道宜為500~800米;未改造的老居住區服務半徑100~150米;新建居住區服務半徑250~400米。
4.6.2.2公共廁所建筑面積指標:
新建居住區和舊城未改造區為30~60平方米/座;商業金融區、車站、碼頭、文化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為50~120平方米/座。
4.6.2.3公共廁所與民用建筑開窗一側間距不小于5米,無窗一側不小于3米。
獨立式公共廁所上面不得搭建住宅。
4.6.3
生活垃圾收集點應滿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要求,位置應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又要不影響城市衛生和景觀環境,服務半徑不大于70米。
4.6.3.1生活垃圾轉運站采用封閉式、便于機械操作的站舍。
應按服務范圍和最終處置方式決定規模,盡量做到一次轉運。
4.6.3.2生活垃圾轉運站數量和標準
采用非機動車收運方式時,生活垃圾轉運站服務半徑宜為400~1000米;采用小型機動車收運方式時,其服務半徑宜為2000~4000米。
生活垃圾轉運站設置標準見表4.6.3.2。
表4.6.3.2生活垃圾轉運站設置標準
轉運量(t/d)用地面積(m²)與相鄰建筑間距(m)綠化隔離帶寬度(m)>450>8000>30≥15150~4502500~10000≥15≥850~150800~3000≥10≥5<50200~1000≥8≥3
注:
1、表內用地面積不包括垃圾分類和堆放作業用地。
2、用地面積中包括沿周邊設置的綠化隔離帶用地。
3、當選用的用地指標為兩個檔次的重合部分時,可采用下檔次的綠化隔離帶指標。
4.6.3.3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場址應不影響城市環境,在當地夏季主導風向下方,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區,距居民居住區、公共場所或人畜供水點500米以外。
填埋區與河流或湖泊間距應大于50米。
填埋場技術措施應滿足當地的大氣防護、水資源保護、自然保護及生態平衡要求。
填埋場用地內周邊綠化隔離帶寬度應≥20米。
設計填埋容量必須達到使用期10年以上。
4.7工程管線綜合
4.7.1
城市各類工程管線的建設,應符合城市規劃各階段的工程管線綜合規劃的要求。
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埋后淺埋的建設程序,并提倡使用綜合管溝。
同一類別管線應采用專項管溝敷設。
4.7.2
工程管線應與道路中心線平行敷設,不宜橫穿道路,必須橫穿道路的管線段應盡量與道路中線垂直。
分配管線應敷設在支管線較多的一側。
道路紅線寬度超過30米時,宜兩側布置給水配水管和燃氣配氣管;道路紅線寬度小于30米時,宜在道路一側布置排水管。
4.7.3
主要干管線應優先布置于綠化帶、人行道、慢車道下。
盡量不將管線布置在主干路的快車道下,地下管線布置次序(從道路紅線向道路中心線方向)宜為:電力、電信、燃氣配氣、給水配水、熱力、燃氣輸氣、給水輸水、雨水、污水。
4.7.4
應盡量減少道路交叉口中的管線交叉點;各種管線的敷設除交叉處外,不得上下重迭。
地下管線交叉時,由上至下的排列順序宜為:電信、電力、熱力、燃氣、給水、雨水、污水。
4.7.5
地下管線交叉處的避讓原則為:臨時性管線讓永久性管線,小口徑管線讓大口徑管線,分支管線讓主干管線,壓力管讓重力流管,易彎曲管讓不易彎曲管,技術要求低的管線讓技術要求高的。
4.7.6管線穿越河道時,埋深不應妨礙河道的通航、整治、泄洪、引水,并保證管線的安全。
管線跨越河道,其凈空高度須符合防洪和航運要求。
4.7.7在橋梁上敷設管線應符合市政工程管理部門的規定。
設計橋梁應根據管線綜合規劃預留管線通過位置。
4.7.8
應根據土壤冰凍深度、土壤性質、路面結構和承受荷載的大小確定管線的覆土深度,一般情況下,應符合表4.7.8的規定。
當不能滿足表4.7.8的要求時,應采取工程加固措施。
有防凍要求的管線除滿足表4.7.8的要求外,同時應滿足防凍覆土深度的要求。
表4.7.8工程管線的最小覆土深度(米)
序號1234567管線名稱電力管線電信管線熱力管線燃氣管線給水管線雨水管線污水管線直埋管溝直埋管溝直埋管溝最小覆土深度人行道下0.500.400.700.400.500.200.600.600.600.60車行道下0.700.500.800.700.700.200.900.700.700.70
注:10KV以上直埋電力電纜管線的覆土深度不應小于1.0m。
4.7.9工程管線在交叉點的高程應根據重力流排水管線的高程確定。
工程管線交叉時的最小垂直凈距,應符合4.7.9的規定。
表4.7.9工程管線交叉時的最小垂直凈距(米)
序號凈距(m)下面的管線名稱123456給水管線污、雨水排水管線熱力管線燃氣管線電信管線電力管線上面的管線名稱
直埋管塊直埋管溝1給水管線0.15
2污、雨水排水管線0.400.15
3熱力管線0.150.150.15
4燃氣管線0.150.150.150.15
5電信管線直埋0.500.500.150.500.250.25
管塊0.150.150.150.150.250.25
6電力管線直埋0.150.500.500.500.500.500.500.50管溝0.150.500.500.150.500.500.500.507溝渠(基礎底)0.500.500.500.500.500.500.500.508涵洞(基礎底)0.150.150.150.150.200.250.500.509電力(軌底)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鐵路(軌底)1.001.201.201.201.001.001.001.00
注:
1、大于35KV直埋電力電纜與熱力管線最小垂直凈距應為1.00m。
2、燃氣管線與電力和電信電纜在導管內敷設時的最小垂直凈距為0.15m。
4.7.10工程管線之間及其與建(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應符合表4.7.10的規定。
當受道路寬度、斷面以及現狀工程管線位置等因素限制難以滿足要求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安全措施并征得主管部門同意后減少其最小水平凈距。
4.7.11
電力架空桿線與電信架空桿線宜分別架設在道路兩側,且與同類地下電纜位于同側。
同一性質的工程管線宜合桿架設。
線桿宜設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緣石不大于1米的位置;有分車帶的道路,線桿宜布置在分車帶內。
4.7.12架空管線與建(構)筑物的最小水平凈距應符合表4.7.12的規定。
表4.7.12架空管線之間及其與建(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米)
名稱建筑物
(凸出部分)道路
(路緣石)鐵路
(軌道中心)熱力管線電力10KV邊導線2.00.5桿高加3.02.035KV邊導線3.00.5桿高加3.04.0110KV邊導線4.00.5桿高加3.04.0電信桿線2.00.54/3桿高1.5熱力管線1.01.53.0―
4.7.13架空管線交叉時的最小垂直凈距應符合表4.7.13的規定。
表4.7.13架空管線之間及其與建(構)筑物之間交叉時的最小垂直凈距(米)
名稱建筑物(頂端)道路(地面)鐵路(軌頂)電信線熱力管線電力線有防雷裝置電力線無防雷裝置電力線10KV及以下3.07.07.52.04.02.035~110KV4.07.07.53.05.03.0電信線1.54.57.00.60.61.0熱力管線0.64.56.01.01.00.25
注:橫跨道路或無軌電車饋電線平行的架空電力線距地面應大于9m。
第五章城市景觀與環境
5.1城市景觀規劃
5.1.1
編制各個階段的均應重視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
城市總體規劃應確定城市的景觀體系,包括主要的景觀地區、景觀地帶和景觀結點,城市的輪廓線、制高點、視線通道、城市標志物、城市雕塑設置地以及視線通道等景觀要素。
5.1.2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重要地區應專門編制城市景觀規劃。
5.1.3
編制景觀規劃地區內的各項建設均需符合景觀規劃有關要求,不需專門編制景觀規劃的地區的建設,在提供規劃設計條件和技術審查時應充分重視城市景觀因素。
5.1.4
城市景觀要注重城市的整體效果,提高城市整體環境質量;要注重形成城市景觀的地方特色和各類功能區的特色。
除歷史文化保護地區外,要體現時代的特征。
5.1.5城市景觀規劃應對景觀地區、地帶、景觀保護范圍、節點的建筑物、構筑物、城市小品等的體量、形式、風格、高度、色彩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技術要求。
5.2住宅建筑景觀
5.2.1新建住宅建筑應成片規劃,盡量避免零星插建。
5.2.2同一住宅建筑群體的風格、造型、色彩宜協調統一,并在此基礎上,體現單幢住宅建筑的標識性。
5.2.3涉及已建住宅建筑外部造型、色彩的改變,必須以樓幢為單位整體規劃設計,并應保持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
5.2.4封閉陽臺,空調室外機、太陽能熱水器、防盜鐵柵等戶外設施的安裝,宜以樓幢為單位統一進行,不得影響城市景觀。
5.3城市干道兩側建筑景觀
5.3.1
沿街建筑的立面和空間造型設計應符合詳細規劃或城市設計確定的原則,未制定詳細規劃或城市設計的,沿街建筑的建筑紅線在符合有關退讓規定的前提下,努力形成整潔有序的城市界面,并注意在形成城市界面的基礎結合交通、綠化和人流集散需要,變化街道空間,豐富城市景觀。
5.3.2
沿街建筑紅線與城市道路紅線之間要合理布置綠化、城市小品。
不得隨意安排建設鍋爐房、廚房間、污水池、化糞池等有礙城市景觀、市容衛生的附屬設施。
配、變電室、泵房一般宜布置在地下室或底層,確需獨立設置的,要根據消防、噪音、間距等規定進行布置,其外部形象應與周圍景觀環境相協調,進出線路應埋入地下。
5.3.3沿街建筑立面上設置煙囪、燒火道、垃圾道、空調室外機等設施時,應對上述設施進行隱蔽或美化。
緩沖帶內不應建造任何永久性設施,不應作為單位內部職工停車用地。
5.3.4沿街不宜設置實體圍墻。
確需砌筑的實體圍墻,形式要美化,于周圍景觀協調,高度不宜超過2.2米。
5.4沿街建筑室外裝修
5.4.1沿街建筑立面裝修不應增設突出建筑紅線的立柱、臺階等。
5.4.2最大沿街懸挑寬度:建筑紅線至規劃道路紅線距離的1/3。
沿街懸挑部分以下的凈空高度應不小于3米。
5.4.3建筑沿街立面裝修不應增設突出原建筑紅線的立柱、臺階。
5.4.4高層建筑消防登高面上不應作懸挑裝修。
5.4.5室外裝修不應增加使用面積,屋頂裝修應符合有關間距、景觀等的規定。
5.5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
5.5.1設置城市雕塑要按照城市規劃實施,雕塑選址應不影響城市交通,方便公眾觀賞。
交通性廣場不宜設置城市雕塑。
5.5.2雕塑和小品應造型優美,其設計應考慮設置環境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尺度、色彩、質感等因素。
5.6戶外廣告、招牌、指示牌、公用電話等
5.6.1設置廣告、招牌、指示牌應當遵循安全、美觀的原則,并應符合建筑物交通、消防、通風、采光、安全等的要求,空間造型應與環境相宜。
5.6.2
建筑物在道路紅線內懸挑的廣告、招牌、指示牌等與人行道的凈空不小于3米。
與人行道垂直方向立柱布置的,其凈空高度不小于2.5米,總高度不大于3.7米;不得侵入車道;立柱不得影響行人交通。
5.6.3
沿道路布置的廣告、招牌、指示牌,一般宜沿道路側面平行布置,并盡量壓縮占道路橫斷面的寬度。
上述物體的尺寸、面積等允許范圍由各市、縣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當地和設置點具體情況另行規定。
5.6.4在道路交叉口和綠化隔離帶內不應設置影響交通視線的廣告、招牌、指示牌。
主、次干道兩側不應設置影響行車安全的閃爍照明。
5.6.5風景游覽區和歷史文化保護區域內設置廣告、招牌、指示牌等,其形式應與所處的環境相協調。
5.6.6城市紀念性建筑、教育文化設施、政府行政用地、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應設置商業性廣告。
5.6.7高層建筑的消防登高面不應設置廣告構筑物;高層建筑的裙房屋頂不應設置破壞建筑空間格局的廣告構筑物。
5.6.8設置戶外公用電話要按建筑小品要求設計,其位置不應影響行人交
通,并不應在道路交叉口影響交通視線處設置。
5.6.9住宅建筑上不得設置廣告牌等設施。
第六章城市空域保護和地下空間利用
6.1城市空域保護
6.1.1為保護城市微波通道和飛行航線等的暢通,應對相應空域劃定保護范圍,采取保護措施,控制建(構)筑物高度。
6.1.2凡需防止電磁波干擾或設置產生電磁輻射設備的建設項目選址時,建設單位必須提供有關技術資料(防干擾或產生輻射的范圍等)。
6.1.3申請無線電通訊工程項目選址時,應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繪制微波通道走向及范圍圖,提出具體的空域保護要求及保護期限等。
6.1.4微波站址與機場、大型橋梁及重要軍事設施的距離不少于5公里,距離鐵路不少于1公里。
6.1.5
在城市規劃區內設機場的航空部門,應根據使用飛機的特性和助航設備性能,對機場及附近一定范圍。
規定凈空障礙物限制面的平面、斜面,制定凈空保護范圍圖,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和航空(機場)主管部門審查認可后實施。
凡在機場凈空保護范圍內,新建或改建建(構)筑物的高度必須符合機場飛行區技術標準規定的凈空保護要求。
6.2地下空間利用
6.2.1
地下空間利用應與地面建筑、人防工程、地下交通、管網、地下文物及其它地下構筑物統籌規劃、合理安排。
同一街區內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間應按規劃進行互通設計。
6.2.2
市區新建民用建筑十層以上(含十層)或基礎埋深在三米以上(含三米)的應配建滿堂紅防空地下室;市區新建九層以下(含九層)或基礎埋深小于三米的民用建筑,不論是一次修建或分期建設的,按不小于地面總建筑面積的百分之三配建防空地下室;新建居住區、小區按不小于地面總建筑面積的百分之三。
統一規劃建設防空地下室。
6.2.3
地下人防工事與地面應有便捷的交通聯系。
獨立的防空地下室應與設置兩個以上出入口,主要出入口應設置在城市支路附近。
防空地下室的出入口、進排風口、排煙口、防爆口等,應結合地面建筑物和周圍環境條件合理布置,有利于防空、排水和隱蔽偽裝。
6.2.4凡與防空地下室無關的管道,不宜穿過其圍護結構。
如因條件限制,允許管徑小于70毫米的供水、采暖管道穿越,并應采取防滲漏措施。
6.2.5地下通道的設計應于地上、地下建筑物密切配合,出入口應安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積不小于50平方米。
6.2.6
建設地下鐵路應與地下空間利用統籌安排。
地鐵等應與城市地面交通有便捷聯系,主要出入口應設置在城市主干道附近,并規劃人流集散用地,配足停車場地。
第七章附則
7.1市、縣(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規定制定實施細則。
城鄉個人修、建自住的低層獨立或半獨立式住房由市、縣(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規定。
7.2本規定由江蘇省建設廳負責解釋。
附錄一計算規則
1、建筑面積計算
按國家有關建筑面積計算規則計算。
2、建筑基地面積計算
建筑基地面積按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劃定的用地范圍計算,但城市道路規劃紅線和河道藍線內的面積不計入。
3、建筑間距計算
(1)建筑間距為相鄰兩棟建筑外墻之間最小垂直距離,外墻有凸出(局部凸出的結構柱除外)時,按凸面外緣計算。
(2)建筑物北側遮擋陽光的局部出挑(如陽臺、樓梯平臺、挑廊等)、局部突出部分的總長超過相應建筑邊長二分之一的應從突出部分垂直投影線計算。
少于二分之一的可不計入,但突出部分連續長度超過8米的,按突出部分垂直投影線計算。
4、建筑的計算高度
在計算建筑日照間距時,建筑高度按下列規定計算:
(1)從北側建筑地面層(計算層)窗臺面(距室內地坪0.9m高)起算,到南側建筑頂部遮陽線的高度。
(2)建筑物局部出挑遮擋陽光的,計算高度部分同3-(2)。
(3)水箱、樓梯間、電梯間、機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屬設施,其高度在6米以內,且水平面積之和不超過屋面面積八分之一的;遮擋陽光面寬度不超過建筑物遮擋陽光面總寬度二分之一,且連續長度不超過8米的,不計入建筑計算高度。
附錄二建筑間距計算圖示
L―建筑間距
L1―日照間距
H―建筑的計算高度(北側建筑窗臺面至南側建筑屋面影響日照的北檐口的高度)
L2―遮擋建筑遮陽點至該建筑背陽面外墻的距離(計算高度點到南側建筑北外墻的垂直距離)
L―建筑間距
L1―日照間距
H―建筑的計算高度(北側建筑窗臺面至南側建筑屋面影響日照的坡屋脊的高度)
L2―遮擋建筑遮陽點至該建筑背陽面外墻的距離(計算高度點至南側建筑北外墻的垂直距離)
附錄三建筑的離界距離圖示
附錄四開放空間的條件和計算方法
1、開放空間是指在建筑基地內,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廣場、綠地、通道、停車場(庫)等公共使用的室內外空間(包括平地、下沉式廣場和屋頂平臺)。
開放空間必須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1)沿城市道路、廣場留設,不得設置封閉設施;
(2)任一方向的凈寬度在6米以上,實際使用面積不小于150平方米;
(3)以凈寬1.5米以上的開放性樓梯或坡道連接基地地面或道路,且與基地地面或道路的高差在±5.0米以內(含±5.0米);
(4)提供室內連續開放空間的,其最大高差為-5.0米至+12.0米,且開放地面層;
(5)向公眾開放綠地、廣場的,應設置座椅等休息設施;
(6)建設竣工后,應設置相應的標志,并交有關部門管理或經批準由建設單位代行管理;
(7)常年開放,且不改變使用性質。
2、開放空間有效面積的計算公式如下:
F=M×N
式中:F-開放空間的有效面積。
M-開放空間向公眾開放的實際使用面積,N-有效系數。
有效系數(N)按下列條件確定:
(1)室外開放空間在地面層的,其地坪標高與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1.5米以內(含±1.5米)時,N=1.0;
(2)室外開放空間在屋面上或為下沉式廣場的,其標高與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1.5米至+5.0米(含+5.0米)或-1.5米至-5.0米(含-5.0米)時,N=0.7;
(3)提供室內開放空間,其標高與室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5.0米以內,或提供室內連續開放空間,其標高與室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5.0米至+12.0米時,N=1.0。
附錄五術語釋義
1、容積率
指某一基地范圍內,地面以上各類建筑的建筑面積總和與基地總面積的比值。
2、基地面積
指用于某一項目建設或某一基地范圍的地塊面積。
3、建筑密度
指某一基地范圍內,所有建筑物底層占地面積與基地面積的比率(%)。
4、低層建筑
指建筑高度10米以下(含10米)的建筑,低層住宅建筑為一層至三層的住宅建筑。
5、多層建筑
指建筑高度超過10米、24米以下(含24米)的建筑,多層住宅建筑為四層至六層的住宅建筑。
6、中高層住宅建筑
中高層住宅建筑為七層至九層的住宅建筑。
7、高層建筑
指建筑高度超過24米的建筑,高層住宅建筑為十層以上(含十層)的住宅建筑。
8、商業建筑
指綜合百貨商店、商場,經營各類商品的專業零售和批發商店,以及飲食等服務業的建筑。
9、裙房
指與高層建筑緊密連接,組成一個整體的多、低層建筑。
裙房最大高度不超過24米(含24米),超過24米的,按高層建筑處理。
10、綠地率
指某一建筑基地范圍內綠地與建筑基地總面積之比率(%)。
篇2: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資格許可審查員管理規定
一、總則
(一)為規范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以下簡稱“安檢機構”)檢驗資格許可核查工作,加強安檢機構?檢驗資格許可審查員(以下簡稱“審查員”)的管理,統一審查員的條件、考核、注冊、職責,制定本規定。
(二)審查員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織考核、注冊、使用和日常管理,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備案。
二、條件
(一)原則上年齡不超過60周歲,身體健康,所在單位推薦,并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大專(含)以上學歷或中級(含)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從事車輛相關工作滿3年或從事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滿2年;
2.中專學歷或助理工程師技術職稱,從事機動車安檢工作滿5年。
(二)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織的考核合格。
(三)擔任組長的審查員還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一定的組織、協調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2.具有較強的現場條件核查技能和豐富的核查經驗。
三、考核
(一)現場條件核查工作程序和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流程。
(二)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依據的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
(三)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依據的技術條件和方法標準。
(四)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使用的檢測儀器設備的基本性能和適用范圍,有關儀器設備的標準,檢定規程或校準方法。
(五)質量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安檢機構檢驗資格許可條件及核查方式、方法、技巧等。
四、注冊
(一)經考核合格的人員可以向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申請審查員注冊。
(二)審查員注冊應當提供下列資料:
1.審查員申請表,見附件1;
2.學歷證明復印件;
3.技術職稱證明復印件;
4.其他需要提供的證明文件的復印件。
(三)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確認合格的申請人員給予注冊,發放審查員證書,見附件7。
(四)審查員證書有效期為3年,期滿后經考核合格,可以繼續申請注冊。
(五)國家公務員不得申請注冊。
五、職責
(一)審查組長職責
安檢機構資格許可審查工作實行審查組長負責制,對核查工作的質量負責。其職責如下:
1.分配審查組各成員工作,合理編制現場核查計劃,嚴格按程序組織策劃現場核查活動;
2.主持召開首、末次會議,組織實施現場核查活動,組織審查組內部會議,討論核查情況;
3.組織完成不符合項的匯總和核查結論的確定,編制現場核查報告;
4.代表審查組與安檢機構溝通和聯絡,妥善處理核查活動中的異常和爭議;
5.協調審查組內各項工作,指導審查員獨立完成任務,并對審查員的工作進行評價;
6.完成與本次核查工作有關的其他事項;
7.及時向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交對安檢機構核查的完整資料。
(二)審查組員的職責:
1.在組長的領導下,按分工完成具體的核查工作;
2.向組長匯報現場核查情況,提交有關的核查記錄;
3.參與核查報告的討論和確定;
4.對核查現場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
5.對分工審查的項目負責;
6.協助審查組長完成其他工作。
六、工作紀律
(一)嚴格遵守《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檢驗資格許可審查員守則》,見附件2。
(二)服從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管理和工作安排。
(三)在接受核查等相關工作時,要事先征得所在工作單位的同意。
七、日常管理
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每年要對注冊審查員進行考核,考核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收集、匯總安檢機構的反饋信息,對審查員進行考核;
(二)對審查員現場核查工作質量進行抽查;
(三)對審查員進行年度考核。
八、暫停與注銷
(一)凡是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暫停6個月審查員資格,情節嚴重的注銷審查員資格:
1.不履行審查員職責,未遵守《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檢驗資格許可現場核查審查員守則》的;
2.對安檢機構的核?查中,一個年度內累計出現2次工作失誤的;
3.無故不服從派遣或在其資格有效期內不參加規定項目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
4.以權謀私,侵害安檢機構正當權益的,或借機推銷產品和服務項目的。
(二)因本人健康原因或其他原因不能繼續從事核查工作,本人提出申請的,予以注銷。
(三)凡受到2次以上(含)暫停資格的審查員,注銷其審查員資格。
(四)被注銷的審查員,不得再次申請注冊。
九、資格的恢復
對受到暫停資格的審查員,在暫停期間對其過錯行為認識深刻,并認真予以糾正的,可在暫停期結束后,由本人提出恢復資格申請,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批準,予以恢復審查員資格。
篇3:營運車輛技術狀況安全隱患排查管理規定
為了加強公司車輛狀況的監督管理,使公務車輛隨時處于完好的狀態,避免機械事故,確保行車安全,特制定本規定。
一、公務車輛狀況及安全檢查由公司分管領導負責牽頭,會同部門安全員、具體負責實施。
二、公務車輛技術狀況及安全檢查,統一組織檢查、各車駕駛員必須配合。
三、統一檢查,分底盤、氣路、電路檢查和車容車貌、車窗及車內設施檢查、修理質量抽查三大項。檢查周期為每月檢查一次。檢查時由公司分管領導、部門安全員參加。
四、車輛檢查的內容
1、制動系統、轉向系統、底盤、氣路、電路等項目
(1)制動總泵、制動分泵、制動連動裝置銷子及開口銷是否齊全,手剎、斷氣剎工作是否正常有效。
(2)制動總泵、制動分泵及剎車管道是否漏氣、漏油,固定是否牢固。
(3)方向機自由行程是否符合要求。
(4)輪胎螺栓、有無松曠或折斷,是否磨損正常。
(5)電源線路布置及接頭包扎是否規范,固定是否完好,線路是否老化,燈光是否齊全有效,各類儀表是否有效。
(6)車容車貌、車窗及車內設施檢查。
(7)車門緩沖膠條是否完好,車門關閉(含駕駛門)是否正常。
(8)車身內外是否整潔,車輛是否有擦刮、掉漆痕跡,后視鏡是否齊全。
(9)是否有滅火器,放置位置是否恰當,是否有效。
(10)修理質量抽查檢查時由檢查人員按車輛總數3%的比例,查近一個月的修車情況。
(11)檢查返修率是否規定標準從隱患排查起,檢查是否及時報修整改、是否超過整改期限。
(12)排查人員及駕駛員要認真填寫并簽字。
五、駕駛員自查及自查內容
駕駛員自查由駕駛員每天進行出車前、行車中、收車后的三檢。交接班時應說明車況是否存在問題,有問題應及時匯報部門領導及安全員,做出整改方案。
1、檢查方向機及轉向是否正常,間隙是否適當。
2、檢查腳剎、手剎是否正常,管路有無漏油現象。
3、檢查輪胎、螺栓是否齊全,有無松動、輪胎氣壓是否正常。
4、檢查燃氣(油)、潤滑油、剎車油、冷卻液、電解液是否足量,有無滲漏。
5、檢查喇叭、燈光、雨刮器、后視鏡以及牌照、頭牌、腰牌、尾牌等是否齊全有效。
六、檢查中發現問題的處理
對各類檢查中查出的問題,能當場修復的應盡量當場修復,不能當場修復的視其情況,凡涉及行車安全或《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不能上路的,必須立即停止運行并報修,其它問題由駕駛員當日內收車后回廠修復。
七、檢查的安排、考核及要求
1、公司檢查的協調安排,由營運生產部負責,考核由公司分管領導負責。
2、對總站檢查的考核,由營運生產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負責。
3、對駕駛員每日檢查的考核,由各總站負責,公司季度檢查時抽查。
4、公司參檢部門(單位)及各總站,帶隊檢查時應盡職盡責,做到站不漏線,線不漏車,車不漏項。不得走過場,敷衍了事。如因帶隊檢查后一定期限內發生機械事故,公司將追究帶隊檢查人及相關人員責任。
十、獎勵與處罰
1、對遵守本規定,檢查工作做得好,能及時發現問題及安全隱患并及時修復的部門、總站、駕駛員及保修工,由公司、修理廠及總站納入年終考核內容進行考核,并給予表彰獎勵。
2、對日常保養、檢查工作做得不好,修理質量差,檢查時發現有問題的,由公司視問題發生的部位及對安全行車的影響,每項扣總站或修理廠目標考核分0.3分至2分。如車輛報修后,在質保里程以內又出現同類故障,檢查中發現還繼續在運行的,處罰時對總站及修理廠一并處罰。
3、對檢查中發現故障限期修復而未修復的,復查發現后將追究責任并加倍處罰。
4、總站對駕駛員、修理廠對責任人的處罰,各總站、修理廠應按照此扣分標準處罰責任人。
5、一年內所駕車輛發生兩次單項扣分達到2分或一次單項扣分達到2分的駕駛員,由安全服務監察部組織進行離崗培訓,考核合格方可重新上崗,考核不合格的改為非技術工種。
修理廠相關人員工作不負責任,單項扣分達到2分以上的,由修理廠從嚴處罰。
6、扣分標準見附表。公司對總站、修理廠突擊抽查及日常檢查,發現問題依照此標準扣分。
十一、檢查資料的填報及收集
1、檢查表格由公司統一設計、打印。逐車檢查登記表應由駕駛員、檢查人員或部門負責人簽字。
2、檢查原始資料要收存備查。
3、駕駛員的自查由各車駕駛員逐日填表并簽字,由總站收集保存。
十二、本規定從發文之日起執行。過去的相關規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