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及重大風險管理程序

危險辨識風險評價及重大風險管理程序

2024-07-14 閱讀 4742

1.目的

為了辨識及評價銅板帶廠范圍內的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評價其危險程度,確定出不可承受風險及重大風險,從而進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銅板帶廠各單位、部門業務范圍內活動、產品及服務中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

3.職責

3.1廠長:批準重大風險控制計劃。

3.2管理者代表:負責銅板帶廠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組織領導工作,提交廠長討論重大風險控制計劃。

3.3生產安保科:具體負責銅板帶廠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的組織指導、監督,確定重大風險,并提出控制計劃,對重大風險控制計劃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3.4自動化室:負責重大風險治理項目的立項管理。

3.5經營科:負責重大風險治理所需費用的支付,確保專款專用。

3.6各車間、科室:具體負責本單位、部門作業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工作,并填寫相關表格。同時,將危險源辨識、風險控制工作結果報生產安保科。

4.工作程序

4.1劃分作業活動

劃分作業活動就是編制一份業務活動表,其內容包括廠房、設備、人員(包括相關方)和作業程序等,并收集有關信息。一個單位通常有多種作業活動。對作業活動劃分總的要求是:所劃分出的每種作業活動既不能太復雜,如包括多達幾十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也不能太簡單,如僅由一二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構成。劃分作業活動應以能充分、準確、清楚辨識危險因素為宜。一般要求以車間為單位進行作業活動劃分。

一般情況下,可按如下方法劃分作業活動:

a.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劃分;

b.按地理區域劃分;

c.按裝置劃分;

d.按作業任務劃分;

e.上述幾種方法的結合。

4.2收集作業活動信息

收集作業活動信息可采用詢問和交流;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利用安全檢查表等方式。作業活動信息包括:

a.任務:實施的地點,持續時間,人員,實施頻率等;

b.設備:可能用到的機械、設備、工具及其使用說明;

c.物資:用到或遇到的物質及其物理形態(煙氣、蒸汽、液體、粉末、固體)和化學性質等有關資料;

d.現場控制方法:操作規程、安全規程、作業程序和作業指導書,員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關培訓,現場安全控制設施;

e.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運的物料的尺寸、形狀、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動物料的距離和高度;

f.數據:作業活動及作業環境監測數據;

g.事故:與該工作活動有關的事故經歷;

h.現場工作環境(條件):空間、高度、溫度、濕度、粉塵、噪聲、毒物、輻射、安全防護設施等情況。

4.3危險因素識別

4.3.1危險分類

參照《生產過程危險和危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將危險危害因素分為6大類共37種:

a.物理性危險因素;

b.化學性危險因素;

c.生物性危險因素;

d.心理、生理性危險因素;

e.行為性危險因素;

f.其他危險因素。

4.3.2危險源辨識應覆蓋以下情況:

a、人的不安全行為;

b、物的不安全狀態;

c、不良的作業環境;

d、管理上的缺陷。

4.3.3參照GB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中人的不安全行為分為13大類55種、物的不安全狀態分為4大類61種。

4.3.4參照衛生部、原勞動部、總工會頒發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分為7種,即:生產性粉塵、毒物、噪聲和振動、高溫、低溫、輻射(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其他有害因素;

4.3.5危險源可能導致的事故或后果,按照以下原則進行確定:

a.導致的直接的傷害事故,參照GB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的事故類別分類,可以分為20類。

b.可能導致的職業病事故,參照《職業病目錄》(衛法監發[20**]108號)的職業病分類進行描述,具體分為10大類115種。

4.3.6識別危險因素時應考慮:

4.3.6.1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

a.正常:是指大多數情況下經常處于的狀態;

b.異常:是指定期的可預見出現的非正常的情況;

c.緊急:是指不定期出現,不可預見或預見但發生頻率極低的情況。

4.3.6.2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

a.過去時:以往發生的,已經造成職業健康安全危險的因素;

b.現在時:現在存在的正在產生的危險的因素;

c.將來時:將來可能發生的潛在的危險因素。

4.4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危險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危險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確定風險的大小。定性評價主要采用直接判定法,定量評價主要采取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簡稱LEC法)。

4.4.1直接判定法

根據人的經驗和判斷能力對生產工藝、設備、環境、人員、管理等方面的狀況進行評價,采用是非判斷以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

凡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的采用直接判定法,其他采用LEC法進行評價,兩者只能選其一。

a.違反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

b.相關方合理抱怨和要求;

c.曾經發生過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的;

d.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事故,無適當控制措施的。

4.4.2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

是一種定量評價方法。LEC法是采用與系統危險性(D)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風險的大小,這三種因素是: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體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4.4.3危險源的分級

根據危險因素誘發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公司將危險源劃分為四級進行管理。采用LEC法評價危險因素時,對于五、四、三、二、一級危險源,對應危險性的分值(D)分別為≥320;160~320;70~160;20~70;20以下。

4.5?確定重大風險或不可接受風險

4.5.1依據評價的結果,危險源級別在三級以上為不可承受風險;風險級別為四級以上的屬于極其危險和高度危險的,即重大風險。

4.5.2各單位、部門進行危害辨識時,負責填寫以下表格:

a、《危險辨識與風險評價基礎調查表》(表一);

b、《危險源辨識與風險結果匯總表》(表二);

c、各單位、部門將表二報生產安保科。生產安保科負責匯總完成銅板帶廠的辯識結果,并填寫《不可容許風險及其控制計劃清單》,報管理者代表批準。

4.6風險控制策劃

4.6.1對于評價出的非重大風險,各車間、科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降低其風險等級,使其最終變成可接受風險。

4.6.2對于重大風險,生產安保科填寫《重大風險及其控制計劃清單》,報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發到各車間、科室,各車間、科室負責對本單位重大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重大風險要制定并實施運行控制程序和編制應事故急救與救援預案,經生產安保科審核后,由本單位最高管理者批準后組織實施。

4.6.3生產安保科對各單位辨識的重大風險進行監督

4.6.4銅板帶廠應按照上述程序,依據當時的內、外部條件,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危險辯識、評價工作,以指導風險的有效控制。

4.6.5風險控制計劃

對風險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一項或多項措施的組合。

a、制定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

b、制定完善的運行控制和操作規程;

c、加強培訓與教育;

d、制定、完善應急預案與響應程序;

e、加強現場安全檢查;

4.7危險辯識與危險評價工作的更新

當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銅板帶廠應重新進行危險辯識與危險評價工作;

4.7.1當法律、法規更新時;

4.7.2當銅板帶廠生產活動內容或工藝發生重大變化時;

4.7.3當危險辯識與危險評價知識或方法有所進步認為必要時;

4.7.4當安全檢查中發現重大事故隱患時;

4.7.5當有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時。

篇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管理工作程序

1?目的為規范危險源管理工作,使危險源點受控。依據《安全生產法》和《重大危險源辨識》制定本程序。2?適用范圍本程序適用于公司范圍內各部門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的管理。3術語和定義3.1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包括固態和動態兩種形態。3.2危險源辨識是指運用安全系統分析原理,對生產系統運行情況、周圍環境及人員行為進行考察研究,結合鋼鐵生產行業的歷史事故教訓,找出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不安全因素,這一過程通常稱為危險源辨識。3.3危險點是指事故的易發點、設備設施隱患的所在點和人員失誤的潛在點。作業中的危險點是指有可能發生危險的地點、部位、場所、設備和工器具等。3.4?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的或臨時的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4?職責4.1公司專業職能部門職責:4.1.1負責對一級危險源(點)監督管理。安全管理部組織設備部、生產技術部、保衛部、能源環保部、自動化部等職能部門對公司危險源(點)按分口專業進行管理,各職能部門負責對各自分管范圍內的危險源(點)進行等級劃分審核、組織制定防范措施、進行專業監督抽查。4.1.2監督相關部門對一級危險源(點)控制管理工作。4.1.3每半年(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安全生產大檢查中)對一級危險源(點)管理和控制狀況分專業進行全面檢查及不定期檢查,由公司安全管理部、設備部、生產技術部、保衛部、能源環保部、自動化部等專業管理職能部門實施。4.2各相關部門職責:4.2.1負責對一、二級危險源(點)所在的相關部門負有管理責任,明確一、二級危險源的相關部門的管理責任人。4.2.2監督作業區(科室)對一、二級危險源(點)的檢查、控制管理工作和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管理的責任落實情況。4.2.3負責對一、二級危險源(點)管理和控制狀況進行全面檢查、整改、評估、監控,并組織制定應急預案,告知作業人員及相關人員,在遇緊急情況時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4.3作業區(科室)職責:4.3.1負責對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管理和落實所管轄一、二級危險源(點)的作業區(科室)管理責任,明確一、二、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的作業區級管理責任人。4.3.2監督班組(崗位)對一、二、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的管理控制工作和督促檢查三、四、五級危險源(點)的責任落實情況。4.3.3負責對作業區危險源(點)管理與控制情況進行日常檢查。4.4班組職責負責對本班組所管轄一至五級危險源(點)進行檢查和全過程控制,按制定的班組(崗位)安全檢查項目逐項檢查,明確管理責任人。5?管理內容和要求5.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5.1.1公司進行初始狀態評審時,要做好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5.1.2在相關的法律法規變更,公司的活動、產品、服務、運行條件,以及相關方的要求等發生變化時,可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必要時對重大風險控制進行更新策劃。5.2危險源辨識:5.2.1安全管理部將“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發放到各部門。5.2.2進行危險源辨識。5.2.2.1危險源辨識的范圍。5.2.2.1.1危險源辨識的范圍應覆蓋:5.2.2.1.1.1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5.2.2.1.1.2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5.2.2.1.1.3所有作業場所內的設施。5.2.2.2在辨識過程中,要考慮三種狀態(正常、異常和緊急)和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和將來)。5.2.2.2.1危險源辨識要包括以下四方面:5.2.2.2.1.1物的不安全狀態;5.2.2.2.1.2人的不安全行動;5.2.2.2.1.3作業環境的缺陷;5.2.2.2.1.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5.2.2.3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公司采用基本分析法:對于某項作業活動,依據“作業活動信息”(作業經過的描述),對照危險源分類和事故類型(或相關病癥的類型),確定本項作業活動中具體的危險源。5.2.2.4?危險源辨識充分性的確認:覆蓋已發生的事故的原因,通過查閱事故檔案、資料和員工的回憶,列出所有發生過的事故的原因。辨識出危險源應覆蓋所有事故的原因,以及同行業企業已發生事故的原因。覆蓋法規的要求,將辨識出的危險源與所有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相對照,除辨識出的危險源之外,不應存在其它的違法現象。5.2.2.5各部門危險源辨識完成后,進行風險評價。5.3風險評價5.3.1各部門組織本部門各級人員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5.3.2風險評價及風險級別的確定風險評價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5.3.2.1先用定性評價,滿足下列任意一項時,可直接判斷為重大風險。5.3.2.1.1嚴重不符合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5.3.2.1.2涉及發生過死亡事故、重傷事故、三次以上輕傷事故的風險,且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5.3.2.1.3相關方合理抱怨或要求。5.3.2.2直接判斷無法確定時用半定量法進行評價(LEC法)計算公式是:D=L×E×C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體暴露在這種風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D:風險性分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值完全可以預料10相當可能6可能,但不經常3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很不可能,可以設想0.5極不可能0.2實際不可能0.1E—暴露頻率(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頻繁程度分?值連續處在危險環境中10每天在危險環境中工作6每周幾次3每月幾次2每年幾次1幾年一次出現在危害環境中0.5注:8小時不離崗為“連續處在危險環境中”;8小時內暴露1至幾次為“每天在有危險環境中工作”。C—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分?值10人以上死亡1003—9人死亡401—2人死亡15重傷7輕傷3微傷1根據事故的定義,把僅有財產損失列入危害辨識的范圍,按僅有財產損失評價時,E統一取固定值1。僅有財產損失時,C的值如下表:財產損失金額分?值>100萬元110>20—100萬元55>8—20萬元25>3—8萬元7>1—3萬元3≤1萬元以下1當人員傷害與財產損失同時存在時,以人員傷害為主進行評價。風險等級的判斷:D—風險性分值D值風險程度風險等級是否重大風險>320極高風險1是>160—320高度風險2是>70—160顯著風險3否>20—70一般風險4否≤20稍有風險5否各部門風險評價完成后,填寫《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形成本部門的重大風險清單,上交安全管理部。5.3.3重大風險的確定5.3.3.1確定重大風險的準則風險性分值大于320的,確定其為重大風險源,由安全管理部進行登記,并形成公司級的重大風險清單。5.4風險控制策劃5.4.1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策劃風險控制措施,排定風險控制優先順序。5.4.1.1風險的控制方式5.4.1.1.1制定目標、管理方案;5.4.1.1.2制定運行控制程序;5.4.1.1.3培訓與教育;5.4.1.1.4制定應急與響應預案;5.4.1.1.5保持現有措施,加強現場監督檢查。5.4.1.2風險控制措施的順序風險控制措施應首先考慮消除風險,再考慮降低風險措施,將個人防護措施作為最后手段。5.4.2落實目標、指標和方案5.4.2.1將重大風險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風險與控制計劃清單》中,報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由安全管理部下發至各部門。5.4.2.2安全管理部將《重大風險與控制計劃清單》發放到各部門,各部門根據《重大風險與控制計劃清單》中的與本部門相關的內容調出來,形成本部門的《重大風險與控制計劃清單》,以及為此形成目標、指標和方案,各部門按照方案去組織實施,并按照方案規定的時間去檢查、落實。安全管理部對各部門的落實情況要進行監督檢查。5.5各部門應每年年初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進行評審,具體工作由安全管理部進行組織。

篇3:粉塵爆炸危險辨識評估制度

1.目的

為了明確粉塵爆炸風險辨識與評估的職責、方法、范圍、流程、控制原則、回顧、持續改進等,更好的對粉塵爆炸風險進行控制,防范危險發生,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合用于公司內的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和控制管理。

3.職責

3.1主要負責人負責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的領導、組織、協調、分工等職責。

3.2安全主管負責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的策劃、實施、檢查監測工作,審查風險評價。

3.3各部門主管負責本部門的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工作。

4.4、一般規定

4.1粉塵爆炸危險辨識的范圍

1)公司常規糧食粉塵生產活動公司常規活動(如拋光作業、通風除塵設備維修作業、拋光設備維修作業等)和非常規生產活動(如臨時搶修)。

2)所有進入鋁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人員(包括本公司員工、外來人員)。

3)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所有設施,如建筑物、設備、設施(含自有的或租賃設備設施)。

4)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

5)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

4.2粉塵爆炸危險辨識時機與頻次

1)安全主任不間斷的組織風險評估工作,識別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風險,采取切實可行的控制措施控制風險,每年至少對風險控制結果監測、評審一次,確認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風險評估一般每年9月至10月份有安全主任組織一次,當下列情況發生時,應及時進行風險評估:

a.有新的或變更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出臺時。

b.操作變化或工藝改變時。如:新建、改建、擴建、技改項目。

c.作業現場、生產經營活動非正常進行時。

d.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產生新的認識時。

e.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時。

4.3粉塵爆炸危險辨識方法

1)首先正確區分第一類危險源或第二類危險源,第一類危險源指活動中可能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和工作環境因素,前者是傷亡事故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后者是發生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者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因此,風險辨識的首要任務是辨識第一危險源,然后再辨識第二危險源。

2)公司采用詢問、交談、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對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等方法較直觀地辨識風險。

4.4粉塵爆炸危險評估

在危險辨識基礎上,生產部門可用以下方法進行危險評估:

直接判定法:借助分析人員的經驗、判斷能力和有關標準、法規、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評價。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直接評價為重大危險源:

a.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b.不符合本地區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可能導致危險。

c.相關方(含員工)強烈投訴或抱怨的危險源。

d.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的重大危險和行為性危險因素。

4.5風險分級。

根據后果的嚴重程度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來進行評價,其結果從高到低分為:1級、2級、3級、4級、5級。分級的標準見表1:

風險級別

風險名稱

風險說明

1

不可容許風險

事故潛在的危險性很大,并難以控制,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極大,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多人傷亡。

2

重大風險

事故潛在的危險性較大,較難控制,發生事故的頻率較高或可能性較大,容易發生重傷或多人傷害,或會造成多人傷亡。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達Ⅲ、Ⅳ級別者

3

中度風險

雖然導致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經常發生事故或未遂過失,潛伏有傷亡事故發生的風險。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達Ⅰ、Ⅱ級別者。

4

可容許風險

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雖然重傷的可能性較小,但有可能發生一般傷害事故的風險。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為安全作業,但對職工休息和健康有影響者。

5

可忽視風險

危險性小,不會傷人的風險。

事故的后果與可能性的綜合評價結果

表2?事故后果與可能性綜合評價結果

后果

可能性

極不可能

可能

不可能

輕微傷害

5

4

3

一般傷害

4

3

2

嚴重傷害

3

2

1

風險評價要聯系實際,參照以往的經驗和控制效果,既要評價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實事求是地分析發生的可能性,要考慮與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適應。制定《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優先選用直接判斷法,也可以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等方法。對下述情況可直接定為較高級別的風險:①不符合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②相關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③曾經發生過事故,現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④直接到可能導致危險的錯誤,且無適當控制措施的。

對應風險評價結果和上述要求,可得表3:

4.6危險控制

4.6.1對應風險評價結果和上述要求,可得表3:

表3?風險控制措施表

風險級別

控制措施

代號

名稱

5

可忽視風險

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記錄

4

可容許風險

可保持現有控制措施,即不需另外的控制措施,但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可不增加額外的成本的改進措施,需要檢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

3

中度風險

應努力采取措施降低風險,但應仔細測定并限定預防成本,應在規定時間內實施風險減少措施,如條件不具備,可考慮長遠措施和當前簡易控制措施

在中度風險與嚴重傷害后果相關的場合,必須進一步評價,更準確地確定傷害的可能性,確定是否需要改進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制定目標和管理

2

重大風險

直至風險降低后才能開始工作。為降低風險有時必須配給大量的資源,當風險涉及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時,就應采取應急措施,應制定目標和管理方案。

1

不可容許風險

只有當風險已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若即便經無限的資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風險,就必須禁止工作

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方案。

制定風險控制的原則:應優先選擇消除風險的措施,其次是降低風險(如采用技術和管理或增設安全曉行監控、報警、連鎖、防護或隔離措施)。

4.6.2風險控制措施計劃應在實施前予以評審,應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并保留評審結果:

1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容許水平;

2否產生新的危險源;

3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案;

4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4.6根據識別的危險源及風險控制措施計劃評估結果制定《危險源控制措施表》,企業應每月不少于一次對危險源控制措施進行檢查,以確保措施有效性。

5.0相關文件與記錄

《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危險源控制措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