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工作方案模版

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工作方案模版

2024-07-13 閱讀 8627

為認真貫徹落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的要求,結合《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考核定級辦法(試行)》、《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辦法(試行)》的內容,通過年度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對我礦重大安全風險進行查找并制定措施。為了實現對重大安全風險的超前預控,規范安全風險,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的發生,特制定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構建風險分級管控預防性工作機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煤礦安全領域推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堅持從煤礦安全管理實際出發,確立分階段實施構建風險管控體系的總體思路,牢固樹立安全風險意識,以落實管理層管控責任為重點,建立風險管控體系,強化煤礦安全生產基礎,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實現對安全生產風險超前預控,規范安全風險,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的發生。

二、目標任務

使重大安全風險始終處于受控狀態,減少煤礦一般事故,防范較大事故,杜絕和遏制重特大事故。

三、組織機構

1.成立重大安全風險管控領導小組:

組?長:馮彥榮(礦長)

?常務副組長:?馮有來(安全副礦長)

?副?組?長:?閆永紅(總工程師)?劉德威(生產副礦長)

?王?晟(機電副礦長)?張燕銘(通風副礦長)

?龐玉峰(安全副總)?馮海軍(生產副總)?

郭迎照(地測副總)?楊耀文(機電副總)

成?員:?王海兵(安標辦主任)?馮三星(安檢副科長)

李?君(通風副科長)?高建成(機電副科長)

宋翔宙(技術副科長)?咸偉(地測科長)

靳寶珠(調度室主任)?劉建華(地測副科長)

陳建亮(調度室副主任)薛永鵬(監控中心主任)

馮根應(培訓中心主任)李衛文(勞資科長)

賈三新(辦公室主任)劉建明(環??崎L)

2.安檢科是重大安全風險管控工作的管理部門,負責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分工、跟蹤監督督查、建檔管理等。

四、重大安全風險及管控措施

我礦通過年度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現存在的重大安全風險有:粉塵、水害、頂板、提升運輸?,F就重大安全風險制定如下管控措施:?

1、粉塵管理

1)積極落實綜合防塵措施,保證巷道中的防塵灑水管路的有效性。

2)必須嚴格按照綜采工作面煤層注水設計提前對工作面進行煤層注水。

3)掘進工作面支護工鉆眼必須采用濕式鉆眼,減少工作面煤塵。

4)每15天對采、掘工作面總粉塵進行粉塵測定,每月對采、掘工作面呼吸性粉塵進行粉塵測定,每半年對游離二氧化硅進行測定一次,并做好測塵記錄。

5)采取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

①采、掘工作面兩順槽按規定安設隔爆水棚。

②定期清掃和沖洗巷道幫頂和設備表面上的煤塵;及時對清理灑煤斜巷、煤倉放煤口進行除塵,避免產生煤塵堆積。距工作面50米范圍必須每班進行巷道沖洗,回順每天沖洗一次,運順每三天沖洗1次。

6)加強對轉載點、卸載點等地點的噴霧灑水裝置和風流凈化水幕的管理工作。

①回采、掘進工作面生產作業時必須及時開啟噴霧降塵裝置,采煤機、掘進機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4Mpa,且保證噴霧效果要良好。

②回采工作面支架安設架間噴霧,采、掘工作面各轉載點安設轉載噴霧裝置,各轉載噴霧必須與采煤、掘進作業聯動,并確保霧化效果良好。

③采、掘工作面進回風順槽工作面50米范圍內各安設2道全斷面風流凈化水幕,水幕與采煤、掘進作業聯動,且確保霧化效果良好。

7)采、掘工作面作業人員在生產過程中必須按規定配戴防塵口罩。

8)爆破作業防塵、降塵措施

①鉆眼必須采用濕式鉆眼,炮眼封泥必須使用水炮泥,減少工作面煤塵。

②工作面爆破前后,附近20m巷道內,必須灑水降塵,必須開啟風流凈化水幕。

9)噴漿作業防塵、降塵措施

①使用濕式噴漿機進行噴漿作業。

②噴漿作業時嚴格執行除塵措施,噴漿人員要佩戴防塵口罩、防護眼鏡等個體防護用品。

③作業前檢查供水管路和水壓是否正常,滿足作業要求。噴漿過程中,盡可能采取一切能降塵的降塵措施,采用潮噴技術,巷道內設置全斷面風流凈化水幕。結束時料噴完再停水。

2、水害管理

(1)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切實將老空水害消滅在萌芽狀態。

(2)通過走訪調查等手段查清采空區位置、范圍及積水情況。

(3)采用物探、化探和鉆探等手段進行水害探查。

(4)采用地面、井下物探進一步核實積水范圍。

(5)劃分可采區、緩采區、禁采區,嚴禁在禁采區內進行采掘作業。

(6)在采掘及充水性圖上標注積水線、探水線、警戒線。

(7)制定探放水設計,采用鉆探手段提前對積水區做到探清放凈,并驗證放水效果。

(8)加強隊伍建設,對煤礦企業職工強化安全及技術培訓,掌握透水前的各種征兆及其規律,并掌握發生透水事故時的避災方式和方法。

(9)完善排水系統,定期對水泵進行檢測維護,及時清挖水倉,保障水倉有效容積。

(10)加強對本礦周邊煤礦采空水的調查,并進行物探和鉆探綜合勘探,掌握老空水動態情況。

(11)及時掌握相鄰礦井的積水積氣調查工作,在礦井邊界開采時,要加強探防工作,確保安全生產。

(12)從事水文地質及防治水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真正加強水文地質工作,做好防治水的基礎工作。對礦井水文地質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利用鉆探或物探技術等手段查清礦井充水水源和涌水通道,明確劃出積水區域,編制好完整的水文地質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13)水害預測預報應根據年度、月度施工計劃,結合礦井水文地質資料,全面分析、預測各工作面及周圍受水害威脅情況,及時提供相關水文地質資料,并下發水文地質預測預報。

3、頂板管理

回采工作面:

(1)加強工作面頂板管理,頂板難冒落時,應采取提前預裂等措施。工作面安裝、初次放頂、強制放頂、收尾、回撤、過地質構造帶、過老巷、過煤柱、過冒頂區、以及托偽頂開采時制定專門的頂板管理安全技術措施。

?(2)采煤后,在留足作業間距和保證刮板輸送機正常運輸的情況下應及時前移支架,縮短支架承壓時間,支架接頂嚴實,初撐力不低于24Mpa;相鄰支架頂梁平整,無明顯錯差(不超過頂梁側護板的2/3);支架不擠不咬;支架前梁(伸縮梁)梁端至煤壁頂板垮落度不大于300㎜。

(3)工作面支架(支柱間排距)中心距誤差不超過100㎜,架間間隙不超過100㎜,支架不超高使用,與采高相匹配,控制在作業規程規定的范圍內。

(4)支架頂梁與頂板平行,最大仰俯角不大于7°;支架垂直頂底板,歪斜角不大于5°。

(5)割煤后及時推出伸縮梁和護幫板,維護頂板及煤幫。

(6)支架工操作支架后,必須把限位裝置卡在操作閥手柄處。

(7)清理頂梁浮矸時對前后兩架支架加壓接頂,閉鎖刮板機、采煤機后使用長柄工具處理頂梁浮矸

(8)加強綜采兩順槽超前及工作面兩端頭頂板管理,確保超前支護不得小于20米,保證單體柱迎山有力,初撐力不低于90KN。采煤工作面順槽超前支護段壓力相對比較大時,應加強超前支護段支護密度和強度。

(9)保持安全出口暢通,人行道寬度不小于0.8米,高度不低于1.8米,頂板支護完好。

(10)工作面支架端面距符合作業規程規定,保證工作面"三直一平"、液壓支架排成一條直線,其偏差不超50mm.

(11)局部懸頂和冒落不充分的,懸頂面積小于10㎡時應采取措施,懸頂面積大于10㎡時應進行強制放頂。特殊情況下不能強制放頂時,應有加強支護的可靠措施和礦壓觀測監測手段。

(12)加強礦壓觀測,掌握礦壓顯現和頂板冒落規律,合理確定采煤工作面和巷道的支護方式及參數。

(13)不隨意留頂煤、底煤開采,留頂煤、托夾矸開采時,制定專項措施。

(14)工作面因頂板破碎需鋪設假頂時,按照作業規程的規定執行。

掘進工作面:

(1)嚴格執行"一掘一支"的施工順序,采用前探梁或木點柱進行臨時支護;頂板巖性發生變化時,編制專項措施,采取有效的支護方式,嚴禁空頂作業。

(2)在支護作業前,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由帶班長用長柄工具處理活矸、傘檐。

(3)使用合格的錨固劑和支護材料。

(4)錨桿、錨索規格、角度,深度及錨固劑使用量嚴格按作業規程規定進行支護。

(5)安裝錨桿、錨索、聯網工藝嚴格按作業規程要求執行。

(6)在巷道頂部每隔50m打設頂板離層儀并每周觀測一次,發現離層現象采取加強支護措施。

(7)作業過程中全程進行安全監督、監管、巡查。

(8)采用物探、鉆探、化探等手段探明地質構造和賦存狀態。

(9)每班支護完成后及時進行錨桿、錨索預緊力、抗拔力測試,測試值必須符合規定,達到標準要求

(10)作業過程中全程進行安全監督、監管。

井巷維修:

(1)巷道返修施工時,必須清理浮矸危石雜物等,保證出口退路暢通。

(2)撤換支架必須編制施工措施,并由外向里進行,嚴禁人員進到里邊作業,撤支架前應先對工作地點附近的支架進行加固。

(3)維修巷道過程中有專人檢查頂幫支架情況,發現問題立即進行處理。

(4)返修施工措施必須詳細規定施工工藝、施工方法,明確規定施工材料、質量要求。

(5)巷道返修施工迎頭必須保證至少一個安全、暢通的出口。

(6)擴大和維修井巷連續撤換支架時,必須保證有在發生冒頂堵塞井巷時人員撤退的出口。

(7)獨頭巷道維修支架,必須由外向里逐架進行。

(8)維修傾斜巷道時,嚴禁上、下段同時作業。

4、提升運輸管理

加強設備的技術管理,定期檢查各環節設備,保持處于完好狀態,對鋼絲繩、提升鉤頭、保險繩和連接裝置等,每班都要認真檢查其完好情況,發現有嚴重斷裂、斷股、銹蝕,現象要立即更換。

完善斜井提升中的各種安全保護裝置。

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技術素質:對各崗位的職工應分期分批的進行技術培訓、學習,使他們了解所擔工種相關設備的結構、工作原理、性能技術特征與操作中的安全規定,以提高業務素質與操作水平,使他們持證上崗,嚴禁無證操作。

具體措施有:

(1)每班認真檢查1次沿線的鋼絲繩完好情況,每周進行一次斷絲、磨損測試,每年進行一次檢驗。(2)每班專人負責檢查主副壓繩輪,托繩輪,確保齊全完好。

(3)每班專人負責檢查防跑車裝置和跑車防護裝置,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跟車工必須在礦車后方跟車(離開礦車3米遠的地方)。

(5)每次掛車后必須檢查車輛連接部位、插銷閉鎖、保護繩等設施齊全完好。

(6)每班運行前專人負責對軌道、道岔、枕木等設施進行檢查維護。

(7)上山串車提升時,若確需在梭車后方串掛車輛時,應盡量減少掛車數量,低速運行。?

?(8)過彎道時,人員嚴禁在鋼絲內彎停留。

(9)嚴禁跨越正在運行的鋼絲繩,防止彈起傷人。

(10)嚴格執行"行人不行車,行車不行人"制度。

(11)隨時觀察車輛運行情況,出現異常情況及時發送信號停車,待故障排除后,方可開車運行。

(12)信號必須聲光兼備,準確可靠。能夠及時打點停車。

(13)無極繩運行期間嚴禁爬乘礦車。

五、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

為達到礦井安全生產目的,始終將重大安全風險管控在受控范圍內,及時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中,根據我礦實際,制定如下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及資金、人員、技術保障責任人,隨時排查和預防生產過程中可能導致的安全風險,認真填寫《礦領導帶班下井跟蹤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記錄表》,并向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辦公室匯報風險情況,按期召開會議制定防范措施,對發現的風險要在3日內進行整改,所有整改資金均來自安全費用提取。

1、粉塵管理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總工程師;

?資金、人員、技術保障責任人:總工程師、通風副礦長;

2、防治水管理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總工程師;

?資金、人員、技術保障責任人:總工程師、地測副總工程師;

3、采、掘頂板管理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生產副礦長;

?資金、人員、技術保障責任人:生產副礦長、總工程師;

4、提升運輸管理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生產副礦長;

?資金、人員、技術保障責任人:生產副礦長、機電副礦長。

六、工作內容

1、對存在的重大安全風險,落實整改措施、資金、時限和責任人及驗收人。

2、對重大安全風險建立臺帳。編制專門的安全措施,并明確安全工作程序。對專業性較強、危害度較大、整改較難的重大安全風險,聘請相關專家進行論證處理。

3、每月定期組織對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和管控效果進行檢查分析,針對日常管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調整完善管控措施,通過不斷持續完善、改進管控措施,實現對重大安全風險的動態管理,始終將安全風險控制在受控范圍內。

4、通過每月對重大安全風險的檢查分析,同時結合年度和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結果,及時部署下一月度的安全風險管控重點,明確責任人及責任分工,

5、每月月初由各部門根據重大安全風險管控需要在當月安全費用計劃投入項目中上報計劃投入項目,經審批后投入實施。

七、工作開展

1、礦長每月組織人員召開專題會議,對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和管控效果進行檢查分析,針對重大安全風險管控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應及時調整完善管控措施,布置下個月度安全風險管控工作的重點,明確責任分工。

2、分管負責人每旬組織人員召開專題會議,對分管范圍內月度安全風險管控重點(粉塵、水害、頂板、提升運輸)實施情況進行一次檢查分析,檢查管控措施落實情況,改進完善管控措施。

3、嚴格執行《煤礦領導帶班下井及安全監督檢查規定》,跟蹤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應現場組織人員進行整改,并認真填寫礦領導帶班下井跟蹤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記錄表》,現場不能立即整改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召開專題會議調整管控措施,明確責任人后限期完成整改。

八、相關要求

1、各相關責任人員必須認真落實好各自責任,分工明確,做好此項工作,確保取得成效。

2、嚴肅紀律、進行責任追究。凡工作不負責任,工作不細造成落實不到位的,要進行責任追究。

篇2:二級公司對三級單位管控體系:風險與內控管控

二級公司對三級單位管控體系:風險與內控管控

二級公司對三級單位風險與內控上的管控主要在風險管理體系、內控體系建設、風險評估、內控評價四個方面。

1.風險管理體系。三級全資公司在二級公司指導下自行建立本公司風險管理體系,由本公司決策機構審批后,報二級公司備案,三級控參股公司自行建立本公司風險管理體系,由本公司決策機構審批。

2.內控體系建設。三級全資公司在二級公司指導下自行建立本公司內控體系,由本公司決策機構審批后,報二級公司備案,三級控參股公司自行建立本公司內控體系,由本公司決策機構審批。

3.風險評估。三級全資公司自行編寫風險評估報告及風險管理策略或方案,經本公司決策機構審批,并報二級公司備案,三級控參股公司自行編寫風險評估報告及風險管理策略或方案,經本公司決策機構審批后實施。

4.內控評價。三級全資公司自行做好本單位內控評價工作,經本公司決策機構審批后執行,并報二級公司備案,三級控參股公司自行做好本單位內控評價工作,經本公司決策機構審批后執行。

篇3:安全風險管控工作制度

一、為進一步規范煤礦安全管理工作,全面體現預防為主的思想,明確安全風險的辨識范圍、方法、和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管控工作流程,實現對風險的超前預控,以預防事故的發生,根據《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評分辦法》,特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辦公室負責建立健全全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并嚴格監督落實。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包括:管理方針、風險預控管理、保障管理、員工不安全行為管理、生產系統安全要素管理、綜合管理、檢查審核與評審。安全風險預控責任體系應符合“PDCA”的運行模式。

注:PDCA分別表示:P-Plan(計劃);D-Do(實施);C-Check(檢查);A-Action(改進)。

三、風險預控管理流程

(一)危險源辨識。

1、年度危險源辨識

(1)每年底由礦長組織各分管負責人和相關業務科室、隊進行一次重點對瓦斯、水、火、粉塵、頂板及提升運輸系統,爆破、機電運輸等容易導致群死群傷事故的危險因素開展一次全面安全風險辨識;

(2)危險源辨識前由培訓中心組織全體職工對相關知識進行培訓;

(3)辨識范圍要覆蓋全礦所有生產及輔助系統作業場所、工序、流程;

(4)各相關業務科室要對本科室負責的所有工作任務建立清冊并逐一進行危險源辨識,并對危險源辨識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整理、歸檔;

①危險源辨識可采用安全檢查表法(SCL),也可由各相關業務科室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建議,并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確認后實施;

②危險源辨識時考慮正常、異常和緊急三種狀態及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時態;

③采掘系統、機電運輸系統、“一通三防”系統等應采用事故樹分析法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

(4)各相關業務科室要結合本年度的安全工作情況及下一年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風險對發生風險性質、危害、原因、易發地點、預兆、應采取的安全措施進行評估,并形成初評報告,并于當年10月15日完成分管領導與總工初步審查,上傳礦QQ工作群。

(3)年度安全風險辨識工作由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組織,所有礦領導、科隊長、技術員參加及相關隊職工代表參加。

3、專項危險源辨識

(1)專項危險源辨識前由專項危險源辨識組織人安排相關科室組織相關職工進行相關知識培訓;

(3)辨識范圍要覆蓋所有涉及到的生產及輔助系統作業場所、工序、流程;

(4)各相關業務科室要對本科室負責的所有工作任務建立清冊并逐一進行危險源辨識,并對危險源辨識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整理、歸檔;

①危險源辨識采用的方法和程序要與現場實際相符,具體由各相關業務科室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建議,并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確認后實施;

②危險源辨識時考慮正常、異常和緊急三種狀態及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時態;

③采掘系統、機電運輸系統、“一通三防”系統等應采用事故樹分析法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

(2)新采區、新工作面設計前,由總工程師組織有關業務科室重點對地質條件和重大災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1次專項辨識;

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重大災害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由分管負責人組織有關業務科室進行重點對作業環境、生產過程、重大災害因素和設施設備運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1次專項辨識;

啟封火區、排放瓦斯、綜采工作面初放、收尾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復產前,由分管負責人組織有關業務科室、隊重點對作業環境、工程技術、設備設施、現場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1次專項辨識;

發生死亡事故、涉險事故、出現重大事故隱患或所在省份發生重特大事故后,由礦長組織分管負責人和業務科室對安全風險辨識結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區進行1次針對性的專項辨識;

(二)風險評估

1、危險源辨識完成后相關負責人應及時組織職工對辨識出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估,并確保:

(1)各相關科室對職責范圍內所有辨識出的危險源要逐一進行風險評估,并對風險評估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整理、歸檔;

①風險評估應采用依據風險矩陣表或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MES)進行風險等級判定,各業務科室也可根據具體情況提出評估辦法建議,由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確認后實施;

②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辨識出的風險源分以下幾個等級:

評估結果分級

①藍色風險/5級風險:輕稍危險,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崗位人員應引起注意。

②深藍色風險/4級風險:輕度(一般)危險,可以接受(或可容許的)。班組、隊應引起關注。

③黃色風險/3級風險:中度(顯著)危險,需要控制整改。(業務科室、安全科)應引起關注。

④橙色風險/2級風險:高度危險(重大風險),必須制定措施進行控制管理。煤礦對重大及以上風險危害因素應重點控制管理。

⑤紅色風險/1級風險:不可容許的(巨大風險),極其危險,必須立即整改,不能繼續作業。

(2)在以下情況時執行持續風險評估,并保留評估的記錄:

①新改擴項目前;

②新設備、設施、工藝和技術應用前或有重大改變時;

③為特定項目(采煤工作面安裝、初次放頂、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過構造、過沖刷帶、過富水區、過空巷,排放瓦斯、井下電氣焊、大型設備安裝與檢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④執行重大風險任務前;

⑤執行特定檢查和實驗前;

⑥審核發現重大不符合項;

⑦調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風險。

年度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由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組織,所有礦領導、科隊長、技術員參加及相關隊職工代表參加。

專項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由相關組織人員組織,有關有礦領導、科隊長、技術員參加及相關隊職工代表參加。

(三)風險管理對象、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

1、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分析的基礎上,應提煉出相應的風險管理對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①風險管理對象的提煉應具體、明確,一般應按照人、機、環、管四種風險類型來確定;

②各業務科室組織對提煉出的風險管理對象制定相應的管理標準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③管理標準和措施的制定應遵從全面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全過程原則;

④管理標準和措施的制定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⑤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或分管領導應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對管理標準和措施進行修訂和完善。

(四)危險源監測

煤礦應采取措施對危險源進行監測,以確定其是否處于受控狀態。并確保:

1、危險源監測方法適宜,并在風險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確;

2、危險源監測設備靈敏、可靠;

3、危險源監測信息傳遞暢通、及時,相關信息能及時錄入管理系統。

(五)公告警示

1、由安全科負責在井口公示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2、由各相關科室負責在分管范圍內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區域的顯著位置地點公示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3、由各相關隊負責在各崗位公布各崗位存在的安全風險及防范措施。

(六)分級管控

1、分級管控

①藍色風險/5級風險:輕微危險由崗位人員自己注意。

②深藍色風險/4級風險:輕度(一般)危險由班組、隊應進行監管。

③黃色風險/3級風險:中度(顯著)危險由業務科室、隊進行監管,安全科登記關注。

④橙色風險/2級風險:高度危險(重大風險),由各分礦領導、安全科對重大及以上風險危害因素應重點控制管理。

⑤紅色風險/1級風險:不可容許的(巨大風險)必須立即停止作業進行整改。

2、各業業務科室應建立程序以確保風險管理標準、風險管理措施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貫徹與執行,以實現對風險的控制。并符合:

(1)對危險源及其風險的控制遵循消除、預防、減弱、隔離、聯鎖、警示的原則;

(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標準與措施制定及隱患消除、控制效果評價等環節符合PDCA的運行模式;

(3)制定年度生產作業計劃時應以上年度風險評估報告為依據,充分考慮本年度計劃實施時潛在風險;

(4)根據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結果和相關規定,編制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計劃、應急預案及其它專項安全技術措施;

(5)在進行重大以上風險任務時,應編制專門的安全措施,并明確安全工作程序。

3、及時完善相關標準、制度

(1)各相關業務科室要根據年度安全風險辨識會議形成的決定及時編制年度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建立可能引發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

(2)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要根據年度辨識評估結果確定下一年度安全生產工作重點,調度中心與技術科要根據辨識評估結果指導和完善下一年度生產計劃、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應急救援預案。

(3)新采區、新工作面設計前專項辨識評估完成后、各相關科室要及時補充完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并制定相應管控措施;根據辨識評估結果及時完善設計方案,科學合理選擇生產工藝、布置生產系統、對設備設備進行選型、確定勞動組織等。

(4)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重大災害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專項辨識識評估完成后,各相關科室要及時補充完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并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根據辨識評估結果重新編制或修訂完善作業規程、操作規程。

(5)啟封火區、排放瓦斯、綜采工作面初放、收尾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復產前專項辨識識評估完成后,各相關科室要及時補充完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并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并將辨識評估結果作為編制安全技術措施依據。

(6)發生死亡事故、涉險事故、出現重大事故隱患或所在省份發生重特大事故后的專項辨識完成后、各相關科室要及時補充完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并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并根據辨識結果修訂完善設計方案、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技術文件。

(七)風險管控

1、管控措施

(1)每年由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領導組組織制定安全風險預控管理實施方案,確保人員、技術、資金有保障。

(2)采取設計、替代、轉移、隔離等技術、工程手段,制定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并符合相關規定

(3)對劃定的重大安全風險區,由風險管控領導組根據具體情況劃定作業上限人數。

2、監督檢查

(1)定期檢查

①礦長每月組織對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和管控效果進行一次檢查分析,針對管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調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結合年度和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結果,布置月度安全風險管控重點,明確責任分工。

②分管負責人每旬組織對月度安全風險管控重點實施情況進行一次檢查分析,檢查管控措施落實情況,完善改進管控措施。

2、現場檢查

(1)所有帶班礦領導要嚴格執行《煤礦領導帶班下井及安全監督檢查規定》與礦領導下井帶班制度,跟蹤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并填報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表。

(2)各級安全管理人員要對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責令立即或限期整改。

(3)場安全員、瓦斯員要對當班所管區域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責令立即或限期整改

(八)保障措施

1、信息與溝通

煤礦應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確保員工與相關方能夠及時獲取風險預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溝通、告知,煤礦應確保:

(1)各級要保證職工參與風險預控管理方針和程序的制定、評審;

(2)各級要保證職工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及管理標準、管理措施的制定;

(3)班組長要明確現場或當班急救人員,并確保不職工了解誰是現場或當班急救人員;

(4)班組長必須組織當班職工進行班前、作業前風險評估,作業中存在不符情況,應及時匯報,并組織班后或作業后評估,并留有記錄。

(5)各級應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對安全風險記錄、跟蹤、統計、分析等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

2、教育培訓

(1)所有入井人員安全培訓內容包括年度和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結果及本崗位相關的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

(2)培訓中心每半年至少組織參與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工作的人員學習1次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技術,第二次必須于10月份前完成。

3、資金保障

煤礦應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資金管理與控制程序,為實施和改進安全風險預控管理體系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并符合:

(1)礦長對安全投入資金進行統一決策、管理、支配;

(2)財務科對安全專項資金的提取、使用應遵循“統籌安排、突出重點、注重實效、規范使用”的原則,確保??顚S?

(3)后勤副礦長負責對安全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確保投入的安全資金有效使用。

4、安全文化保障

(1)煤礦應加強安全文化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動。

(2)培訓中心要認真組織各科隊推行一崗雙述安全工作法。

5、員工不安全行為管理

(1)員工準入管理

勞資科應建立并保持員工準入管理標準,員工準入管理標準應,明確崗位設置要求和崗位需求計劃和準入條件(包括員工身體條件、專業技能、文化水平等)。

(2)員工不安全行為分類

安全科要認真制定三違處罰管理辦法,對煤礦可能出現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分類,并嚴格監督實施。

(3)員工培訓教育

培訓中心要建立健全職工培訓檔案,認真制定年度培訓方案,并嚴格進行落實。

6、制度保障

(1)各相關科室要認真組織制定與全風險預控管理相關的目標、責任、獎懲、舉報、投入保障、風險控制、員工行為、文化建設、安全會議、教育培訓、技術審批、安全監測、人員操作、設備使用、應急救援、監督檢查、考核評審、災害預防、人員入井、跟班帶班、班組建設、衛生健康、環境保護等管理制度,并確保:

①各相關科室負責相關制度的制定、修訂。

②各項規章制度制定、修訂完成后相關科室要及時與培訓中心聯系對全體職工進行培訓。

③培訓中心要加強對各項制度的培訓監督。

④質量標準化辦公室負對相關制度的制定、修訂、培訓的監督檢查進行考核。

2、煤礦應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識別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和相關要求,并確保:

煤礦相關活動遵守適時的法律、法規、標準和相關要求;

(2)每年至少評價一次本單位對在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和相關要求的遵守情況,并形成評價報告;

(3)及時更新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相關要求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傳達給員工和其他有關的相關方;

(4)資料齊全完善,有目錄清單。

(三)辦公室應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規范體系文件、記錄的管理,保證在體系運行的各個場所、崗位都能得到相關有效的文件、記錄,并確保:

(1)文件收發、傳達、歸檔;

(2)文件收發、歸檔應有記錄,并形成目錄清單;

(3)作廢文件有標識,銷毀文件有記錄,無在用的無效、失效文件;

(4)與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相關的各種記錄應字跡清楚、標識明確,并可追溯相關的活動;

(5)記錄保存和管理應便于查閱,避免損壞、變質或遺失,并明確記錄保存期限。

7、技術保障

技術科應建立并保持安全技術管理與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險源。并符合:

(1)應優先采用國際、國內先進安全技術標準、方法、工藝、設備、設施;

(2)及時根據生產作業過程中的實際制定或安排相關科隊專項安全技術方案。

8、各業務科室要加強對各生產要素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