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倉庫物資管理制度范本
一、加強倉庫管理,做好物資的收發和保管工作。如實登記倉庫實物賬,經常清查、盤點庫存物資,做到賬、物相符。
二、倉庫管理人員必須根據儲存物資的特點,做好“五無”—無霉爛變質、無損壞和丟失、無隱患、無雜物積塵、無老鼠;做好“六防”——防潮、防壓、防腐、防火、防盜。
三、保證物資管理的安全,嚴防貪污,嚴防壞人破壞,嚴防一切事故發生,嚴禁無關人員進入倉庫,不準在倉庫內吸煙、用電等。切實做好防火、防盜等工作,定期檢查消防等器材和設備,保障倉庫和物資財產的安全。
四、物資進倉須有嚴格驗收手續,對物資的數量、規格、質量、名稱等做到準確無誤,同時做好進倉的登記手續。
五、物資出庫發放必須嚴格執行防汛物資調撥令,并且手續完備、齊全,否則倉庫管理人員有權拒絕撥付。
六、開展技術革新,不斷改善倉庫的物資管理工作,做到科學管理倉庫,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防汛抗洪搶險之需。
篇2:企業雨季防汛防洪隱患排查制度
汛期即將來臨,為切實做好本礦企業的防汛工作,防范暴雨洪水引發煤礦事故,確保安全度汛,現就制定防汛防洪制度如下:
(一)進一步健全防洪抗災制度,全面落實責任制
我礦要按照上級領導部門統一部署,全面做好防汛工作,要進一步健全防范暴雨引發事故災難的組織機構和機制,成立以企業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雨季“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電)領導小組,加強對防汛工作的領導,編制雨季“三防”工作措施,明確“三防”工作的重點、難點、責任人和防控措施,及時召開會議,研究、檢查防汛工作落實情況。
(二)制定汛期礦井防治水措施,加大巡視檢查力度
制定完善礦井水患防治措施,堅持“先探后掘,有掘必探”的原則,明確專人負責對井上、下水文變化情況跟蹤調查分析,督促檢查探放水措施的落實情況。要及時掌握本礦及相鄰礦井的開采情況,特別是對鄰近關閉煤礦的采空區及積水情況進行詳細摸查,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和治理措施,及時排除隱患,堅決防止透水事故的發生。
(三)加強防汛物資和防洪設施管理,做好應急搶險準備工作
定期對井上下供電設備、礦井排水設備、防雷電裝置進行維護檢修,加強對矸石山、煤倉排水設施的檢查、維修,確保礦井供電和排水設備、設施完好。要及時疏通防洪溝渠,修筑防洪堤壩,河溝沿岸及地勢低洼地區不得存煤,更不能建辦公和職工宿舍等建筑。每次降大到暴雨前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和巖溶塌陷等情況,山區及易發生泥石流地區,雨天要密切監測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防止發生傷亡事故。要備足防汛物資,一旦災害事故發生,確保物資和人員能及時調動和到位。
(四)建立重大水害隱患及時撤人制度
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發淹井等事故災害緊急情況下及時撤出井下人員的制度。發現暴雨洪水災害嚴重、可能引發淹井時,必須立即撤人停產,在確認隱患已徹底消除后方可恢復生產。未制定防范暴雨洪水引發事故災難治理計劃和防范措施,雨季不得進行井下生產作業。
(五)加強汛期安全調度和值班工作
煤礦各科室、各部門要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應有2名主要領導帶班,保證通訊、調度系統暢通,及時掌握本地區、本單位煤礦企業的防汛情況。出現重大險情要及時采取措施,并按有關要求立即上報。
篇3:A尾礦庫排洪設施防汛措施安全管理制度
一、排洪設施
1、尾礦庫必須設置排洪設施,并滿足防洪要求。
2、尾礦庫的排洪方式,應根據地形、地質條件、洪水量、調洪能力、回水方式、操作條件與使用年限等因素,經過技術比較確定。通常宜采用排水井(斜槽)?排水管(隧洞)排洪系統。有條件時也可采用溢洪道或截洪溝等排洪設施。企業遵循設計文件要求,施工建設設計文件確定的排洪設施。
3、其他的排洪設施如壩肩截水溝;壩體外坡面的壩面排水溝;匯水面積大時應設山坡截水溝。
4、排洪設施應經常進行檢查、維修和疏浚,確保排洪設施暢通。
5、尾礦庫排水構筑物停用后,必須嚴格按設計要求及時封堵,并確保施工質量。嚴禁在排水井井筒頂部封堵。
二、防汛措施
1、汛前應成立防汛搶險指揮部,統一指揮汛期的防汛工作。
2、汛期應設置專人24小時值班,每班不少于2人,注意庫區、壩體、庫區水位及溢洪道泄洪情況。
3、值班人員應配置有線和無線電話。
4、庫區須設置強光照明。照明燈光應覆蓋庫區道路、壩體、排洪設施、匯水區及泄水口。
5、汛期應配備應急搶險物資,存放于便于應急使用的地點。
6、汛期前應對排洪設施進行檢查、維修和疏浚,確保排洪設施暢通。
7、汛期前根據確定的排洪底坎高程,將排洪底坎以上1.5倍調洪高度內的擋板全部打開,清除排洪口前水面漂浮物;
8、排出庫內蓄水或大幅度降低庫內水位時,應注意控制流量,非緊急情況不宜驟降。
9、非緊急情況,未經技術論證,不得用常規子壩擋水。
10、洪水過后應對壩體和排洪構筑物進行全面認真的檢查與清理,發現問題及時修復,同時,采取措施降低庫水位,防止連續降雨后發生垮壩事故。
11、連續降雨后,采取相關措施(降低庫水位、維護壩面、疏通排水溝等),防止發生垮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