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煤礦探放水設計安全措施
第一節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一、地層
礦區內出露地層有第四系(q)、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ldy)、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h)、下窯組(p2*)、龍潭組(p2l)、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1m)、棲霞組(p1q)。現將井田地層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巖性主要為黃色亞粘土、亞砂土夾硅質灰巖、灰巖及泥巖碎塊,主要分布于井田北西、南東邊緣的緩坡部位。厚0.00~10.00m。
2、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1dy)
按巖性組合特征分為三段。本組地層總厚度>;150m。
①大冶組第三段(t1dy3):灰色中厚層狀灰巖。
②大冶組第二段(t1dy2):粉紅色薄~中層狀泥灰巖。
③大冶組第一段(t1dyl):黃綠色、綠色薄層狀鈣質頁巖。
3、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h)
按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上、下兩段。
①長興組上段(p2ch2):白色~灰白色厚層狀白云巖,粗粒結晶結構,風化后表面粗糙。厚44.0m。
②長興組下段(p2chl):上部為淺灰~灰色中厚層~厚層狀含硅質結核灰巖,結核呈不規則的團塊狀,分布不均勻,微粒結構;下部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巖類薄層狀硅質灰巖條帶,微粒結構,風化后表面呈褐紅色,底部為灰巖與條帶狀硅質灰巖互層,且水平層理發育。厚138.03m。
4、二疊系上統下窯組(p2*)
按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上、下兩段。
1下窯組上段(p2*2):黑灰色~黑色薄層狀白云質、灰質泥巖,泥晶結構,節理較發育,含菊石化石,頂部為炭質頁巖,底部夾2~4層薄層狀灰巖。厚14.76m。
②下窯組下段(p2*1):上部為灰白色白云巖,微粒結構,厚1.30~3.60m,中部為淺灰色~灰色厚層狀含硅質結核灰巖,硅質結核呈不規則團塊狀;下部為灰~灰黑色生物碎屑泥巖夾1~2層含生物碎屑灰質白云巖。厚40.65m。
5、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1)
上部為炭質泥巖,厚0.05~0.20m,其下為煤層,厚0.55~1.51m,煤層之下為含黃鐵礦炭質泥巖,厚0.10~0.20m,再下部為含黃鐵礦高嶺石粘土巖。厚1.3~4.8m。
6、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1m)
灰白色、淺灰色厚層狀灰巖,含生物碎屑,生物結構,縫合線構造,頂部含有星點狀黃鐵礦。厚度>;180m。
7、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
上部為深灰色厚層狀瘤狀灰巖,瘤狀體為有機質鈣質,泥質組成,局部夾薄層狀炭質灰巖,中部為黑色厚層狀灰巖,含少量燧石結核,下部黑色有機質瘤狀灰巖與炭質頁巖構成互層。厚度>;97m。
詳見圖2-1-2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
圖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
二、構造
(一)區域地質概況
礦區位于咸豐向斜北西翼、咸豐壓扭性斷裂破碎帶的北西側,井田內為一殘留的次一級向斜構造,向斜南東翼地層被咸豐斷裂帶所破壞和改造,靠近軸部尚保留一部分地層,向斜北西翼地層為礦區主要賦礦(煤)地層,呈帶狀北東向分布,地層傾向南東,但由南向北有所變化,地層走向由南東漸轉向北東,南部地層產狀傾向140°~150°,傾角20°;中部地層產狀傾向100°,傾角27°;北部地層產狀傾向34°~70°,傾角10°~20°。區內i號勘探線及其附近處于構造小隆起帶,巖層及煤層傾角變大,一般在40°左右。由于礦區位于咸豐壓扭性斷裂破碎帶北西邊緣,斷裂構造發育,礦區周圍及其內部主要斷裂構造共計五條,現分述如下:
①f1斷層:分布在礦區東緣,南起劉家巖,北至大河寨一帶,走向北東30°,斷距較大,致使二疊系上統及三疊系下統地層與泥盆系上統及志留系上統等老地層直接接觸,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為65°,為一壓扭性斷層。
②f2斷層:分布在礦區北端李家田一帶,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不明,亦為壓扭性斷層。
③f3斷層:分布在礦區西部老鴉坑一帶,走向北東10°,性質不明,此斷層位于煤層露頭線之外,因此對礦區無影響。
④f4斷層:分布于三號鉆孔附近,向南與f1以銳角相交,斷層面傾向南西,傾角為80°左右,向北尖滅,長度約為1000m,此斷層在一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29m,在0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43m。
⑤f5斷層:分布在二號與三號鉆孔之間,即大坑一帶,向南推斷(因浮土掩蓋)亦以銳角交于f1之上,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為70°左右,向北尖滅,長度為1200m,此斷層在i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15.1m,在o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距38m左右,致使zk20鉆孔之煤層底板提高40m左右。
綜上所述,井田內褶皺形態簡單,斷層f1、f2、f3構成了井田自然邊界,斷層f1對煤層起了一定的破壞作用,但分布在井田的東緣且長度有限,對上山煤層無影響,f1斷層使東側煤層底板提高40m左右(zk20煤層底板比zk2提高36.15m),為本區增加了部分上山煤,所以區內斷裂構造對煤層的破壞作用不大。
綜上所述,礦區構造復雜程度應屬中等。
水文地質
1、含水層
(1)上二疊統長興組上段(p2ch2),地表巖溶洼地,巖溶裂隙、落水洞均很發育,地下巖溶裂隙、溶洞發育,巖溶率為0.63~16.89%,含弱巖溶裂隙潛水,水量甚小(小于1公升/秒)。
(2)上疊統下窯組下段(p2*1)為含結核灰巖,地下巖溶裂隙溶洞很發育,巖溶率為1.52~30.39%,含巖溶裂隙溶洞水,地表露頭甚少,為侵蝕基準面以上礦坑充水之主要含水層,補給源為匯水區大氣降水之滲水,涌水量0.08~3.85公升/秒。
(3)下二疊統茅口~棲霞灰巖組,為礦層底板以下之重要含水層,含豐富的巖溶溶洞水,涌水量9.49~568.97公升/秒。
2、隔水層
主要隔水層有下窯組上段(p2*2)含硅質、灰質薄層狀泥巖,在無斷裂影響情況下,普遍起隔水作用,次為下窯組下段含生物碎屑泥灰巖,厚3-9米與煤層直接接觸;礦層為層狀連續分布,為塊狀粉狀煤不含水,底板為高嶺石粘土巖,無斷裂影響情況下尚能隔水。
3、礦床充水因素分析
礦山范圍內無大的地表水體,礦井充水因素主要有五個,一是地表水、二是大氣降水、三是含水層、四是老窯積水、五是井下突水。
地表水:礦區內有的季節性小溪溝,雨季時溪溝水將通過采動裂隙滲入礦井,成為地下水的補給源,同時是礦井水的間接補給源。
大氣降水:大氣降水是礦井主要的充水來源,它通過采空塌陷裂隙滲透進入礦井,據該礦多年觀測,洪水季節礦井明顯增大,在正常涌水量的4倍左右。
含水層:前已述及,礦區內含水層主要為茅口石灰巖和長興石灰巖,地下水類型為巖溶裂隙水,石灰巖含水性強,因此巖溶含水層水是礦井重要充水因素之一。
老窯積水:老窯及采空區水是礦井生產中的主要充水因素,因此,礦井在開采期間,應加強探放水措施,堅持“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防止老窯穿水事故的發生。
采用湖北省第二地質大隊針對礦井涌水量的說明,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58.0m3/h,最大涌水量為645.0m3/h。。
第二節探放水設計及安全措施
根據“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制定本安全技術措施。
一、探放水原則及出水預兆
1、探放水原則
“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是防治水害的基本原則。凡是新開拓的區域和受水害威脅的地區,都必須堅持這一原則。遇到下列情況都必須探水掘進。
⑴礦井新開拓區域或新布置的巷道。
⑵接近含、導水斷層、溶洞和導水陷落柱時。
⑶打開隔離煤柱放水時。
⑷接近可能與河流、湖泊、水庫、蓄水池、水井等連通的斷裂構造帶時。
⑸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鉆孔時。
⑹接近有水的灌漿區時。
⑺受底板強承壓含水層威脅的采煤工作面。
⑻接近其它可能出水(突水)地點時。
2、工作面出水預兆
煤壁掛汗:溫度下降,空氣變冷,霧氣產生;煤層發潮、暗沉沉有害氣體增高,呼吸困難,頭痛;頂、地壓加大,底板鼓起并有滲水、淋水;出現壓力水流并有“嘶、嘶”水叫聲;巷道掛紅,有異味等出水預兆情況,必須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撤出人員等候處理。
二、探水鉆孔設計
1、因三采區+680運輸平巷、水泵房(水倉)及軌道下山均布置在巖層中,故主要預防頂板巖溶裂隙水,因而布置三組鉆孔,每組鉆孔2個,共計6個鉆孔。(詳見鉆孔布置圖)
2、每個鉆孔的套管長度不小于10m。
3、預計前方有帶水壓的含水層時,探水孔必須安設套管。孔口套管必須用封孔劑固孔,而且必須進行耐壓試驗,耐壓試驗不小于4mpa,穩定時間不小于30分鐘。
4、對水壓高于1mpa且水量較大的積水或強含水層進行探放水時,孔口應安設防噴逆止閥。
5、探得水壓高于2mpa、水量大于60m3/h,需長期保留時,孔口應使用雙水門,下門備用。
三、鉆機安裝規定:
1、加強鉆場附近的巷道支護,并在工作面迎頭打好堅固立柱和擋板。
2、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溝,探水鉆孔位于巷道低洼處時,必須配備與探放水相適應的排水設備。
3、在打鉆地點或附近安設專用電話。
4、測量和探放水人員必須親臨現場,依據設計,確定主要探水孔的位置、方位、角度以及鉆孔數目。
四、探放水施工中的技術要求
(一)探水技術要求
1、鉆進時應準確判別煤、巖層厚度并記錄換層深度。
2、鉆進時,發現煤巖松軟、片幫、來壓或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頂鉆等現象時,必須立即停鉆,記錄其孔深并同時將鉆桿固定。要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3、鉆進中發現有害氣體噴出時,應立即停止鉆進、切斷電源,將人員撤到有新鮮風流的地點。立即報告礦調度室,采取措施。
4、鉆孔內水壓過大或噴高壓水時,應采用反壓和防噴裝置的方法鉆進,應有防止孔口管和煤(巖)壁突然鼓出的措施:
5、背緊工作面,在攔板外面加設頂柱或木垛,必要時還應在頂、底板堅固地點砌筑防水墻,之后方可放水。
6、對于水壓大于2mpa,中間要穿過煤層的探斷層水鉆孔,在打穿斷層或含水層前,還應下第二層孔口管并超過煤層1m以上。
7、在探水孔施工中,見到含水層、斷層、陷落柱和積水區之前,應停止鉆進,安好水門后再繼續鉆進。
8、遇高壓水頂鉆桿時,可用立軸卡瓦和逆止閥交替控制鉆桿,使其慢慢地頂出孔口,操作時禁止人員直對鉆桿站立。
9、應做到交接班時不停鉆。
10、探放斷層水的探水孔終孔后,孔內有水應進行放水試驗。孔內無水時應選擇一個孔進行壓水試驗,檢驗斷層隔水性能;壓力一般應略大于斷層所承受的靜水壓力。
11、探放水鉆孔,完成探測任務后必須全孔注漿封閉,并做好封孔記錄。
(二)放水的技術要求
1、鉆孔探到水后,要觀測水壓、水質、水量和估計積水量或補給量。根據礦井排水能力及水倉容量,決定是注漿堵水還是放水。控制放水孔的流量或調整排水能力,并清理水倉、水溝等。
2、煤層頂板有含水層和水體存在時,應當觀測“三帶”發育高度。當導水裂隙帶范圍內的含水層或老空積水影響安全開采時,必須超前探放水并建立疏排水系統。
3、加強放水地點的通風,增加有害氣體的觀測次數。
4、必須監視放水全過程,放水結束后,應立即核算放水量與預計積水量的誤差,查明原因。
四、探放水安全技術措施
1、探水前的安全準備工作
(1)、探水前對排水設備進行徹底檢查,探水過程中要有專人維護、保證正常排水。
(2)、探水前對水溝、沉淀池進行徹底清理,保持水流暢通。
(3)、要有專人對鉆場附近的頂板進行檢查維護,避免發生冒頂事故。
(4)、探水鉆場后方必須有安全躲避峒室。
(5)、保證鉆場的正常通風,并制定專項檢查措施。
(6)、鉆場附近要安裝電話,并保持通訊暢通。
(7)、明確水害避災路線,并認真貫徹至施工人員。
2、鉆機運輸、安裝的安全措施
(1)、運輸、安裝鉆機人員,要互相配合好,防止鉆機反倒傷人和擠傷手腳事故發生。
(2)、鉆場在穩鉆前,應清凈浮煤。鉆場巷道支護要符合質量要求,禁止有空幫、空頂現象。鉆機要穩牢、穩平,底座墊上底木梁,鉆機穩固在底木梁上,四角要大好四根立柱,并用鐵絲聯在一起。將鉆機穩定牢固后,方準開鉆。
(3)鉆具應統一放在鉆場內,禁止在巷道內亂放。
3、鉆機操作的安全措施。
(1)、鉆工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學習作業規程并持證上崗。
(2)、鉆孔必須嚴格按設計的方位、角度、深度施工,嚴禁私自變更鉆孔參數。
(3)、鉆孔施工期間,必須有專職瓦斯檢查員隨時檢查鉆孔、鉆場瓦斯,若瓦斯達到1%,應立即通知停鉆撤人。
(4)、操作鉆機人員,要由班組長或有經驗的工人擔任,另一人跟前監護。鉆機操作按扭,應設在距司機工作處不超過0.5m的地方,確保能及時停送電。
(5)每班開鉆前,鉆機要先試正、反轉。鉆機開始運轉后,任何人不準觸摸鉆桿及機器旋轉部位,防止鉆機絞人。
(6)、操作鉆機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鉆進中,掌握好鉆進速度,壓力要適當,注意孔內水循環,禁止干鉆,避免損壞鉆機和發生卡鉆事故。
(7)打鉆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現場交接班制度,現場交清孔內情況和鉆機運轉情況。
(8)、鉆孔透水后,要詳細觀測和記錄水情變化。起鉆時,工作人員禁止站在鉆桿的正后方向。鉆桿全部起出后,立即關閉閥門,并向調度室匯報透水情況。
(9)打鉆出水后,若水量較大,威脅到巷道內人員安全時,要通知巷道內所有人員和受威脅的其他人員,一并撤出,并迅速向調度室匯報。
篇2:坪上煤礦探放水設計安全措施
第一節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一、地層
礦區內出露地層有第四系(q)、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ldy)、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h)、下窯組(p2*)、龍潭組(p2l)、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1m)、棲霞組(p1q)。現將井田地層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巖性主要為黃色亞粘土、亞砂土夾硅質灰巖、灰巖及泥巖碎塊,主要分布于井田北西、南東邊緣的緩坡部位。厚0.00~10.00m。
2、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1dy)
按巖性組合特征分為三段。本組地層總厚度>;150m。
①大冶組第三段(t1dy3):灰色中厚層狀灰巖。
②大冶組第二段(t1dy2):粉紅色薄~中層狀泥灰巖。
③大冶組第一段(t1dyl):黃綠色、綠色薄層狀鈣質頁巖。
3、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h)
按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上、下兩段。
①長興組上段(p2ch2):白色~灰白色厚層狀白云巖,粗粒結晶結構,風化后表面粗糙。厚44.0m。
②長興組下段(p2chl):上部為淺灰~灰色中厚層~厚層狀含硅質結核灰巖,結核呈不規則的團塊狀,分布不均勻,微粒結構;下部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巖類薄層狀硅質灰巖條帶,微粒結構,風化后表面呈褐紅色,底部為灰巖與條帶狀硅質灰巖互層,且水平層理發育。厚138.03m。
4、二疊系上統下窯組(p2*)
按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上、下兩段。
1下窯組上段(p2*2):黑灰色~黑色薄層狀白云質、灰質泥巖,泥晶結構,節理較發育,含菊石化石,頂部為炭質頁巖,底部夾2~4層薄層狀灰巖。厚14.76m。
②下窯組下段(p2*1):上部為灰白色白云巖,微粒結構,厚1.30~3.60m,中部為淺灰色~灰色厚層狀含硅質結核灰巖,硅質結核呈不規則團塊狀;下部為灰~灰黑色生物碎屑泥巖夾1~2層含生物碎屑灰質白云巖。厚40.65m。
5、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1)
上部為炭質泥巖,厚0.05~0.20m,其下為煤層,厚0.55~1.51m,煤層之下為含黃鐵礦炭質泥巖,厚0.10~0.20m,再下部為含黃鐵礦高嶺石粘土巖。厚1.3~4.8m。
6、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1m)
灰白色、淺灰色厚層狀灰巖,含生物碎屑,生物結構,縫合線構造,頂部含有星點狀黃鐵礦。厚度>;180m。
7、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
上部為深灰色厚層狀瘤狀灰巖,瘤狀體為有機質鈣質,泥質組成,局部夾薄層狀炭質灰巖,中部為黑色厚層狀灰巖,含少量燧石結核,下部黑色有機質瘤狀灰巖與炭質頁巖構成互層。厚度>;97m。
詳見圖2-1-2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
圖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
二、構造
(一)區域地質概況
礦區位于咸豐向斜北西翼、咸豐壓扭性斷裂破碎帶的北西側,井田內為一殘留的次一級向斜構造,向斜南東翼地層被咸豐斷裂帶所破壞和改造,靠近軸部尚保留一部分地層,向斜北西翼地層為礦區主要賦礦(煤)地層,呈帶狀北東向分布,地層傾向南東,但由南向北有所變化,地層走向由南東漸轉向北東,南部地層產狀傾向140°~150°,傾角20°;中部地層產狀傾向100°,傾角27°;北部地層產狀傾向34°~70°,傾角10°~20°。區內i號勘探線及其附近處于構造小隆起帶,巖層及煤層傾角變大,一般在40°左右。由于礦區位于咸豐壓扭性斷裂破碎帶北西邊緣,斷裂構造發育,礦區周圍及其內部主要斷裂構造共計五條,現分述如下:
①f1斷層:分布在礦區東緣,南起劉家巖,北至大河寨一帶,走向北東30°,斷距較大,致使二疊系上統及三疊系下統地層與泥盆系上統及志留系上統等老地層直接接觸,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為65°,為一壓扭性斷層。
②f2斷層:分布在礦區北端李家田一帶,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不明,亦為壓扭性斷層。
③f3斷層:分布在礦區西部老鴉坑一帶,走向北東10°,性質不明,此斷層位于煤層露頭線之外,因此對礦區無影響。
④f4斷層:分布于三號鉆孔附近,向南與f1以銳角相交,斷層面傾向南西,傾角為80°左右,向北尖滅,長度約為1000m,此斷層在一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29m,在0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43m。
⑤f5斷層:分布在二號與三號鉆孔之間,即大坑一帶,向南推斷(因浮土掩蓋)亦以銳角交于f1之上,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為70°左右,向北尖滅,長度為1200m,此斷層在i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15.1m,在o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距38m左右,致使zk20鉆孔之煤層底板提高40m左右。
綜上所述,井田內褶皺形態簡單,斷層f1、f2、f3構成了井田自然邊界,斷層f1對煤層起了一定的破壞作用,但分布在井田的東緣且長度有限,對上山煤層無影響,f1斷層使東側煤層底板提高40m左右(zk20煤層底板比zk2提高36.15m),為本區增加了部分上山煤,所以區內斷裂構造對煤層的破壞作用不大。
綜上所述,礦區構造復雜程度應屬中等。
水文地質
1、含水層
(1)上二疊統長興組上段(p2ch2),地表巖溶洼地,巖溶裂隙、落水洞均很發育,地下巖溶裂隙、溶洞發育,巖溶率為0.63~16.89%,含弱巖溶裂隙潛水,水量甚小(小于1公升/秒)。
(2)上疊統下窯組下段(p2*1)為含結核灰巖,地下巖溶裂隙溶洞很發育,巖溶率為1.52~30.39%,含巖溶裂隙溶洞水,地表露頭甚少,為侵蝕基準面以上礦坑充水之主要含水層,補給源為匯水區大氣降水之滲水,涌水量0.08~3.85公升/秒。
(3)下二疊統茅口~棲霞灰巖組,為礦層底板以下之重要含水層,含豐富的巖溶溶洞水,涌水量9.49~568.97公升/秒。
2、隔水層
主要隔水層有下窯組上段(p2*2)含硅質、灰質薄層狀泥巖,在無斷裂影響情況下,普遍起隔水作用,次為下窯組下段含生物碎屑泥灰巖,厚3-9米與煤層直接接觸;礦層為層狀連續分布,為塊狀粉狀煤不含水,底板為高嶺石粘土巖,無斷裂影響情況下尚能隔水。
3、礦床充水因素分析
礦山范圍內無大的地表水體,礦井充水因素主要有五個,一是地表水、二是大氣降水、三是含水層、四是老窯積水、五是井下突水。
地表水:礦區內有的季節性小溪溝,雨季時溪溝水將通過采動裂隙滲入礦井,成為地下水的補給源,同時是礦井水的間接補給源。
大氣降水:大氣降水是礦井主要的充水來源,它通過采空塌陷裂隙滲透進入礦井,據該礦多年觀測,洪水季節礦井明顯增大,在正常涌水量的4倍左右。
含水層:前已述及,礦區內含水層主要為茅口石灰巖和長興石灰巖,地下水類型為巖溶裂隙水,石灰巖含水性強,因此巖溶含水層水是礦井重要充水因素之一。
老窯積水:老窯及采空區水是礦井生產中的主要充水因素,因此,礦井在開采期間,應加強探放水措施,堅持“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防止老窯穿水事故的發生。
采用湖北省第二地質大隊針對礦井涌水量的說明,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58.0m3/h,最大涌水量為645.0m3/h。。
第二節探放水設計及安全措施
根據“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制定本安全技術措施。
一、探放水原則及出水預兆
1、探放水原則
“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是防治水害的基本原則。凡是新開拓的區域和受水害威脅的地區,都必須堅持這一原則。遇到下列情況都必須探水掘進。
⑴礦井新開拓區域或新布置的巷道。
⑵接近含、導水斷層、溶洞和導水陷落柱時。
⑶打開隔離煤柱放水時。
⑷接近可能與河流、湖泊、水庫、蓄水池、水井等連通的斷裂構造帶時。
⑸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鉆孔時。
⑹接近有水的灌漿區時。
⑺受底板強承壓含水層威脅的采煤工作面。
⑻接近其它可能出水(突水)地點時。
2、工作面出水預兆
煤壁掛汗:溫度下降,空氣變冷,霧氣產生;煤層發潮、暗沉沉有害氣體增高,呼吸困難,頭痛;頂、地壓加大,底板鼓起并有滲水、淋水;出現壓力水流并有“嘶、嘶”水叫聲;巷道掛紅,有異味等出水預兆情況,必須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撤出人員等候處理。
二、探水鉆孔設計
1、因三采區+680運輸平巷、水泵房(水倉)及軌道下山均布置在巖層中,故主要預防頂板巖溶裂隙水,因而布置三組鉆孔,每組鉆孔2個,共計6個鉆孔。(詳見鉆孔布置圖)
2、每個鉆孔的套管長度不小于10m。
3、預計前方有帶水壓的含水層時,探水孔必須安設套管。孔口套管必須用封孔劑固孔,而且必須進行耐壓試驗,耐壓試驗不小于4mpa,穩定時間不小于30分鐘。
4、對水壓高于1mpa且水量較大的積水或強含水層進行探放水時,孔口應安設防噴逆止閥。
5、探得水壓高于2mpa、水量大于60m3/h,需長期保留時,孔口應使用雙水門,下門備用。
三、鉆機安裝規定:
1、加強鉆場附近的巷道支護,并在工作面迎頭打好堅固立柱和擋板。
2、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溝,探水鉆孔位于巷道低洼處時,必須配備與探放水相適應的排水設備。
3、在打鉆地點或附近安設專用電話。
4、測量和探放水人員必須親臨現場,依據設計,確定主要探水孔的位置、方位、角度以及鉆孔數目。
四、探放水施工中的技術要求
(一)探水技術要求
1、鉆進時應準確判別煤、巖層厚度并記錄換層深度。
2、鉆進時,發現煤巖松軟、片幫、來壓或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頂鉆等現象時,必須立即停鉆,記錄其孔深并同時將鉆桿固定。要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3、鉆進中發現有害氣體噴出時,應立即停止鉆進、切斷電源,將人員撤到有新鮮風流的地點。立即報告礦調度室,采取措施。
4、鉆孔內水壓過大或噴高壓水時,應采用反壓和防噴裝置的方法鉆進,應有防止孔口管和煤(巖)壁突然鼓出的措施:
5、背緊工作面,在攔板外面加設頂柱或木垛,必要時還應在頂、底板堅固地點砌筑防水墻,之后方可放水。
6、對于水壓大于2mpa,中間要穿過煤層的探斷層水鉆孔,在打穿斷層或含水層前,還應下第二層孔口管并超過煤層1m以上。
7、在探水孔施工中,見到含水層、斷層、陷落柱和積水區之前,應停止鉆進,安好水門后再繼續鉆進。
8、遇高壓水頂鉆桿時,可用立軸卡瓦和逆止閥交替控制鉆桿,使其慢慢地頂出孔口,操作時禁止人員直對鉆桿站立。
9、應做到交接班時不停鉆。
10、探放斷層水的探水孔終孔后,孔內有水應進行放水試驗。孔內無水時應選擇一個孔進行壓水試驗,檢驗斷層隔水性能;壓力一般應略大于斷層所承受的靜水壓力。
11、探放水鉆孔,完成探測任務后必須全孔注漿封閉,并做好封孔記錄。
(二)放水的技術要求
1、鉆孔探到水后,要觀測水壓、水質、水量和估計積水量或補給量。根據礦井排水能力及水倉容量,決定是注漿堵水還是放水。控制放水孔的流量或調整排水能力,并清理水倉、水溝等。
2、煤層頂板有含水層和水體存在時,應當觀測“三帶”發育高度。當導水裂隙帶范圍內的含水層或老空積水影響安全開采時,必須超前探放水并建立疏排水系統。
3、加強放水地點的通風,增加有害氣體的觀測次數。
4、必須監視放水全過程,放水結束后,應立即核算放水量與預計積水量的誤差,查明原因。
四、探放水安全技術措施
1、探水前的安全準備工作
(1)、探水前對排水設備進行徹底檢查,探水過程中要有專人維護、保證正常排水。
(2)、探水前對水溝、沉淀池進行徹底清理,保持水流暢通。
(3)、要有專人對鉆場附近的頂板進行檢查維護,避免發生冒頂事故。
(4)、探水鉆場后方必須有安全躲避峒室。
(5)、保證鉆場的正常通風,并制定專項檢查措施。
(6)、鉆場附近要安裝電話,并保持通訊暢通。
(7)、明確水害避災路線,并認真貫徹至施工人員。
2、鉆機運輸、安裝的安全措施
(1)、運輸、安裝鉆機人員,要互相配合好,防止鉆機反倒傷人和擠傷手腳事故發生。
(2)、鉆場在穩鉆前,應清凈浮煤。鉆場巷道支護要符合質量要求,禁止有空幫、空頂現象。鉆機要穩牢、穩平,底座墊上底木梁,鉆機穩固在底木梁上,四角要大好四根立柱,并用鐵絲聯在一起。將鉆機穩定牢固后,方準開鉆。
(3)鉆具應統一放在鉆場內,禁止在巷道內亂放。
3、鉆機操作的安全措施。
(1)、鉆工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學習作業規程并持證上崗。
(2)、鉆孔必須嚴格按設計的方位、角度、深度施工,嚴禁私自變更鉆孔參數。
(3)、鉆孔施工期間,必須有專職瓦斯檢查員隨時檢查鉆孔、鉆場瓦斯,若瓦斯達到1%,應立即通知停鉆撤人。
(4)、操作鉆機人員,要由班組長或有經驗的工人擔任,另一人跟前監護。鉆機操作按扭,應設在距司機工作處不超過0.5m的地方,確保能及時停送電。
(5)每班開鉆前,鉆機要先試正、反轉。鉆機開始運轉后,任何人不準觸摸鉆桿及機器旋轉部位,防止鉆機絞人。
(6)、操作鉆機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鉆進中,掌握好鉆進速度,壓力要適當,注意孔內水循環,禁止干鉆,避免損壞鉆機和發生卡鉆事故。
(7)打鉆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現場交接班制度,現場交清孔內情況和鉆機運轉情況。
(8)、鉆孔透水后,要詳細觀測和記錄水情變化。起鉆時,工作人員禁止站在鉆桿的正后方向。鉆桿全部起出后,立即關閉閥門,并向調度室匯報透水情況。
(9)打鉆出水后,若水量較大,威脅到巷道內人員安全時,要通知巷道內所有人員和受威脅的其他人員,一并撤出,并迅速向調度室匯報。
篇3:坪上煤礦探放水設計安全措施
第一節?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分析一、地層礦區內出露地層有第四系(Q)、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ldy)、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h)、下窯組(P2*)、龍潭組(P2l)、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1m)、棲霞組(P1q)。現將井田地層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巖性主要為黃色亞粘土、亞砂土夾硅質灰巖、灰巖及泥巖碎塊,主要分布于井田北西、南東邊緣的緩坡部位。厚0.00~10.00m。2、三疊系下統大冶組(T1dy)按巖性組合特征分為三段。本組地層總厚度>150m。?①大冶組第三段(T1dy3):灰色中厚層狀灰巖。②大冶組第二段(T1dy2):粉紅色薄~中層狀泥灰巖。③大冶組第一段(T1dyl):黃綠色、綠色薄層狀鈣質頁巖。3、二疊系上統長興組(P2ch)?按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上、下兩段。?①長興組上段(P2ch2):白色~灰白色厚層狀白云巖,粗粒結晶結構,風化后表面粗糙。厚44.0m。?②長興組下段(P2chl):上部為淺灰~灰色中厚層~厚層狀含硅質結核灰巖,結核呈不規則的團塊狀,分布不均勻,微粒結構;下部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巖類薄層狀硅質灰巖條帶,微粒結構,風化后表面呈褐紅色,底部為灰巖與條帶狀硅質灰巖互層,且水平層理發育。厚138.03m。4、二疊系上統下窯組(P2*)按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上、下兩段。1下窯組上段(P2*2):黑灰色~黑色薄層狀白云質、灰質泥巖,泥晶結構,節理較發育,含菊石化石,頂部為炭質頁巖,底部夾2~4層薄層狀灰巖。厚14.76m。②下窯組下段(P2*1):上部為灰白色白云巖,微粒結構,厚1.30~3.60m,中部為淺灰色~灰色厚層狀含硅質結核灰巖,硅質結核呈不規則團塊狀;下部為灰~灰黑色生物碎屑泥巖夾1~2層含生物碎屑灰質白云巖。厚40.65m。5、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1)上部為炭質泥巖,厚0.05~0.20m,其下為煤層,厚0.55~1.51m,煤層之下為含黃鐵礦炭質泥巖,厚0.10~0.20m,再下部為含黃鐵礦高嶺石粘土巖。厚1.3~4.8m。6、二疊系下統茅口組(P1m)灰白色、淺灰色厚層狀灰巖,含生物碎屑,生物結構,縫合線構造,頂部含有星點狀黃鐵礦。厚度>180m。7、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上部為深灰色厚層狀瘤狀灰巖,瘤狀體為有機質鈣質,泥質組成,局部夾薄層狀炭質灰巖,中部為黑色厚層狀灰巖,含少量燧石結核,下部黑色有機質瘤狀灰巖與炭質頁巖構成互層。厚度>97m。詳見圖2-1-2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圖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
二、構造(一)區域地質概況礦區位于咸豐向斜北西翼、咸豐壓扭性斷裂破碎帶的北西側,井田內為一殘留的次一級向斜構造,向斜南東翼地層被咸豐斷裂帶所破壞和改造,靠近軸部尚保留一部分地層,向斜北西翼地層為礦區主要賦礦(煤)地層,呈帶狀北東向分布,地層傾向南東,但由南向北有所變化,地層走向由南東漸轉向北東,南部地層產狀傾向140°~150°,傾角20°;中部地層產狀傾向100°,傾角27°;北部地層產狀傾向34°~70°,傾角10°~20°。區內I號勘探線及其附近處于構造小隆起帶,巖層及煤層傾角變大,一般在40°左右。由于礦區位于咸豐壓扭性斷裂破碎帶北西邊緣,斷裂構造發育,礦區周圍及其內部主要斷裂構造共計五條,現分述如下:①F1斷層:分布在礦區東緣,南起劉家巖,北至大河寨一帶,走向北東30°,斷距較大,致使二疊系上統及三疊系下統地層與泥盆系上統及志留系上統等老地層直接接觸,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為65°,為一壓扭性斷層。②F2斷層:分布在礦區北端李家田一帶,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不明,亦為壓扭性斷層。③F3斷層:分布在礦區西部老鴉坑一帶,走向北東10°,性質不明,此斷層位于煤層露頭線之外,因此對礦區無影響。④F4斷層:分布于三號鉆孔附近,向南與F1以銳角相交,斷層面傾向南西,傾角為80°左右,向北尖滅,長度約為1000m,此斷層在一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29m,在0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43m。⑤F5斷層:分布在二號與三號鉆孔之間,即大坑一帶,向南推斷(因浮土掩蓋)亦以銳角交于F1之上,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為70°左右,向北尖滅,長度為1200m,此斷層在I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斷距為15.1m,在O號勘探線上煤層底板垂直距38m左右,致使ZK20鉆孔之煤層底板提高40m左右。綜上所述,井田內褶皺形態簡單,斷層F1、F2、F3構成了井田自然邊界,斷層F1對煤層起了一定的破壞作用,但分布在井田的東緣且長度有限,對上山煤層無影響,F1斷層使東側煤層底板提高40m左右(ZK20煤層底板比ZK2提高36.15m),為本區增加了部分上山煤,所以區內斷裂構造對煤層的破壞作用不大。綜上所述,礦區構造復雜程度應屬中等。水文地質1、含水層(1)上二疊統長興組上段(P2ch2),地表巖溶洼地,巖溶裂隙、落水洞均很發育,地下巖溶裂隙、溶洞發育,巖溶率為0.63~16.89%,含弱巖溶裂隙潛水,水量甚小(小于1公升/秒)。(2)上疊統下窯組下段(P2*1)為含結核灰巖,地下巖溶裂隙溶洞很發育,巖溶率為1.52~30.39%,含巖溶裂隙溶洞水,地表露頭甚少,為侵蝕基準面以上礦坑充水之主要含水層,補給源為匯水區大氣降水之滲水,涌水量0.08~3.85公升/秒。(3)下二疊統茅口~棲霞灰巖組,為礦層底板以下之重要含水層,含豐富的巖溶溶洞水,涌水量9.49~568.97公升/秒。2、隔水層主要隔水層有下窯組上段(P2*2)含硅質、灰質薄層狀泥巖,在無斷裂影響情況下,普遍起隔水作用,次為下窯組下段含生物碎屑泥灰巖,厚3-9米與煤層直接接觸;礦層為層狀連續分布,為塊狀粉狀煤不含水,底板為高嶺石粘土巖,無斷裂影響情況下尚能隔水。3、礦床充水因素分析礦山范圍內無大的地表水體,礦井充水因素主要有五個,一是地表水、二是大氣降水、三是含水層、四是老窯積水、五是井下突水。地表水:礦區內有的季節性小溪溝,雨季時溪溝水將通過采動裂隙滲入礦井,成為地下水的補給源,同時是礦井水的間接補給源。大氣降水:大氣降水是礦井主要的充水來源,它通過采空塌陷裂隙滲透進入礦井,據該礦多年觀測,洪水季節礦井明顯增大,在正常涌水量的4倍左右。含水層:前已述及,礦區內含水層主要為茅口石灰巖和長興石灰巖,地下水類型為巖溶裂隙水,石灰巖含水性強,因此巖溶含水層水是礦井重要充水因素之一。老窯積水:老窯及采空區水是礦井生產中的主要充水因素,因此,礦井在開采期間,應加強探放水措施,堅持“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防止老窯穿水事故的發生。采用湖北省第二地質大隊針對礦井涌水量的說明,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58.0m3/h,最大涌水量為645.0m3/h。。第二節探放水設計及安全措施根據“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制定本安全技術措施。一、探放水原則及出水預兆1、探放水原則“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是防治水害的基本原則。凡是新開拓的區域和受水害威脅的地區,都必須堅持這一原則。遇到下列情況都必須探水掘進。⑴礦井新開拓區域或新布置的巷道。⑵接近含、導水斷層、溶洞和導水陷落柱時。⑶打開隔離煤柱放水時。⑷接近可能與河流、湖泊、水庫、蓄水池、水井等連通的斷裂構造帶時。⑸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鉆孔時。⑹接近有水的灌漿區時。⑺受底板強承壓含水層威脅的采煤工作面。⑻接近其它可能出水(突水)地點時。2、工作面出水預兆煤壁掛汗:溫度下降,空氣變冷,霧氣產生;煤層發潮、暗沉沉有害氣體增高,呼吸困難,頭痛;頂、地壓加大,底板鼓起并有滲水、淋水;出現壓力水流并有“嘶、嘶”水叫聲;巷道掛紅,有異味等出水預兆情況,必須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撤出人員等候處理。二、探水鉆孔設計1、因三采區+680運輸平巷、水泵房(水倉)及軌道下山均布置在巖層中,故主要預防頂板巖溶裂隙水,因而布置三組鉆孔,每組鉆孔2個,共計6個鉆孔。(詳見鉆孔布置圖)2、每個鉆孔的套管長度不小于10m。3、預計前方有帶水壓的含水層時,探水孔必須安設套管。孔口套管必須用封孔劑固孔,而且必須進行耐壓試驗,耐壓試驗不小于4MPa,穩定時間不小于30分鐘。4、對水壓高于1MPa且水量較大的積水或強含水層進行探放水時,孔口應安設防噴逆止閥。5、探得水壓高于2MPa、水量大于60m3/h,需長期保留時,孔口應使用雙水門,下門備用。三、鉆機安裝規定:1、加強鉆場附近的巷道支護,并在工作面迎頭打好堅固立柱和擋板。2、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溝,探水鉆孔位于巷道低洼處時,必須配備與探放水相適應的排水設備。3、在打鉆地點或附近安設專用電話。4、測量和探放水人員必須親臨現場,依據設計,確定主要探水孔的位置、方位、角度以及鉆孔數目。四、探放水施工中的技術要求(一)探水技術要求1、鉆進時應準確判別煤、巖層厚度并記錄換層深度。2、鉆進時,發現煤巖松軟、片幫、來壓或孔中的水壓、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頂鉆等現象時,必須立即停鉆,記錄其孔深并同時將鉆桿固定。要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3、鉆進中發現有害氣體噴出時,應立即停止鉆進、切斷電源,將人員撤到有新鮮風流的地點。立即報告礦調度室,采取措施。4、鉆孔內水壓過大或噴高壓水時,應采用反壓和防噴裝置的方法鉆進,應有防止孔口管和煤(巖)壁突然鼓出的措施:5、背緊工作面,在攔板外面加設頂柱或木垛,必要時還應在頂、底板堅固地點砌筑防水墻,之后方可放水。6、對于水壓大于2MPa,中間要穿過煤層的探斷層水鉆孔,在打穿斷層或含水層前,還應下第二層孔口管并超過煤層1m以上。7、在探水孔施工中,見到含水層、斷層、陷落柱和積水區之前,應停止鉆進,安好水門后再繼續鉆進。8、遇高壓水頂鉆桿時,可用立軸卡瓦和逆止閥交替控制鉆桿,使其慢慢地頂出孔口,操作時禁止人員直對鉆桿站立。9、應做到交接班時不停鉆。10、探放斷層水的探水孔終孔后,孔內有水應進行放水試驗。孔內無水時應選擇一個孔進行壓水試驗,檢驗斷層隔水性能;壓力一般應略大于斷層所承受的靜水壓力。11、探放水鉆孔,完成探測任務后必須全孔注漿封閉,并做好封孔記錄。(二)放水的技術要求1、鉆孔探到水后,要觀測水壓、水質、水量和估計積水量或補給量。根據礦井排水能力及水倉容量,決定是注漿堵水還是放水。控制放水孔的流量或調整排水能力,并清理水倉、水溝等。2、煤層頂板有含水層和水體存在時,應當觀測“三帶”發育高度。當導水裂隙帶范圍內的含水層或老空積水影響安全開采時,必須超前探放水并建立疏排水系統。3、加強放水地點的通風,增加有害氣體的觀測次數。4、必須監視放水全過程,放水結束后,應立即核算放水量與預計積水量的誤差,查明原因。四、探放水安全技術措施1、探水前的安全準備工作(1)、探水前對排水設備進行徹底檢查,探水過程中要有專人維護、保證正常排水。(2)、探水前對水溝、沉淀池進行徹底清理,保持水流暢通。(3)、要有專人對鉆場附近的頂板進行檢查維護,避免發生冒頂事故。(4)、探水鉆場后方必須有安全躲避峒室。(5)、保證鉆場的正常通風,并制定專項檢查措施。(6)、鉆場附近要安裝電話,并保持通訊暢通。(7)、明確水害避災路線,并認真貫徹至施工人員。2、鉆機運輸、安裝的安全措施(1)、運輸、安裝鉆機人員,要互相配合好,防止鉆機反倒傷人和擠傷手腳事故發生。(2)、鉆場在穩鉆前,應清凈浮煤。鉆場巷道支護要符合質量要求,禁止有空幫、空頂現象。鉆機要穩牢、穩平,底座墊上底木梁,鉆機穩固在底木梁上,四角要大好四根立柱,并用鐵絲聯在一起。將鉆機穩定牢固后,方準開鉆。(3)鉆具應統一放在鉆場內,禁止在巷道內亂放。3、鉆機操作的安全措施。(1)、鉆工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學習作業規程并持證上崗。(2)、鉆孔必須嚴格按設計的方位、角度、深度施工,嚴禁私自變更鉆孔參數。(3)、鉆孔施工期間,必須有專職瓦斯檢查員隨時檢查鉆孔、鉆場瓦斯,若瓦斯達到1%,應立即通知停鉆撤人。(4)、操作鉆機人員,要由班組長或有經驗的工人擔任,另一人跟前監護。鉆機操作按扭,應設在距司機工作處不超過0.5m的地方,確保能及時停送電。(5)每班開鉆前,鉆機要先試正、反轉。鉆機開始運轉后,任何人不準觸摸鉆桿及機器旋轉部位,防止鉆機絞人。(6)、操作鉆機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鉆進中,掌握好鉆進速度,壓力要適當,注意孔內水循環,禁止干鉆,避免損壞鉆機和發生卡鉆事故。(7)打鉆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現場交接班制度,現場交清孔內情況和鉆機運轉情況。(8)、鉆孔透水后,要詳細觀測和記錄水情變化。起鉆時,工作人員禁止站在鉆桿的正后方向。鉆桿全部起出后,立即關閉閥門,并向調度室匯報透水情況。(9)打鉆出水后,若水量較大,威脅到巷道內人員安全時,要通知巷道內所有人員和受威脅的其他人員,一并撤出,并迅速向調度室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