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塵危害與防治措施模版
煤礦粉塵是危害煤礦安全的一種重大災難,也是危害礦工生命安全的一項災難,實時檢測礦井下粉塵的濃度就成為煤礦企業的一項重要任務。
1煤礦生產中粉塵的產生與分類
在煤礦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礦微粒統稱為煤礦粉塵,主要是巖塵和煤塵,它是在礦井生產如鉆眼、爆破、切割、裝載、落煤及運輸和提升過程中,因煤巖被破碎而產生的。不同的礦井由于煤、巖地質條件和物理性質及采掘方法、作業方式、通風狀況和機械化程度的不同,粉塵的生成量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礦井里,產塵的多少也因地因時發生著不同的變化。一般來說,在現有防塵技術措施的條件下,各生產環節產生的浮游粉塵比例大致為:采煤工作面產塵量占45%-80%;掘進工作面產塵量占20%-38%;錨噴作業點產塵量5%-10%;其他作業點占2%-5%,各作業點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礦塵的生成量也將增大。
2粉塵的危害
如果人體肺部長期吸入大量的粉塵,就可能患塵肺病。煤礦生產中,塵肺病因吸入粉塵成分不同,可造成三種主要病癥。吸入游離的二氧化硅(sio2)含量較高的粉塵引起的塵肺病是矽肺病,患者多集中于長期從事掘進線上的工人;吸入煤塵和含游離二氧化硅的巖塵所引起的塵肺病稱為煤矽肺病,患者多為掘進和采煤混合工種的工人;第三類是長期吸入煤塵所引起的塵肺病,醫學稱煤肺病,患者為長期從事采煤工作的工人。三種主要職業病的患因,都是人體肺部長期吸入大量的粉塵所致,是一種嚴重的礦工職業病,工人一旦患病,當今的醫學水平還很難徹底治愈。又因發病緩慢,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特別是患病的主體對象,從事采掘一線的工人大多數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現象十分突出,個人的防護意識差,對防塵設施和個人防塵勞動保護用品棄而不用的現象隨處可見,總以為是個人的身體和本人的事,如:掘進線打干眼、采煤線落煤防塵設施、各轉載點噴灑水裝置、個人的防護用品極少正常堅持使用,日復一日,待身體有問題了才知道其利害關系。實際上塵肺病引起礦工致殘和死亡的人數,在國內外都十分驚人。據相關部門統計,建國以來,我國礦山企業累計已發生塵肺病近七十余萬例,死亡人數突破二十余萬,居各類職業病之首,國營煤礦每年塵肺病死亡人數已大大超過工傷死亡人數,目前每年新增塵肺病上萬例,而且呈上升趨勢,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上百億元。礦山職業病安全問題已成為我國一大社會公害,嚴重制約著我國采礦工業的健康發展,礦山事故和職業病已造成家庭、社會的問題,也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我國煤礦工人工種變化較大,長期從事單一工種的很少。因此,煤礦塵肺中煤矽肺比重較大,據衛生和科研部門統計。約占塵肺總人數的70%-80%;矽肺約占20%-30%;煤肺約占5%-10%。醫學工作者通過對塵肺死者的解剖,認為2μm以下的粉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許多學者從肺內空氣動力學進行了研究,從理論上闡述各種粒徑的粉塵在人體呼吸系統內滯留的模式。大于10μm的塵粒大部分被阻流于鼻腔和咽喉部位,隨鼻涕和痰液排出體外;2-10μm的塵粒大部分阻留在上呼吸道,借助于呼吸道粘膜所分泌的粘液和粘膜上的纖毛運動,送至喉部排出體外;小于2μm的粉塵隨呼吸氣流進入肺內,由肺泡的清除作用加以處理排出體外,通過上述三種清除方式,將進入體內的97%至98%左右的塵粒排出體外,殘留在肺內的粉塵只是吸入粉塵量的2%至3%。人體雖然有良好的防御和清除功能,但若長期吸入高濃度粉塵,仍可引起塵肺病。尤其殘留在肺泡內的硅塵粒能形成硅酸膠毒,可以殺死肺泡而留在組織內形成纖維病變。開始呈現網狀,爾后,肺泡逐漸減少而變成粗網,接著便在粗網網眼間出現結節,許多結節逐漸融合成團塊,形成塵肺癌變。
塵肺病按病情發展程度分為三期:
第一期:重體力勞動時感到呼吸困難、胸痛、輕度干咳。
第二期:中等體力勞動或平常工作時感覺呼吸困難,胸痛、干咳或帶痰咳嗽。
第三期:做一般的工作,甚至休息時也感到呼吸困難,胸痛,連續帶痰咳嗽,行動困難等癥狀。
影響塵肺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包含:①礦塵成分。礦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越易致病。②礦塵的粒度。塵粒越微細越易致病,小于5μm的塵粒越多,對人體的危害性越大。③礦塵的濃度。空氣中含有的礦塵濃度越大,工人吸入的礦塵量就越多,越易得病。④接觸礦塵的作業時間。從事井下作業的工齡越長,吸入的粉塵量越多,就越易患塵肺病。根據我國煤礦的統計,矽肺病的發病工齡一般在10年左右,短的也有3至5年發病者;一般在20至30年接觸齡之間。⑤礦工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以及個人衛生條件。體質較弱,個人衛生較差又有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礦工更易患塵肺病。
塵肺病的發病率原因還有很多,除上述幾類直接原因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1)“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在相當多的地方和礦山企業未得到落實,重視度不高,不能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關系。
(2)一些礦山企業的從業人員素質差,特別是采掘一線的職工,因用工制度改革,90%是輪換工、協議工,流動性較大,難以控制,他們紀律性差,又活動在第一線,發生違章造成傷害的大部分是這些人。鄉鎮煤礦從業人員多為放下鋤頭,戴上礦燈就下井挖煤,隨意性強,缺少必要的安全生產技術知識。
(3)安全裝備水平低,欠賬多,缺少應有的抗災能力,礦山安全設備的資金緊張,雖然產量上去了,安全設備卻沒跟上。
(4)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亂采濫挖,不僅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職業病傷害也急劇上升,尤其是鄉鎮煤礦,多數礦井不具備綜合防塵的安全設施及管理條件。
3綜合防塵的措施
預防塵肺病和煤塵爆炸的關鍵就是降低工作場所的粉塵濃度,使其符合《規程》規定的標準,為此采取綜合防塵措施主要本著“革、水、密、風、護、管、教、查”八字治理方案進行防范工作。其中技術革新是根本,風、水、護、管是重點。
所謂“革”就是采取技術革新的方式從產生粉塵迎頭上根本性解決粉塵的生成過程。近年來職業病防治工作在煤礦行業中逐漸重視,從采掘工藝流程、采掘作業環境、個人防護設備設施都加大資金投入,并逐步改造和更新了生產設備設施,隨著機械化的進一步提高,工人直接接觸粉塵的機率慢慢減少,粉塵防治工作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和提高。
所謂“風”和“水”,就是以“水”為主、以“風”為輔,采取灑水降塵和通風排塵與凈化風流多種措施降塵除塵的粉塵防治方式。具體有以下幾種:
①濕式鑿巖
系指在巖巷掘進過程中,將壓力水通過鑿巖機送入孔底,濕潤并沖洗炮眼中的粉塵,使其在炮眼中變成漿液排出炮眼。這樣能使絕大部分粉塵被控制在炮眼中。采用濕式打眼后,粉塵濃度可由打干眼時的500-1400mg/m3降至4-10mg/m3,降塵率可達90%-98%。因此,濕式鑿巖是鑿巖工作普遍采用的有效防塵措施,只有在嚴重缺水地點和遇水膨脹的巖石不能采用濕式鉆眼時,可用干式打眼并采用干式捕塵器捕塵。
②通風排塵和凈化風流
用通風的方式將礦塵稀釋并排出,是降低井下礦塵濃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強掘進通風管理工作,減少漏風,提高風筒出口風量,合理控制風速。當風速過低時,粗粒礦塵將與空氣分離下沉,不被排出。據試驗觀測,當巷道中風速達到0.15m/s時,5μm以下的礦塵能夠懸浮并與空氣均勻混合而隨風流排出。《規程》規定:掘進中的巖巷最低風速不得低于0.15m/s,這完全可以滿足最低排塵風速的要求。提高排塵風速,粒徑稍大的塵粒也能懸浮并排出,同時增強了稀釋作用,礦塵濃度也隨之降低。風速在增高時,將揚起落塵,使風流中含塵濃度增大,因此《規程》規定:采掘工作面的最高允許風速為4m/s。
在產塵量高、礦塵比重大、溫度比較高的作業地點,可適度增大排塵風速。
通風排塵是合理的風速將掘進工作面所產生的礦塵排出,但應縮小其污染范圍。為此,在含塵濃度較高的風流所通過的巷道中設置水幕凈化風流。噴霧器的布置應以水幕布滿巷道斷面為原則,并盡可能靠近塵源,縮小含塵空氣的彌漫范圍。另一種方式是在產塵巷道中增設水幕,且之間距離以每隔20米為宜,裝置保持一頭(掘進頭)安設三組效果最佳。據現場試驗結果顯示,降塵率達98.6%。
③個體防護
在實施上述防塵措施以后,仍有小部分的細微粉塵彌漫于空氣中,因此加強個體防塵也是綜合防塵的一個重要方面。
個體防塵的主要用具是防塵口罩,現目前廣泛應用的有簡易口罩和專用防塵口罩。根據各工作作業環境的差異選擇不同的防塵口罩,并堅持正確使用,特別是采掘司機和錨噴工種的工人不能忽視個體防護的作用。
④防止煤塵爆炸的措施
預防煤塵爆炸和限制爆炸范圍擴大的措施有:減塵與降塵、防止煤塵引燃、抑爆與隔爆等方面。
設法減少生產中煤塵發生量,從而減少井下空氣中的煤塵含量是預防煤塵爆炸的根本性措施。上述已做詳細分解,另外還必須根據其爆炸特性采取煤層注水、防止煤塵引燃,用機械或人工定期在巷道內撒布惰性巖粉來抑制煤塵爆炸。在礦井的兩翼、相鄰的采區和相鄰的煤層安設巖粉棚或水棚來阻止爆炸后的傳播及減少其危害等措施。
篇2:瓦斯煤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煤礦井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頂板、水、火、瓦斯和煤塵五種,簡稱“五害”,其中瓦斯、煤塵管理是煤礦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隨著礦井開采深度不斷加深,瓦斯涌出量逐漸加大,中級地壓與瓦斯異常涌出現象時有發生,同時也嚴重威脅著礦井安全生產,“一通三防”工作的核心仍然是防治瓦斯、煤塵事故。
一、瓦斯、煤塵的形成
瓦斯是礦井在開采過程中,從煤巖體內涌出的有害氣體的總稱,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俗稱沼氣,它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而且具有燃燒性和爆炸性,對安全生產危害最大。瓦斯的成因有多種假說,多數人認為煤層瓦斯是腐植型有機物,在成煤過程中伴生的氣體產物,它的形成大致可分兩個階段(時期),即:從植物遺體到泥炭屬于生物造氣時期,從褐煤、煙煤直到無煙煤屬于煤化變質作用造氣時期。第一階段產生的瓦斯通過滲透和擴散而大部分散失于古大氣中,一般不會保存在煤層內。變質年代中,二氧化碳大部分為地下水的流動所吸收而消失;甲烷,由于地層的隆起、侵蝕和斷裂以及甲烷本身原因,在其壓力與濃度差的驅動下轉移和擴散,部分或大部分散失到大氣中或轉移到圍巖內,只有一小部分保存在煤層內或在運移途中遇到良好的封閉和存儲條件,而形成煤層氣田。
煤塵為粉塵,其主要成分是煤,且其中游離狀態二氧化碳含量小于10%,是煤礦在生產過程的細小顆粒。在煤礦生產中幾乎所有的作業,包括煤炭的采掘、運輸、提升等過程,均能產生礦塵。
但是礦塵的產生量不是絕對的,而是隨著地質情況、煤層賦存條件、煤炭及采煤方法等不同而變化。一般來說,在煤礦井下若沒有防塵措施,每晝夜產生的煤塵量約等于采煤量的1%左右。
二、瓦斯、煤塵的危害
瓦斯爆炸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瓦斯濃度在5%-16%范圍內;二是具有一定溫度的高溫熱源,一般沼氣的點燃溫度為650OC;三是氧濃度,一般在12%以上。瓦斯爆炸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生高溫高壓導致人員傷亡,破壞礦井設備;二是產生CO等有害氣體,這是造成人員傷害的主要原因。
瓦斯爆炸是煤礦生產中最嚴重的災害之一,甚至引起煤塵爆炸、礦井火災、冒頂等二次災害,從而加重了災害的后果,造成生產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還有些煤層開采到一定深度后,在生產過程中還能發生煤與瓦斯突出,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
煤塵是煤礦生產中的另一大危害。其危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引起職業病――煤肺病和煤矽肺;另一方面是煤塵能爆炸。煤塵爆炸危害性大,一是煤塵爆炸可放出大量熱能,爆炸溫度可高達2000oc甚至更高,這樣的高溫熱源,能再次點燃達到一定濃度的煤塵,使其發生爆炸;二是煤塵爆炸時,氣溫驟升,壓力增大,可達0.7~0.8mpa;三是產生強烈的沖擊波和火焰;四是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可達2%~3%,甚至可達8%,而二氧化碳可達10%以上,這是造成人員大量傷亡的重要原因。煤塵爆炸同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煤塵具有爆炸性,二是空氣中浮游煤塵具有一定的濃度,三是存在能點燃煤塵的引火源。
三、瓦斯、煤塵防治技術
抓好礦井通風系統的完善。每個礦井都必須確保礦井通風合理、穩定、可靠,按照礦井通風能力組織生產,堅持“以風定產”,同時消滅不合理的串聯風,堅決杜絕瓦斯煤塵的積聚。
首先是狠抓瓦斯煤塵的綜合防治。對于瓦斯的防治,要貫徹好“七落實”,一是落實“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放炮制”,杜絕空班漏檢;二是落實電工維修電器設備時必須停電和使用瓦斯便攜儀檢查瓦斯的管理規定;三是落實局部通風的“三專兩閉鎖”和采掘供電分開,嚴格控制無計劃停電停風,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停電停風造成的瓦斯積聚的次數;四是落實排放瓦斯分級管理的規定;五是落實局部通風管理責任制,局部通風機要指定專人看管,風筒管理符合標準,風筒末端到迎頭的距離及風筒出口風量符合作業規程規定;六是落實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管理,上隅角必須超前回料,超前替棚;七是落實“有掘必透”的原則,減少盲巷的出現。其次防止瓦斯引燃,堅決杜絕一切非生產必須的熱源,生產中可能發生的熱源,必須嚴加管理和控制。在防塵方面,采掘工作面是粉塵的主要產生地,又是煤塵事故的多發地,據統計有80%的煤塵事故發生在采掘工作面。因此,搞好采掘工作面防塵是防塵工作的重點。采掘工作面的防塵措施有:煤層注水、水打眼、水炮泥、放炮前后灑水、轉載點噴霧、風流凈化、巷道沖洗、架下水幕、架間沖洗等。掘進工作面的防塵措施有:水打眼、水炮泥、放炮噴霧、扒裝灑水、沖洗巷壁、凈化風流、轉載點噴霧、巷道沖洗以及個人防護等。各生產單位要按照綜合防塵措施的有關規定落實兌現,確保防塵系統的可靠、齊全并保證正常使用。
其次是加大安全檢查力度,突出“一通三防”安全監督。經驗告訴我們,再完善的制度得不到落實,說安全效果再好也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在制度落實上狠下功夫。各級安全管理部門要按照通防管理有關規定,加大對瓦斯、煤塵安全技術措施的情況進行嚴格監督檢查,保證措施落實到位。對通風系統不合理、風量不足、有毒有害氣體超限、煤塵飛揚堆積、安全設施不健全、有設施不正常使用等情況進行嚴格檢查,嚴格現場管理,堅決堅持三不生產原則。
四、加強管理,為職工創造安全勞動環境
安全勞動環境內容包括:安全教育管理環境、避免可導致突發性事故和導致慢性職業病的勞動環境等。創造安全環境,追求安全零缺陷,是社會主義國家應有內涵。我們首先要加強隊伍建設,培訓一支過硬的專業隊伍,是防止重大通防事故的根本保證。根據通風專業的特點,它和煤礦和工種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要在全礦范圍內,分工種、分階段、分層次全員全方位的對職工進行經常性地通防知識培訓,提高廣大職工的通防意識和自覺搞好通防工作的自覺性。其次,要加大通防專業的安全設施投入,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領導,就應該把安全生產上升到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高度來認識,“花錢”買安全,說白了就是為職工創造安全勞動環境,增加安全投入,安全生產才能有保證,家庭才有穩定,社會才有穩定,生產力才能發展。要讓馬兒跑,必須要讓馬兒吃得飽、吃得好。如果今天省下不該省的一點點安全投入,明天就可能為此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事實早已證明。
篇3:預防隔絕煤塵爆炸管理制度
(一)為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事故,根據《煤礦安全規程》(2016)第187條“煤
礦應當每年制定綜合防塵措施、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措施及管理制度”的規定,制定本制度。
(二)煤礦必須對煤塵進行爆炸性鑒定工作,有煤塵爆炸危險的煤礦必須采取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生產煤礦每延深一個新水平,應當進行1次煤塵爆炸性鑒定工作。
(三)煤礦必須按照《煤礦安全規程》(2016)第186、188條規定設置隔爆設施。(四)隔爆水棚的設置應符合《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規范》(AQ1020-2006)
的要求。
(五)隔爆設施要實行掛牌管理,牌板標明:地點、棚區長度、斷面、棚距、水袋數、
水量等參數。
(六)隔爆設施每周檢查一次,要經常保持水袋的完好和規定的水量,安裝質量符合《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規范》(AQ1020-2006)規定。
(七)必須及時清除巷道中的浮煤,清掃、沖洗沉積煤塵或者定期撒布巖粉;應當定期對主要巷道刷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