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高空墜落安全技術專項方案
根據建設部(203)82號文件精神,為預防施工現場高處墜落事故的發生,特制訂預防高處墜落事故的安全技術專項方案。
一、目的:
?通過本方案的組織以及安全措施的落實,進行有效地防止高空墜落事故的發生,及時消除事故隱患。
二、適用范圍:
本方案適用于******工程施工全過程在墜落基準面2M以上包括2M的高處作業施工的人員墜落和物料墜落。
三、引用標準用文件:
1、?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JGJ80-91
2、?高處作業分級GB3608-83
3、?安全標識GB2894-82
4、?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考核管理規則GB5306-85
5、?安全帶GB6095-6096-85
6、?安全網GB5725-1997
7、?密目式安全網GB16909-1997
8、?高處作業吊籃安全規則
9、?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5--99
四、有可能發生墜落部位的識別
本工程由于結構較為復雜,在施工過程中將要涉及到的高處作業、臨邊洞口作業以及立體交叉作業的過程機會較多。而且建筑物**則距**路人行道距離只有6M。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少有疏忽將為發生人員墜落和物體墜落等傷亡事故。本工程可能發生墜落的部位有。1)基坑周邊、2)大型機械以及井架的安裝和拆卸、3)起重吊裝、4)腳手架搭、拆、5)鋼筋、模板工程、6)臨邊洞口、7)無外墻樓層周邊及腳手架上堆物、8)人行通道及吊裝區域、9)外墻裝飾用吊籃。
五、強化落實對高處作業人員進行專項安全教育、安全技術交底。
1、對所有高處作業人員在作業前應做好專項高處作業安全知識教育、培訓,提高作業人員自我保護意識。
2、特種高處作業人員應持有效證件上崗。
3、作業前應進行專門的人針對性的安全技術交底和施工專項方案交底,并履行簽字手續。
4、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的應進行相關的安全技術交底。
5、高處作業人員應經過體格檢查,合格后方可上崗。嚴禁患有高血壓、恐高癥及癲癇病的人上高作業,嚴禁灑后上高作業和穿帶釘易滑的鞋子上高作業。
6、遇有惡劣天氣禁止各種類型上高作業。
六、落實安全設施經費、提供合格的安全防護用品、規范各類安全警示標志、防護設施。
安全設施經費、物資、防護用品的落實,對防護設施的有效性起著主道作用,經費的落實,物資采購的及時性、物資及防護用呂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防護設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由于經費不落實,物資得不到及時的采購,即將引發的就是安全設施不到位。物資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其防護設施的有效性。具體對以下幾方面進行控制。
1、?在編制工程概算時,確定本工程安全作業環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的費用,以保證本工程安全設施經費的落實和使用的有效性。
2、?安全防護設施材料的采購,應根據施工進度以及所需的物資進行計劃并提前做好準備。
3、?嚴格把好材料質量關,加強對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網、鋼管、扣件的檢查驗收,嚴防假、冒、偽、劣產品進入施工現場,督促作業人員按規定正確佩戴和使用。
4、?有針對性地鼗各類安全警示標志懸掛于施工現場各相應部位,發揮其警示、警告作用。
5、?施工作業人員不得隨意拆除施工現場的各類安全警示標志、安全防護設施、安全防護裝置,對造成事故的,依法追究責任。
七、防止人員及物料墜落的安全技術措施
《一》、基礎階段:
本工程基坑深度為***M,基礎階段施工一般為基坑邊的人員和物料墜落,破碎工程樁時的樁頂人員墜落,菜市場傾倒傷人。其主要控制措施為。
1、?在基坑四周安裝防護攔桿:其防護攔桿的具體要求為;
(1)、材料采用3.5×48MM鋼管,打入地面深度50~70CM,離基邊的距離不小于50CM作立桿,其立桿間距不大于2M,上欄桿高度距地為1.2M,下欄桿距地為0.6M,欄桿的任何方向勻能承受1000N的外力.
(2)、安裝后的防護欄桿上用黃、黑兩種油漆間隔標識。
(3)、地面至欄桿頂部用密目式安全網圍護,網離地面距離不大于2.5CM,以防止物料的墜落。
2、?根據施工實際需要,基坑至地面搭設施工斜道,便于施工人員進入基坑施工,以避免因無通道爬攀基坑邊而發生人員墜落事故。
3、?斜道采用3.5×48MM鋼管扣件連接成斜梯形,斜梁單邊用兩根鋼管并接,坡度對地夾角不大于70度,踏步寬度為1.2M,并有防滑措施。兩則各安裝扶手欄桿,其要求應符合上述防護欄桿要求。
4、?對高度大于1.2M的工程樁的破碎,應搭設操作平臺或腳手架,嚴禁人立樁頂進行破碎和截斷根部采用推倒法。
5、?地下柱梁的鋼筋綁扎和模板支撐,因無法搭設外腳手架,應采用搭設臨界]時操作平臺進行施工。
《二》、結構階段:
結構階段為高空墜落事故的多發階段,而本工程結構和地理位置又較復雜,**則又臨界***路人行道,框剪結構,懸挑腳手架,共有六個樓梯口,三個電梯井道,二臺施工電梯,等臨邊洞口危險部位。因此應對施工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實行有效的控制。
1、?臨界于***路場外人行道的防護:
6層以下施工,外腳手架按規定用密目式安全網全封閉,外加竹笆圍護。6層以上施工采用懸挑腳手架時,施工層以下每隔10M設置安全平網一道,平網應符合GB5725-1997之有關規定,使用規則及搭設方法。
(1)、支架采用3.5×48MM鋼管用扣件連接。
(2)、安裝時在每個系結點上邊繩應于支架靠緊,并用一根獨立的系繩連接,系點分布均勻間距不大于75MM。
(3)、平網安裝角度為15度為宜,外高里低,網不宜過于張緊。要保證網的受力均勻、經常清理網內雜物。
(4)、安裝后必須經專人檢查驗收,合格后方難投入使用。
(5)、拆除時應有經驗的人員監督之下進行,拆網應自上而下,同時采取防墜落措施。
2、臨邊洞口防護:
由于本工程為框剪結構以及使用懸挑腳手架,因此必須對各樓層進行嚴密防護,各臨邊的防護要求:
(1)、采用3.5×48MM鋼管用扣件連接安裝成防護欄桿,防護欄桿的具體要求根據上述之規定。
(2)防護欄桿應固定并有防止移動的措施。立柱可利用結構物或板內預埋鐵件焊接。
(3)、墻面洞口底邊低于80CM應作臨邊防護。
(4)、樓梯口防護應隨著施工進度及時做好樓梯口、樓梯邊的臨時護欄,
(5)、立桿利用樓梯踏步上的預埋件用鋼筋焊接,立桿間距及扶手高度要求根據上述有關規定。
(6)、防護欄桿鋼筋規格,立桿不小于18MM,上欄桿不小于16MM,下欄桿不小于14MM。
(7)、頂層樓梯平臺應隨施工進度及時設置臨時護欄或正式欄桿。
2、?電梯井口、電梯井道的防護:
(1)、電梯井口用Φ12圓鋼制作防護門,門高1.8M,寬度根據電梯井門大小而定,防護門四角用膨脹鑼栓固定。防護門下部50CM處用2MM厚鋼板網封閉,其網眼不大于2.5CM,門底部與樓板面間距不大于2.5cm,以防止物料的墜落。
(2)、電梯井內每隔二層或不大于10M張設安全平網一道,生根牢固,在電梯井壁四周打入Φ12膨脹鑼栓與5×5×50角鐵連接或用48×3.5鋼管扣件連接牢固。
(3)、防護門外則懸掛安全標識。
(4)、搭救、拆時應有專人負責監控并記錄。
3、?施工升降機及井字架進料口防護:
(1)、進料平臺的兩則用九夾板豎相進行封閉,兩籠中間部份采用密目式安全網全封閉。
(2)、進料臺檔層安全門休用Φ12圓鋼焊接,樓層門的具體要求根據電梯井防護門。門向內開,并應有防止與吊籠碰撞的措施。
(3)、樓層門的插銷應裝在門的外則,門的開關由操作司機負責,插銷部份內則用鐵板封閉,以防止施工人員擅自開啟。
4、?預停留洞口防護:
(1)、樓板、屋面和平臺等面上的預留洞口,短邊大于2.5-25CM的洞口采用固定蓋板。
(2)、短邊大于25-50CM的洞口,利用鋼筋砼板內鋼筋焊接構成防護網,上面覆蓋木板或竹笆。
(3)、50-150的洞口采用鋼管扣接成柵,柵格不大于20CM,上鋪竹笆或木板。
(4)、邊長在大于150CM以上的洞口四周設防護欄桿,防護欄桿要求符合上述有關規定,洞口下張掛安全平網。
(5)、洞口的防護均應有防止移位的措施和標識,安裝后應經項目部安全、技術等有關部門驗收。
(6)、洞口防護設施在影響施工的情況下需要拆除,必須經施工負責人同意,施工完畢應及時恢復。
(7)在拆除防護設施的情況下施工,必須采取響應的防護措施和使用俱防護用品,并派專人負責監護。
5、?腳手架工程(落地、懸挑、升降腳手架)
在腳手架搭、拆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人員來回走動較多,人又取于最高位置,因此出現施工人員系安全帶而不掛安全帶的現象較多,存在著很多的墜落隱患,具體措施為;
(1)、作業人員必須是經有關部門培訓考核限得上崗證書的人員,作業人員不得有任何生理缺陷和有不適空作業的疾病,嚴禁灑后上高作業和思想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之下上高作業。
(2)、派專人負責監控,督促施工人員正確使用防護用品。針對人員來回走動而不系安全帶的現象,采用在腳手架操作面通長兩端最高處設置鋼絲繩(鋼絲繩徑不小于10MM鍍鋅),將安全帶系于鋼絲繩上,以避免來回走動時不系安全帶的現象,同時應做好保險鉤防磨損的措施,鋼絲繩的固定應符合GB5144之有關規定。
(3)、做好施工層及以下四步一隔工作,防止人員和物料的墜落,隔離板與墻面的距離最大不超過10CM。
(4)框架結構腳手架的確良內立桿必須安裝扶手欄桿,鋪設好竹笆的走道應及時安裝好扶手欄桿。
(5)、腳手架設置專用通道,嚴禁作業人員攀爬架體。
(6)、拆除腳手架前應對腳手架進行全面檢查,在確認無危險的因素的情況正文可開始拆除作業。對以拆開的扣件,均不得中途停止,對留存在腳手架上的兩端必須做好封頭,防止人員墜落。
7)、對立桿的接長,接頭上部必須與相鄰鋼管可靠連接以防止鋼管被風吹動搖晃折斷對接扣件而墜落。
(8)、拆除時應按自上而下順序一步一清,不得采用踏步式拆除和上下同時作業。遇人惡習劣氣候影響施工安全時(如風力大于6級、大雨、雪、霧天氣)不得進行高處腳手架搭、拆作業。
(9)、腳手架搭、拆作業區域應設置警戒區并有專人看管。
(10)、升降腳手架應設置安全可靠的防傾覆、防墜落裝置,升降時腳手架上不準有其它施工人員,每升降一次后應進行驗收,合格簽字后方可作業。
6、?模板支撐及鋼筋綁扎工程:
(1)、模應按規定的作業程序進行,模板未固定之前不得進行不道工序,嚴禁在連接件和支撐件上攀登上下并禁止在上下同一垂直面安裝。
(2)支撐高度在3M以上的柱模板,四周應設置斜撐,并應設立操作平臺,低與3M的可采用馬凳操作。
(3)、支設懸挑式的模板時,應有穩固的立足點,支設臨空構筑物模板時,應搭設支架,模板上有預留洞時應在安裝后將洞蓋設。
(4)、支模架搭救設時下得于外腳手架連接,也不得擅自拆除腳手架上的拉接,支模架的水平撐、梁底模方楞不得伸出腳手架外立桿,以妨礙張掛安全網。
(5)、拆除高處模板應配置凳高用具或搭設支架,拆除底模時不得一次將頂撐全部拆除,以免模板在自重荷載下一次性大面積脫落,拆模后混凝土板一形成的臨邊洞口,按有關規定進行防護。
(6)在支模時,扣作人員不得站在支撐上,應設立人板,以便操作人員丫立,立人板應采用木質材料,并適當幫扎固定,立人板寬度不小于20CM,厚度不小于5CM,嚴禁用5×10CM方木做立人板。在無防護設施的情況下裝、拆模板時應系好安全帶。
(7)、鋼筋的制作加工應在地面進行,現場綁扎懸空大梁鋼筋時必須搭設腳手架。
(8)綁扎3M以上柱頭鋼筋時不準丫在鋼箍上綁扎。有關鋼筋綁扎凳高要求參照模板工程。
7、?混凝土澆搗工程:
(1)、離地2M以上澆搗過梁、雨蓬、小平臺等不準在搭頭上操作。
(2)、泵車送料時平臺上不準過量堆放。
(3)、利用井架吊籃運料時,吊籃起吊或放下時必須關好井架層頭安全門。
(4)、在無外腳手架樓面進行曲混凝土澆搗時,樓層四周必須設置臨時扶欄。
8、?樓層邊上及腳手架上堆物:
(1)、在無外墻的樓層周邊堆放木料、模板、鋼管等物時離樓層邊的距離不得小于1.5M,堆物高度不超過1M,以防物料倒塌而墜落。
(2)、腳手架上堆物應有穩固和防止滾動的措施,其堆物荷載不得超過允許載荷量。
10、施工通道防護:
(1)、建筑物底層應設置專一出入通道口,其余部位應進行全封閉隔離。
(2)、通道口設置防墜棚,其高度為4-6M,寬度根據通道口,雙層防墜棚層與層的間隔不小于60CM。
(3)、防墜棚延伸長度距建筑物墻邊不小于6M并與人行通道相連接。
(4)、建筑物四周需搭設連續的人行通道防墜棚,其寬度從外墻邊起不小于4M。
(5)在塔吊半徑范圍內的工棚及所有臨時設施勻應搭設雙層防墜棚,并設置吊裝區域。
11、大型機械(塔吊、施工升降機)及井字架裝、拆工程:
(1)、大型機械的裝、拆工程應選擇有相應資質的裝、拆單位以及符合大型機械裝、拆技術具有上崗證的人員。并在裝、拆之前應制訂專項方案和安全技術交底。
(2)、井架裝、拆人員應是具有井架裝、拆上崗證的人員,不得用架子工代替。
(3)、在拆、裝周圍應設置警戒區域,以防止物件工具的墜落傷人,
(4)、裝、拆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帶及有關防護用品。
(5)、風、雪、雨、霜等惡劣氣候,嚴禁大型機械及井架的拆、裝等施工。
三、裝飾階段
裝飾階段的墜落事故多發于外墻作業面和各臨邊部位,由于防護設施的存舊和缺件,特別是因妨礙施工的部分防護設施被拆除而沒有及時的恢復等原因,從而導致了高宛若墜落事故的發生。
1、?室內裝飾:
(1)、頂棚粉刷及油漆應搭設操作平臺、移動式操作平臺或升降式腳手架,高度大于2M的應設置防護欄桿,升降腳手架兩端應設置拋撐,以防止左右搖晃而傾倒。
(2)、固定、侈動式操作平臺其高度達到2M時底邊長度不小于1.5M,高度達到3M時底邊長度不小于2M,高度達到4M時底邊長度不小于2.5M,高度達到5M時底邊長度不小于3M。平臺高度一般不宜高于5M,作業臺面不宜大于10平方米。如超過此規定的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經設計計算。
(3)、移動平臺的主輪用手推車車輪,以保證有足夠的承載力,移動平臺移動時平臺上不得有人,嚴禁人在平臺上攀拉平臺移動,以免造成平臺傾翻。操作平臺移動后作業前應將輪子用木楔固定。
(4)、立人板不得擱置在門窗樘和其它管道上,安裝外墻窗戶時在沒有外腳手架的情況之下應系好安全帶,重心要位于室內。
2、?外墻裝飾:
(1)、采用外腳手架裝飾施工,在施工前應對外腳手架作一次全面檢查并重新組織驗收,確保其各類防護設施的可靠性的完整性。
(2)、對有礙于裝飾施工的隔離層應逐步拆除,施工完畢立即恢復。
(3)、腳手架附墻桿的拆除,應先加固后拆除。
(4)、采用吊籃外墻裝飾施工,吊籃的要求應符合JG5027-92之有關規定,并經勞動檢測部門驗收后方可投入使用。(5)、吊籃作業前應先進行荷載試驗的試運行驗收,確保其操作系統、上下限位、提升機構、手動滑降機構,安全鎖繩裝置的靈活可靠。
(5)、吊籃不得作為運送材料的人員的垂直運輸設備使用嚴格控制施工荷載,
(6)、在醒目處懸掛安全操作規程牌的限載牌吊籃的安裝施工區域可能墜落范圍內設置警戒區。
(7)、吊籃必須有兩人操作,操作人員必須從地面進入吊籃,不得宛若中攀緣窗口出入,不允許操作人員從一吊籃跨入另一吊籃。
(8)、按規定從建筑物最高處牢固的地方掛設安全繩,作業人員安全帶的自鎖鉤應系在安全繩上。
(9)、吊籃扛桿式懸掛機機構的配置矩比前傾矩,其比值不得小于2即:W×L=2Q×S?SG配重應加鎖固定,以防止被他人移動,懸掛機構變換位置后應加木楔固定。
浙江中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部
篇2:工程施工現場預防高空墜落事故安全制度
1防墜落安全制度
(1)所有高空作業人員要接受高空作業安全知識教育;特種高空作業人員應持證上崗,上崗前應根據有關規定進行專門的安全技術培訓,并在作業前實行安全技術交底簽字手續。
(2)高空作業人員應經過體檢,合格才可上崗。項目部應作業人員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網等安全勞動保護用品及相關安全防護用具。
(3)參加施工的工人(包括學徒工、實習生、代培人員和民工)要熟悉本工種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在操作中應監守工作崗位,未經領導許可,不準擅自將自己的工作交他人代管,不準做與工作無關的雜活。
(4)注意勞逸結合,嚴禁酒后操作,嚴禁工作時間或工作面打鬧、打瞌睡等不安全行為。
(5)進入施工現場,作業人員應按規定必須佩戴安全帽,使用有規定的有關安全用品或用具,禁止穿拖鞋、高跟鞋、光腳及夏天女同志穿裙子。在沒有防護設施的高空,懸臂或陡坡施工,必須系安全帶,作業面距離地面2m以上時,作業層面臨邊要有防護欄桿、擋板或安全網、鋼板網作防護。安全帽、安全帶、安全網等安全防護用品、用具要定期檢查,對于檢查不合格的嚴禁使用。
(6)工作人員在高于2m以上的高處作業時,所佩帶的安全帶必須將繩頭掛在堅實的建筑物或結構堅實的的部位上,禁止穿硬底鞋,嚴格遵守高空作業紀律,睡眠不足或有精神病、高血壓病者,均不得從事高空作業。
(7)高空作業時,一切建筑物的腳手架、跳板和作業臺面,必須事先檢查,確保腳手架,建筑架和跳板等結構堅實后再作業。禁止在建筑架、跳板上站立、打鬧、睡覺以及超過定額人數。
(8)遇有惡劣天氣如:風力在六級以上,影響施工安全時,禁止進行露天高空作業。
(9)梯子不得有缺陷,不得墊高使用,梯子橫擋間距以30cm為宜,使用時上端要扎牢,下端要采取防范措施;平面梯與地面的夾角以60~70度為宜;人字梯腳要拉牢,在通道處使用梯子,應有人專門監護或設置圍欄。
(10)如果沒有安全防護設施,禁止在屋架上弦支撐杵條,懸挑梁和固定的構件上行走或作業,高空作業與地面聯系,應設通訊設備,并專人負責。
(11)乘人的外用電梯、吊籠,必須有可靠的安全裝置及防墜落裝置及超載自動報警裝置,有防墜落實驗報告,出廠合格證及檢驗報告和準用證,嚴禁工人在電梯頂乘坐電梯,嚴禁電梯超載運行,除指派的專業人員駕駛操作外,無關人員嚴禁駕駛外用電梯。
(12)塔吊,除指派的專業人員駕駛操作外,嚴禁其他人員攀登及駕駛;禁止攀登起重臂、繩索及隨同運料的吊籃,吊裝物上下。
(13)整體提升架,要有建設部的特批準用證明、相應的資質等級、施工方案、設計計算、安全等級證明、防墜落裝置及方案、安全監管部門準用證。
2登高作業十不準
作業人員從事登高作業,要從三個方面加強安全管理。
一是建立登高審批制度,二是建立登高用具管理制度,三是建立登高作業人員安全操作制度。
建筑登高十不準:
①患有登高禁忌者,如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貧血、癲癇等的工人不登高。
②未按規定辦理高處作業審批手續的不登高。
③沒有戴安全帽、系安全帶,不扎緊褲管和無人監護不登高。
④暴雨、大霧、六級以上大風時,露天不登高。
⑤腳手架、跳板不牢不登高。
⑥梯子撐腳無防滑措施不登高。
⑦穿這易滑鞋和攜帶笨重物件不登高。
⑧石棉瓦和玻璃鋼瓦上無牢固跳板不登高。
⑨高壓線旁無遮攔不登高。
⑩夜間照明不足不登高。
3?高空墜落事故傷亡處理程序
發生墜落傷亡事故后,負傷人員或最先發現事故的人,立即報告領導。企業對受傷人員歇工滿一個工作日以上的墜落事故,應填寫傷亡事故登記表并及時上報。
施工項目發生高空墜落事故造成重傷或重大傷亡事故,必須立即將事故概況(包括傷亡人數、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原因)等,用最快速的方法分別報告項目、企業主管部門、行業安全管理部門和當地公安部門、人民檢察院。發生重大墜落傷亡事故,各有關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上報上級的主管部門。
對事故的調查處理,必須堅持“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設置防范措施不放過;有關事故責任人沒受到處分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3.1迅速搶救傷員并保護好事故現場
高空墜落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不要驚慌失措,要有組織、聽指揮,首先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制止事故蔓延擴大,同時,為了事故調查分析需要,要保護好事故現場,確實因要搶救傷員和排險,而必須移動現場物品時,應做出標識,因為事故現場是提供有關物證的主要場所,是調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觀條件。要求現場各種物件的位置、顏色、形狀、及物理、化學性質等盡可能保持事故結束時的原來狀態。必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防止認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
3.2組織調查組
在有關單位領導接到墜落事故報告后,應立即趕赴現場組織搶救,并迅速組織調查組開展調查。
①輕傷、重傷事故,由項目部、企業負責人或指定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安全等部門及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②傷亡事故,由項目部、企業主管部門會同企業所在地區行政安全部門、公安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③重大傷亡事故,按照項目部、企業的隸屬關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企業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行政安全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死亡和重大死亡事故事故調查組應邀請人民檢察院參加,還可邀請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事故調查。與發生事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員不得參加調查。
3.3現場勘查
在墜落事故發生后,調查組應迅速趕到現場進行堪查。現場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廣泛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對事故的堪察必須及時、全面、準確、客觀。現場堪察的內容包括:
3.3.1現場筆錄
①發生墜落事故的時間、地點、氣象等。
②現場勘察人員的姓名、單位、職務。
③現場勘察起止時間、勘察過程。
④能量失散所造成的破壞情況、狀態、程度等。
⑤設備損壞所造成的破壞情況及墜落事故前后的位置。
⑥墜落事故發生前勞動組合、現場人員的位置和行動。
⑦散落情況。
⑧重要物證的特征、位置及檢查情況等。
3.3.2現場拍照
①方位拍照:能反映墜落事故現場在周圍環境中的位置。
②全面拍照:能反映墜落事故現場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③中心拍照:能反映墜落事故現場中心情況。
④細目拍照:能提示墜落事故直接原因的痕跡物、致害物等。
⑤人體拍照:能反映墜落事故現場傷亡者和造成死亡傷害的部位。
3.3.3現場繪圖
根據事故類別和規模以及調查工作的需要繪出下列示意圖:
①建筑平面圖、剖面圖。
②事故時人員位置及活動圖。
③破壞物立體圖或展開圖。
④涉及范圍圖。
⑤設備或工、器具構造簡圖等。
4墜落事故原因分析
①通過全面的調查,查明事故經過。弄清造成事故的原因,包括:人、物、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經過認真、客觀、全面、細致、準確的分析,確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②事故分析步驟,先整理和仔細閱讀調查材料,受傷部位、受傷性質、起因物、致害物、受害方法、不安全狀態和不安全行為等七項內容進行分析,確定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事故責任者。
③分析事故原因時,應根據調查所確定的事實,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通過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再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④事故性質類別
A.責任事故:由于人本身過失造成的事故。
B.非責任事故:由人們不能預見或不可抗力的自然條件變化造成的事故,或在技術改造、發明創造、科學實驗活動中,由于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而發生的無法預料的事故。但是,對于能預見并可以采取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傷亡事故,或沒有經過認真研究解決技術問題而造成的墜落事故,不包括在內。
C.破壞性事故:為達到預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對確定為破壞性事故的,應由公安機關認真追查破案,依法處理,追究其刑事責任。
5.墜落事故醫療救護
5.1醫療救護處理程序
①項目部、公司機構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接到有關突發事件、重大事故或特大事通知后,應立即組織救護力量或專業防治隊伍迅速趕赴現場進行救護和疾病防治。同時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當地政府報告。
②項目部、公司醫療機構,省、地一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派出有關負責人和根據需要組織有關專家趕赴現場參加救治和組織協調并將有關情況上報當地政府和衛生部。
③重大事故在組織救治的同時,要組織專家盡快到現場查明原因,并提出報告。如屬破壞性事故,應及時報告當地公安等部門。
④項目部、公司和衛生部門按規定迅速將有關情況上報國務院和將中央及國務院領導的有關批示迅速傳達到有關部門貫徹落實。
5.2醫療救護組織協調
1)項目部、公司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轄區內突發事件、重大事故醫療救護工作;與有關部門聯系解決藥品、生物制品、醫療器械及消、殺藥械和急救用交通工具的聯系。
2)按國務院規定由衛生部負責協調和指導醫療救護工作。衛生部接到伴有人員傷亡的突發事件、重大事故,如發生地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提出需由衛生部予以協調,將指定有關司局派出人員和組織專家赴現場協助當地衛生部門共同做好醫療救護和領導組織及技術指導工作。
3)衛生部有關司局對應急工作的分工:
①辦公廳負責組織聯絡和傳遞信息工作。
②醫政司負責對突發事件和重大事故的醫療救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有關專家的選派。
③防疫司、地病司負責有關傳染病的應急處理的組織領導和有關專家的選派。
④衛生監督司負責對重大中毒事故和理化因素所致事故應急處理的組織領導和有關專家的選派。
⑤藥政局負責生物制品的儲備和供應及國外無償援助的救援藥品檢驗工作,負責與國家醫藥管理局研究編制常用應急醫療搶救用藥目錄,落實生產計劃和供應單位。按國務委員李鐵映的指示,急救用藥品、醫療器械由國家醫藥管理局負責儲備、調撥和供應。
⑥愛衛會負責急需的消、殺藥品的聯系工作。
⑦重大事故的疫情發布和公開報導由衛生部按有關規定歸檔處理。
6.專業隊伍訓練與演習
應急救援訓練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獲得或提高應急救援技能;演習是指按一定程式所開展的救援模擬演練。目的是為提高救援人員的技術水平與救援隊伍的整體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動中,達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經常性地開展應急救援訓練或演習應成為救援隊伍的一項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6.1應急救援訓練
1)訓練指導思想應急救援訓練的指導思想應以加強基礎,突出重點,邊練邊戰,逐步提高為原則。針對突發性工業事故與應急救援工作的特點,從現有裝備的實際出發,嚴格訓練,嚴格要求,不斷提高隊伍的救援能力和綜合素質。
2)訓練的基本任務訓練的基本任務是鍛煉和提高隊伍在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快速搶險、營救傷員、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或撤離、有效消除危害后果、開展現場急救和傷員轉送等應急救援技能和應急反應綜合素質,有效降低事故危害,減少事故及人員傷亡損失。
3)訓練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基礎訓練、專業訓練、戰術訓練和自選課目訓練四類。
①?基礎訓練。基礎訓練是救援隊伍的基本訓練內容之一,是確保完成各種救援任務的前提基礎。基礎訓練主要指隊列訓練、體能訓練、防護裝備和通訊設備的使用訓練等內容。訓練的目的是救援人員具備良好的戰斗意志和作,熟練掌握個人防護裝備的穿戴,通訊設備的使用等。
②專業訓練。專業技術關系到救援隊伍的實戰水平,是順利執行救援任務的關鍵,也是訓練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專業常識、堵源技術、搶運和清消,以及現場急救等技術。通過訓練使救援隊伍具備一定的救援專業技術,有效地發揮救援作用。
③戰術訓練。戰術訓練是救援隊伍綜合訓練的重要內容和各項專業技術的訓練和分隊戰術訓練。通過訓練,使各級指揮員和救援人員具備良好的組織指揮能力和實際應變能力。
④自選課目訓練。自選課目訓練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開展綜合演練等項目的訓練,進一步提高救援隊伍的救援水平。在開展訓練課目時,專職性救援隊伍應以社會性救援需要為目標確定訓練課目;而單位的兼職救援隊應以本單位救援需要,兼顧社會救援的需要確定訓練課目。
⑤訓練的方法和時間救援隊伍的訓練可采取自訓與互訓相結合;崗位訓練與脫產訓練相結合;分散訓練與集中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在時間安排上應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為保證訓練有術,在訓練前應制定訓練計劃,訓練中應組織考核、驗收和評比。
6.2應急救援演習
應急救援演習是為了提高救援隊伍間的協同救援水平和實戰能力,檢驗救援體系的應急的應、救援綜合能力和救援工作運作狀況,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改正,提高救援的實戰水平。
1)演習的分類:
①室內演習。又稱組織指揮演習。主要檢驗指揮部門與各救援部門之間的指揮通訊聯絡體系,保證組織指揮的暢通。
②現場演習。即假設性的實戰模擬演習,其中又可根據任務、要求和規模分為單項演習、多項演習和全面綜合性演習。在一般情況下,只有搞好單項演練,才能順利進行下一步的多項或全面綜合演習。
a.單項演習。單項演習是針對完成應急救援任務中的某一單科項目而設置的演練,如應急反應能力的演練、救援通訊聯絡的演練、工程搶險項目的演練、現場救護演練、偵檢演練等。單項演習屬于局部性的演習,也是綜合性演習的基礎。
b.多項演習。多項演習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項組合演練,其目的是將各單項救援科目有機結合,增加項目間的協調性和配合性。通常多項演習要在單項演練完成后進行。
c.綜合演習。綜合演習是最高一級的演習。其目的是訓練和檢驗各救援組織間的協調行動和綜合救援能力。
2)演習的要求:
演習的準備與基本要求為了達到演習的預期效果,在演習前應認真做好演習的準備工作。特別是綜合演習,由于涉及多項科目和各救援隊伍的協同演練,更應做好周密計劃和準備。演習的準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
①制定演習計劃;
②編制演習方案;
③做好演習前的動員;
④開展分項演練;
⑤實施綜合預演。
在每一次的項演練和綜合預演后,均應根據演練的實況開展講評,做好總結工作,并根據演練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演習方案,以保證演習的成功。
五、高空墜落事故應急機構的組成及職責
項目部成立應急指揮部,負責項目高空墜落事故的搶救工作。
篇3:高空墜落物品安全管理規定
1、正確佩戴安全帽;
進入工地必須正確佩戴安全帽穿工作鞋。
2、嚴禁高空拋扔物品;
3、高空物品鏈接牢靠;
高空物品應放置妥當并連接牢靠,防止大風引起物品掉落如油漆桶等。一定要有臨時固定繩索。
4、高空作業區下方不得停留;
必要時應通過喊叫告知,得到允許后方可通過。必須及時疏導非工作人員、甲方、監理、業主等進入施工現場,并要求帶好安全帽,并不在施工多級區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