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實現質量目標技術措施
混凝土工程實現質量目標的技術措施
一)預防混凝土實際強度低于設計標準值的措施
(1)現場施工技術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圖紙,掌握不同層次、部位、不同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或標號,并用表格形式記錄在案,便于核對查考。
(2)現場試驗人員應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強度和塌落度、按標準方式制作、養護試塊,及時進行試壓,試塊組數必須按驗收規范規定數量制作,并提供系統的強度資料,發現問題要及時反饋。
二)預防混凝土在運輸、澆灌中離析的措施
(1)用車輛運輸混凝土時,工地道路面層必須平整,每班有人保養,保持運輸平穩。
(2)混凝土從拌和機卸料經運輸到入模澆灌的最大允許延續時間,氣溫25℃以下為90~120mim,25℃以上為60~90mim。
(3)混凝土在水平與垂直運輸中要盡可能減少轉載次數。
(4)混凝土的坍落度由配合比設計確定,現場拌制的合宜坍,落度控制在3~7cm范圍內。
(5)混凝土的澆灌高度,自由下落高度應小于2m。
三)預防混凝土養護不符合要求的措施
(1)編制施工方案時,要列入養護技術要求、技術間隙時間規定、材料儲備要求、特殊部位養護注意事項等內容,并在全體施工管理人員中加以宣傳教育和貫徹。
(2)在施工準備階段,對所需養護材料、設備、水源等應事先編制技術供應計劃,以做好充公準備,滿足養護要求。
(3)對特殊部位如屋面、樓地面、路面及構件斷面較小的受力件等,要特別強調養護的重要性,設專人負責養護工作。
(4)在混凝土澆搗12小時后,應加以覆蓋并澆水養護,時間一般不得小于7晝夜。
四)預防蜂窩的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計量正確,拌和均勻,時間大于90秒。
(2)要控制混凝土的卸料高度,否則要設溜槽或串筒等措施,以防混凝土離析。
(3)澆搗豎向結構時,混凝土澆筑時,應用同標號砂漿或減半石子的混凝土作接漿處理(5cm);側模設大于30cm的澆灌孔;柱要分段分層澆灌。
(4)混凝土的澆灌與震動必須分層進行,每層厚度為30cm。
(5)插振移動距離不應大于作用半徑的1.5倍;為保證上下兩層混凝土的粘結效果,振動棒應插入下層混凝土內5cm左右;平板振動器在振動平板時宜壓邊3~5mm,以防漏振。
(6)振動時間控制,一般以被振混凝土表面水泥漿,無明顯下沉,充滿四周,不呈現氣泡為宜。
(7)澆搗時要經常觀察模板移位、脹模、漏漿等現象,便于及時處理。對散落在模板平臺的混凝土殘漿必須及時清理。
五)預防露筋的措施
(1)凡該設墊塊的部位必須在驗收鋼筋時同時驗收。墊塊厚度根據規范規定的各種不同構件要求處理,并注意固定好墊塊,墊塊的間距一般為80~100cm。
(2)振動時不準依靠鋼筋傳動振幅和頻率,也不準把鋼筋擠向模板處。在平臺上操作時,不能把鋼筋踩到板底。
(3)模板接縫或與其他構件鑲接處必須封嚴不漏漿;先必須澆水潤濕;在柱根部、柱、梁節點處特別注意封嚴并增設加勁支撐。震動時間要控制適度,看到漏漿應停止震動。
(4)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要按現場實際材料申請試配,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盡可能改善其可操作性。
(5)拆模時間要按不同構件類型的試塊強度確定,不能過早拆模,以防脫棱缺角。
(6)對散落在平臺模板上的混凝土一律要及時清理,對已經綁扎好鋼筋的平臺,對散落其上的混凝土必須及時震實。
六)預防孔洞的措施
(1)鋼筋密集區,要用細石混凝土及機震與人工搗固相結全。
(2)嚴禁用吊斗直接下料,堅持分層澆搗制度。
(3)振動混凝土時震動棒可垂直混凝土表面或成45°傾斜角操作,插點應均勻排列,移動方式有行列式和交錯式兩種,以防漏震。
(4)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組織必須針對其特點周密安排。強調崗位責任,尤其是澆灌和震動兩個關鍵工序應明確專人操作、專人管理,質量部門現場檢查也應以此作為重點。
七)預防縫隙夾渣層的措施
(1)在支模前應把接搓處的松動浮面、無強度的水泥殘漿清理干凈,在混凝土澆灌前必須再次清理各種垃圾并用水沖洗。
(2)底部模板必須加固、封嚴,以確保常規操作條件下不脹模漏漿,梁、柱節點板應專門設計,便于裝拆和滿足密封要求。
八)預防現澆混凝土樓板、樓梯踏步板與平臺面凹凸不平的措施
質量交底要清楚;嚴格按樓層標高布料。專人負責平倉拍實,用長括尺(長木抹子)抹平;圈梁及踏步板一律以驗收后的模板上口為標準,澆灌震實,表面用木蟹(木抹子)抹平;應及時清理澆灌多余材料,不準平攤于澆灌面層,以防超厚,面層不得外露石子。
九)預防混凝土構件脹模的措施
(1)模板必須按澆灌方法、速度,在施工前作好模板方案設計,提出支撐拉結體系。
(2)對模板必須事先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認直的檢查驗收,并向混凝土澆灌人員詳細交底,不能任意去掉模板拉結部件,必須拆去時,應及時征得現場施工管理人員及木工同意。
(3)澆灌混凝土時,每班必須配備值班木工。指導混凝土操作人員不能任意拆去各種拉和搭支撐。
十)預防混凝土垂直偏差過大的措施
(1)模板支撐必須縱橫向成為體系,相互牽住。
(2)模板就位掛線應認真復核,特別是在模板組織檢查驗收時,要抽查幾個有代表性的軸線。
(3)混凝土澆搗要按建筑體系形狀確定順序和方向,不選用由于澆搗而造成偏差加大的澆灌順序。
(4)澆灌混凝土時,不準用吊斗及其他起重物亂撞模板支撐體系,凡經碰撞須及時復測校正,重新加固。
十一)預防混凝土構件截面尺寸超差的措施
支模前要詳細研究支模方案;固定模板用的螺栓與支撐不能過緊或過松,用套管作為構件厚度的標準;模板安裝好以后,應檢查模板是否符合標準尺寸的要求,過大或過小必須經整改復驗合格后,才能進行混凝土施工。
十二)預防混凝土構件軸線位移的措施
施工前基準軸線要確定,復核手續、測量誤差要兩人以上簽證;施工方案要明確支模要求及混凝土澆灌順序;起始軸線應事先確定。
十三)預防混凝土構件中預埋件、預留洞、門窗洞口尺寸移位的措施
預埋件固定應工具化;澆灌混凝土及震動時要仔細;增強洞口框模剛度,便于安裝與拆除;建立嚴格的工序交接檢制。
>
十四)預防混凝土施工中的鋼筋移位的措施
操作人員必須注意保護鋼筋;墊塊、撐腳綁扎要按規范操作;各類插鐵必須用電焊固定;起重工不能碰撞鋼筋骨架及插鐵;臨時偏位的鋼筋要待混凝土澆完后及時復位。
十五)預防混凝土現澆樓板裂縫的措施
(1)對結構薄弱部位,設計應增加構造配筋,板中分布筋排距均勻,綁扎牢固;澆混凝土時,不能踩踏鋼筋,應串馬蹬腳手板操作,保證鋼筋位置正確,使其提高抗收縮能力。
(2)加強支模工作,底模剛度大,支撐體系穩固,地基不下沉,支墊部位能擴散集中力。
(3)加強混凝土養護工作保證和減小收縮影響。
(4)對0.3mm以上裂縫須進行擴大開鑿、批嵌等封閉處理。
篇2:混凝土運輸司機職責
(1)熟悉混凝土運輸車性能,必須持證上崗,崗前禁止喝酒,酒后禁止上崗,以確保行車安全。
(2)每工作班前檢查車內儀表,油料是否正常、充足,剎車是否良好,吊罐內是否保持干凈等,嚴禁帶病出車。
(3)運輸前,應檢查吊罐的密封性,運輸過程中,車輛應勻速行駛,嚴禁向罐內加水和混凝土的遺灑,從第一盤裝料開始至停車開始卸料為止宜控制在一小時內。
(4)嚴格按照行車路線行車,保證行車安全。
(5)混凝土運輸車出站前車體表面應保持干凈,出站時注意左右來車,運送中遵守交通規則,運到澆筑地點應服從指揮,停留位置恰當、穩妥,滿足提放吊罐的要求。
篇3:混凝土罐車司機崗位責任制
1)嚴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規及公司安全行車管理制度,混凝土攪拌規程,保證混凝土質量和安全行車,完成生產定額指標;
2)加強質量觀念,在裝入混凝土之前要排除罐車內積水,在運輸過程中自己不得也不容許任何人往混凝土中加水及其他物質,保證混凝土按規定運送至現場;
3)當試驗室從罐車中取樣做試驗時要密切配合,不得故意快速放料或提前開車,確保取樣的代表性和人員安全;
4)服從分配聽從指揮,愛護保養車輛,實行出車前自檢運行中按交通規則駕駛車輛,中途出現故障及時報告,以便領導組織搶修;
5)協助修理工檢修車輛、排除故障保持車輛經常處于完好狀態;
6)收車后保持車輛整潔,罐內外必須清洗干凈,不灑、拉、滴漏,按指定地點排列停放;
7)講究文明禮貌,搞好服務,不違反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