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積沙路基填筑施工工藝
1、施工程序:基底清理測量放線→填料前基底清理碾壓→基底檢測→拉運土方分層填筑→推土機攤土粗平→分格澆水→平地機整平→壓路機碾壓→質量檢測→下步工序施工。
2、測量放線:首先放出路基的中心線,每20m一樁,然后在路基兩側適當的位置進行拴樁。再根據每填筑層頂面標高放出每層風積沙填筑的邊線。邊線采用竹竿控制,每20m一樁,樁上必須插紅色三角測量旗幟。竹竿長度一般為60cm左右,上面間隔30cm涂刷紅、白漆。
3、虛鋪厚度:風積沙的壓實工藝與傳統路基填料的壓實工藝有明顯的不同,風積沙的壓實主要靠水沉法,傳統的壓路機碾壓方法對風積沙壓實效果不太明顯。經現場試驗發現,只要灑水均勻合適,壓路機碾壓(靜壓)2—3遍,風積沙的壓實度就完全滿足規范要求。采用壓路機過度碾壓反而造成風積沙表面松散,壓實度下降。風積沙填筑的虛鋪厚度至今尚無具體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一般虛鋪厚度控制在30cm一50cm。而第一層風積沙的虛鋪厚度一般應偏大,宜在50cm以上。虛鋪厚度的控制方法必須采用邊樁竹竿掛線的方式。
4、高程控制:現場施工時,以原地面壓實后的高程作為原始高程。由于風積沙施工后,表面風積沙因失水后松散現象嚴重,對每層風積沙均要進行高程檢測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一般情況下,風積沙路基每填筑4層進行高程檢測和核實每層的填筑厚度。同時進行中線偏位的檢測,以便在施工過程中隨時糾正中線偏差。
5、上土數量控制:根據每層的虛鋪厚度、平均寬度和長度,計算每個斷面計劃所需的材料用量。再根據拉料車的每車拉運量,計算每個斷面計劃所需的車數。在每個斷面內,確定卸車間距和車數。
6、上土:采用大噸位自卸汽車進行風積沙的運輸,自卸車盡量采用同一種型號的汽車。自卸車將風積沙拉運至現場后,按照確定后的卸車間距和車數進行卸車。在卸車過程中,特別是第2層以后的卸車,必須做到風積沙的及時澆水,合理組織車輛和指揮交通,防止運料車輛在風積沙上誤車和便道交通堵塞情況的發生。
7、碾壓:澆水符合要求后,采用平地機進行精平,然后采用振動壓路機進行風積沙的碾壓(靜壓)。碾壓必須采取由外向內、由低向高的順序,同時錯1/2輪。碾壓2遍,輪痕較明顯時,采用壓路機大排軸快速碾壓1遍,盡量消除輪痕。
8、其它要求:為了保證壓實寬度和保證修整路基邊坡后的路堤邊緣有足夠的壓實度,每側應超出路堤的設計寬度30cm。必須大量及時提前澆水濕潤風積沙,同時必須保證澆水均勻。
9、壓實度檢測:采取相對密度法測定風積沙的標準干容重,是比較科學并符合現場實際的一種方法。同樣,對風積沙路基填筑壓實度的檢測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傳統的灌沙法檢測程序復雜、時間長、而且標準砂浪費太大。而環刀法相對比較簡單、而且檢測速度較快,但試驗數據卻存在不準確和偏差較大的情況。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改進環刀法的風積沙壓實度檢測方法,但尚未得到權威部門的認可,至今也未進行推廣。
10、封閉:為防止風蝕現象,當路堤填至設計標高后,或有較長時間的停工時,必須對風積沙頂面和邊坡進行臨時封閉,封閉的方法可采用虛鋪厚10cm的粘土或砂礫進行全封閉。在路基交工時,風積沙路基填筑的邊坡必須進行正式防護,防護形式一般采取網格防護,并在網格內回填種植土植草。
11、刷坡:路堤填至設計標高后,按設計的邊坡坡度及位置,至上而下進行刷坡。刷坡下來的風積沙,一般工程設計用作擋水埝。擋水埝合理布置,可防止周圍的灌溉水或雨水流入路基范圍內,又可防止高速公路的排水流入周圍耕地,污染農田。為了防止路基邊坡外的少量積水浸泡路基,一般工程設計路基邊坡坡腳進行漿砌片石防護。
篇2:路基填筑施工方法
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法
1、施工工藝框圖
施工準備--填筑前基底處理--基底檢測--填料選定與檢測--填料分層填筑/測量下層填土中線及邊線--推土機攤平/檢查攤鋪厚度--平地機整平/灑水或晾曬--碾壓--檢測--做好記錄檢查簽證--路基成型
主要工序施工說明:
1.施工放樣:開工前,先進行導線、中線、水準點的復測,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增設必要的導線、水準點。測量成果經監理工程師核準后,再按圖紙放出路基中線、坡腳、邊溝等位置。
2.基底處理
各路段在填筑前,按招標文件技術規范要求,認真做好基底處理,根據基底土質、水文、植被情況及填土高度分別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路基范圍內的樹木在施工前砍伐,挖除樹根并將坑穴填平夯實。填土范圍內原地面表層的種植土、草皮等要清除,清除深度至少100~300mm。路堤基底清理后予以壓實。填土路堤地面自然坡度陡于1∶5時,將原地面挖成臺階。臺階寬度不小于1m。
3.填料試驗與壓實試驗
路基填筑前,按規范規定的方法對填料進行顆粒分析、含水量與密實度、液限和塑限、有機質含量、承載比(CBR)試驗和擊實等試驗,并及時報送監理工程師,作為批準適用填料的依據。在全路段路基施工前,認真做好路堤試驗段,選擇監理工程師認可的合適路段進行現場壓實試驗,以確定壓實設備的類型及組合工序、各類壓實設備在最佳組合下的壓實遍數、與設備相適宜的最佳含水量及壓實層厚度等。完成試驗段后,書面報送監理工程師,經批準后實施。
4.填筑作業
4.1施工放樣:開工前,先進行導線、中線、水準點的復測,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增設必要的導線、水準點。測量成果經監理工程師核準后,再按圖紙放出路基中線、坡腳、邊溝等位置。
4.2填筑方式
路堤采用水平分層填筑,按照橫斷面全寬分成水平層次,逐層向上填筑。原地面不平,從最低處分層填起。每填一層經過壓實檢驗合格后,再填上一層。原地面縱坡大于12%的地段,采用縱向分層填筑法施工,沿縱坡分層,逐層填壓密實。填至路堤上部時仍采用水平分層填筑法。
路堤施工時要注意不同的土質填料分層填筑,施工前要搞好現場土質調查和試驗,擬定合理的土方調配方案,做出正確的規劃。
4.3攤鋪
攤鋪作業采用推土機、平地機進行,從路基最低處開始分層平行攤鋪,松鋪層的厚度按路堤試驗段得出的數據確定。一般土方最大松鋪厚度不大于300mm,最小為100mm;石方最大松鋪厚度不大于500mm。攤鋪土料時,力求平整均勻。壓實前對松鋪層的厚度及平整度情況進行檢查,符合要求后再進行碾壓。每層填土超出路堤設計寬度300mm,以利壓實機械作業,保證完工后的路堤邊緣有足夠的壓實度。
4.4碾壓
土料攤鋪平整后即開始碾壓,先用推土機或輕型壓路機對松鋪層表面進行預壓,然后再用振動壓路機壓實。碾壓前要測定土層的含水量,采用灑水或晾曬等措施調整含水量,再進行壓實作業。按照試驗路段確定的施工機械及壓實遍數進行壓實作業。石方采用50t以上的壓路機進行壓實,通過壓實遍數保證壓實度。
壓實機械要遵循合理的工作路線,一般先壓路基邊緣后壓中間,相臨兩次輪跡重疊0.4~0.5m;相臨兩區段縱向重疊1~1.5m。壓實作業時,壓路機應先慢速行駛,最大行駛速度不超過4km/h。壓實作業做到無漏壓、無死角、碾壓均勻。壓實完成一層后,經監理工程師檢驗認可后,再填筑上一層。填層接近路基設計標高時,加強測量工作,以保證完工后的路基頂面寬度、高程、平整度符合規范要求。如發現路基超高,則用平地機刮平至設計的路基高程,然后用壓路機再壓實。需補填時,如補填厚度小于10cm時,應將原壓實層翻挖至少10cm深,再補填壓實。
5.橋涵臺背填土
橋涵臺背回填時,其結構的圬工強度應達到規范要求。回填土采用滲水性填料,從原地面起水平分層填筑,每一填層的松鋪厚度不大于150mm,采用小型壓實機具壓實,確保每填層的壓實度符合規范要求。橋涵填土范圍應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橋涵兩側的填土與壓實、橋臺背后與錐坡的填土與壓實應對稱或同時進行。
路基填筑施工工藝流程如下圖。
6.特殊路基施工
本合同段小河中橋附近有部分水稻田,施工時注意以下幾點:
6.1施工前在公路用地兩側筑埂,在梗內挖縱、橫向排水溝,使地表水能及時排出,以疏干表土。
6.2清除表層不良土質,地基土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時,用壓路機將地基土碾壓密實后,在其上填筑路基。如含水量過大無法壓實時,則換填砂礫土然后壓實,或采用拋石擠淤等方法。
篇3:高速鐵路路基試驗段填筑施工方法措施
高速鐵路路基試驗段填筑施工方法
本次試驗段施工內容包括基底換填、路堤本體填筑和基床底層填筑。其工藝流程如圖1。
1填料來源和挖運方法
本段土源來自于K162+820~K163+040線路經過處的山坡挖方,對該挖方段進行表土清理、樹根挖除、清理非適用材料的工作,(該取土場已經中心試驗室取樣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土質滿足填方要求,土源土樣各種試驗記錄、報告齊全)。根據土石方調配圖方案,試驗段土石方開挖由K162+960往K163+040方向倒退開挖。施工便道利用K162+020~K164+800處的既有機耕道,并用碎石土修整既有路面。現場施工用電采用自備75kW發電機一臺,施工用水由線路右側河道內接入。
2工藝概述
2.1基底換填挖掘機挖土,自卸汽車運送至棄土場,推土機整平。棄土場綠化。
2.2路基填筑
挖掘機挖裝,自卸汽車運輸,按放樣寬度及松鋪厚度控制卸土量,檢查含水量,含水量適宜時推土機攤鋪整平,松鋪厚度及平整度符合要求后用壓路機按規定碾壓。按以往施工經驗,一般碾壓三遍后開始檢查壓實度,之后每增加碾壓一遍即檢查一次壓實度,直至達到要求的壓實度標準。
3卸土控制
填筑前首先放出線路中樁和填筑邊線,每10m釘出邊線木樁,為保證路基邊緣的壓實度,邊線應比設計線每邊寬出30cm。按自卸汽車每車的方量和松鋪厚度計算每10延長米范圍內的卸土車數,以達到控制松鋪厚度的目地。
4埋設沉降樁
開挖基底經碾壓檢測合格后,按20m間距在線路上埋設沉降觀測樁,埋設位置分別為K163+240、K163+260、K163+280、K163+300、K163+320、K163+340、K163+360、K163+380中心處。
沉降觀測樁由沉降底板、測桿、套管、套管接頭、套管蓋板、測桿頭組成。沉降板由鋼筋混凝土制成,尺寸為500mm×500mm×30mm,用C15混凝土預制。測桿采用Ф40mm鋼管制成,一端為外絲,另一端為內絲,每根長為50cm,套管采用塑料管。
工作原理:埋在地表的沉降底板隨地基沉降而下沉,通過連接在上面的測桿的傳遞測量其高程,測桿高程減去桿長即為沉降板高程,每次沉降差就是地表沉降值。
5攤鋪整平
本試驗段中基底換填滲水土、路堤本體及基床底層填料均采用同一種填料。首先檢查填料的含水量,當填料含水量與其最佳含水量之差不超過2%時立即予以攤鋪整平,本次試驗段按松鋪厚度30cm、40cm、50cm分別進行試驗。
填料的攤鋪采用推土機,保證每一填層的平整度及層厚的均勻,攤平過程中不斷用鐵鍬挖洞檢查松鋪厚度。原則上每一層填筑時均須形成2%~4%的人字形橫坡,有困難時可在基床底層逐步形成。
在相鄰兩區段上下兩層填筑接頭處須錯開不小于3m的距離。在沉降觀測樁周圍1m范圍內的路基采用人工填筑整平。
6碾壓
攤鋪整平后,松鋪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符合要求即開始碾壓。本試驗段采用18T(激振力為36T)振動壓路機兩臺,兩臺壓路機以中線為界,各壓半輻路基寬度,分別記錄各自的碾壓遍數及碾壓速度。
碾壓時采取從兩側向中心的順序,縱向進退式碾壓,行與行輪跡重疊
0.2~0.3cm,橫向同層接頭處重疊0.4~0.5m,相鄰兩區段縱向重疊1.0~1.5m,以保證無漏壓、無死角,確保碾壓的均勻性。
碾壓方法為:靜壓一遍,弱振碾壓一遍,強振碾壓2~6遍(同步檢測結果定),弱振碾壓一遍,最后再靜壓一遍消除輪跡。即:靜壓弱振強振弱振靜壓。碾壓行駛速度開始時用慢速(宜為2-3km/h),最大速度不超過4km/h。
7壓實檢測
在每一填層碾壓三遍后即用K30平板載荷儀、核子密度濕度儀檢測地基系數K30、孔隙率n。在使用核子密度濕度儀進行檢測的同時,采用灌砂法(或灌水法)進行平行對比試驗,以核準核子密度濕度儀的測試數據,檢測頻率為每層每遍(自碾壓三遍后開始)18個點,直至達到90%的壓實度。
試驗過程中安排技術人員、檢測人員記錄壓路機的碾壓速度、碾壓順序、碾壓遍數及壓實度檢測等情況,以便整理出指導大面積路基填筑施工的總結報告。
試驗段第一層達90%的壓實度,經監理工程師檢查同意后,在其上進行壓實度為93%和95%的壓實試驗,從而確定填料在適宜的含水量和合適的松鋪厚時,不同噸位的壓實機械達到90%、93%、95%的壓實度時相應的碾壓遍數,最佳施工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