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地鐵東路站區間施工監測措施

地鐵東路站區間施工監測措施

2024-07-11 閱讀 1034

地鐵某東路站區間施工監測

1)監測思路

根據招標初步設計要求,結合施工環境和工況情況,本工程的監測由工程安全監測和周圍環境監測兩部分組成,其主要目的是掌握隧道及周圍環境在隧道施工期間的變形,及時反饋給設計和施工,確保本工程及鄰近構筑物的安全。

對于區間來說施工監測的重點是:地表沉降、拱頂下沉和洞內周邊收斂。

拱頂下沉和洞內周邊收斂采用目前最新的無接觸量測技術,即在要測量的斷面布置測點,用無接觸量測技術測量拱頂下沉和洞內周邊收斂,無接觸量測技術系統主要由全站儀和配套分析軟件組成。

監測項目監測目的儀器設備

工程安全監測

地質狀況和

支護狀況觀察開挖面的穩定狀態、拱部有無剝落、地質條件與設計圖紙是否相符,開挖后有無涌水、流泥等現象,格柵和噴射砼的初期支護有無開裂或壓漿現象。現場觀測及地質描述

水平收斂掌握巖體變形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預測預報圍巖穩定性,選擇合理的支護時機并判斷支護效果,優化設計噴錨支護參數,反分析巖體應力場及力學參數全站儀(配相應的分析軟件

拱頂下沉

鋼拱架應力了解鋼架的受力情況,優化支護參數鋼筋計

頻率接收儀

滲水壓力監測水壓力在施工過程中的變化情況,作為施工防水控制的依據滲壓計

頻率計

環境監測地表沉降預測鄰近建筑物的沉降趨勢,反映隧道的狀態精密水準儀

銦鋼尺

鄰近房屋沉降及傾斜觀察各部分的沉降,預測其發展趨勢

防止發生危及建筑物使用的沉降或差異沉降精密水準儀

銦鋼尺

臨近管線變位了解施工期間周圍地下管線的變形情況

按照初步設計圖,本工程監測項目見下表。

2)監測項目

最主要的項目是地面沉降、周邊位移、拱頂下沉、鋼支撐應力。其它監測項目視實際情況而定。

3)監測點布置

此處所描述的測點布置是比較全面的,具體實施時在滿足工程施工的前提下,主要選重點監測項目進行測點布設。

(1)隧道拱頂下沉、周邊收斂(位移)

沿隧道縱向每20m布置一個量測斷面,每個斷面設5個測點,用全站儀加配套的分析軟件構成的無接觸量測系統對隧道拱頂下沉和周邊位移進行量測。

(2)隧道初期支護格柵鋼架應力

在地質條件變化地段以及豎井施工通道與隧道聯結處,斷面設置格柵鋼架應力監測點,測點布置在與地表下沉測點相同斷面。每個斷面設置16個壓力盒,分別布置在格柵拱架的頂部、邊墻及仰拱的內外層鋼筋上,當噴射砼終凝后即可測取初始讀數,見下圖。

(3)地表沉降觀測

地表沉降測點沿區間走向每30m設一監測斷面,每斷面5個測點,按斷面總寬60m在隧道中心線左右平均布置。

(4)地表建筑、地下構筑物與管線的變化觀測

區間沿線大型建筑物較少,因此本項監測的重點放在聯絡線節點段,有關測量方法將在某東路站的施工監測中詳細敘述。

4)監測周期及頻率

根據設計文件及相關規范,各監測項目的監測周期、監測頻率見下表。

具體實施時,針對現場的施工步驟,尤其在開挖期間,根據開挖段區分重點監測區和非重點監測區,重點監測區按上述原則確定監測頻率,視圍護體的變形情況可加密監測頻率,關鍵部位隨施工進行跟蹤監測,非重點監測區在上述原則的基礎上適當減少監測頻率。

監測頻率

序號監測內容監測周期監測頻率

1隧道拱頂下沉、凈空收斂、底部隆起從測點埋設完畢至襯砌穩定距開挖面<2B時,1次/天;距開挖面5B時,1次/周。B為隧道寬度。

2格柵鋼支撐的壓力從測點埋設完畢至襯砌穩定1次/天

3地表沉降觀測施工開始至竣工隧道區外10m內,1次/天;10~20m內1次/天;20~30m內2次/3天;30m以外,2次/周

4周邊管線變形的監測

5周圍建筑物變形的監測

6其它目測項目施工開始至竣工止由施工進程確定

篇2:施工環境管理監測辦法

1主要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公司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管理措施、職責和獎罰的暫行管理辦法。

本標準適用于本公司施工生產和生活后勤。

2引用標準

《環境保護法》

3管理職能

3.1建立公司、分公司二級管理。

3.2公司質安科負責其有關日常工作。

4管理內容及要求

4.1組織領導

為加強企業環境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確定公司副經理分管此項工作,各單位相應由負責生產的領導分管,企業各級部門予以配合,其中公司質量安全科設兼職環保人員,負責其有關日常工作以形成企業環境管理和監測組織工作體系。

4.2管理措施

4.2.1施工生產

4.2.1.1現場水泥、石灰等易造成空間粉塵污染的建設材料,必須集中存儲堆放并予以覆蓋。

4.2.1.2施工中的油漆、乙炔、瀝青等揮發刺激性物品,應在荒僻處或有防護隔離措施的范圍內使用并符合廢氣、廢渣排放標準。

4.2.1.3嚴格控制現場砼攪拌機、震動泵等建筑機械噪聲。其中確無原則夜間施工的工程項目,應向環保部門申請辦妥《夜間作業許可證》后方能進行。

4.2.1.4現場及生產基地廢水及汽車、機器廢油,應按規定進行隔離沉淀分流等簡單處理,符合標準后才能排除,不準直接排(流)入下水道。

4.2.2生活后勤

4.2.2.1企業各單位食堂生活用鍋爐需經市勞動局檢驗合格,并由持證上崗人員操作,其排塵要求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其它生活灶也應達到環保要求。

4.2.2.2職工住宅和宿舍必須注重環境衛生,按時繳納排污費、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并及時清理。

4.2.2.3后勤生活區環境衛生、場容場貌和現場文明施工應符合有關規定。

4.2.3責任與獎罰

4.2.3.1建立公司、分公司二級分管生產、生活后勤領導及現場施工員崗位經濟責任制,實行分級管理監測,統一考核和獎罰。

4.2.3.2生產技術等業務部門應將環境管理監測列作部門職責范圍,并視必要寫下工程施工方案(即施工組織設計)。

4.2.3.3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環保法規,如發生環境污染等事故,則按有關規定予以罰款和處理,并追究當事人及領導責任。

5檢查與考核

5.1本標準通過各有關業務部門工作標準進行考核。

5.2本標準通過公司質安科工作標準進行考核。

注:重點部位作業安全審批制度(暫缺)

篇3:建筑工程基坑監測施工一般規定

1、下列基坑工程應實施監測:

1)、開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的基坑工程;

2)、開挖深度小于5m,但現場地質情況和周圍環境較復雜的基坑工程;

3)、其他需要監測的基坑工程。

2、基坑工程實施前監測單位應編制監測方案。監測方案需經建設單位、基坑支護設計單位、監理單位認可,必要時還需與基坑周邊環境涉及的有關管理單位協調一致后方可實施。

3、基坑工程監測應包括施工企業現場監測和第三方專業單位監測。專業單位監測應由建設方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對基坑工程實施現場監測。施工企業現場監測的監測對象和技術要求應在專項施工方案中明確。

4、基坑監測應綜合考慮基坑工程設計方案、建設場地的巖土工程條件、周邊環境條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訂合理的監測方案,精心組織和實施監測。

5、基坑工程現場監測的對象應包括支護結構、地下水狀況、基坑底部及周邊土體、周邊建筑、周邊管線及設施、周邊重要的道路及其他應監測的對象;技術要求主要包括監測項目、測點位置、監測頻率和監測報警值等。

6、監測單位應嚴格按監測方案實施監測。當基坑工程設計或施工有重大變更時,監測單位應與建設單位及相關單位研究并及時調整監測方案。

7、監測單位應及時處理、分析監測數據,并將監測結果和評價及時反饋建設單位及相關單位。當監測數據達到監測報警值時必須立即通報建設單位及相關單位。

8、基坑工程施工期間不得損壞監測設施。

9、基坑工程施工期間施工單位應安排專人進行巡視檢查。基坑工程巡視檢查宜包括以下內容:

、支護結構

1)支護結構成型質量;

2)冠梁、圍檁、支撐有無裂縫出現;

3)支撐、立柱有無較大變形;

4)止水帷幕有無開裂、滲漏;

5)墻后土體有無裂縫、沉陷及滑移;

6)基坑有無涌土、流砂、管涌。

、施工工況

1)開挖后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巖土勘察報告有無差異;

2)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分層厚度及支錨設置是否與設計及專項施工方案一致,有無超長、超深開挖;

3)場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狀況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設施是否運轉正常;

4)基坑周邊地面有無超載。

、基坑周邊環境

1)地下管道有無破損、泄露情況;

2)周邊建(構)筑物有無新增裂縫出現;

3)周邊道路(地面)有無裂縫、沉陷;

4)鄰近基坑及建(構)筑物的施工變化情況。

、監測設施

1)基準點、監測點完好狀況;

2)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

3)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

10、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加強監測,提高監測頻率,并及時向建設單位及相關單位報告監測結果:

1)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

2)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發現的不良地質;

4)超深、超長開挖或未及時加撐等違反設計工況施工;

5)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道出現泄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限值;

7)支護結構出現開裂;

8)周邊地面突發較大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

9)鄰近的建(構)筑物突發較大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

10)基坑底部、坡體或支護結構出現管涌、滲漏或流沙等現象;

11)基坑工程發生事故后重新組織施工;

12)出現其他影響基坑及周邊環境安全的異常情況。

11、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立即報警,并實時跟蹤監測,應立即停止施工,并對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的保護對象采取應急措施。

1)監測數據達到監測報警值的累計值;

2)基坑支護結構或周邊土體的位移值突然明顯變大或基坑出現滲漏、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較嚴重的滲漏等;

3)基坑支護結構的支撐或錨桿體系出現過大變形、壓屈、斷裂、松弛或拔出的跡象;

4)周邊建(構)筑物的結構部分、周邊地面出現危害結構的變形裂縫或較嚴重的突發裂縫;

5)根據當地工程經驗判斷,出現其他必須進行危險報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