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止電氣誤操作安全管理制度

防止電氣誤操作安全管理制度

2024-07-10 閱讀 6711

1為杜絕電氣誤操作事故的發生,加強防止電氣誤操作裝置(以下簡稱“防誤裝置”)的運行、維護和檢修管理工作,特制定防誤裝置管理制度

2變電站應建立防誤裝置臺帳,防誤裝置的檢修、解鎖及發現和消除缺陷均應記入臺帳。

3變電站應有防誤裝置使用說明、原理結線圖等技術資料,所有運行人員應熟悉防誤裝置的功能。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項。

4防誤裝置應經常保持在完好狀態,正常投用,不得隨意退出或解鎖操作。全站防誤裝置確因故障處理或檢修工作需要停用時,必須履行書面申請手續,經本單位生產副局長批準后方可退出。

5防誤裝置應與主設備同時進行評級,即每年進行一次評級,具體標準與主設備雷同。

6防誤裝置的維護、管理、檢修要明確分工,落實到班組和負責人。

7防誤裝置的檢修應做到與主設備同時檢查、同時驗收、同時投運。

檢查與維護

1每次交接班應檢查防誤裝置的交直流電源是否正常,模擬圖上斷路器、刀閘位置與設備實際位置是否對應,并移交解鎖鑰匙。

2每月應對防誤裝置程序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在模擬盤上逐個回路試驗,不進行實際開鎖),確保閉鎖裝置在投入狀態、程序正確、五防功能齊全。

3每月應對防誤裝置的數碼機械鎖進行外觀檢查。

4結合一次設備停電,至少每半年對防誤裝置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維護。

篇2:國家電網公司關于防止電氣誤操作裝置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防止電氣誤操作裝置(以下簡稱防誤裝置)的管理,做好防誤裝置的選型、安裝、驗收、運行、維護和檢修等工作,使其在電力安全生產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根據《電業安全工作規程》(發電廠和變電所電氣部分)、《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等有關規程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防誤裝置是防止工作人員發生電氣誤操作的有效技術措施。本規定所指的防誤裝置包括:微機防誤、電氣閉鎖、電磁閉鎖、機械聯鎖、機械程序鎖、機械鎖、帶電顯示裝置等。

第三條本規定適用于國家電網公司系統的變電站、換流站、發電廠(公司)等防誤裝置的管理。

第四條各區域、省(區、市)公司及直(代)管的供電公司(局)、發電廠(公司)應按照本規定,結合運行規程、反事故措施及現場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

第五條防誤裝置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管理工作歸口于國家電網公司生產運營部,技術工作歸口于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日常管理工作和運行維護工作由各區域、省(區、市)電網公司及直(代)管的供電公司(局)、發電廠(公司)分級實施,并配備防誤裝置專責人員。

第六條各供電公司(局)、發電廠(公司)應定期對管轄范圍內的防誤裝置進行試驗、檢查、維護、檢修,以確保裝置的正常運行。對新建或更新改造的電氣設備,防誤裝置必須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運。

第七條各級負責防誤裝置管理工作的領導以及有關專業人員均應熟悉本規定,并在選用、安裝、驗收、運行、維護和檢修等工作中貫徹執行。

第二章責任制

第八條國家電網公司負責防誤裝置的管理規定、重大技術措施和反事故措施的制定和修訂。每兩年組織召開一次專業會議。

第九條防誤裝置技術標準根據技術發展和用戶技術需求,每三至五年修訂一次;防誤操作年度技術報告由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負責編寫。

第十條各區域、省(區、市)電網公司負責防誤裝置的管理工作。

1.制定防誤裝置的管理辦法、技術措施和年度工作計劃,并定期檢查防誤計劃落實情況。

2.省(區、市)電網公司每年二月底向區域電網公司上報三年度的專業工作總結(附統計報表),同時報國家電網公司,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區域電網公司匯總后于三月底前報國家電網公司,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

3.定期召開防誤裝置專業會議。

4.審定直(代)管單位的防誤裝置技術方案及年度工作計劃。

5.參加電氣誤操作事故的調查分析,制定反事故措施。

6.負責所轄單位的防誤裝置技術監督、信息反饋和經驗交流。

第十一條各供電公司(局)、發電廠(公司)負責防誤裝置的日常運行、維護和檢修工作。

1.制訂防誤裝置管理規定的實施細則。

2.每年一月底前上報上年度防誤工作總結、防止電氣誤操作裝置及相關電氣誤操作統計表及本年度工作計劃。

3.將防誤裝置的反措和技改項目納入各單位的反事故技術措施計劃或安全技術勞動保護措施計劃。

4.組織防誤裝置的技術培訓。

5.制定運行、巡視、驗收、維護、檢修、臺帳、備品備件管理等規章制度。

6.參加新建、擴建、改建的變電、發電工程中有關防誤裝置選型、設計審查、投運前驗收工作。

第三章運行管理

第十二條防誤裝置正常情況下嚴禁解鎖或退出運行。防誤裝置的解鎖工具(鑰匙)或備用解鎖工具(鑰匙)必須有專門的保管和使用制度。

第十三條電氣操作時防誤裝置發生異常,應立即停止操作,及時報告運行值班負責人,在確認操作無誤,經變電站負責人或發電廠當班值長同意后,方可進行解鎖操作,并做好記錄。

第十四條當防誤裝置確因故障處理和檢修工作需要,必須使用解鎖工具(鑰匙)時,需經變電站負責人或發電廠當班值長同意,做好相應的安全措施,在專人監護下使用,并做好記錄。

第十五條在危及人身、電網、設備安全且確需解鎖的緊急情況下,經變電站負責人或發電廠當班值長同意后,可以對斷路器進行解鎖操作。

第十六條防誤裝置整體停用應經本單位總工程師批準,才能退出,并報有關主管部門備案。同時,要采取相應的防止電氣誤操作的有效措施,并加強操作監護。

第十七條運行值班人員(或操作人員)及檢修維護人員應熟悉防誤裝置的管理規定和實施細則,做到"三懂二會"(懂防誤裝置的原理、性能、結構;會操作、維護)。新上崗的運行的人員應進行使用防誤裝置的培訓。

第十八條防誤裝置的管理應納入廠站的現場規程,明確吱術要求、運行巡視內容等,并定期維護。

第十九條防誤裝置的檢修工作應與主設備的檢修項目協調配合,定期檢查防誤裝置的運行情況,并做好檢查記錄。

第二十條防誤裝置的缺陷定性應與主設備的缺陷管理相同。

第四章防誤裝置的技術原則和使用原則

第二十一條防誤裝置應實現以下功能(簡稱"五防"):

1.防止誤分、誤合開關;

2.防止帶負荷拉、

篇3:防止機車車輛溜逸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1條為防止機車車輛溜逸,加強防溜工作管理,根據《鐵路技術管理規程》、《鐵路調車作業標準》、《機車操作規程》等有關規定,特制定本辦法。

第2條凡在國家鐵路、合資鐵路、地方鐵路、專用鐵道、專用線、工程線等線路上停留的機車車輛,必須執行本辦法。

第二章車站設備與線路

第3條車站應設在線路平道、直線的寬闊處。

車站必須設在坡道上時,其坡度不應超過1‰;在地形特別困難的條件下,會讓站、越行站可設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但不應連續設置,并保證列車的起動。

第4條鐵路局應按有關規定對線路平面及縱斷面定期組織復測,設備管理單位應及時準確將復測資料提供給車務段(車站)、機務段等使用單位。

第5條線路平面及縱斷面應保持原有狀態。凡施工、維修

等情況引起線路平面或縱斷面變更時,竣工后設備管理單位應立

即復測,并形成完整準確的變更資料,提供車務段(車站)、機

務段等使用單位。

第6條銜接車站正線、到發線的岔線、段管線、貨物線無安全線等隔開設備時,各鐵路局應制定計劃,予以改造。不具備設置隔開設備條件時,應安裝防溜脫軌器,有條件的應納入車站聯鎖。

第三章防溜設備和器具

第7條防溜設備及器具,應制定技術標準。人力制動機、人力制動機緊固器、防溜鐵鞋、防溜枕木、防溜脫軌器、止輪器等防溜設備、器具必須符合技術標準。

第8條積極研究開發新型防溜設備及器具,不斷增強防溜設施科技含量。

新研制的防溜設備及器具,應具備防盜、防漏撤等功能,并通過鐵道部或鐵路局運輸、科技、安全等有關部門審查鑒定合格后,方準使用。

第9條防溜設備及器具的研制(生產)部門,應向使用單位提供其設備技術資料及使用方法說明書。

第10條車輛部門應保證車輛人力制動機的狀態良好,損壞時要及時維修處理。段修、輔修等各類修程后的機車、車輛必須保證人力制動機作用良好。

第11條車站(助理)值班員室、調車組待班室、扳道房,以及岔線、段管線、貨物線、工程線等有關處所,應根據實際情況配備足夠數量的防溜器具。

機車、重型軌道車、救援列車、接觸網檢修車、巡檢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自輪運轉特種設備及各種工程列車,均應配備防溜鐵鞋和人力制動機緊固器各不少于4只。電氣化區段貨運機車,應配備不少于20只人力制動機緊固器。

第12條編組、區段站駝峰尾部,應根據需要安裝可控停車器或停車頂。盡頭式線路的末端應安裝擋車器(設有盡頭站臺時除外)。

第四章機車車輛停留及防溜作業限定

第13條列車及機車車輛必須停在警沖標內方。調車作業中,車輛臨時停在警沖標外方時,一批作業完了后,應立即送入警沖標內方。因特殊情況需在警沖標外方進行裝卸作業時,須經車站值班員、調車區長準許,在不影響列車到發及調車作業的情況下方可進行,裝卸完了后,應立即送入警沖標內方。

第14條安全線、避難線、機車固定走行線上,禁止停留機車車輛。正線上不得停留車輛。到發線上停留車輛時,須經車站值班員準許,在中間站并須取得列車調度員的準許,方可占用。牽出線、走行線、渡線、道岔聯動區及軌道衡上也不得停留車輛。須停留時,由《站細》規定。

第15條中間站到發線停留車輛時,兩端道岔應扳向不能進入該線的位置并加鎖(有軌道電路時除外)。裝載爆炸品、壓縮氣體、液化氣體的車輛及救援列車必須停在固定的線路上,兩端道岔應扳向不能進入該線的位置并加鎖;臨時停留公務車線路上的道岔也應扳向不能進入該線的位置并加鎖;集中操縱的道岔可在控制臺上進行鎖閉。

第16條禁止溜放的車輛、線路及其他限制:

1.裝有禁止溜放貨物的車輛;

2.非工作機車、動車、軌道起重機、大型養路機械、機械冷藏車、大型凹型車、落下孔車、客車和特種用途車;

3.乘坐旅客的車輛及停有該車輛的線路;

4.超過2.5‰坡度的線路(為溜放調車而設的駝峰和牽出線除外);

5.停有正在進行技術檢查、修理、裝卸作業車輛及無人看守道口的線路;

6.停有裝載爆炸品、壓縮氣體、液化氣體車輛的線路;

7.停留車輛距警沖標的長度,容納不下溜放車輛(應附加安全制動距離)的線路;

8.中間站正線、到發線及與其銜接而未設隔開設備的線路;

9.調車組不足3人時,禁止溜放作業;

10.不準采用牽引溜放法調車。

第17條編組站、區段站在到發線、調車線以外的線路上停留的車輛不進行調車作業時,應連掛在一起,并須擰緊兩端車輛的人力制動機,或以鐵鞋(止輪器、防溜枕木等)牢靠固定。因裝卸車對貨位等情況,不能連掛在一起時,應分組做好防溜措施。編組站和區段站的到發線、調車線是否需要防溜,由鐵路局規定。

第18條中間站停留車輛,無論停留的線路是否有坡道,均應連掛在一起,擰緊兩端車輛的人力制動機,并以鐵鞋(止輪器)牢靠固定。因裝卸車對貨位等情況,不能連掛在一起時,應分組做好防溜措施。一批調車作業中臨時停留的車輛,須擰緊兩端車輛的人力制動機或以鐵鞋(止輪器)止輪。作業量較大中間站執行上述規定有困難時,由鐵路局規定。

第19條調車作業摘車時,必須停妥,采取好防溜措施,方可摘開車鉤;掛車時,沒有連掛妥當,不得撤除防溜措施。編組站、區段站和較大中間站執行有困難時,由鐵路局規定。

第20條轉場及在超過2.5‰坡度的線路(駝峰、禁溜線、牽出線除外)上調車時,10輛及以下是否需要連結制動軟管及連結制動軟管的數量,11輛及以上必須連結制動軟管的數量,由車站和機務段根據具體情況共同確定,并納入《站細》。

第21條手推調車,須取得調車領導人的同意,人力制動機作用必須良好,由勝任人員負責制動,手推調車速度不得超過3km/h。下列情況,禁止手推調車:

1.在超過2.5‰坡度的線路上(確需手推調車時,須經鐵路局批準);

2.遇暴風雨雪或夜間無照明時;

3.接發列車時,能進入接發列車進路的線路上無隔開設備或脫軌器;

4.裝有爆炸品、壓縮氣體、液化氣體的車輛;

5.電氣化區段,接觸網未停電的線路上,對棚車、敞車類的車輛。

第22條在盡頭線上調車時,距線路終端應有10m的安全距離;遇特殊情況,必須近于10m時,應一度停車,調車速度不得超過5km/h。

第五章防溜工作安全措施

防溜作業基本要求

第23條各類機車車輛的防溜措施,均須確認止輪牢固可靠。使用人力制動機或人力制動機緊固器防溜時,須擰緊制動機;使用鐵鞋(止輪器)防溜時,鞋尖(止輪器)應緊貼車輪踏面,牢靠固定;使用防溜枕木防溜時,應在距停留車輛不大于5米處放置。

第24條電氣化區段不能采用人力制動機防溜時,應使用人力制動機緊固器防溜,使用的條件和辦法比照人力制動機防溜的規定辦理。人力制動機故障的車輛或車組不能按規定采取防溜措施時,應與人力制動機作用良好的車輛連掛在一起,禁止單獨停留。遇最外方人力制動機故障時,可順延使用下一車輛人力制動機,車組兩端仍須按規定采取防溜措施。

第25條在超過6‰坡度的線路上,不得無動力停留機車車輛(包括列車在區間被迫停車后需分部運行時)。有特殊困難時,由鐵路局規定。

第26條手推調車前,必須事先辦理申請手續。在正線、到發線及與其銜接而無隔開設備的線路手推調車時,須經車站值班員準許;其他線路上手推調車時,須經調車領導人準許。批準人應將手推調車作業計劃(時間、徑路和輛數)傳達給有關人員,由勝任人員負責制動,并提前對人力制動機進行試驗。必要時,按規定做好防護。裝卸線內移動車輛時,由貨運人員監督,且每批移動不準超過重車一輛或空車兩輛。手推調車完了后,應及時將車輛停留位置、防溜措施等報告調車領導人。

第27條因車輛進行技術檢查或故障處理等作業,列檢(維修)人員在撤除車站采取的防溜措施前,應根據檢修作業的要求,按規定重新設置防溜措施,技術檢查或故障處理完畢,應及時恢復原防溜措施。

第28條到達列車應使全列自動制動機保持制動狀態后,方可摘開機車。有地面試風設備的車站,出發車列技檢作業完了,應使全列自動制動機保持制動狀態。

第29條推進車輛運行前須試拉。連續連掛時,可不停車連掛,但要確認連掛狀態,車組間距超過十車以上時,必須頓鉤或試拉。被連掛車輛距警沖標較近(不足30米)時,須采取相應安全措施。列車編組完了最后一鉤,應進行試拉。

岔線、段管線防溜措施

第30條由車站擔當專用線、段管線取送車作業時,由車站作業人員負責采取防溜措施;一批作業結束,車站作業人員與專用線、段管線指定人員在《防溜交接簿》上辦理防溜互簽后,方準摘開機車。

第31條專用線、段管線內,原則上不準手推調車。確需手推調車時,必須在《運輸安全協議》中明確手推調車申請、批準程序及安全措施。參加推車人員必須熟知有關安全要求及防溜知識,必須由勝任人員負責制動。推車作業完了后,及時向車站匯報停留車位置、防溜措施等情況。

嚴禁使用未經批準的動力設備移動車輛。

第32條調車作業中,按規定連接車輛制動軟管時,應進行自動制動機簡略試驗,檢查確認制動主管貫通。運行中,機車司機應按規定掌握速度,嚴禁超速行駛。

第33條岔線、段管線調車作業完成后,車站值班員(信號員)應及時將其與車站正線、到發線相銜接的道岔開通牽出線、安全線等隔開的位置。

機車停留防溜措施

第34條機車出段(庫)后及運行途中停留時,機車乘務員必須堅守崗位,不得二人同時離開司機室,并對車列和機車實施制動。不準關閉空氣壓縮機。

第35條機務段內整備線停留的運用機車由到達司機實行單閥制動,機車閘缸壓力不低于300kPa,機車總風缸壓力不低于700kPa。應將電鑰匙、換向手柄、單閥手柄、自閥手柄、車門鑰匙按規定交接保管,鎖好車窗、門,電力機車要降下受電弓。停留時間超過3小時,除單閥實行制動外,由到達司機按規定擰緊人力制動機。當停留線路的坡度超過2.5‰時,還須在下坡方向端左第2位輪下放置鐵鞋牢靠固定。

第36條動車組在庫內停留時,防溜工作由整備人員負責,機車制動儲能裝置必須保持良好狀態。前后端司機并各自負責所擔當機車的防溜,將鐵鞋內向放置在司機側第2輪下牢靠固定;動車前,仍由司機負責撤除。

第37條停留的備用機車由指定人員在第2、5位輪下對向放置鐵鞋牢靠固定;同一股道停放的機車,必須連掛在一起,對于連掛在一起的多臺機車應在兩端機車第2、5位輪下對向放置鐵鞋牢靠固定。

第38條段內機車轉線、移動、調車作業時,整備司機與扳道員到齊后方準作業。單機作業后,整備司機須單閥制動,通知指定人員在第2、5位輪下對向放置鐵鞋牢靠固定。

第39條多臺機車出入段、在段內移動、轉線等作業,需要摘開機車前,由本務司機通知重聯司機實行機車制動,前后機車司機均實行單閥制動,機車閘缸壓力不低于300kPa。

第40條機車檢修前后停留時,由整備司機通知指定人員在第2、5位輪下對向放置鐵鞋牢靠固定。

第41條救援列車歸位后,兩端由當班工長負責放置鐵鞋和防溜枕木,道岔由指定人員負責加鎖。

第42條油庫停放線由燃整值班人員負責、車輛停放線由設備值班人員負責對停留車輛按規定采取防溜措施。

區間列車車組停留防溜措施

第43條列車在區間不超過6‰的線路上被迫停車以及單機牽引列車需摘開機車時,按列車分部運行規定辦理;雙機(多機)牽引列車,需摘開一臺機車時,由本務司機通知重聯(次位)司機保持列車制動后,方準摘開機車。

第44條列車在區間被迫停車后,司機應使列車保持制動狀態。如遇旅客列車自動制動機故障,必須使列車就地停車時,司機應通知運轉車長(無運轉車長為車輛乘務員)立即組織列車乘務人員擰緊全列人力制動機,以保證就地制動。其他列車被迫停車后,就地制動工作由司機負責。在坡道上停車時,機車乘務員還應將鐵鞋放置于下坡端機車車輪下。電化區段必須使用人力制動機緊固器使列車制動。

第45條列車分離被迫停車后,對遺留車輛無人看守和未采取防護、防溜措施,不得分部運行,應立即對分離的車列采取防溜措施。長大上坡道線路上遇列車后部車輛分離時,本列不得連掛,必須請求救援。

第46條列車在區間被迫停車請求救援后,司機應使列車保持制動。救援機車司機應與被救援列車(車列)防護人員進行防溜聯系后,方準連掛。

第47條掛有列尾裝置的列車在區間停車時,開車前必須查詢尾部風壓,試驗列車制動主管貫通,確認列車完整。

查詢不到尾部風壓或尾部風壓異常時,司機應指派機車乘務組人員攜帶手持電臺到列車尾部進行檢查確認,具備開車條件后方可開車。因列尾裝置故障不能消除,影響繼續運行時,關閉尾部車輛折角塞門,進行簡略試驗,確認列車制動主管貫通后,繼續運行,同時報告就近車站值班員,由車站值班員轉報列車調度員,并按列車調度員的指示運行。

工程機車車輛停留防溜措施

第48條進入區間作業前,機車(含其它動力,下同)乘務員應進行自動制動機試驗,確保區間作業時制動機作用良好。

第49條嚴禁任何車輛(車列,含軌道平車等)無動力在區間停留或進行甩掛。

第50條機車在區間作業時必須做到人不離車,并監視風表壓力,保證壓力符合規定。

第51條因特殊作業需要停機等待時,在平坡道的線路上須擰緊機車人力制動機,并派勝任人員負責在列車尾部車輛以鐵鞋牢靠固定;在不超過6‰坡度的線路上須擰緊機車和列車尾部車輛人力制動機,并在列車兩端以鐵鞋牢靠固定。在超過6‰坡

度的線路上有動力停留機車車輛時,應全部接通制動軟管,不得停機。

第52條工程列車在工程線區間被迫停車后,應按《技規》和本文規定采取防溜措施。

第53條鋪架機在站內停留時,必須停在警沖標內方(包括懸出部分),并在鋪軌機、架橋機每個輪對兩面使用鐵鞋防溜,派專人看護。

重型軌道車等停留防溜措施

第54條重型軌道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的防溜作業,由司機(副司機)負責;動車前,司機須確認防溜撤除后,方可動車。

第55條重型軌道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自輪運轉特種設備,及其專用車輛在段管線停留時,車輛應連掛在一起,擰緊前后兩端車輛(軌道車)人力制動機,并以鐵鞋牢靠固定;不能連掛時,應分組做好防溜。

第56條重型軌道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自輪運轉特種設備在中間站停車會讓列車時,必須實施保壓制動,減壓量應達到lOOkPa以上。未得到車站值班員的開車通知,不得緩解。

第57條重型軌道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自輪運轉特種設備在車站停機等待時,防溜措施按停留車輛的要求辦理。

第58條重型軌道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自輪運轉特種設備區間停留在不超過6‰坡度的線路上停機時,司機應擰緊兩端車輛(設備)的人力制動機,并以鐵鞋牢靠固定。停留在超過6‰坡度的線路上或人力制動機故障時,司機不得離開駕駛室、不得停機,并實施保壓制動。

第59條重型軌道車、大型養路機械等自輪運轉特種設備在區間被迫停車后,如遇發動機故障熄火時,應擰緊其駕駛機輛(設備)及附掛設施的全部人力制動機,并在兩端放置防溜鐵鞋牢靠固定。

第六章防溜工作管理

第60條為加強防溜管理,車站、岔線、段管線等有關處所根據需要設置防溜揭示板(簿)。岔線、段管線進行取送車作業時,車站調車人員須與岔線、段管線指定人員在《防溜交接簿》內進行簽認交接。

工程列車、重型軌道車、大型養路機械及其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等由管理單位確定防溜揭示板(簿)設置處所。

第6l條現場防溜應與板(簿)揭示一致,揭示使用符號規定:止輪器或鐵鞋“1”或“2”、人力制動機緊固器“1”或“2”、人力制動機“”、防溜枕木“”、雙面脫軌器“”

第62條因調車作業改變原停留位置、輛數或防溜措施時,應及時重新填記。

第63條交接班時,接班人員必須按《站細》規定現場檢查停留車輛防溜措施,嚴格辦理交接。

第64條一批調車作業結束后,調車作業人員應及時將防溜措施情況報告調車指揮人(編組場、編發場除外),并由調車指揮人將停留車防溜措施按現場實際情況在防溜揭示板(簿)內填記。

第65條設有路廠(礦)交接線和工程交接線的車站,交接線內停留車輛防溜措施的檢查交接按雙方簽訂的協議執行。

第66條加強防溜設備、器具管理,對防溜器具應統一編號、固定存放、保證數量、質量良好。防溜器具的保管、交接由指定的人員負責。有關單位應制定防溜設備、器具的“用、管、修”辦法,嚴格管理,加強保養、維修工作,保證設備、器具良好。發現有設備、器具損壞、丟失時,應查找銷號,及時補齊。

第七章防溜工作有關要求

第67條各鐵路局應加大防溜設備、器具配備及其科研開發的投入,計劃、財務、勞資部門應積極配合,保證資金、人員到位。

第68條各單位、各部門要加強結合部管理,對結合部管理要明確職責,強化控制。

第69條鐵路公安部門應加強站、車、線的治安管理,防止防溜器具丟失,預防、控制因治安問題引起的車輛溜逸事故發生。

第70條各單位應建立防溜工作檢查考核制度,各級領導要把防溜工作作為重點進行檢查。

第71條加強職工防溜知識的培訓,凡參與防溜和檢查的人員必須掌握防溜規定及有關要求。

第72條各車輛工廠和車輛段要加強對車鉤及緩沖裝置的檢查修理,嚴格落實貨車廠、段修工藝,嚴格按規定進行探傷檢查,對鉤體、鉤尾框、鉤舌、鉤腔內部配件等嚴格按照檢修工藝要求進行檢修。對車鉤落成檢查要嚴格落實“三檢一驗”制度,保證車鉤質量,防止因車鉤質量問題造成列車分離而導致車輛溜逸。嚴格把住新造出廠車鉤及部件的質量關。

第73條遇有暴風雨雪等不良天氣時或位于大風地區車站,應增設防溜措施,具體由鐵路局規定。

第八章防溜工作應急預案

第74條車站值班員發現或接到車輛溜逸的報告時,對溜逸車輛應立即組織人員采取人力制動機制動或通知就近人員放置鐵鞋、防溜枕木等措施進行制動。必要時,應立即將溜車方向的進路開通于通往隔開設備的空閑線路。

第75條遇機車、車輛溜入區間時,車站值班員應立即通報鄰站及列車調度員,車站應禁止向區間發出列車,區間設有道口時,還需及時通知道口。

區間有列車運行時,立即用列車無線調度電話通知區間運行的列車司機。發生對向溜逸時,司機應立即停車或退行,條件許可時,可使用鐵鞋、脫軌器等器具對溜逸車輛進行果斷處理;發生同向溜逸時,運行列車不得無故停車或退行。

一、站場停車時的防溜措施

軌道車在站內等候會讓列車或調車作業停車時,必須制動,保壓位停車,開車時方準緩解;停站超過20分鐘時必須進行制動試驗,列車管壓力應不低于500kpa.等候時間超過60分鐘時,副司機應對車輛采取防溜措施,雙止輪器止輪,止輪器應放在車輛一側的兩端,必須緊貼車輪踏面,壓好、壓實。軌道車在站停車期間必須保持至少一名司乘人員在車內,負責監控。辦理調度命令時,由司機或付司機與車站聯系,軌道車動車前由副司機撤出止輪器,經司機確認并將止輪器放置車內指定位置后,(鐵鞋放置位置根據車型和車內環境設定,平車止輪器取下后放置平板車內,必須加鏈)方可動車。

二、區間作業中的防溜措施

1、多車組整體作業時,因接觸網施工需較長時間停車時司機不得下車必須不間斷監視制動風缸風壓,當總風缸風壓低于500kpa時要及時補風,在線路坡度超過2.5%0作業時,且停車時間超過20分鐘時,由副司機在車下田野處雙止輪器止輪,止輪器應放在車輛一側的兩端,必須緊貼車輪踏面,防止制動失靈時軌道車溜逸。

2、車組摘開作業時,要分頭對符合上述條件的軌道車車組作好防溜。

3、當平車需要單獨停放時,必須在平車前后一側雙止輪器止輪,上好手制動,防止平車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溜逸。

4、軌道車因故在區間停留并在短時間內不能恢復自主運行時,司機應積極排除,爭取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前方站。因故障不能排除或發生事故,司機應立即采取防溜措施,先保壓制動,上好手制動,兩端用止輪器止輪制動。并按規定迅速做好防護和故障處理工作,同時迅速與車站聯系請求救援。請求救援后司機不得移動車輛。

三、軌道車專用線的防溜措施

1、軌道車在專用線停放時,必須在車組前、后兩端一側輪下下好止輪器,止輪器必須要安好壓實,(以用力拉不出為標準)加鎖、加鏈防盜固定,擰緊手制動,白天施工作業完畢車輛(車組)回到車站指定的專用線后,車上必須保持有一名司機、一名副司機在車內看守,與車站保持聯系。(由軌道車專用線的軌道車司乘人員可在工區院內食宿)

2、軌道車在沿線各站停車過夜時,必須采取防溜措施,止輪器應放在車組司機操作處一側兩端后,上好手制動,雙止輪器止輪。止輪器要安好壓實,加鎖、加鏈防盜固定,(以用力拉不出為標準)以防止外人取下鐵鞋造成車輛溜逸。并在車組前后兩端以雙面紅色信號燈光防護,并且必須保持每車有一名司乘人員留守。(放置車內設備被盜,冬季取暖時車內應由防止內氣中毒的措施)

3、凡是軌道車采取了防溜措施的,司機必須在操作臺制動手柄上放置“車下有鞋、嚴禁動車”的警示牌,報日報時說明車輛防溜的情況。動車前由副司機撤出所有防溜用具后,經司機確認后方能動車。

4、軌道車司乘人員在采取防溜措施作業中應呼喚應答,放置止輪器時應按先前后內后的順序,司機必須時刻監控副司機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