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人工清洗作業安全規程
1術語和定義
特殊有限空間
凡屬下列情況之一,即為特殊有限空間
--有限空間內氧氣濃度低于20%
--有限空間內可燃氣體濃度高于10%
--有限空間內一氧化碳濃度高于30×10-6
--有限空間內硫化氫濃度高于10×10-6
--有限空間過于狹小
--有限空間從進入點計,距離超過20m
--有限空間內存在大于24V電影的情況
--夜間進行有限空間作業
2總則
2.1清罐作業一般步驟
2.1.1油罐的壓油、轉油清空。
2.1.2盲板隔離。
2.1.3通風置換。
2.1.4罐內空間氣體取樣檢測,辦理各種票證。
2.1.5進入罐內清罐作業。
2.1.6安全驗收
2.2成品油罐清洗作業主要危險
2.2.1著火、爆炸。
2.2.2窒息、中毒。
2.2.3磕、碰、撞傷。
2.2.4落物砸傷。
2.2.5滑跌。
3作業監護基本要求
3.1作業場所應設置安全界標或柵欄,并應有專人負責對所設置的安全界標或柵欄進行監護。油罐出入口應暢通無阻,不得有障礙物。油罐外施工現場應配備一定數量的防毒面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安全繩等急救器材。
3.2作業之前,應由監護組負責現場的安全宣傳教育,并做好班前的安全教育和確定作業過程中的安全喊話(或手勢)方式。
3.3凡有作業人員進罐檢查或作業時,油罐人孔外均須設專職監護人員,且一名監護人員不得同時監護兩個作業點。
3.4作業監護人員必須佩帶防護用具,堅守崗位,嚴密監護;必須檢查作業人員的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票,以及做好作業監護記錄。
3.5作業監護人員應加強現場的安全巡回檢查,有權制止違章指揮和違章作業并及時報告有關領導。發現作業人員有反常情況或違章操作,應立即糾正。遇有緊急情況時,作業監護者不準離開崗位,并立即發出營救信號,設法營救;緊急情況可以組織人員撤離有限空間。
3.6作業組負責人和監護人員應做好下班后的現場安全檢查,清點人員及其工具器材等工作。
3.7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本標準,并有權制止其他人員的違章作業和拒絕任何人的違章指揮。
4安全防護技術措施
4.1個人防護
4.1.1所有人員必須根據工作性質和進入有限空間許可的要求穿戴好合適的防護裝備。
4.1.2要求的呼吸保護裝備包括:
--眼睛及面部保護。
--全身保護工作服。
--手保護。
--腳保護。
--聽力保護。
--防火設備。
--可燃氣體檢測儀、有毒氣體檢測儀、氧含量檢測儀等。
--合適的電氣設備。
作業開始前,應判定由罐內物質引發的健康風險,以確定適宜的個人防護設備。
如任何產品或有毒物質接觸到皮膚,應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皮膚,任何被產品
污染的衣物應脫掉并換上干凈衣物。
4.2防中毒、防窒息
4.2.1為防止清罐作業人員中毒、窒息,必須做到:
a)任何濃度條件下進入汽油罐進行清洗作業的人員,必須穿淺色衣褲,外著整體防護服(最好用聚氯乙烯或類似不滲透材料的),對整個身體(如頭、頸、臂、手、腿、腳)進行保護,以避免油泥和皮膚接觸。
b)如得不到聚氯乙烯長靴時,應著淺色長襪再穿長膠靴。
c)工作服的外面一定要系上附有“十”字型背帶和固定有信號繩的救生帶。
d)排出油罐罐底余油后應先通風后開人孔蓋,防止油氣進入防火堤內。
e)進入打開罐壁下部人孔蓋的作業時,必須佩帶防毒面具。
f)在罐內油氣濃度尚未達到“無油氣”(即爆炸下限的4%以下)時,人員入罐探查或作業,應遵守以下規定:
1)當罐內油氣濃度為爆炸下限的4%-20%范圍時,允許作業人員佩帶隔離室呼吸器(或消防空氣呼吸器)進罐作業。但每次作業不超過30min,每次休息時間不小于15min。在此濃度下,也可使用過濾式呼吸器(防毒面具),但必須保證其環境空氣中的氧含量不低于19.5%。
2)當油氣濃度為爆炸下限的20%-40%范圍時,須經現場領導批準方可佩帶隔離式呼吸器(或消防空氣呼吸器)入罐進行探查等,但不允許進行清污作業。
3)當油氣濃度低于油品爆炸下限的4%以下時,可視為“無油氣”,允許作業人員不佩帶呼吸器進罐作業。
4.2.2隔離式呼吸器具的供氣,可根據不同條件采取下述方法:
a)自吸空氣:對500m3及以下的油罐,當條件允許時,可采用自由空氣管路呼吸器具,空氣管路的內徑一般不小于20mm,長度不大于10m。
b)手動供氣:由人工驅動專用的風機或活塞式壓氣機,通過呼吸軟管向罐內作業人員供氣。
c)電動風機供氣:由安裝于防火堤外的防爆通風機,經過專門設置的分氣支管通過軟管向罐內作業人員供氣。
d)壓縮機供氣:當距離較遠時,可用小型空壓機供氣,其呼吸軟管內勁一般不小于6mm,且必須有適當的空氣過濾措施。
e)自帶壓縮空氣型:有條件的油庫,罐內作業人員可佩帶消防空氣呼吸器。
4.2.3無論任何情況下,作業者必須佩帶防護面具,可根據成品油罐內監測的油氣種類以及數據選擇以下防護面具:
--長管呼吸器。
--正壓式呼吸器。
--過濾式防毒面具。
--防塵面罩。
根據不同作業場所,選擇的防毒面具和防護用品,其規格尺寸應保證佩帶合適,性能良好,在使用中必須嚴格遵守“產品說明書”中的各項事項,呼吸軟管內外表面不應被油類等污染。含鉛油罐清洗作業,不得使用橡膠質呼吸供氣軟管,而應使用對有機鉛無吸附性的材料(如聚氯乙烯、尼龍等)制成的軟管。
4.2.4防毒面具、防護用品及清罐工具每次使用之后,必須用水清洗干凈。
4.2.5清罐人員作業前嚴禁飲酒。
4.2.6嚴禁在作業場所吃飯或飲水。作業人員每天飯前及下班后應在指定地點更衣洗澡,換下工作服,用肥皂洗凈臉和手并刷牙漱口,然后就餐。
4.2.7作業場所應備有人員搶救用急救箱,并應有專人值守。由于作業影響而使罐內油氣濃度上升超過允許值時,作業人員應迅速撤離現場,重新進行通風,直到油氣濃度降到規定值(即爆炸下限的20%以下)時,方可繼續作業。
4.2.8對于丙B類油品儲罐,一般易進行大量的自然通風,進罐作業人員除佩戴口罩和穿戴防護工作服外,可不佩戴呼吸器具。
4.3防人身傷害
4.3.1清罐作業時,必須防止罐頂構件、罐內附件、工具或其分物件落到作業人員身上。頭部有受傷危險的地方作業時,工作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帽。
4.3.2清楚罐底污雜的人員,應穿著適當形式的工作鞋,以防止落物或搬運過程中砸傷腳趾或污染皮膚,應防止從腳手架、斜梯上摔下或在潮濕、油污表面上行走時滑到碰傷。
4.3.3當使用供氣型隔離式呼吸器具時,其軟管末端應置放在新鮮空氣的上風處并應注意供氣壓力適宜和空氣的過濾,以防止使用者呼吸不適合空氣中的砂粒等傷害其面部。
4.3.4當采用手動卷揚機吊運污雜時,其麻繩拉力應大于載荷的5倍,且每次作業前均應檢查有無破損斷股和機械損傷。
4.4防火防爆
4.4.1清甲、乙類油品罐作業時,除允許手動、氣動、蒸汽或液動的泵或風機和本安型電器檢測儀表等進入該罐防火堤內以外,原則上不允許包括隔爆型電機驅動的所有電器設備進入防火堤內。當氣(或汽)動通風設備一時難以解決時,應首先在有監護的情況下打開人孔、光孔進行自然通風不少于24h后將隔爆型風機在距通風人孔3m之外(用帆布風筒連接),并臨時設置高于防火堤的機座上安裝,電機外殼應接地,配電箱應在防火堤外安裝。在罐內油氣沒有清除至爆炸下限的20%以下時,禁止內燃機驅動的設備或車輛進入防火堤:清罐如使用移動式鍋爐時,則應在防火堤35m以外安裝。
4.4.2引入清罐場所的電氣設備及其安裝,應符合國家和石油庫安全用電的有關規定。
4.4.3清罐作業中應嚴格遵守油煉銷字(2000)214號文《石油庫管理制度匯編》中的《石油庫防火防爆十大禁令》。
4.4.4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清罐時易暫停庫內油品的收發、輸轉等作用。
4.4.5禁止在雷雨天(或嚴重低氣壓無風天氣)、風力6級以上大風天進行清罐作業。
4.4.6清罐用電氣設備的檢查、試驗應在防火堤以外的安全地帶進行。
4.4.7油氣濃度測試及清洗作業人員禁止佩戴氧氣呼吸器。
4.4.8油罐清洗作業前,應在作業場所上風向處配置好適量的消防器材,現場消防值班人員應充分做好滅火準備。
4.4.9清罐后如需對罐體進行動火檢修,則應按油煉銷字(2000)214號文《石油庫管理制度匯編》中的《石油庫動火安全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
4.4.10丙A類油品要求按乙類油品的放火等級對待;對無爆炸危險的丙B類油品,應注意做好放火工作。
4.5防靜電
4.5.1清罐作業人員勞保穿戴應滿足相關防靜電技術要求規范。
4.5.2當油氣濃度超過該油品爆炸下限的20%時,清罐作業時嚴禁使用壓縮空氣,禁止使用噴射蒸汽及使用高壓水槍沖刷罐壁或從油罐頂部進行噴濺式注水。
4.5.3引入油罐的空氣、水及蒸汽管線的噴嘴等金屬部位以及用于排出油品的管線都應與油罐做電器連接,并應做好可靠的接地。引入罐內的金屬管線,當法蘭間電阻值大于0.03Ω時,應進行金屬跨接。
4.5.4機械通風應與油罐做電氣連接并接地。
4.5.5風管應使用電阻率不大于108Ω的帆布材質,禁止使用塑料管;并應與罐底或地面接觸,以使靜電很快消散。
4.5.6丙B類油品不考慮靜電要求。
篇2:酒店餐具公共用品清洗消毒保潔制度
酒店餐具及公共用品的清洗消毒保潔制度
1、有專門的清洗消毒間,清潔區、待清潔區及消毒區應分開并作標識。
2、所有餐具及公共用品應徹底清洗消毒后方可提供給客人使用。使用消毒柜消毒時應按照各種物品的消毒時間進行操作,時間不得低于規定的最低時間,并應填寫記錄留存。
3、消毒后的物品應放在密閉保潔柜內待用。
4、保潔柜中只能存放已消毒餐具,不得存放其他物品,以免交叉污染。
5、保持桌面整潔,定期對桌布、座椅套等物品進行清洗。
6、一次性使用的餐具及用品應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準,保證其儲存環境。用后集中回收,不得重復使用。
7、衛生用具必須清洗干凈,消毒后使用,未經消毒的用具不得使用。
8、廢棄物及時倒入帶蓋桶內,當日清除。
篇3:酒店食品原料器皿清洗制度
酒店食品原料及器皿清洗制度
1操作間應分別設蔬菜、肉類、海鮮、器皿清洗區,設立明顯的標識。
2葷素材料分開盛放,水產應使用專用器皿盛裝,不得混用,所有器皿用后清潔,用前消毒,并要有明顯標識。
3清洗前、后的原材料應分開放置,不得就地隨意堆放。
4清洗加工前應檢查原料的質量,蔬菜發現腐爛變質、有毒有害或其他感官性狀異常時,應立即停止使用。
5蔬菜應采取一擇二洗三切的順序進行加工,清洗的原則是無泥沙、無枯黃葉、無雜草。清洗前應,對可以浸泡的蔬菜應提前浸泡半小時,以減少農藥殘留。
6肉類的清洗應確保無毛、血、污,水產的清洗應確保無磷、腮、內臟,活禽宰殺時應放凈血后,退凈羽毛及內臟,無有害腺體。
7對于可能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副產物,應由專人負責回收處理,如國家有相關規定的應依據規定進行處理。
8每個班次交班前應徹底清洗地面、清洗池、器皿等。
9及時清理下水口,保證暢通,無堵塞、無污物。
10每周組織進行全員大掃除一次,特別注意徹底清掃那些死角。
11禁止在專用清洗池內清洗拖把、抹布等衛生用品。
12清洗間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質,工作人員不得將毒有害物質帶進操作間。
13區分餐具的待清潔區與已清潔未消毒區,并做好標識,餐具的清洗步驟應該是浸泡、清洗、消毒,清潔后的餐具存放于消毒柜中,不得露天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