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開工復工和竣工驗收制度
為了規范我礦井下工程開工、復工和竣工驗收工作,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打造本質安全型礦井制定本辦法。
一、我礦井下單項工程和單位工程實行開工許可證制度。
二、單項工程或單位工程開工前,施工單位根據開工前準備情況以書面形式向調度室提出開工申請,由調度室組織有關科室、施工單位對工程開工前施工準備情況進行驗收,符合開工條件的由調度室發放經礦長簽發的開工許可證。單項工程或單位工程開工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施工單位必須有經有關部門會審、總工程師簽批的施工作業規程或者安全技術措施;
2、施工作業規程或者安全技術措施,開工前必須向所有參加施工的人員進行貫徹傳達,并有貫徹、考核記錄;
3、施工所需安全設施必須符合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規定要求,做到齊全、靈敏、可靠;
4、供電、通防、監控、運輸等系統必須具備安全施工要求;
5、施工所需設備、工具、物料必須齊全;
6、其他具體要求。
三、井下工程竣工后,必須經過竣工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四、我礦成立由礦長任組長,分管副礦長任副組長,調度、機電、技術、通防、監控、安全、企管等生產職能科室有關人員為成員的工程竣工驗收小組,負責對井下工程竣工驗收和移交工作。
五、工程竣工后,施工單位以書面形式向調度室提出驗收申請,由調度室召集工程竣工驗收小組和移交單位對竣工工程的安全設施、工程質量、使用功能和條件等進行嚴格驗收。
六、工程竣工驗收結束后,由參加驗收的負責人及成員簽字,實行誰簽字誰負責制度。驗收中存在的問題由工程竣工驗收小組組長簽發整改通知單,責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施工單位提請復驗申請,由工程竣工驗收小組進行復驗。驗收合格后移交使用單位管理。
七、責令停止施工的工程項目,復工時按單位工程開工程序辦理。
八、工程開工、復工和竣工驗收應有記錄,并有調度室存檔,竣工驗收記錄應同時交生產技術科存檔。
篇2:工程開工復工和竣工驗收制度
為了規范我礦井下工程開工、復工和竣工驗收工作,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打造本質安全型礦井制定本辦法。
一、我礦井下單項工程和單位工程實行開工許可證制度。
二、單項工程或單位工程開工前,施工單位根據開工前準備情況以書面形式向調度室提出開工申請,由調度室組織有關科室、施工單位對工程開工前施工準備情況進行驗收,符合開工條件的由調度室發放經礦長簽發的開工許可證。單項工程或單位工程開工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施工單位必須有經有關部門會審、總工程師簽批的施工作業規程或者安全技術措施;
2、施工作業規程或者安全技術措施,開工前必須向所有參加施工的人員進行貫徹傳達,并有貫徹、考核記錄;
3、施工所需安全設施必須符合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規定要求,做到齊全、靈敏、可靠;
4、供電、通防、監控、運輸等系統必須具備安全施工要求;
5、施工所需設備、工具、物料必須齊全;
6、其他具體要求。
三、井下工程竣工后,必須經過竣工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四、我礦成立由礦長任組長,分管副礦長任副組長,調度、機電、技術、通防、監控、安全、企管等生產職能科室有關人員為成員的工程竣工驗收小組,負責對井下工程竣工驗收和移交工作。
五、工程竣工后,施工單位以書面形式向調度室提出驗收申請,由調度室召集工程竣工驗收小組和移交單位對竣工工程的安全設施、工程質量、使用功能和條件等進行嚴格驗收。
六、工程竣工驗收結束后,由參加驗收的負責人及成員簽字,實行誰簽字誰負責制度。驗收中存在的問題由工程竣工驗收小組組長簽發整改通知單,責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施工單位提請復驗申請,由工程竣工驗收小組進行復驗。驗收合格后移交使用單位管理。
七、責令停止施工的工程項目,復工時按單位工程開工程序辦理。
八、工程開工、復工和竣工驗收應有記錄,并有調度室存檔,竣工驗收記錄應同時交生產技術科存檔。
篇3: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監督落實環境保護設施與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同時投產或者使用,以及落實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
第三條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是指建設項目竣工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辦法規定,依據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或調查結果,并通過現場檢查等手段,考核該建設項目是否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活動。
第四條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范圍包括:
(一)與建設項目有關的各項環境保護設施,包括為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所建成或配備的工程、設備、裝置和監測手段,各項生態保護設施;
(二)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和有關項目設計文件規定應采取的其他各項環境保護措施。
第五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規范,指導并監督地方人民的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并負責對其審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的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審批權限負責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第六條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完工后,其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生產或者運行。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其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
第七條建設項目試生產前,建設單位應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試生產申請。
對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的非核設施建設項目,由建設項目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的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受理其試生產申請,并將其審查決定報送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核設施建設項目試運行前,建設單位應向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首次裝料階段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準后,方可進行試運行。
第八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自接到試生產申請之日起30日內,組織或委托下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申請試生產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及其他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并做出審查決定。
對環境保護設施已建成及其他環境保護措施已按規定要求落實的,同意試生產申請;對環境保護設施或其他環境保護措施未按規定建成或落實的,不予同意,并說明理由。逾期未做出決定的,視為同意。
試生產申請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建設單位方可進行試生產。
第九條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應當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該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第十條進行試生產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自試生產之日起3個月內,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該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對試生產3個月確不具備環境保護驗收條件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試生產的3個月內,向有審批權的環境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該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延期驗收申請,說明延期驗收的理由及擬進行驗收的時間。經批準后建設單位方可繼續進行試生產。試生產的期限最長不超過一年。核設施建設項目試生產的期限最長不超過二年。
第十一條根據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的規定,對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實施分類管理。
建設單位申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應當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以下驗收材料:
(一)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報告,并附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或調查報告;
(二)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表,并附環境保護驗收監測表或調查表;
(三)對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登記卡。
第十二條對主要因排放污染物對環境產生污染和危害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提交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表)。
對主要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提交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
第十三條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表),由建設單位委托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有相應資質的環境監測站或環境放射性監測站編制。
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由建設單位委托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有相應資質的環境監測站或環境放射性監測站,或者具有相應資質的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編制。承擔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不得同時承擔該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的編制工作。
承擔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或者驗收調查工作的單位,對驗收監測或驗收調查結論負責。
第十四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自收到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之日起30日內,完成驗收。
第十五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進行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時,應組織建設項目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等成立驗收組(或驗收委員會)。
驗收組(或驗收委員會)應對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及其他環境保護措施進行現場檢查和審議,提出驗收意見。
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環境保護驗收監測(調查)報告(表)的編制單位應當參與驗收。
第十六條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條件是:
(一)建設前期環境保護審查、審批手續完備,技術資料與環境保護檔案資料齊全;
(二)環境保護設施及其他措施等已按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和設計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實,環境保護設施經負荷試車檢測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適應主體工程的需要;
(三)環境保護設施安裝質量符合國家和有關部門頒發的專業工程驗收規范、規程和檢驗評定標準;
(四)具備環境保護設施正常運轉的條件,包括:經培訓合格的操作人員、健全的崗位操作規程及相應的規章制度,原料、動力供應落實,符合交付使用的其他要求;
(五)污染物排放符合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和設計文件中提出的標準及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
(六)各項生態保護措施按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規定的要求落實,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受到破壞并可恢復的環境已按規定采取了恢復措施;
(七)環境監測項目、點位、機構設置及人員配備,符合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有關規定的要求;
(八)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提出需對環境保護敏感點進行環境影響驗證,對清潔生產進行指標考核,對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工程環境監理的,已按規定要求完成;
(九)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要求建設單位采取措施削減其他設施污染物排放,或要求建設項目所在地地方政府或者有關部門采取“區域削減”措施滿足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的,其相應措施得到落實。
第十七條對符合第十六條規定的驗收條件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報告、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表或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登記卡。
對填報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登記卡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經過核查后,可直接在環境保護驗收登記卡上簽署驗收意見,作出批準決定。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報告、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表或者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登記卡未經批準的建設項目,不得正式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十八條分期建設、分期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建設項目,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程序分期進行環境保護驗收。
第十九條國家對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實行公告制度。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告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結果。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人民的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于每年6月底前和12月底前,將其前半年完成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有關材料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試生產建設項目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的,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試生產,可以處5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第十條規定,建設項目投入試生產超過3個月,建設單位未申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或者延期驗收的,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責令限期辦理環境保護驗收手續;逾期未辦理的,責令停止試生產,可以處5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三條違反本辦法規定,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未建成,未經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主體工程正式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從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或驗收調查工作的單位,在驗收監測或驗收調查工作中弄虛作假的,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二十五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中徇私,濫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六條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申請報告、申請表、登記卡以及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報告(表)、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的內容和格式,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自20**年2月1日起施行。原國家環境保護局第十四號令《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規定》同時廢止。
依據《關于廢止、修改部分環保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環境保護部令第16號),自20**年12月22日起,《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20**年12月27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第13號發布)做如下修改:
將第二十三條修改為:“違反本辦法規定,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未建成,未經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主體工程正式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六十九條或者《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予以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