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預案事故分析制度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煤礦企業應查明礦區和礦井的水文地質條件,編制中長期防治水規劃的年度防治水計劃,并組織實施。因此我礦特制定防治水預案及事故分析制度。
(一)成立專門的防治水領導組:
組長由礦長礦長擔任;
副組長由總工程師、副礦長擔任;
成員由各科室科長、現場跟班人員組成,井下防治水以生產技術科長為領導和其他人員組成;地面防治水由綜合辦主任帶領后勤人員組成。
組長負責防治水方面的全面領導工作,副組長負責安全措施的落實及鉆探工具的準備工作,并要組織調查摸清本礦水文地質資料,掌握礦區內水患情況,全體成員要認真負責監督執行并積極協助配合,技術科負責防治方法的指導及詳細安排,防治水人員要依照安全措施要求,嚴格進行防治水工作。
(二)雨季前要由地面防治水組對我礦采空區的地表裂縫情況進行調查,挖排洪溝并清理原有的防洪設施,備好充足的防洪物資,防止地表水灌入坑下。
(三)由井下防治組在雨季對井下有水患威脅的地點加強水文觀察,疏通排水溝,加強排水設備、管路的檢查,要始終保持完好。
(四)調度室值班人員在指揮安全生產時,要認真堅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必須保證不少于90米的探水距離。立足先安全后生產,對采煤工作面都要在作業規程中寫出水文地質情況,并提出防范措施意見。經審查批準后,方可進行掘進、回采工作,對于回采工作面,在回采前必須清楚工作面的斷層、陷落柱、老空等情況,并寫出水文地質情況報有關部門后執行。
(五)探放水與采掘發生矛盾時,必須先探放水,消除水患后再生產,在探放水地區,必須明確定出探水警戒線,并準確繪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探放水過程中,嚴格掌握鉆孔超前距離,進鉆時發現煤質松軟,片幫、鉆孔中水位、水量突然增大等異常情況時,必須立即停止鉆探,不準拔出鉆桿,立即向礦調度室值班人員匯報并采取有效的防透水措施,如發現情況危急時,立即撤出受水災威脅地區人員,然后采取措施處理。
(六)加強地面地質勘探工作,采用地面充填裂縫、塌陷、查堵搬縫的常規辦法,對采空區的裂縫、廣度進行調查,并在雨季前充填處理完畢,預防大氣降水危害礦井。
(七)在礦井的邊界開采時,必須留設距礦界邊至少20米的保護煤柱,確保礦與礦之間40米隔水保護煤柱。
(八)相鄰采區之間至少保證留設20米的保安煤柱
(九)機電科保證副井底主水倉水泵經常保持完好,水泵工24小時值班,發現問題及時匯報,進行處理,保證主、副水泵能夠同時正常運行,兩趟管路完好無損。對水倉淤泥的清理工作要定期進行,保護水倉正常容積。
(十)在發生水害后要立即對水害發生的地點及原因進行認真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搶險救災方案。
(十一)成立由礦長領導、安全副礦長和總工程師等組成的事故分析領導組,對水害進行分析。
(十二)發生突水事故時,由井下防治水組迅速找到水源,撤出受水害威脅的地區的工作人員。
(十三)根據不同地點,不同水源由探放水辦公室制定安全措施及排水方案。
(十四)由井下、井上防治水小組及時實施,防止水患事故擴大。
(十五)水患治理后,要立即寫出書面總結,指導礦井的安全生產。
篇2:某煤礦防治水安全事故分析制度
1、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工作條例”及公司有關細則、規定,對違反規程及條例造成事故的,追究責任人責任,構成刑事責任的移交執法機關處理。
2、因對礦井生產及礦井水文地質情況了解不夠,提供水文地質資料不及時,造成水害事故的,追究責任人相關責任。
3、對可能發生突水的區段,未及時向領導提出處理意見,造成水害事故的,視情節輕重給予責任人一定的處罰。
4、未及時編制防探水預報通知及其它專門防治水工程設計,造成水害事故的,扣除責任人當月工資的50%。
5、對管轄內所提資料的可靠性及因處理失誤而造成的事故負責。
救助站制度
篇3:煤礦地測防治水工作質量事故分析考核制度
1、地測防治水工作要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規定》、有關專業技術規范,確保工程質量,堅決杜絕一切因地測防治水工作失誤而造成的無效進尺、誤揭煤層、透水和貫通失誤等事故發生。
2、地測防治水工作堅持事故“三不放過”的原則,認真分析,追查事故原因,制訂防范措施。
3、由地測科科長及有關單位組織全科有關人員進行事故綜合分析,明確責任并引以為戒,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4、對有爭議參與單位多的工作事故,會同有關單位,主動積極協助安監部門進行事故追查。
5、地測防治水工作堅持獎懲分明的原則,對工作表現突出,質量優良,有一定貢獻的同志,應給予獎勵,以鼓勵上進,加強全單位責任,提高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