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火情監測分析與預報制度
一、概況
煤礦建立火情監測分析預報系統進行火災早期預報,是改變煤礦安全面貌,防止重大火災事故的根本出路,為改變煤礦的安全狀況起到了一定作用。
礦井火災的發生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根據火災發生發展時期產生的各種跡象,比如:氣味、煙霧、明火等,可以早期發現,并及時撲救。
礦井火災早期識別的目的:盡可能早的發現火災并及時控制火勢,將火災危害和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二、火情監測分析預報
所謂礦井火情監測分析預報,就是根據火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應用成熟的經驗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采集處于萌芽狀態的火災信息,進行分析后給出火情報告,及時而準確地進行火災早期監測預報,可以彌補預防之不足。
井下自然發火預測預報管理辦法:
1、由通防部負責每月對全礦的總回風道、采區回風道進行一次詳細的自然發火征兆觀察,從大范圍上分析井下有無自燃發火。
2、通防部每周對井下采煤面的上隅角、回風巷和采空區回風密閉及其它可能發熱的地點進行一次全面觀測。觀測的參數包括:現場的氣體成份(CH4、C02、C0、02)、氣溫、水溫、其他火災征兆等;在防火墻封閉時間長,溫度異常和有自燃傾向的區域內的回風風流中要安設CO傳感器,CO傳感器的報警濃度為20ppm。
3、對于已有發火危險或已出現發火征兆的地點,檢查周期縮短到每班一次,并每7天取樣一次進行化驗分析,及時向礦總工程師及礦長匯報。同時,礦總工程師應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火災災情的分析并制定處理對策。
4、加強地面集中抽放系統抽放管道和井下移動抽放系統抽放管中CO的檢測,每班至少檢查一次,并做好記錄。
5、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發出火災預報:
⑴、巷道中出現霧氣或“掛汗”(溫度不同的兩段風流交匯處,因水蒸氣過飽和而凝聚出現的霧氣除處)。
⑵、巷道中出現火災氣味時,如煤油味、焦油味、松香油味等。
⑶、從煤炭發熱或自然地點流出的水或空氣,其溫度較平常增高。
⑷、空氣中有害氣體(如C0、C02等)濃度增加,人體感到不舒服,如頭痛,悶熱、精神疲乏等。
二、礦井火情監測分析預報的方法,技其原理可分為;
1、利用人體生理感覺預測預報自然發火,依靠人體生理感覺預報礦井火災的主要方法有:
(1)嗅覺。可燃物受高溫或火源作用,會分解生成一些正常時大氣中所沒有的、異常氣味的火災氣體。例如煤炭自熱到一定溫度后出現煤油味、汽油味和輕微芳香氣味;橡膠、塑料制品在加熱到一定溫度后,會產生燒焦味。人們利用嗅覺嗅到這些火災氣味,則可以分析判斷出附近的煤炭和膠塑制品在燃燒。
(2)視覺。人體視覺發現可燃物起火時產生的煙霧,煤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的水蒸氣,及其在附近煤巖體表面凝結成水珠(俗稱為“掛汗”),進行報警。
感(觸)覺。煤炭自燃或自熱、可燃物燃燒會使環境溫度升高,并可能使附近空氣中的氧濃度降低,CO2等有害氣體增加,所以當人們接近火源時,會有頭痛、悶熱、精神疲乏等不適之感。
2、氣體成分分析方法有:
(1)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氣體成分分析方法是預報煤炭自燃火災較靈敏的指標之一。煤在低溫氧化過程中生成的CO量與煤溫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氧化碳的溫度低、量大,其生成量隨溫度升高按指數規律增加。由于CO的發生溫度比較低,溫度范圍寬,絕對發生量大,只要在井下巷道中利用CO探頭或其他科技手段進行監測分析,檢測出氣體且持續存在,其濃度不斷穩定增加,就可以判斷此測點風流的上風側產生高溫點或自燃火源。在正常時若大氣中含有CO,則采用CO作為指標氣體時,要確定預報的最低值。確定最低值時一般要考慮下列因素:
①確定各采樣工作地點在正常時風流中CO的最底濃度;
②最低值時所對應的煤溫適當,即留有充分的時間尋找和處理自然發熱源。
三、外因火災的預報
礦井外因火災預測的任務是,通過井巷中的可燃物和潛在火源分析調查,確定可能產生外因火災的空間位置,及其危險性等級。準確的監測預報,可以使外因火災的預防更具有針對性,滅火準備更充分。外因火災預測可遵循如下程序:
①調查井下可能出現火源(包括潛在火源)的類型及其分布;
②調查井下可燃物的類型及其分布;
③劃分發火危險區(井下可燃物和火源(包括潛在火源)同時存在的地區視為危險區)。
四、內因火災的預報
內因火災的發生,往往伴有一個蘊藏的過程,根據預兆能夠早期予以發現。但火源隱蔽,經常發生在人們難以進入的采空區或煤柱內,要想準確地找到火源確非易事。因此,難以撲滅,以致火災可以持續數月、數年之久。有的燃燒范圍逐漸蔓延擴大,燒毀大量煤炭,凍結大量資源。
煤炭發生自燃后,其空氣成份的變化首先是氧含量的減少,CO2量的增加,其次才是CO量的增多。CO出現的時間最晚有時在發生自燃火災前數日才出現。另外,煤炭自燃的初期階段CO生成量較少,運用一般的實驗手段難以檢出。
礦井實際工作經驗告訴我們,為確切地監測火情,須對進、回風流的空氣成分作系統的檢測,以掌握下列四種氣體的變化情況:
①氧氣含量的減少量;
②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量;
③一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量;
④氮的變化量。
五、井下火災匯報與處理原則
1、任何人發現井下自然發火或自燃預兆都必須立即向礦調度室進行匯報。礦調度室接到報告應立即通知通防部迅速查明火情,同時向礦值班領導、礦長、總工程師進行匯報。通防部應根據現場情況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并報請礦長、總工程師批準。
2、任何人發現礦井火災應首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直接滅火?,F場礦(部)長、隊長、班組長及其他管理人員應依照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受害地區和可能受害地區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并利用現場一切工具和滅火器材直接滅火。
3、礦調度室接到火警報告后,應立即按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通知有關人員。值班礦長在礦長和總工程師未到之前,負責組織事故的處理工作。礦長和總工程師到來后,立即組織成立救災指揮部,并到事故現場組織救災工作,礦長任總指揮。
3、處理火災時,應遵守下列原則:
⑴、非礦山救護隊員只能在CO濃度不超過0.0024%,CH4濃度在1.5%以下、氣溫低于攝氏35度、且無爆炸危險地點工作。
⑵、撲滅電器火災必須首先切斷電源,未切斷電源前禁止用水滅火。用水滅火時,應先滅火源外圍再滅火源中心,滅火水量要充足。
⑶、油脂類火災只能用滅火器或砂子滅火。
⑷、掘進工作面發生火災時,不得停止局部通風機運轉,應在保證正常通風的條件下滅火。
⑸、當井下火災直接撲滅或直接滅火措施無效時,必須采取封閉措施,采取封閉措施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確保安全、有效滅火的前提下,盡量縮小封閉范圍。
②一般應采取進回風側同時封閉方案,不具備同時封閉條件時,應采用先進風側后回風側的方案。
③封閉過程中,指定專人每10分鐘檢查一次進、回風流中的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以判斷有無爆炸危險性。人員只能在無爆炸危險的前提下進行施工。
④密閉墻上必須留有觀測孔和措施孔,觀察孔要用專用堵板進行封堵。
⑤事故處理完畢后,由通風區負責寫出火災事故報告,報送有關部門。
篇2:礦井火情監測分析與預報制度
一、概況
煤礦建立火情監測分析預報系統進行火災早期預報,是改變煤礦安全面貌,防止重大火災事故的根本出路,為改變煤礦的安全狀況起到了一定作用。
礦井火災的發生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根據火災發生發展時期產生的各種跡象,比如:氣味、煙霧、明火等,可以早期發現,并及時撲救。
礦井火災早期識別的目的:盡可能早的發現火災并及時控制火勢,將火災危害和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二、火情監測分析預報
所謂礦井火情監測分析預報,就是根據火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應用成熟的經驗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采集處于萌芽狀態的火災信息,進行分析后給出火情報告,及時而準確地進行火災早期監測預報,可以彌補預防之不足。
井下自然發火預測預報管理辦法:
1、由通防部負責每月對全礦的總回風道、采區回風道進行一次詳細的自然發火征兆觀察,從大范圍上分析井下有無自燃發火。
2、通防部每周對井下采煤面的上隅角、回風巷和采空區回風密閉及其它可能發熱的地點進行一次全面觀測。觀測的參數包括:現場的氣體成份(CH4、C02、C0、02)、氣溫、水溫、其他火災征兆等;在防火墻封閉時間長,溫度異常和有自燃傾向的區域內的回風風流中要安設CO傳感器,CO傳感器的報警濃度為20ppm。
3、對于已有發火危險或已出現發火征兆的地點,檢查周期縮短到每班一次,并每7天取樣一次進行化驗分析,及時向礦總工程師及礦長匯報。同時,礦總工程師應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火災災情的分析并制定處理對策。
4、加強地面集中抽放系統抽放管道和井下移動抽放系統抽放管中CO的檢測,每班至少檢查一次,并做好記錄。
5、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發出火災預報:
⑴、巷道中出現霧氣或“掛汗”(溫度不同的兩段風流交匯處,因水蒸氣過飽和而凝聚出現的霧氣除處)。
⑵、巷道中出現火災氣味時,如煤油味、焦油味、松香油味等。
⑶、從煤炭發熱或自然地點流出的水或空氣,其溫度較平常增高。
⑷、空氣中有害氣體(如C0、C02等)濃度增加,人體感到不舒服,如頭痛,悶熱、精神疲乏等。
二、礦井火情監測分析預報的方法,技其原理可分為;
1、利用人體生理感覺預測預報自然發火,依靠人體生理感覺預報礦井火災的主要方法有:
(1)嗅覺??扇嘉锸芨邷鼗蚧鹪醋饔?會分解生成一些正常時大氣中所沒有的、異常氣味的火災氣體。例如煤炭自熱到一定溫度后出現煤油味、汽油味和輕微芳香氣味;橡膠、塑料制品在加熱到一定溫度后,會產生燒焦味。人們利用嗅覺嗅到這些火災氣味,則可以分析判斷出附近的煤炭和膠塑制品在燃燒。
(2)視覺。人體視覺發現可燃物起火時產生的煙霧,煤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的水蒸氣,及其在附近煤巖體表面凝結成水珠(俗稱為“掛汗”),進行報警。
感(觸)覺。煤炭自燃或自熱、可燃物燃燒會使環境溫度升高,并可能使附近空氣中的氧濃度降低,CO2等有害氣體增加,所以當人們接近火源時,會有頭痛、悶熱、精神疲乏等不適之感。
2、氣體成分分析方法有:
(1)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氣體成分分析方法是預報煤炭自燃火災較靈敏的指標之一。煤在低溫氧化過程中生成的CO量與煤溫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氧化碳的溫度低、量大,其生成量隨溫度升高按指數規律增加。由于CO的發生溫度比較低,溫度范圍寬,絕對發生量大,只要在井下巷道中利用CO探頭或其他科技手段進行監測分析,檢測出氣體且持續存在,其濃度不斷穩定增加,就可以判斷此測點風流的上風側產生高溫點或自燃火源。在正常時若大氣中含有CO,則采用CO作為指標氣體時,要確定預報的最低值。確定最低值時一般要考慮下列因素:
①確定各采樣工作地點在正常時風流中CO的最底濃度;
②最低值時所對應的煤溫適當,即留有充分的時間尋找和處理自然發熱源。
三、外因火災的預報
礦井外因火災預測的任務是,通過井巷中的可燃物和潛在火源分析調查,確定可能產生外因火災的空間位置,及其危險性等級。準確的監測預報,可以使外因火災的預防更具有針對性,滅火準備更充分。外因火災預測可遵循如下程序:
①調查井下可能出現火源(包括潛在火源)的類型及其分布;
②調查井下可燃物的類型及其分布;
③劃分發火危險區(井下可燃物和火源(包括潛在火源)同時存在的地區視為危險區)。
四、內因火災的預報
內因火災的發生,往往伴有一個蘊藏的過程,根據預兆能夠早期予以發現。但火源隱蔽,經常發生在人們難以進入的采空區或煤柱內,要想準確地找到火源確非易事。因此,難以撲滅,以致火災可以持續數月、數年之久。有的燃燒范圍逐漸蔓延擴大,燒毀大量煤炭,凍結大量資源。
煤炭發生自燃后,其空氣成份的變化首先是氧含量的減少,CO2量的增加,其次才是CO量的增多。CO出現的時間最晚有時在發生自燃火災前數日才出現。另外,煤炭自燃的初期階段CO生成量較少,運用一般的實驗手段難以檢出。
礦井實際工作經驗告訴我們,為確切地監測火情,須對進、回風流的空氣成分作系統的檢測,以掌握下列四種氣體的變化情況:
①氧氣含量的減少量;
②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量;
③一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量;
④氮的變化量。
五、井下火災匯報與處理原則
1、任何人發現井下自然發火或自燃預兆都必須立即向礦調度室進行匯報。礦調度室接到報告應立即通知通防部迅速查明火情,同時向礦值班領導、礦長、總工程師進行匯報。通防部應根據現場情況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并報請礦長、總工程師批準。
2、任何人發現礦井火災應首先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直接滅火?,F場礦(部)長、隊長、班組長及其他管理人員應依照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受害地區和可能受害地區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并利用現場一切工具和滅火器材直接滅火。
3、礦調度室接到火警報告后,應立即按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通知有關人員。值班礦長在礦長和總工程師未到之前,負責組織事故的處理工作。礦長和總工程師到來后,立即組織成立救災指揮部,并到事故現場組織救災工作,礦長任總指揮。
3、處理火災時,應遵守下列原則:
⑴、非礦山救護隊員只能在CO濃度不超過0.0024%,CH4濃度在1.5%以下、氣溫低于攝氏35度、且無爆炸危險地點工作。
⑵、撲滅電器火災必須首先切斷電源,未切斷電源前禁止用水滅火。用水滅火時,應先滅火源外圍再滅火源中心,滅火水量要充足。
⑶、油脂類火災只能用滅火器或砂子滅火。
⑷、掘進工作面發生火災時,不得停止局部通風機運轉,應在保證正常通風的條件下滅火。
⑸、當井下火災直接撲滅或直接滅火措施無效時,必須采取封閉措施,采取封閉措施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確保安全、有效滅火的前提下,盡量縮小封閉范圍。
②一般應采取進回風側同時封閉方案,不具備同時封閉條件時,應采用先進風側后回風側的方案。
③封閉過程中,指定專人每10分鐘檢查一次進、回風流中的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以判斷有無爆炸危險性。人員只能在無爆炸危險的前提下進行施工。
④密閉墻上必須留有觀測孔和措施孔,觀察孔要用專用堵板進行封堵。
⑤事故處理完畢后,由通風區負責寫出火災事故報告,報送有關部門。
篇3:隧道監控量測與超前地質預報技術服務合同
合同編號:
隧道監控量測與超前地質預報技術服務合同
項目名稱:廣東省潮惠高速公路虎頭山隧道監控量測與超前地質預報
委托方(甲方):
受托方(乙方):
簽訂時間:20**年1月
簽訂地點:廣東省揭陽市
有效期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印制
技術服務合同
委托方(甲方):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項目聯系人:
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
電話:
傳真:
電子信箱:
受托方(乙方):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
住所地:南昌市高新開發區昌高校園區*大道169號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
項目聯系人:
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廣州市綠怡居4-5號(郵編:51477)
電話:
傳真:
電子信箱:
本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就廣東省潮惠高速公路虎頭山隧道項目進行監控量測與超前地質預報的專項技術服務,并支付相應的技術服務報酬。雙方經過平等協商,在真實、充分地表達各自意愿的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達成如下協議,并由雙方共同恪守。
第一條甲方委托乙方進行技術服務的內容如下:
1.技術服務的目標:
(1)在施工前期地質勘察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圍內圍巖的地質條件,進而預測前方的不良地質以及隱伏的重大地質問題,為信息化設計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據,并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
(2)通過隧道開挖后的布點及監測,掌握施工中圍巖穩定程度與支護受力、變形的力學動態或信息,以判斷設計、施工的安全性與經濟性,并及時將監測數據和意見提交給設計、施工等單位,從而達到反饋設計、指導施工的目的。
2.技術服務的內容:
2.1周邊位移及拱頂下沉量測、地表下沉量測、洞內外觀察。
2.2(1)地層巖性,如軟弱夾層、破碎地層、煤層或特殊巖土;
(2)地質構造,特別對斷層、節理裂隙帶、褶皺構造等;
(3)不良地質,特別是溶洞、暗河、人為坑洞等發育情況;
(4)地下水,特別是巖溶管道水、富水斷層及富水地層等。
3.技術服務的方式:
3.1(1)乙方在隧道每次開挖后及時布置測點,并按規定頻率進行量測;
(2)乙方每旬提供監測旬報一式肆份,逢月底提供監測月報一式肆份;
(3)如遇變形突然增大或其他可能嚴重影響圍巖穩定性的異常情形時,乙方應及時口頭報告甲方、業主及監理,并在12小時內提供監測簡報;
(4)乙方就有關監測的內容向甲方進行解釋。
3.2在長距離地質分析法宏觀預測預報基礎上,應采取如下方式進行中短距離預報服務:
(1)中短距離結合預報:在設計IV、V級圍巖段,應采用地震波反射法(TSP方法),對掌子面前方200m范圍內地質情況進行預報;并同步結合地質雷達法,對掌子面前方30~50m范圍內地質情況進行預報。
(2)中或短距離預報:在設計III級及以上圍巖段,應采用地震波反射法(TSP方法)或地質雷達法,對掌子面前方30~200m范圍內地質情況進行預報。
(3)中或短距離預報:在推測圍巖破碎段,應采用超前水平鉆探或水平炮孔,對掌子面前方5-30m范圍內地質情況進行預報。隧道開挖至上次預報里程限界時,乙方應進行新的探測作業并及時向甲方提供報告一式兩份,必要時就相關內容向甲方進行解釋。
第二條乙方應按下列要求完成技術服務工作:
1.技術服務地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術服務進度:
4.技術服務質量要求:一條第3款約定提交報告。
第三條為保證乙方有效進行技術服務工作,甲方應當向乙方提供下列工作條件和協作事項:
1.提供技術資料:
(1)隧道施工設計圖及變更設計圖;
(2)與項目有關的會議紀要及相關文件;
2.提供工作條件:
(1)提供隧道內接電的便利,并在乙方進行拱頂等位置的元件安裝時提供支架及機械等協助;
(2)施工中保護已安裝的監測元件及電纜。
(3)在乙方進行地震波反射法探測前按要求鉆設爆破孔,并提供爆破乳化炸藥(3~4kg)、瞬發電雷管20~30發;
(4)在乙方進行探測前在完成掌子面排險,并將臺車或支架搬運至掌子面位置,以保證乙方安全作業。
(5)由甲方無償提供現場工作人員飲食和超過預計工期18個月后的期間內的工作場所(1間住房,1間辦公室)。
3.其他:______________
4.甲方提供上述工作條件和協作事項的時間及方式:償協助。
第四條甲方向乙方支付技術服務報酬及支付方式為:
1.技術服務費總額為:人民幣叁拾伍萬元整(¥350000),采用清單總費用包干方式結算。
2.技術服務費由甲方分
(1)合同簽訂且乙方技術人員進駐現場后十天內支付約定總額的20%,計人民幣柒萬元整(¥70000);
(2)本合同中隧道開挖長度完成合同量1/3時支付約定總額的30%,計人民幣拾萬伍仟元整(¥105000);
(3)本合同中隧道開挖長度完成合同量2/3時支付約定總額的30%,計人民幣拾萬伍仟元整(¥105000);;
(4)本合同中隧道開挖全部完成,且乙方提交總報告后,三十日內支付剩余總額的20%,計人民幣柒萬元整(¥70000)。
注:如果乙方的工作進度嚴重滯后于施工進度,則除進場后第(1)次支付外,可按實際完成工作量支付。
乙方開戶銀行名稱、地址和賬號為:
賬戶戶名: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監測與巖土工程廣州分院
銀行賬號:
開戶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亞運城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