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生產預警預報應急管理制度

安全生產預警預報應急管理制度

2024-07-10 閱讀 1808

1、為進一步建立健全本項目部的安全生產預警預報和應急管理,預防和控制潛在的事故或緊急情況發生時,做出應急準備和響應,最大限度地減輕可能產生的事故后果,特制訂本制度。

2、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常抓不懈,在不斷提高安全風險辨識、防范水平的同時,加強現場應急基礎工作,做好常態下的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完善裝備、預案演練等工作。強化一線人員的緊急處置和逃生的能力,“早發現、早報告、迅捷處置”。居安思危,預防為主。

3、應急管理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項目部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分級管理,分線負責”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各級領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應充分發揮應急響應的指揮作用。

4、做好安全風險分析及危險源管理,以便有針對性地收集安全生產預警預報信息,根據工程進度、施工季節和施工強度(施工現場人員設備數量)更新安全風險評估,調整危險源級別。

5、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故,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建立預測預警系統,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妥善處置。每個應急人員必須在崗位能熟練使用兩個以上預警電話或其他報警方式。

6、廣開信息收集渠道,保持與上級、公司及業主緊密聯系,并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渠道獲取宏觀及周邊安全生產信息,預警信息包括氣象災害、流行病、周邊安全事故及突發事故的類別、地點、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預警級別、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和發布級別等。

7、危及項目大范圍安全生產的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需經項目經理批準,局部預警信息可通過電話、警報器、警鐘等方式;特殊情況下目擊者可大聲呼叫、敲擊能發出較強聲音的器物的方式進行。

8、重大突發事故發生后,各事發源的第一目擊者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部門領導,最遲不得超過3分鐘。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

9、突發事故發生后,事發源的現場人員與增援的應急人員在報告重大突發事故信息的同時,要根據職責和規定的權限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及時、有效地進行先期處置,控制事態的蔓延。

10、對于先期處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態的重大突發事故,要及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由項目部安全文明生產領導小組組成現場應急指揮機構,統一指揮或指導有關部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11、現場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現場的應急處置工作,并根據需要具體協調、調集相應的安全防護裝備。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應攜帶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

12、現場應急指揮機構根據事態的形勢,有權調動多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處置的突發事故,相關部門必須服從統一指揮,盡力協助救援。

13、現場應急指揮機構根據事態的形勢的需要,可以請求社會相關組織機構協助救援,相關項目部組織、施工隊必須做好引導、協助工作,以便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機構的作用。

14、重大突發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或者相關危險因素消除后,安全環保部要做好現場記錄,包括拍攝現場照片,以便事故調查處理。現場應急指揮機構予以撤銷,宣布恢復正常工作。

15、要積極穩妥、深入細致地做好善后處置工作。對突發事故中的傷亡人員、應急處置工作人員,以及緊急調集、有關單位及個人的物資,要按照規定給予補充。做好疫病防治和環境污染消除工作。

16、對重大突發事故的起因、影響、責任、經驗教訓和恢復重建等問題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調查評估和處理。

17、項目技術負責人負責組織議定事故恢復重建計劃,并與項目副經理一起組織實施恢復重建工作。

18、突發事故的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重大事故發生后應及時向主管上級和當地政府報告,并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后續報告工作。也應當向員工發布簡要信息和應對防范措施等。

對遲報、謊報和瞞報突發事故重要情況或者應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而喪失應急的最佳機會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處罰或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送司法機關處理。

19、編制書面事故調查報告,根據事故等級的大小,報告給相關升級領導機構。

20、對突發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實行責任追究制。對突發事故應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篇2:市醫院血液庫存動態預警制度

市級醫院血液庫存動態預警制度

第一條工作原則

在市衛生局的統一領導下,輸血科按照臨床供血實際情況及時發布血液庫存動態預警信息并嚴格按照臨床用血計劃和預告預警等級要求發放臨床用血,臨床科室要繼續做好臨床用血管理工作,保證臨床用血的科學合理。

第二條適用范圍

輸血科血液庫存動態預警適用于醫院臨床科室用血總量或某一血型庫存量低于相應天數的正常發血量或重大突發事件已經或可能影響臨床急救用血時。

第三條預告預警等級設置

擬設置3級預告預警等級,分別是:Ⅲ級(輕度緊缺)、Ⅱ級(中度緊缺)、Ⅰ級(嚴重緊缺),依次用黃色、橙色、紅色表示:Ⅲ級預告預警(黃色):輸血科血液的庫存總量或某一血型庫存量(含待檢血液)連續3天低于5個工作日正常發血量時;Ⅱ級預告預警(橙色):輸血科血液的庫存總量或某一血型庫存量(含待檢血液)連續2天低于4個工作日正常發血量或重大突發事件可能影響臨床急救用血時;Ⅰ級預告預警(紅色):輸血科血液庫存總量或某一血型庫存量(含待檢血液)低于3個工作日正常發血量或重大突發事件已經影響臨床急救用血時。

第四條動態預警階段發血標準

(一)Ⅲ級(黃色)預告預警:輸血科按臨床科室計劃用血量的70%發血;

(二)Ⅱ級(橙色)預告預警:輸血科按臨床科室計劃用血量的50%發血;

(三)Ⅰ級(紅色)預告預警:輸血科按臨床科室計劃用血量的30%發血;血液偏型緊缺時,另按照A型、B型、O型、AB型4種血型30%、30%、30%、10%的比例根據上述等級折算緊缺血型的發血量。對超過月度用血計劃的臨床科室,輸血科可以下調上述發血標準。

第五條動態預警的啟動、級別調整與終止

輸血科預計庫存接近動態預警臨界值或預期庫存將恢復正常時應當及時告知市血液管理辦公室,市血液管理辦公室將結合全市血液庫存量和當期采血趨勢決定啟動、調整級別及終止預告預警,并報市衛生局。

篇3:醫院抗菌藥物用量動態監測和超常預警制度

醫院抗菌藥物用量動態監測和超常預警制度

1.藥劑科應根據《**市人民醫院抗菌藥物目錄》和臨床需要,合理采購抗菌藥物,確保臨床供應。對使用量異常增長、每月使用量排名居前十名、頻繁超劑量使用、頻繁超適應癥使用、頻繁發生不良反應的抗菌藥物,藥劑科應及時報告院抗菌藥物管理工作小組。

2.信息科每月負責對抗菌藥物的使用金額和使用數量進行統計,列出全院使用金額與數量前十名的抗菌藥物名稱(包括藥品通用名和商品名)。處方點評小組負責統計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及使用強度、門診抗菌藥物處方比例。醫務科負責統計I類切口手術和介入治療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及使用時間。

3.抗菌藥物管理工作小組每月組織醫務科、藥劑科、感染管理科、感染科、行風辦等有關部門,對全院使用金額與數量前十名的抗菌藥物、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及使用強度、門診抗菌藥物處方比例、I類切口手術和介入治療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率及使用時間和處方點評工作小組的處方點評結果進行分析,檢查全院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分析用藥科室和個人是否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和藥品說明書、《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制品卷)》的要求,使用抗菌藥物。對使用量異常增長、每月使用量排名居前十名、頻繁超劑量使用、頻繁超適應癥使用、頻繁發生不良反應的抗菌藥物,分析其經銷商有無促銷行為等。并將其中重要的問題提交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討論、審核。

4.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定期對抗菌藥物管理工作小組上報的情況進行專項研究,對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的醫師予以表揚和獎勵,對不合理用藥的醫師予以批評和處罰。對臨床使用數量不正常的藥物,限定采購數量,必要時停止該藥在醫院的臨床使用;對嚴重違反抗菌藥物使用規定的行為要及時予以糾正,并與所在科室、醫療小組及個人的考核掛鉤。

5.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實行超常預警、公示、通報制度。對不合理或異常使用抗菌藥物的科室或個人進行公示。把合理用藥作為全院醫師考核的重要指標,對違反處方、醫囑管理規定,收受回扣,無正當理由使用非醫保、非農保抗菌藥物的科室及個人,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