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樓梯安全防護設施標準

樓梯安全防護設施標準

2024-07-10 閱讀 6358

1總則

1.1為提高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安全技術水平,實現建筑施工現場安全防護設施的規范化、標準化和定型化,促進集團公司安全管理,結合本集團工程管理實際,制定本標準。

1.2本標準適用于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所有施工現場涉及未及時安裝固定防護欄桿的樓梯或沒有永久固定樓梯的安全防護設施設置和管理。

1.3建筑施工現場安全防護設施的設置和使用,除執行本標準外,還應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現行強制性標準、規范的規定。

1.4本標準的黑體字部分為強制性條款。

2引用文件

2.1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

2.2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JGJ80-91

2.3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施工安全部分)

2.4固定式鋼梯及平臺安全要求GB4053.1-2009

3術語

3.1安全防護設施

建筑施工現場為預防施工中發生人員傷亡事故而設置的各類設施、設備、器具等。

3.2高處作業

凡在墜落高度基準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的作業。

3.3臨邊作業

施工現場工作面邊沿無圍護設施或圍護設施高度低于80cm的高處作業。

3.4安全網

用來防止人、物墜落,或用來避免、減輕墜落及物擊傷害的網具。安全網一般由網體、邊繩、系繩等構件組成。主要種類有密目式安全立網和安全平網二種。

3.5直爬梯

安裝在建筑物或設備上,與水平面成75°~90°傾角主要構件為鋼材制造的直梯。

4樓梯安全防護設施

4.1常規建筑結構樓梯

4.1.1常規建筑結構樓梯的臨時防護欄桿,采用建筑腳手架鋼管搭設,桿件用扣件或絲扣連接。布設如圖1。當上下樓梯之間縫隙小于400mm時,樓梯欄桿柱設置如圖2所示。當上下樓梯之間縫隙大于400mm時,樓梯欄桿柱設置如圖3所示。

注:踢腳板可采用木模板制作,高度180mm,與欄桿用鐵絲可靠綁扎。

防護欄桿的橫桿端頭宜加塑料防護帽,以防碰傷行人。

圖1樓梯臨邊防護立面圖

圖2上下樓梯之間縫隙小于400mm時樓梯臨邊防護平面示意圖

欄桿柱腳大樣圖

圖3上下樓梯之間縫隙大于400mm時樓梯臨邊防護平面示意圖

4.2工業現場的上下作業平臺在安裝樓梯時應同步按照設計要求安裝好固定欄桿。當施工現場條件達不到同步安裝要求時,應采用以下方式處理。

1)圓弧及特殊形狀的樓梯,可采用同一等級的建筑鋼筋制作欄桿,鋼筋橫桿上桿直徑不應小于16mm,下桿直徑不應小于14mm,欄桿柱直徑不應小于18mm,采用焊接固定和連接。

2)形狀規則的樓梯,宜采用建筑腳手架鋼管扣件、螺栓連接等方式搭設欄桿。搭設方式參考圖1、圖2。

4.3防護欄桿整體構造應使防護欄桿任何處,能經受任何方向的1kN的外力而不發生明顯變形或斷裂。當欄桿所處位置有發生人群擁擠、車輛沖擊或物體撞擊等可能時,應加大橫桿截面,加密柱距。

5直爬梯安全防護設施

5.1固定式直爬梯應用金屬材料制成。寬度應在400~600mm之間,支撐應采用不小于75×6mm的角鋼,埋設與焊接必須牢固。梯子頂端的踏棍應與攀登的頂面齊平,并設1-1.5m高的扶手。

5.2使用直爬梯進行攀登作業時,攀登高度以5m為宜,超過2m時宜加設護圈(籠);超過8m時,必須設置梯間平臺和安全生命繩,人員在攀登作業時將安全帶掛在安全生命繩防墜器上方可上下。如圖4所示。

5.3護圈(籠)內側深度由踏棍中心線起應不小于650mm,不大于800mm,圓形護圈(籠)的直徑應為650mm~800mm,其他形式的護圈(籠)內側寬度應不小于650mm,不大于800mm。護圈(籠)內側應無任何突出物。

5.4梯子的整個攀登高度上所有的梯棍垂直間距應相等,相鄰梯棍垂直間距應為225mm~300mm,梯子下端的第一級梯棍距基準面距離應不大于450mm。

圖4直爬梯安全防護設施立面圖

6鋼管搭設臨時樓梯

6.1基坑作業、樓層作業應設置臨時樓梯,以滿足施工作業人員上下安全的需求。

6.2由于在樓層施工時主體施工及基坑施工作業走在前面,操作人員無法通過主體建筑樓梯進入作業面時,就在防護外架上或基坑邊搭設臨時樓梯,方便作業和檢查的安全需要。

6.3臨時樓梯的進出口宜設置在樓層陽臺和基坑放坡較緩的位置,樓梯長度控制在3跨4m左右,上下端設置進出平臺,與所在樓層相接保證1m寬,并搭設不低于1.2m的護欄,梯寬為不小于800mm。

6.4臨時樓梯搭設方法:利用Φ48×3.5鋼管搭設兩根斜桿(6m長)作為樓梯主龍骨,并與外架(基坑坡邊)支撐牢固。在主龍骨上搭設小橫桿作為腳手架板的支撐水平桿,鋪設木模板用12#鐵絲綁扎牢固。如圖5所示。

圖5基坑邊(樓層)臨時樓梯搭設示意圖

6.5當上下作業面之間高度超過6m時,應采用之字形方式搭設腳手架斜道。

6.5.1斜道應附著外腳手架或建筑物設置;斜道寬度不應小于1m,坡度不應大于1:3;

6.5.2拐彎處應設置平臺,其寬度不應小于斜道寬度;

6.5.3斜道兩側及平臺外圍均應設置欄桿及擋腳板。欄桿高度應為1.2m,擋腳

板高度不應小于180mm。

7樓梯出入口安全通道及防護棚

7.1基本規定

7.1.1當臨街通道、場內通道、出入建筑物通道、施工電梯及物料提升機地面進料口作業通道處于墜落半徑內或處于起重機起重臂回轉范圍內時,必須設置雙層頂部的防護棚及防護通道,以避免發生物體打擊事故。

7.1.2安全通道、防護棚應采用建筑鋼管扣件腳手架或其他型鋼材料搭設,嚴禁采用竹木桿件搭設防護棚。

7.1.3安全通道及防護棚的頂部嚴密鋪設雙層正交竹串片腳手板或雙層正交18厚木模板的水平硬質防護,及封閉的防護欄或擋板,整體應能承受10kPa的均布靜荷載。塔吊主要經行線路、轉料平臺、卸料平臺落物曲線范圍內的安全通道及防護棚頂部嚴密鋪設雙層正交50厚木板。

7.1.4特別重要或大型的安全通道、防護棚及懸挑式防護設施必須制定專項技術方案,經技術負責人審批后實施。

7.1.5安全通道的搭設,如圖6、7所示。

7.1.5.1安全通道凈空高度和寬度應根據通道所處位置及人、車通行要求確定,高度一般不低于3.5m,寬度一般不低于3m。高度在15m以下建筑物,其進出口通道長度不低于3m;高度在15-30m的建筑物,其進出口通道長度不低于4m,高度超過30m的建筑物,其進出口通道長度不低于5m。通道長度自腳手架外排立桿起算。

7.1.5.2立桿基礎必須硬化處理,通道使用期內不得發生地面沉陷,立桿必須沿通行方向通長設置掃地桿和剪刀撐。

7.1.5.3常規安全通道立桿縱距不應超過1200mm,防護棚懸挑尺寸為300~500mm,雙層防護棚層間距為500~600mm。

7.1.5.4寬度超過3.5m或高度超過4m的安全通道,立桿間距應加密或使用雙立桿、型鋼、腳手架管格構式立柱,縱向橫桿應采用型鋼制作或搭設承重腳手架。

7.1.5.5安全通道側邊應設置隔離欄桿,引導行人從安全通道內通過,必要時滿掛密目網封閉。

篇2:移動式樓梯安全使用規定范本

1.使用前要對移動式樓梯進行必要檢查:

A.木梯、竹梯立柱和橫檔無開裂、楔子松脫等異常;金屬梯和人字梯無銹蝕、變形等異常情況;

B.竹木樓梯必須干燥,并對橫檔、立柱進行綁扎牢固方能使用;

C.樓梯不能有缺檔。

2.梯子搭靠與地面夾角以60º為宜,正面須保持與水平線垂直直立;

3.擱置必須穩固、牢靠;

4.梯腳要有牢固可靠的防滑措施,必須有監護人或安排專人雙腳抵靠梯腳并手扶樓梯監護;

5.頂端應與構筑物靠平,并當場測試是否可靠;

6.在松軟地面上架設樓梯,必須采取可靠地防陷措施,防止側傾;

7.嚴禁將梯子架設在活動的物品上;

8.人員上下樓梯時應面部及身體朝向梯子;

9.嚴禁手拿工具或物品上下樓梯,必須雙手扶梯;

10.嚴禁兩人同時站在一部梯子上工作;

11.梯子的最高三檔不得站立;

12.梯上工作人員應注意不得掉落物品,以免打傷梯下扶持人員;

13.在通道或廠區道路上作業,必須設監護人,同時劃出警戒線進行安全隔離;在門前使用時,要有防止門被突然打開的措施;

14.梯子上有人時,嚴禁對梯子作任何搬動和架設姿態的調整;

15.梯上作業人員不得與梯下人員互相拋接物品,必須運送材料及物品時應使用吊繩聯系,運送超過15KG物品時應尋找額外支點固定滑輪,由梯下協助人員負責調運升降;

16.梯子上端靠在橫向的管道、工字鋼等結構件上時,人員登爬必須緩慢穩定,上端必須用繩索或鐵絲捆綁扎穩以后才能展開工作;

17.在梯子上工作,梯子頂端沒有固定措施時,作業人員應避免橫向用力。

篇3:樓梯扶手高度規定

民用建筑設計中臺階、坡道和欄桿設計的規定

(一)臺階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公共建筑室內外臺階踏步寬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m,踏步應防滑。室內臺階踏步數不應少于2級,當高差不足2級時,應按坡道設置;

2、人流密集的場所臺階高度超過0.70m并側面臨空時,應有防護設施。

(二)坡道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室內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

2、室內坡道水平投影長度超過15m時,宜設休息平臺,平臺寬度應根據使用功能或設備尺寸緩沖空間而定;

3、供輪椅使用的坡道不應大于1:12,困難地段不應大于1:8;

4、自行車推行坡道每段長不宜超過6m,坡度不宜大于1:5;

5、坡道應采取防滑措施。

(三)陽臺、外廊、室內回廊、內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樓梯等臨空處應設置防護欄桿、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欄桿應以堅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載規范規定的水平荷載;

2、臨空高度在24m以下時,欄桿高度不應低于1.05m,臨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層住宅)時,欄桿高度不應低于1.10m;

注;欄桿高度應從樓地面或屋面至欄桿扶手頂面垂直高度計算,如低部有寬度大于或等于0.22m,且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應從可踏部位頂面起計算。

3、欄桿離樓面或屋面0.10m高度內不宜留空;

4、住宅、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及少年兒童專用活動場所的欄桿必須采用防止少年兒童攀登的構造,當采用垂直桿件做欄桿時,其桿件凈距不應大于0.11m;

5、娛樂建筑、商業服務建筑、體育建筑、園林景觀建筑等允許少年兒童進入活動的場所,當采用垂直桿件做欄桿時,其桿件凈距也不應大于0.11m。

二、民用建筑設計樓梯設計的規范

(一)樓梯的數量、位置、寬度和樓梯間形式應滿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二)墻面至扶手中心線或扶手中心線之間的水平距離即樓梯梯段寬度除應符合防火規范的規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樓梯的梯段寬度應根據建筑物使用特征,按每股人流0.55+(0~0.15)m的人流股數確定,并不應少于兩股人流。0~0.15m為人流在行進中人體擺幅,公共建筑人流眾多的場所應取上限值。在設計通則中說明:

樓梯梯段寬度在防火規范中是以每股人流為0.55m計,并規定按兩股人流最小寬度不應小于1.10m,這對疏散樓梯是適用的,而對平時用作交通的樓梯不完全適用,尤其是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如商場、劇場、體育館等)主要樓梯應考慮多股人流通行,使垂直交通不造成擁擠和阻塞現象。如此,人流寬度按0.55m計算是最小值,實際上人體在行進中有一定擺幅和相互間空隙,因此本條規定每股人流為0.55m+(0~0.15)m,0~0.15m即為人流眾多時的附加值,單人行走樓梯梯段寬度還需要適當加大,見圖。

(三)、梯段改變方向時,扶手轉向端處的平臺最小寬度不應小于梯段寬度,并不得小于1.20m,當有搬運大型物件需要時應適量加寬。

(四)、每個梯段的踏步不應超過18級,亦不應少于3級。

(五)、樓梯平臺上部及下部過道處的凈高不應小于2m,梯段凈高不宜小于2.20m。

注:梯段凈高為自踏步前緣(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級踏步前緣以外0.30m范圍內)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緣間的垂直高度。

(六)、樓梯應至少于一側設扶手,梯段凈寬達三股人流時應兩側設扶手,達四股人流時宜加設中間扶手。

(七)、內樓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緣線量起不宜小于0.90m。靠樓梯井一側水平扶手長度超過0.50m時,其高度不應小于1.05m。

(八)、踏步應采取防滑措施。

(九)、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及少年兒童專用活動場所的樓梯,梯井凈寬大于0.20m時,必須采取防止少年兒童攀滑的措施,樓梯欄桿應采取不易攀登的構造,當采用垂直桿件做欄桿時,其桿件凈距不應大于0.1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