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成本管理體系定額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體系定額控制工作程序

2024-07-10 閱讀 9095

成本管理體系定額控制程序

1、目的

定額是制定成本計劃和全面預算的依據。制定和實施各類定額,就是為了節制消耗、控制資金占用和合理限制費用開支,使各種耗費得到預先控制,以確保合理的投入產出,實現成本目標,并使成本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

2、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本公司對材料和能源消耗定額、勞動定額、儲備定額、設備定額和費用定額的管理與控制。

3、職責

3.1體系負責人負責材料消耗定額和儲備定額的管理與控制。

3.2副總經理負責生產現場的在產品、半成品儲備定額、安全費用定額、設備修理費用定額、能源消耗定額、備品備件消耗定額、產品儲備定額、銷售費用(包括明細費用)定額和主管的費用(包括:制造費用等)定額的管理與控制。

3.3總工程師負責工藝定額的管理與控制。

3.4首席財務官負責費用定額(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研發費用等)的管理與控制。

3.5成本部是公司定額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指揮、協調、指導和考核全公司的定額工作。

3.6財務部是費用定額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對全公司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研發費用和制造費用等定額的制定、平衡、匯總、下達和考核。負責組織材料消耗定額的制定、下達、檢查和考核。

3.7制造部是在產品、半成品儲備定額、設備定額和安全費用定額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對全公司在產品、半成品儲備定額、設備定額和全公司安全費用定額的制定、下達、檢查和考核。

3.8人力資源部是勞動(工資)定額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對全公司勞動(工資)定額的制定、下達、檢查和考核。

3.9供銷部是采購定額和原材料儲備定額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對全公司采購定額和原材料儲備定額的制定、下達、檢查和考核。

3.10各單位負責本單位的定額管理與控制,并接受各職能部門的指揮、協調、指導和考核。

4、工作程序

4.1確定制定定額的依據

4.1.1本公司已確定的定額種類包括以下方面(見圖1):

a)消耗定額(包括:材料、設備零部件、能源、工藝裝置、工具、量具、護具等);

b)勞動定額(包括:噸煤工資含量、計件工資定額、工時定額等);

c)費用定額(包括:采掘費用、制造費用、修理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等);

d)儲備定額(包括:各倉庫、料場和生產現場儲備的主要材料、輔助材料、設備零部件、能源、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等)。

4.1.2成本部對上述各類定額應組織匯總、建立并保持明細清單,清單應按定額類別分類編制,應具體規定所需的定額和定額率指標。

4.1.3根據清單需要建立的定額,各部門和單位在制定定額前,應收集和整理以下方面的信息資料:

a)以往可比的統計數據的分析資料(包括:上年度和歷史最好水平數據);

b)同行業的定額水平信息;

c)有關的工藝和技術資料(包括:設計、圖樣要求和生產要求);

d)國家規定的定額;

e)以往的定額完成情況的資料;

f)經驗值;

g)本公司現行的有關規章制度;

h)預測的計劃期內實際情況;

i)不可預見費用的估算;

j)領導特批;

k)政府和上級有關政策的變化;

l)產量和銷售量的變化。

(不限于此)

4.1.4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資料后,各部門和單位應結合本公司和產品的實際情況再選定以下方法作為編制預算的依據:

a)經驗估計法(適用于:供應定額、費用定額、工時定額、儲備定額);

b)統計分析法(適用于:工藝定額、生產定額、供應定額、費用定額、工時定額、儲備定額);

c)實際查定法(適用于:工藝定額、費用定額、工時定額、儲備定額);

d)技術測定法(適用于:工藝定額、工時定額)。

4.2制定所需的定額

4.2.1各類定額的主管部門應組織有關單位依據分類的定額清單和方法的依據制定所需的定額,并形成文件,不得遺漏。

4.2.2各主管部門在組織制定所需的定額時應:

a)識別和確定范圍;

b)由低到高制定;

c)自下而上評審;

d)以業務核算為主。

4.2.3定額的制定完成后,應組織評審,以確保定額的充分性、適宜性和準確性。評審通過后,報有關主管領導進行,批準后下達實施。

4.2.4下達定額應執行《文件控制程序》,確定定額文件發放范圍,并確保所有接收定額的人員簽字確認和所有執行定額的所有場合都能得到有效版本的定額。

4.2.5隨年度計劃指標變化的定額(如:費用定額),每年應確保更新,其制定與下達應與年度計劃同時進行。

4.3實施所需的定額

4.3.1各部門和單位應嚴格按定額控制人、財、物的消耗。

4.3.2各單位應嚴格按消耗定額領料,供應部門應嚴格按消耗定額發料或送料,并建立按定額退庫制度(因為100%的按定額發料有時可能是不實際的),確保整包裝領用材料的剩余部分在期末都能辦理退庫手續(可以“假退庫”)。

4.3.3各部門和單位應確保在費用定額(限額)內發生費用,不得超支,發生費用時需經主管領導的審批,未經主管領導批準的費用,財務部門不得列支和支出。

4.3.4各生產單位的現場、庫房儲備的材料、能源和產品應嚴格按儲備定額實施儲備,堅決杜絕超儲積壓。

4.3.5各單位和人力資源部應嚴格按國家政策、公司有關規定和勞動定額控制人力資源的消耗和工資含量,確保單位產品工資或工時不超定額。

4.4檢查和考核定額的執行情況

4.4.1各定額的主管部門應按已策劃的時間間隔對定額的準確性和執行情況進行考核,在一般情況下對定額準確性的考核每半年組織一次,時間間隔不得超過6個月;對定額執行情況每月考核一次。

4.4.2對定額準確性的考核應做好《定額考核記錄》;對定額執行情況的考核應按《成本否決和激勵方案》執行。

4.4.3在定額的執行過程中若遇有生產經營條件、原材料條件發生變化和定額本身存在問題等實際情況時,可能涉及到追加或調整定額,有關單位應提出書面申請,報主管領導批準后,主管部門方可追加或調整定額,并做好記錄,為定額的修改提供依據。

4.4.4由追加或調整定額所引起的任何記錄,主管部門應歸檔保存。

4.4.5成本部應將定額的檢查和考核的結果,及時向總經理報告,作為管理評審輸入的一部分。總經理在管理評審時應依據《管理評審規定》對定額執行的情況和效果進行評價。

4.5定額的修改

4.5.1定額的考核結果,可能導致定額的更改,各定額的主管部門應在定額實施的過程中識別定額的修改。識別定額的修改可通過定額評審和準確性的考核以及基層執行人員對定額的意見、建議或抱怨等反映形式進行。

4.5.2對定額的修改應有其主管部門的管理人員進行,修改的結果應形成文件,并再次得到評審和批準。

4.5.3對定額的修改應確保相關文件同時得到修改,并將修改的信息及時通知各有關部門和單位,使相關人員知道已變更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執行修改后的定額。

4.5.5由修改所引起的任何記錄,主管部門應歸檔保存。

4.5.6通過對定額的考核和反復或經常修改,其定額值逐漸趨于準確、穩定和更加符合實際。體系負責人和成本部應不斷識別各類定額的這種成熟度和準確度,并將其定額逐步形成標準,再過度到標準成本法,最終實現標準成本控制。

5、相關/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記錄控制程序》

5.3各類定額

5.4《成本否決和激勵方案》

6、記錄

6.1《定額考核記錄》

6.2《文件修改記錄》

6.3《文件評審記錄》

6.4《文件發放記錄》

篇2:成本管理體系預算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體系預算控制程序

1、目的

預算是應該發生成本和費用的預計,是制定成本計劃的依據,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編制包括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在內的全面預算,其目的就是使成本得到預先控制,平?資金運作,實現成本目標。

2、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本公司對全面預算的管理與控制。

3、職責

3.1總經理負責成立預算委員會,進行預算決策,批準和發布預算。有權就預算的執行情況對公司其他高層領導進行考核。

3.2體系負責人負責主持預算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3.3首席財務官負責本公司全面預算的管理與控制。主要負責組織編制和審查預算,監督和檢查預算的執行情況,并對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協調和處理。有權就預算的執行情況對財務部和各部門/單位進行考核。

3.4成本部是本公司全面預算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本公司全面預算的管理與控制,并具體組織編制、平衡、審查和實施預算,監督和檢查預算的執行情況,并對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協調和處理。有權對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考核。

3.5財務部負責編制財務預算,并組織實施、監督和檢查財務預算的執行情況,并對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協調和處理。有權對的財務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考核。

3.6各部門和單位負責組織編制本部門和單位的預算,執行公司下達的各項預算,并對預算指標實施控制和完成情況負責。

3.7預算委員會各成員負責參與編制和審查預算,有權對預算提出意見或建議。

4、工作程序

4.1成立預算委員會

4.1.1為加強成本管理,使本公司全面預算工作得到組織保證,有效控制成本水平,實現目標成本,徹底解決全面預???跨職能的問題,更好地協調預算過程,總經理應組織成立預算委員會(預算委員會機構圖見《成本管理手冊》0.8)。

4.1.2預算委員會是本公司領導預算工作的最高權利機構。其成員應有公司總經理任命,他們通常是總經理、體系負責人和首席財務官等,也可吸收各職能部門的人員參加。

4.1.3預算委員會設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委員;預算委員會可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主任、副主任和成員。預算委員會辦公室設在財務部。

4.1.4預算委員會應履行以下職責:

a)編制預算草案;

b)審查預算草案;

c)批準和發布預算;

d)檢查和分析預算執行報告;

e)提出避免或減少浪費和改進效率的建議和措施。

4.2確定預算的方法、范圍和預算期

4.2.1本公司已確定的預算方法為職能基礎(傳統)預算,其預算方法應與核算的方法相一致。

4.2.2本公司已確定的預算范圍是全面預算(見《成本管理手冊》3.6.5)。

4.2.3本公司已確定的預算計劃期通常為一年。預算年度應與會計年度相一致。

4.3收集和確定預算依據

4.3.1成本部在組織做好以下預算基礎工作的基礎上負責組織收集預算信息和確定預算依據,識別編制預算所需的數據來源和渠道:

a)崗位責任制;

b)規章制度;

c)定額;

d)原始記錄;

e)標準化;

f)計量;

g)基礎培訓;

h)運算工具;

i)信息管理。

4.3.2編制預算的主要依據可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預測方面的信息;

b)組織的實際情況;

c)計劃的要求;

d)定額(包括:材料消耗定額、勞動定額、費用定額、儲備定額、設備定額等);

e)原始記錄;

f)歷史數據和資料;

g)現行會計制度;

h)以往業務核算、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的結果;

i)領導特批;

j)政府和上級有關政策的變化;

k)不可預見費用的估算。

(不限于此)

4.3.3成本部應組織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編制預算前做好以下預測工作,為編制預算提供依據:

a)銷售預測(包括:市場預測、目標顧客分析、銷售量預測、銷售價格預測等);

b)產量預測(包括:××系列產品產量預測和其他產品的產量預測);

c)成本預測(包括:材料預測、人工預測和制造費用預測等);

d)期間費用預測(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和研發費用等);

e)現金預測;

f)應收帳款的回收預測。

(不限于此)

4.4預算的編制和審查

4.4.1成本部根據公司預算年度的經營目標,于每年11月初制定印發公司預算編制綱要,確定公司下一年度預算編制的原則和要求,并對下一年度全面預算的編制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和組織各部門和單位編制預算。

4.4.2成本部在組織編制預算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a)符合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

b)符合企業經營戰略的要求;

c)符合企業的成本方針和目標;

d)按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編制;

e)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

f)為制訂成本計劃和成本目標提供依據;

g)與業務和作業相結合。

4.4.3各部門和單位應于每年11月底前按成本部的安排和統一格式組織編制本部門和單位的下一年度預算建議。

4.4.4由于本公司的產品產量是變化的,所以,成本部在組織編制成本預算時應采用彈性預算的編制方法,并確保該彈性預算的范圍能覆蓋××系列產品產量和其他產品產量的任何變化情況。

4.4.5各部門和單位的預算的編制完成后,應自行組織評審,以確保預算的充分性、適宜性和準確性。評審通過后,經主管領導簽字批準,并于11月底前報成本部進行匯總。

4.4.6預算編制的依據和評審記錄,各部門和單位應歸檔保存。

4.4.7成本部收到各部門和單位的預算后應立即組織匯總、分析、平衡,

并對平?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充分協調,編制形成全公司的預算草案,于11月15日前報預算委員會進行審查。

4.4.8預算委員會收到預算草案后應做好審查的準備工作,包括:擬訂參加評審的人員、需要檢查的問題清單、審查記錄用表、計算工具等。

4.4.9預算的審查應由預算委員會主任主持,審查可采用會議形式進行,預算委員會辦公室應做好記錄。

4.4.10預算審查活動主要應包括:

a)評審預算編制依據是否充分;

b)判斷預算是否合理并對預算的合理性進行評價;

c)提出預算存在的問題或不足;

d)提出修改預算的具體要求和建議。

4.4.11對公司預算草案的審查結果,預算委員會應形成《預算審查報告》,明確審查結論,并對預算草案的修改提出具體要求和建議。

4.5預算的修改和調整

4.5.1成本部應組織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結合審查提出的問題認真修改預算草案。

4.5.2在修改預算草案的過程中若遇有可串項費用,成本部和財務部在不影響總體預算水平的前提下有權進行適當的調整。

4.5.3成本部將修改和調整后預算草案,于11月底前報預算委員會進行批準。

4.6預算的批準和發布

4.6.1本公司正式預算應由預算委員會主任批準,于當年1月1日起正式發布實施,同時上報董事會。正式預算由成本部下達各部門和單位執行。

4.6.2本公司的技術開發費預算、安全費用預算、專用基金預算及財政專項預算報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后執行。

4.6.3預算的發放應按《文件控制程序》執行,并確定預算的發放范圍,確保所有接收預算的人員簽字確認和所有執行預算的所有場合都能得到有效版本的預算。

4.7預算的實施

4.7.1公司正式預算一經批準下達,即具有指令性,各預算責任單位和部門必須認真組織實施,嚴格按預算控制成本費用支出和資金的使用。

4.7.2當預算在實施過程中遇有問題或矛盾時,成本部應負責協調、解決,必要時應由首席財務官或體系負責人協調、解決。

4.7.3在預算的執行過程中若遇有市場環境、政策因素、生產經營條件、原材料條件等客觀因素發生變化和預算不符合實際情況而導致預算執行結果產生重大偏差時,可以追加或調整預算,但有關單位應提出書面申請,報主管領導批準后,成本部方可追加或調整預算,并做好記錄。

4.7.4由于預算的追加或調整可能引起相關計劃指標的修改或調整,有關部門應確保其計劃指標也能得到修改或調整。

4.7.5由追加或調整預算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成本部應歸檔保存。

4.8預算的檢查和評價

4.8.1預算在實施過程中,成本部可通過月份或季度財務、成本報表和統計報表所反映的實際數據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對預算實施的結果,成本部可通過財務、成本決算進行檢查。

4.8.2成本部對檢查的結果應按《成本否決和激勵方案》對責任部門和單位進行考核,并保持考核記錄。

4.8.3成本部應將預算的檢查和考核的結果,及時向總經理報告,作為管理評審輸入的一部分。總經理在管理評審時應依據《管理評審的規定》對預算執行的情況和效果進行評價。

5、相關/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成本和財務預算》

5.3《成本否決和激勵方案》

5.4《管理評審的規定》

5.5《記錄控制程序》

6、記錄

6.1《預算考核記錄》

6.2《預算審查報告》

6.3《預算評審記錄》

篇3:會計交接工作程序注意事項

會計交接工作的程序、注意事項

會計交接工作的程序

1、交接前的準備工作。

會計人員在辦理會計工作交接前,必須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①已經受理的經濟業務尚未填制會計憑證的應當填制完畢。

②尚未登記的賬目應當登記完畢,結出余額,并在最后一筆余額后加蓋經辦人印章。

③整理好應該移交的各項資料,對未了事項和遺留問題要寫出書面說明材料。

④編制移交清冊,列明應該移交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公章、現金、有價證券、支票薄、發票、文件、其他會計資料和物品等內容;實行會計電算化的單位,從事該項工作的移交人員應在移交清冊上列明會計軟件及密碼、會計軟件數據盤、磁帶等內容。

⑤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移交時,應將財務會計工作、重大財務收支問題和會計人員的情況等向接替人員介紹清楚。

2、移交點收。

移交人員離職前,必須將本人經管的會計工作,在規定的期限內,全部向接管人員移交清楚。接管人員應認真按照移交清冊逐項點收。

具體要求是:

①現金要根據會計賬簿記錄余額進行當面點交,不得短缺,接替人員發現不一致或"白條抵庫"現象時,移交人員在規定期限內負責查清處理。

②有價證券的數量要與會計賬簿記錄一致,有價證券面額與發行價不一致時,按照會計賬簿余額交接。

③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必須完整無缺,不得遺漏。如有短缺,必須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冊中加以說明,由移交人負責。

④銀行存款賬戶余額要與銀行對賬單核對相符,如有未達賬項,應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調節相符;各種財產物資和債權債務的明細賬戶余額,要與總賬有關賬戶的余額核對相符;對重要實物要實地盤點,對余額較大的往來賬戶要與往來單位、個人核對。

⑤公章、收據、空白支票、發票、科目印章以及其他物品等必須交接清楚。

⑥實行會計電算化的單位,交接雙方應在電子計算機上對有關數據進行實際操作,確認有關數字正確無誤后,方可交接。

3、專人負責監交。

為了明確責任,會計人員辦理工作交接時,必須有專人負責監交。通過監交,保證雙方都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認真辦理交接手續,防止流于形式,保證會計工作不因人員變動而受影響;保證交接雙方處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不允許任何一方以大壓小,以強凌弱,或采取非法手段進行威脅。

移交清冊應當經過監交人員審查和簽名、蓋章,作為交接雙方明確責任的證件。

對監交的具體要求是:

①一般會計人員辦理交接手續,由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監交。

②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辦理交接手續,由單位負責人監交,必要時主管單位可以派人會同監交。

所謂必要時由主管部門派人會同監交,是指有些交接需要主管單位監交或者主管單位認為需要參與監交。

通常有三種情況:

一是所屬單位負責人不能監交,需要由主管單位派人代表主管單位監交。如因單位撤并而辦理交接手續等。

二是所屬單位負責人不能盡快監交,需要由主管單位派人督促監交。如主管單位責成所屬單位撤換不合格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所屬單位負責人卻以種種借口拖延不辦交接手續時,主管單位就應派人督促會同監交等。

三是不宜由所屬單位負責人單獨監交,而需要主管單位會同監交。如所屬單位負責人與辦理交接手續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有矛盾,交接時需要主管單位派人會同監交,以防可能發生單位負責人借機刁難等。此外,主管單位認為交接中存在某種問題需要派人監交時,也可派人會同監交。

4、交接后的有關事宜:

①會計工作交接完畢后,交接雙方和監交人在移交清冊上簽名或蓋章,并應在移交清冊上注明:單位名稱,交接日期,交接雙方和監交人的職務、姓名,移交清冊頁數以及需要說明的問題和意見等。

②接管人員應繼續使用移交前的賬簿,不得擅自另立賬簿,以保證會計記錄前后銜接,內容完整。

③移交清冊一般應填制一式三份,交接雙方各執一份,存檔一份。

會計交接注意事項:

第一:交接表要寫清楚。看交接表上的內容與事實是否相符。

第二:發票要看仔細。發票本數與事實相符。企業帳要與銀行帳相符。現實和實務往來是否相符。保管帳與實務是否相符。要清點倉庫。固定資產也要盤點。

第三:有時間的話,單位往來帳要相核對。個人帳要核對。

總之會計交接一定要注意。否則后果自負。所以不要怕麻煩。涉及會計方方面面一定要核實。前任會計交接后沒有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