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公司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程序
z有限公司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程序
第一條為進一步規范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程序與方法,有效落實事故責任追究制,根據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制定本程序。
第二條本規范適用于公司組織開展的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
第三條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法依規、注重實效的總體要求,及時、準確地查清事故經過、事故原因和事故損失,查明事故性質,認定事故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整改措施,并對事故責任者依法追究責任。
第四條安全科應當依法履行在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中的職責,做到合法公正、規范高效。
第五條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依法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事故調查處理。
第六條安委會確定負責事故調查處理的相關人員,并指定事故調查組組長。
事故調查組組長負責召集相關部門的人員組成事故調查組;根據事故調查需要,邀請有關專家參加事故調查。
第七條生產安全事故調查程序應當包括:
(一)告知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其注意事項,包括保護事故現場、在事故調查期間不得擅離職守、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積極配合事故調查以及不得阻撓和拒絕事故調查等;
(二)勘查事故現場,了解事故發生情況,制作現場勘查記錄;
(三)對事故有關人員進行詢問,并做好詢問筆錄;
(四)查閱、提取、復制與事故相關的證照、檔案資料、操作記錄等書面證據,收集、登記保存與事故相關的設備、設施、原材料、工具、裝置等物品;
(五)根據事故調查的需要,委托專家開展事故原因技術分析;
(六)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
(七)認定事故責任和責任人員,提出處理建議;
(八)提出預防整改措施的建議;
(九)匯總調查資料,形成調查意見,出具事故調查報告;
(十)根據事故調查的需要應當采取的其他程序。
第八條對事故現場情況的初步了解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事故簡要經過、應急處置情況、事故傷害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情況;
(二)聽取有關人員的介紹,檢查事故現場保護情況,提出事故善后處理和配合事故調查的相關要求;
(三)掌握現場知情人員并做好登記。
第九條對事故現場的勘查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事故現場情況的調查,注意記錄事故現場概貌、局部和定位等情況、設備或裝置的損壞情況、受害者位置、可能被清除或移動的痕跡等,必要時應當繪制事故現場示意圖;
(二)現場傷亡人員情況的調查,內容包括:死傷人數、傷亡人員基本情況(性別、年齡、職業、職務、從事本職工作的年限、持證情況、個人防護措施狀況、事故發生前受害人、肇事者的健康狀況等)。
第十條根據現場了解和勘查的基本情況,確定和落實詢問調查的對象、問題和詢問順序,并做好詢問筆錄。詢問調查的內容一般包括:事故發生時間、現場目擊狀況、現場人員情況、設備設施運行情況、異常變化情況以及其他與事故有關聯的情況。
詢問時必須由2名以上調查人員進行。詢問過程中,應做好相應筆錄。詢問結束時,其筆錄經被詢問人逐頁核對并簽字確認。
第十一條查閱、復制、提取的檔案資料一般包括:
(一)事故發生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崗位職責、操作規程、應急預案等方面的資料及執行情況;
(二)作業人員的培訓教育、持證上崗、職業健康、安全防護等情況;
(三)生產操作工藝資料、事故相關設備設施運行記錄、檢驗檢測報告等;
(四)其他與事故有關聯的資料。
第十二條通過現場調查需要采取技術分析來判定事故發生條件及原因的,應當進行技術鑒定。事故調查組提出鑒定項目、技術要求和被委托的單位,由公司進行書面委托。
第十三條根據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以及環境、管理缺陷等因素對事故發生的影響程度,事故原因劃分為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并根據引發事故發生的因素或事件對事故發生后果的作用程度,確定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第十四條在分析事故時,通過對事實證據進行分析和確認,找出與事故有關的各種因素之間因果關系和邏輯關系。通常應當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進而找出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第十五條在責任事故當中,根據責任主體或行為人的行為與事故發生后果的聯系,分為直接責任者和間接責任者。根據責任主體或行為人的行為對事故后果所起作用程度,事故責任分為主要責任者和次要責任者。
事故單位負責人與事故發生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但存在一定的管理關聯的,應定為領導責任者。
第十六條認定事故性質、責任主體或行為人的責任,應當按下列步驟進行:
(一)根據事故調查的情況,認定事故的種類和性質;
(二)根據責任主體或行為人的行為與事故的關系,分清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間接責任者;
(三)根據責任主體或行為人的行為對事故發生結果的作用及其與事故的相關程度,分清事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認定事故的主要責任者和次要責任者;
(四)因故意破壞、偽造事故現場、毀滅證據或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事故等導致事故原因不清,責任無法認定的,責任主體或行為人應當依法承擔責任。
第十七條根據事故責任主體和行為人承擔的主要責任、次要責任,應當按照相關規定提出追究其責任的建議。
第十八條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事故相關單位概況;
(二)事故發生及救援經過;
(三)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四)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五)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事故調查組人員名單;
(八)有關證據材料目錄;
(九)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
第十九條事故調查組應當在原因分清、責任認定的基礎上,匯總整理事故調查資料,并由調查組組長確定具體執筆人形成事故調查報告初稿。初稿形成后,召開事故調查組全體會議,對事故調查報告初稿進行討論、修改,形成正式調查報告。
第二十條正式事故調查報告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一)事故調查報告應當附有關證據材料目錄;
(二)撰寫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合法、規范、客觀、準確;
(三)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形成并遞交;
第二十一條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結束后,事故調查組應當將事故調查報告報相關部門。
第二十二條事故調查處理應當形成完整的檔案資料。事故檔案一般應當包括:
(一)事故調查報告、請示和批復;
(二)照片、錄像、詢問筆錄、鑒定結論、有關資料文函等證據材料;
(三)對事故責任單位處罰、相關人員處理、整改措施落實情況等執法文書、文件和材料;
(四)事故調查組會議紀要或記錄;
(五)其他應當整理歸檔的材料。
第二十三條事故檔案應當長期保存。
第二十四條本規范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篇2:道路運輸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制度
為了積極預防、妥善處理道路運輸安全事故,保護公司、他人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浙江省道路運輸行業行車事故統計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條?發生道路運輸安全后,現場有關人員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組織搶救,同時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主要負責人。
第二條?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三條?發生道路運輸安全死亡事故時,發生事故單位應當在2小時內向有關職能部門報告,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四條?安全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情況、財產損失金額、事故簡要經過、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發生的初步原因、報告單位、報告人及其他應當報告的事項。
第五條事故調查
事故發生單位在事故發生后應成立事故調查小組,對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損失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小組應將調查情況和處理建議以書面形式向單位和上級有關部門匯報。
第六條事故處理
1.事故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員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2.在進行事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事故責任部門應根據事故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制定整改措施。
3.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由公司依據事故調查報告中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和建議,進行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對事故造成的傷亡人員工傷認定、勞動鑒定、工傷評殘和工傷保險待遇處理,由公司工會和安全部門按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和有關省、市綜合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5.事故調查處理結束后,公司或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詳情、原因及責任人處理等編印成事故通報,組織全體職工進行學習,從中吸取教訓,防止事故的再次發生。
6.每起事故處理結案后,公司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調查處理資料收集整理后實施歸檔管理。
第七條生產安全事故檔案
1.事故快報表。
2.事故調查報告。
3.事故現場照片、示意圖、亡者身份證、死亡證、技術鑒定等資料。
4.事故認定書。
5.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決定。
6.整改措施
7、其他有關的資料。
篇3:事故統計報告與調查處理制度
為及時報告和統計安全生產事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制度。
一、出租汽車公司駕駛員的行車安全生產事故,以及消防事故的報告和統計適用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指安全生產事故、駕駛員傷亡事故是指駕駛員在出租汽車營運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火災事故等。
三、出租汽車公司按其職能對事故進行分類管理,按規定建立檔案,對事故進行統計、上報。
四、事故分類:
(一)交通事故
一般事故:凡一次造成重傷1至2人或輕傷3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不足3萬元的事故。
重大事故:凡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重傷3至10人或直接經濟損失折款達3萬元不足6萬元的事故。
特大事故:凡一次造成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傷11人以上;或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及以上;或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及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折款6萬元及以上的事故。
(二)傷亡事故
一般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2人以下或一次重傷9人以下的事故,或輕傷事故。
重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至9人或一次重傷10人以上的事故。
特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
(三)火災事故
按一次火災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受災戶數和財物直接損失金額,火災劃分為:
一般火災:死亡2人及以下;或重傷19人及以下;或死亡、重傷9人及以下;或受災29戶及以下;或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下(不含30萬元)。
重大火災: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傷10人及以上;或死亡、重傷10人及以上;或受災30戶及以上;或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及以上。
特大火災:死亡10人及以上,或重傷20人及以上;或死亡、重傷20人及以上;或受災50戶及以上;或直接財產損失100萬元及以上。
五、事故報告
凡發生一般交通事故、傷亡事故、火災事故,駕駛員(事故當事人)應立即報告公司或交通管理部門,公司有關人員應立即到達現場了解情況,做好善后處理工作,2小時內報告公司相關領導和職能部門,并于12小時內將事故概況(事故發生的具體時間、地址、類別、傷亡情況,簡要經過、事故原因等)書面上報相關職能部門。火災發生時應立即撥打119報警。
六、發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傷亡事故、火災事故時,事故單位及有關領導、主管部門應立即采取緊急措施,按《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制度》的程序和要求進行救援和處置。
七、發生事故隱瞞不報或不按規定報告的有關人員,按相關規定處理。
八、調查處理
1、對一般交通事故,出租汽車公司按制度進行備案統計,并做出書面處理意見,在公司安全工作會議上進行通報。
2、對重大事故或特大事故,出租汽車公司必須按制度上報,并成立公司事故調查組,會同有關單位和部門,提出對事故責任人的處理意見。
3、對發生責任事故的人員,出租汽車公司應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