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項目及協議管理制度
基金會項目及協議管理制度
為確保基金會各項業務活動的順利開展,加強項目及協議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中所稱協議是指基金會為支持民間外交和各類公益事業及增值保值而開展的所有項目并與境內外政府、事業單位、社團、公司及個人訂立的含有權利義務關系內容的各類協議文件及其附件,及有關的補充協議、意向書、備忘錄等協議性法律文件。
一、項目管理要求
(一)項目立項前必須進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報告(附表1);
(二)項目可行性報告經基金會主管領導審批后,一般項目報理事會研究批準,重大項目經理事會審查批準后方可立項;
(三)實行項目全過程管理。項目執行中期必須進行中期項目評估,并提出評估意見(附表2);
(四)項目完成,必須進行評估驗收,對未達標項目限期進行整改,直至驗收合格(附表3)。
(五)對不配合進行項目評估的,我基金會有權依法進行處罰。
二、協議的審查與責任
(一)對外簽訂協議,應貫徹“先審后簽”的原則,必要時須征求專業法律人士意見;
(二)協議一般以書面形式報審,并附相關材料,如:批復、函電、可行性報告、資信調研、以及必要的情況說明等。
三、協議的簽訂
(一)基金會簽訂的所有協議,必須事先經主管領導和法人代表審批后,才能對外正式簽署;
(二)協議文本的尾頁上應由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權人簽名、加蓋基金會公章,并加蓋騎縫章。
四、協議的履行
(一)協議簽訂后,協議雙方應嚴格按協議約定履行義務;
(二)要加強協議履行全過程的跟蹤管理,防止發生糾紛。協議履行過程中,如果由于職能部門和經辦人的過錯造成基金會單方面違約、從而釀成糾紛的,應由職能部門和經辦人負責,造成經濟損失的應予賠償。
五、協議糾紛的處理
(一)在協議履行過程中若出現糾紛,應及時通報法律顧問(律師)并做好處理糾紛的有關準備。
(二)出現糾紛應首先通過雙方協商或調解解決,協商達不成一致的可以訴諸法律;
(三)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的案件,應經基金會法定代表人批準授權,由律師代理基金會處理;
(四)處理協議糾紛案件中的責任
發生協議糾紛以后,項目經辦部門應及時報告,不得擅自處理,積極配合調查取證,協助律師處理。律師接到糾紛情況報告后應及時立案,并根據有關材料出具法律意見書,報基金會相關領導按法律程序處理。
六、協議的檔案管理
(一)凡基金會對外簽訂的協議,除協議必備的條款外,應當在協議后附有各方當事人的地址、聯系人、聯系電話等內容;
(二)協議簽訂后,協議正本及所有洽談資料原件應整理成卷,一并交辦公室統一保管;
(三)協議履行時,應建立協議大事記,記錄協議履行中的重要情況,妥善保存往來函電。
七、本制度自批準之日起執行。
附:1.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項目計劃書
2.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項目可行性評估報告
3.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項目中期報告書
4.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項目結項報告書
篇2:員工培訓協議管理辦法范本
員工培訓協議管理辦法
一、目的
為了有效控制培訓協議簽訂及執行的全過程,特制定本管理辦法。
二、適用范圍
集團全體員工。
三、須簽訂培訓協議的范圍
凡由公司出資進行的所有培訓活動,當培訓費用達到一定限額時,均需簽訂培訓協議。
四、培訓費用與服務年限
1.培訓費用與服務年限的掛鉤情況見附件《培訓費用與服務年限對照表》。
2.培訓協議的簽約時間應在培訓申請人到財務部請款之前,達到簽約限額的培訓申請人須持培訓協議書方可在財務部請款。
3.服務年限的起始日:
當培訓申請人簽第一份培訓協議時,其服務年限的起始日從該申請人的當期勞動合同終止日起計;
當其簽第二份培訓協議且第一份培訓協議還未到期時,其服務年限的起始日從上期的培訓協議終止日起計;
以此類推;
累加后的最后期限與該培訓申請人最后一次簽約時間的間隔:
高層經理不超過8年,超過8年的作8年計算;
中層經理不超過6年,超過6年的作6年計算;
普通員工不超過4年,超過4年的作4年計算。
4.助學金服務年限的起始日:
自助學項目學習結束后獲得證書之日起計;
若助學金協議簽訂前該申請人已有一份未到期的培訓協議,則將該協議的到期時間與助學項目學習結束的時間相比較,以較晚的一個時間作為助學金協議服務年限的起始日。
五、培訓協議的執行、轉移、終止與賠償
1.協議的執行
培訓協議是嚴肅的法律文本,一經簽訂,甲、乙雙方均須嚴格地遵守和執行;
培訓申請人的勞動合同到期而培訓協議未到期時,該申請人需按《員工勞動(聘用)合同管理辦法》第九條續簽勞動合同;
培訓協議與勞動合同相輔相成,均是對公司和員工共同的保障和約束,但培訓協議不依附勞動合同存在,勞動合同的到期和終止不影響培訓協議的效力。
2.協議的轉移
培訓申請人在集團范圍內調動時,培訓協議跟隨其檔案一同轉移;
培訓協議的服務累加時間不予重新計算,培訓申請人同樣承擔遵守培訓協議的義務;
在調入新公司后若產生新的培訓協議,按本辦法在前期基礎上累計服務年限。
3.協議的終止
培訓協議期滿自然終止;
培訓協議未到期,培訓申請人要求解除勞動關系,在申請人按協議支付相應賠償后該協議終止;
培訓協議未到期,培訓申請人被公司開除,申請人按協議支付相應賠償后該協議終止;
由于公司組織架構調整,由人力資源部提出的被精減人員在離職時可終止培訓協議,不予賠償。
4.協議的賠償
提前終止培訓協議,培訓申請人應賠償的基數為:
賠償基數=(培訓費用+差旅費+工時費)÷應服務年限×剩余服務年限;
工時費=培訓當月工資÷30天×培訓天數;
服務年限折算到月,不足一月的按一月計算。
若有多個培訓協議,則每個培訓協議分別按上述公式計算,所得賠償基數總和為該人員最終需進行賠償的基數。
司齡2年以下(指最后一次培訓協議簽約時)的自愿解除勞動關系的離職人員按賠償基數的100%賠償;司齡2--4年的人員按基數的8賠償;司齡5年以上的人員按基數的50%賠償;
因納入外部公開課管理的參觀考察活動所簽的培訓協議,終止協議時按上述方法計算后的賠償金額的50%進行賠償;
助學金項目的培訓協議須100%賠償方能終止。
因違反國家法律或嚴重違反公司制度(如盜竊、斗毆、賭博)、或因過錯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的被開除人員按賠償基數的100%賠償;
其它被開除人員按賠償基數的80%賠償。
六、豁免
經總裁簽字同意的特殊的培訓活動可免簽培訓協議、縮短服務年限或提前終止培訓協議。
七、執行及解釋
1.本力法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2.與本辦法相抵觸的前期管理辦法將按照本辦法進行調整和修改;凡與本辦法相抵觸的,以本辦法為準;
3.本辦法解釋權歸屬集團培訓部。
篇3:某煉鐵廠設材料備品備件協議管理制度
1目的
為了做好備品備件的供應管理工作,避免與供應商或者生產廠家之間發生糾紛,要求A類的材料、備品備件在采購前簽訂技術協議,以保證備品備件的質量、技術要求和壽命,特制定本規程。
2適用范圍
本規程適用于本規程所設計到的材料、備品備件的供應管理。
3職責
1.1本規程由工程技術人員編寫,由廠領導審批;
1.2本規程所涉及到的材料備件由庫房管理人員負責和公司裝備處和供應公司等有關管理部門協調執行;
1.3本規程所涉及到的材料備件由設備科計劃員和相關技術員負責簽訂相關技術協議,協議中所涉及到的材料備件的技術性能和相關技術參數,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符合我廠實際生產需要;
1.4本規程所涉及到的材料備件協議由設備科長和設備廠長負責監督執行。
4引用文件
本文件發布時,所引用文件均為有效版本,所有文件均會被修訂,使用本文件的單位應使用下列文件的最新有效版本。
5內容及管理要求
5.1需要簽訂協議的材料備品備件明細
5.1.1爐頂設備:布料溜槽和各種耐磨襯套、均壓閥、均壓放散閥、上下密膠圈、數字油缸主要大型備件等;
5.1.2熱風爐設備:熱風閥等各種熱風系統大型閥門,大型波紋補償器等;
5.1.3槽下設備:篩底(包括各種梳齒篩底、棒條篩底、陶瓷篩底等)、耐磨襯板、給料機、激振器、液力偶合器、滾筒、輸送帶等;
5.1.4爐前設備:泥炮油缸的修復、鉆頭、鉆桿、膨脹器、風口小套等;
5.1.5除塵設備:各種濾袋,DN250以上的球閥、盲板閥、蝶閥、插板閥等,除塵耐磨管道、加濕卸灰機、給料機、煤氣膨脹器等;
5.1.6原料設備:輸送帶、各類滾筒、各類托輥等、液力偶合器、振動篩、篩底(包括各種梳齒篩底、棒條篩底、陶瓷篩底等)等;
5.1.7水泵設備:各類水泵、葉輪、轉子等;
5.1.8鑄鐵設備:鐵模、鏈板、滾輪、減速器等;
5.1.9行車設備:抓斗、減速器、滾筒、滑輪組等
5.1.10對以上沒有涉及到的材料備件,對于大型的、重要的、數量大的材料備件,如果是新進我廠的供應商或生產廠家,為了保證生產設備的穩定、有序運行,庫房應協調供應商或生產廠家,和我廠簽訂技術協議。
5.2材料備件協議的管理要求
5.2.1以上所涉及到的材料備件,庫房管理人員應積極協調供應公司或裝備處等相關處室,督促供應商或生產廠家,和廠設備科簽相關訂技術協議。
5.2.2設備科計劃員和技術人員在簽訂技術協議時,要考慮到我廠的實際生產要求,要能滿足我廠的生產特性,和供應商或生產廠家要講明白我廠的實際要求,共同協商解決碰到的問題;
5.2.3設備科計劃員和技術人員在簽訂技術協議時,協議中的材料備件名稱、規格型號、技術性能、采購數量要清楚、詳細明了,不能含糊其辭,要符合行業標準;
5.2.4技術協議最少為三份,設備科留存一份、存檔一份、供方一份,如要增加份數,再另外協商。
5.2.5簽訂技術協議的材料備件到位后,庫房管理人員必須通知設備科相關人員驗貨。驗貨時,技術人員必須遵循技術協議的要求驗貨。
5.2.6驗收好的材料備件,在沒有使用之前,使用單位必須妥善保管好;
5.2.7簽訂技術協議的材料備件,安裝到現場設備上后,使用單位應跟蹤記錄,備品備件的使用情況,并詳細記錄材料備件的使用狀況,包括安裝時間、安裝數量、使用環境變化情況等等。在使用當中,如發生質量異議,應及時向設備科反映情況。設備科相關技術人員應立即去現場查看備件運行情況,能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解決的聯系廠家解決。
5.2.8對于簽訂技術協議的材料備件的出庫,庫房管理人員在出庫前應征詢設備科管理人員的意見,對于在生產中不能滿足我廠生產實際需要的產品,應和廠家或者供應商按照協議協調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問題,對于無法協調解決的,應通知裝備處相關處室協調解決。在協商好解決方案后,方可出庫。
5.2.9協議中的材料備件所涉及到的單位,各車間應積極配合設備科的管理,不得在實際操作中弄虛作假、互相推諉,如有發現在工作中執行不利的情況下,將按廠相關制度進行考核單位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