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安全生產促進全面發展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搞好安全生產促進全面發展
勞動者的安全健康水平,既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反映,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推進***主義事業順利發展的理論基礎。
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問題,支持企業全面履行勞動安全衛生法律法規的要求,促使企業自覺把安全生產納入法治軌道。
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抓住企業這個生產的主體,使其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不同企業各有特點,要從薄弱環節入手,使企業在安全生產上能自我約束。無論何種所有制的企業,都必須嚴格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使勞動者能體面的勞動,確保其在勞動過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不得侵犯勞動者最基本的安全健康權。要發揮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網絡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在職工尤其是非公有制企業職工中普及安全生產知識,幫助職工了解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企業的有關規章制度,使職工懂得自己在安全生產中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掌握基本的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識,自覺做到遵章守紀。
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大力倡導“以人為本、珍視生命”的安全理念,喚起全社會對安全生產的高度關注,提高全民的安全健康意識和安全文化素質,發動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進而保護勞動者的安全和健康。維護勞動者最基本的生存權、健康權,就是維護勞動者的尊嚴,就是維護國家法律尊嚴(作者單位:中華全國總工會勞動保護部)
篇2:促進劑安全生產要點
促進劑是橡膠硫化中一種能加快橡膠與硫化劑反應速率的物質。常用的有促進劑秋蘭姆類、噻唑類、次磺酰胺類。
1工藝簡述
1.1二硫化碳生產二硫化碳的生產方法甚多,主要有電爐法、天然氣法、沸騰床法、鐵甑法、等離子法等。較簡單的方法鐵甑法的工藝是先將反應甑加熱至約800℃,然后將木炭投入甑中攤勻,再將熔化的硫磺通過投硫器投入甑的底部,提高爐溫至850~900℃,氣化的硫蒸氣與燒紅的木炭接觸生成二硫化碳,經泠凝、蒸餾為粗二硫化碳。
此裝置的產品二硫化碳為一級易燃液體,閃點-30℃,自燃點90~110℃,二硫化碳及廢氣硫化氫為Ⅱ級毒物。
1.2二硫化四甲基秋蘭姆(TMTD)生產過程由縮合、氧化、水洗、脫水、干燥等工序組成。簡要過程是:將二甲胺、氫氧化鈉溶液和二硫化碳按一定比例計量投入縮合釜,于40~50℃在攪拌下進行縮合反應,生成福美鈉。然后將福美鈉溶液送入氧化釜,通入氯氣和空氣進行氧化生成TMTD懸浮液。此懸浮液經水洗、脫水、干燥即為成品。
該裝置原料二硫化碳、二甲胺均為一級易燃液體。
1.32—巰基苯并噻唑(M)、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生產過程是:將經過配制的多硫化鈉和二硫化碳及鄰硝基氯苯送入縮合釜,于110~130℃及0.35MPa壓力下,攪拌縮合成M-鈉鹽,然后在氧化釜鼓入空氣進行氧化,在酸化釜加入10~15%稀硫酸進行酸化為M,經水洗、脫水、干燥、粉碎等工序制出促進劑M產品。將促進劑M和亞硝酸鈉送氧化釜加熱到60℃,吹入空氣并滴加濃度4~4.5g/100ml的硫酸,氧化制得促進劑DM,然后經水洗、脫水、干燥、篩選、包裝為產品。
該裝置的原料二硫化碳為一級易燃液體,Ⅱ級毒物,其余物料也均為有毒物質。
1.4N-環已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CZ)生產過程:將促進劑M和環已胺水溶液在氧化釜中進行攪拌混合,然后將由氫氧化鈉和氯氣反應制得的次氯酸在繼續攪拌下滴加釜內,氧化生成促進劑CZ懸浮液,再經水洗、脫水、干燥、篩選、包裝即為產品。
本裝置主要原料環已胺為二級易燃液體,次氯酸鈉等為有毒和具有腐蝕性的物質。
2重點部位
2.1二硫化碳反應甑、(TMTD)縮合釜、(M)縮合釜、二硫化碳貯罐區這是生產、使用和儲存二硫化碳的部位,由于二硫化碳的閃點,自燃點都較低,爆炸范圍很寬(1.3%—50%),非常容易著火。上述部位的許多生產操作溫度超過二硫化碳的自燃點,一旦有泄漏即可燃燒,既使操作溫度未達到自燃點的部位有泄漏,由于環境中尚有許多熱源設備、管道等,也給燃燒、爆炸提供了引爆、引燃的熱能源。尤其是縮合釜的操作溫度高于二硫化碳的沸點,(M)縮合釜為壓力容器,較易發生超溫超壓現象,泄漏機會較多,曾發生多次超溫超壓爆炸,泄漏著火事故。另外,反應過程有氯氣、二甲胺、次氯酸鈉等有毒有害物質,對生產過程的安全運行都有影響。因此,應加強上述部位防火、防爆、防中毒的安全檢查。
2.2(M、DM)、(TMTD)干燥系統這是爆炸性粉塵產生地點,該粉塵電阻率較高易產生靜電,曾有過靜電引起(TMTD)著火燒毀廠房設備事故,該部位也應重點檢查。
3安全要點
3.1二硫化碳生產
3.1.1反應甑投炭不能超過導管出口,防止甑內憋壓二硫化碳氣體噴出著火。投炭后甑蓋要嚴加密封,防止空氣竄入造成釜內連續爆嗚。
3.1.2鐵甑加熱至800℃后,應及時投炭,若長時間不投炭,將加速甑體氧化變形。投炭和出渣時,冷凝器要加水封,甑體上下蓋不準同時打開,防止形成冷空氣對流,因甑溫激烈變化而損壞甑體。
3.1.3檢查木炭、硫磺的質量,防止水量過高增加副反應物硫化氫等的生成。
3.1.4冷凝、精餾和二硫化碳罐區的設備和管道的靜電接地要定期檢查測試。還要經常檢查測量液位的工具是否符合要求,防止靜電引起著火。
3.1.5注意檢查所有儲存二硫化碳的貯罐,容器的水封是否可靠,防止蒸發擴散造成中毒或火災等危險。
3.1.6接觸二硫化碳等毒物時(處理管道堵塞、清理漏斗等)應正確佩戴防毒面具。
3.2(TMTD)生產
3.2.1縮合釜投料前必須經冷卻降溫,高溫下禁止投料,防止二硫化碳迅速氣化造成著火。
3.2.2縮合反應開始升溫要控制速度,防止迅速升溫高于二硫化碳沸點造成大量氣化使釜壓升高出現危險。
3.2.3二硫化碳投料不能過量,投料前要經準確計量。防止過量的二硫化碳進入氧化釜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產生爆炸。
3.2.4要定期檢查二硫化碳、二甲胺和(TMTD)干燥系統的靜電接地系統。
3.2.5液氯鋼瓶、二甲胺桶的儲存和保管應置于遮陽棚內,不準亂堆亂放于露天中曝曬。
3.2.6(TMTD)在加熱到100℃時可分解,要注意產品周圍不應有熱源或明火。
3.3(M、DM)生產
3.3.1縮合釜投料前必須經氣密性試壓合格,防止生產時溫度、壓力升高后出現泄漏。
3.3.2每釜完成反應排料后,都必須降溫再投料,防止釜溫高(130℃)造成投入的二硫化碳氣化逸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或污染環境造成操作人員中毒。
3.3.3縮合投料應計量準確,投料前要檢查各計量罐出口閥及溢流管是否關閉和暢通,防止未經計量的投料。過量的二硫化碳進入氧化釜時有著火的危險。嚴格按投料順序投料,投料后應先開攪拌器混合均勻再逐漸升溫,防止激烈反應發生超溫、超壓。
3.3.4注意檢查縮合釜的安全閥的完好狀況,不準許用截止閥或其它不符安全要求的方式代替安全保險裝置湊合開車生產(曾有過用截止閥放空代替安全閥而發生事故的教訓)。
3.3.5經常檢查熱源設備、管道的保溫隔熱設施的可靠狀況,及時消除裸露的蒸汽管道等缺陷,防止二硫化碳泄漏而著火。
3.3.6(M、DM)粉料系易產生靜電積聚的爆炸性粉塵,同時該粉塵也可通過呼吸道進入肺部造成塵肺危害。對該裝置的干燥、粉碎、包裝等工序應加強對泄漏粉塵的檢查,和排塵通風設施的運行狀況以及防護用具正確使用的檢查。另外應對粉塵的抗靜電措施做定期測試的檢查,督促消除缺陷和隱患,使空氣中粉塵濃度低于國家衛生標準10mg/m3。
3.4CZ生產
3.4.1次氯酸鈉是通過氯氣在堿液中進行中和反應生產的,生產中應注意通氣速度不能過快,避免氯氣過剩跑出造成中毒。
3.4.2液氯氣化操作應注意開關鋼瓶閥門和加熱蒸汽的平穩,禁止用蒸汽或其它熱源直接加熱鋼瓶。
3.4.3次氯酸鈉是極不穩定的具有氧化性的腐蝕性物質,35℃以上可分解為氯化鈉放出氯氣,其一水化合物在加熱到70℃時即可分解并爆炸。因此要加強對次氯酸鈉貯槽的循環冷凍鹽水的操作調節檢查,使物料溫度不要超過20℃,同時次氯酸鈉溶液中游離堿含量不要低于1—2.g/100ml,防止次氯酸鈉分解造成爆炸危險和氯化鈉結晶堵塞設備管道。
3.4.4環已胺是易燃液體且具有腐蝕性,其蒸氣散發出來易與二氧化碳迅速反應生成白色結晶—碳酸鹽類物質,刺激皮膚和粘膜,可引起過敏或壞疽。因此,應對環境中泄漏環已胺蒸氣濃度進行經常性的檢查,設備應在密閉狀態下操作,廠房通排風應正常有效地運行,以及接觸毒物作業前做好皮膚保護措施。
3.4.5進行粉碎固體氫氧化鈉和溶化作業時業人員佩戴防護用具,防止化學灼傷。
上述四個裝置均屬裝置內禁止火種的場所,未經采取可靠措施和生產有關負責人的批準,不準在裝置中動火。同時要定期對裝置中的消防設施、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等安全保護設施進行檢查,保持完好狀態。
上述四個裝置均屬裝置內禁止火種的場所,未經采取可靠措施和生產有關負責人的批準,不準在裝置中動火。同時要定期對裝置中的消防設施、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等安全保護設施進行檢查,保持完好狀態。
篇3:瓦斯地質規律促進礦井安全生產
瓦斯地質規律包括瓦斯生成的地質條件,瓦斯保存的地質條件,瓦斯賦存特征,礦區、井田構造變形特征及復雜程度,不同方向的斷裂、褶皺類型及發育特征,構造擠壓、張拉、剪切應力場的演化歷史,煤層結構破壞及構造煤的發育程度等,這些都是影響煤層瓦斯含量、礦井瓦斯涌出量、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煤與瓦斯突出強度和瓦斯抽放利用條件的主要地質因素。
云貴高原系由云南高原和貴州高原組合而成,包括哀牢山以東的云南東部、貴州全部和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等部分邊緣地區。華南地區在構造上屬華南板塊,北面受塔里木--華北板塊的擠壓,西面受特提斯構造側擠,南面受印支板塊的推擠,東面受太平洋菲律賓板塊的多次俯沖作用,從印支期經燕山期至喜馬拉雅期,連續的擠壓變形,多次造山,多期巖漿活動,使得華南地區成為我國煤與瓦斯突出最為嚴重的地區。
瓦斯是地質作用的產物,無論是煤層瓦斯的賦存、分布的地質原因和規律,還是瓦斯涌出、瓦斯突出的原因和規律,都涉及到極其復雜的地質條件,只有清楚礦區、礦井地質構造及其構造應力場在歷次構造運動中經受擠壓、拉張、剪切作用的演化歷史,才能弄清楚礦井、采區、采面煤層瓦斯的保存和賦存特征,也只有如此,才能清楚礦區、井田的構造擠壓、剪切帶的分布和構造煤的發育特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清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的分區、分帶特征,煤層瓦斯抽放的難易程度和應采取的對策和技術。
桂箐礦井區內構造形跡以北東向的擠壓較緊密的背斜和較寬緩的向斜發育為特征,同時又有北東向北西向的斷層發育。由于斷層的存在,上述背、向斜構造形跡常被斷層切割破壞,保存多不完整。區內主要可采煤層(M9煤層),性軟、脆,f在0.19--0.37之間,外觀多呈粉狀,僅局部有碎塊,多由光亮型及半亮型煤條帶組成,煤層厚1.18~23.12m,一般厚2.0~4.5m,厚度有較大變化,淺部多在4.0m以上,中深部出現兩個方向為北西~南東延伸的厚度變薄帶,這兩帶煤層厚度一般多在1.50~2.50m間,深部及北西部地帶,煤層厚度復又增加,煤厚一般增厚為4.0~6.0m。這兩個厚度變薄帶均位于龍蓋背斜軸部,其延伸方向與這一背斜延伸方向大體一致,在背斜成生時,由于局部張力拉伸而使煤層受拉張力影響導致其厚度變薄可間接說明構造因素的影響。由于本區M9煤層深埋地下,不存在風化帶,因此,煤層中瓦斯封閉狀況較好,在礦井鉆孔施工過程中常伴有瓦斯涌出和噴孔等動力現象,這也說明了地質構造及構造應力的作用。
瓦斯突出分布是不均衡的,特別是壓性、壓扭性構造與突出息息相關,有時斷距只有幾米甚至幾分米的小型逆斷層或平移斷層就會導致強烈的瓦斯突出。從現今的構造應力場來看,構造發育的地帶構造應力場應力比較集中,使煤層處于強擠壓狀態,從而有利于煤層中賦存高壓瓦斯。另外,瓦斯突出與褶皺構造的關系也是極其密切的,煤層在褶皺形成過程中,由于韌性剪切、塑性流動而形成構造煤的“煤包”通常是發生嚴重瓦斯突出的部位,當背斜的軸部及其附近張性斷裂比較發育,或者當背斜的軸部受到“侵蝕”時,則成為煤層瓦斯排放的通道。
從桂箐煤礦“5.16”煤與瓦斯突出情況來看,煤層(M9)厚度有較大的變化,鉆孔資料顯示煤層厚度在1.2-3.0m,而突出地點的煤層厚度達到了8.3m,煤層厚度的突然增大,使煤體在地質構造的作用下形成“煤包”而產生局部應力集中,從M9煤的堅固性系數f的試驗指標及其性狀上也可以看出,M9煤的結構類型應屬于Ⅲ類構造煤,屬易突出煤層。
煤與瓦斯突出是個極其復雜的動力現象,煤體結構的破壞是發生煤與瓦斯突出的必要條件,構造應力集中、壓性、壓扭性構造是煤與瓦斯突出的主要地帶,因此地質構造通過對煤體結構的控制來控制瓦斯突出的分布,研究瓦斯突出的地質條件和瓦斯突出的煤體結構破壞,是實現瓦斯突出預測的技術途徑。另外,要系統收集、整理建礦以來各個采掘工作面每天的瓦斯濃度、風量和抽放量,計算出各個采掘工作面每天的絕對瓦斯涌出量,然后轉繪到瓦斯地質圖上,就可以直觀的反映出與各種地質因素和采掘條件的關系,通過圖上展繪的瓦斯涌出量值,就可預測臨近未采(掘)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的大小。
瓦斯地質是礦井瓦斯防治工作的基礎,積極開展瓦斯地質的研究工作,對促進礦井安全健康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