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會計制度是什么_交易費用的科目是什么
會計制度(accountingsystem)是對商業交易和財務往來在賬簿中進行分類、登錄、歸總,并進行分析、核實和上報結果的制度,是進行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則、方法、程序的總稱。那你知道我國的會計制度是什么嗎?接下來小編就告訴你我國的會計制度是什么。
我國的會計制度是什么:
一般情況下,企業都是用權責發生制,行政事業單位用的是收付實現制。
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即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有時,企業發生的貨幣收支業務與交易事項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項已經收到,但銷售并未實現;或者款項已經支付,但并不是為了本期的生產經營活動而產生的。為了明確會計核算的確認基礎,更真實地反映特定時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收付實現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確認基礎,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采用收付實現制。
企業會計制度是什么:
由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0]
25號2008年12月28日),屬于財政部規范性文件,從20**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自20**年1月1日起在中外合資企業范圍內實行,其他企業仍然執行分行業的會計制度。
《企業會計制度》共計十四章一百六十條,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制度原則、會計記帳方法、會計科目及其使用說明、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記帳程序、會計報表格式、報送程序和編制說明、會計檔案的保管和處理方法、會計制度的修訂、補充權限及其他有關規定、成本核算方法等。
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的區別:《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兩者均屬于行政規范性文件,均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或報告等作出規定,均由財政部制定并公布,均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均屬于國家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的組成部分。
但會計制度是以特定行業的企業或所有的企業為對象,著重對會計科目的設置、使用和會計報表的格式及其編制加以詳細規范;會計準則是以特定的經濟業務(交易或事項)或特定的報表項目為對象,它詳細分析各項業務或項目的特點,規定所引用概念的定義,然后以確認與計量為中心并兼顧披露,對圍繞該業務或項目有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做出處理的規范。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
第一、適用范圍不同。具體會計準則大多只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適用于其他企業。而《企業會計制度》適用于除金融保險企業以外的所有符合條件的大、中型企業。
第二、規范目標不同。具體會計準則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或報告方面作了原則性的規范。側重于確認和計量,重點規范會計決策過程。而會計制度則側重于對會計要素的記錄和報告作可操作性規范,確認和計量的內容只是有機地體現在會計科目及使用說明中。即會計制度重點規范會計的行為與結果。
第三、結構體系不同。統一的會計制度自成體系,它由三個層次構成:《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保險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為第一層次;在此基礎上,分別一般企業、金融保險企業、小企業建立各自操作性較強的有關會計科目的設置、具體賬務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和對外提供辦法;對于各個行業、企業專業性較強的特殊業務的會計核算,財政部分別制定專業會計核算辦法。而各具體準則之間相互獨立,分別就企業的某項業務或某一方面核算內容作出規定。
交易費用的科目是什么:
交易費用應該記入何種科目,不同情況科目不一樣:
第一種情況,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交易費用(手續費和傭金)應當在發生時計入“投資收益“
第二種情況,股本增加的核算中交易費用沖減股本溢價。也就是計入資本公積借方.
第三種情況,購買持有至到期投資產生的交易費用記入持有至到期的初始成本。
第四種情況,固定資產購買的手續費記入固定資產初始成本。
營業費用包含哪些科目:
營業費用就是科目。新會計準則已不再使用營業費用科目,改為銷售費用科目。銷售費用:企業在銷售產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包括由企業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廣告費、裝卸費、保險費、委托代銷手續費、展覽費、租賃費(不含融資租賃費)和銷售服務費、銷售部門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差旅費、辦公費、折舊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以及其他經費等。
篇2:什么是預算執行會計制度_儀器計入什么會計科目
從表面上看,編制部門預算似乎與預算會計沒有大的關系,但從實質上看,預算會計信息是編制部門預算時的一個重要依據,是編制部門預算的基礎。那你知道什么是預算執行會計制度嗎?接下來小編就告訴你什么是預算執行會計制度。
什么是預算執行會計制度:
預算會計制度是指以預算管理為中心,是國家財政和行政、事業單位進行會計核算的規范。
1.預算會計制度形成。
我國預算會計制度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1950年,財政部根據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的《預算決算暫行條例》和《中央金庫條例》提出了建立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的設想,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發了《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和《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從此,我國第一套適應國家財政經濟需要的、嶄新的、統一的預算會計制度建立了。
2.預算會計制度改革。
從1951年起,財政部根據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和財政預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對預算會計制度進行了不斷的修訂。到1965年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成型的預算會計制度。它是以總預算會計為主導,以單位預算會計為補充,以會計制度形式固定下來的有別于企業會計的獨立的會計體系。
為適應財政體制和財務改革的要求,財政部于1983年和1988年,兩次修改預算會計制度。形成了一個以總預算會計為主導、事業行政單位會計為補充的、以制度形式確定的獨立會計系統。
預算執行會計制度有什么問題: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的實施,使財政資金的流向發生了重大變化,如預算單位用于發放工資、購建固定資產、購買材料及服務等所需要的財政資金不再由財政通過主管部門撥入用款單位,而是由財政部門從單一賬戶或采購專戶按規定程序直接撥入職工工資賬戶或直接撥付給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供應商,行政、事業單位收到的財政資金不再表現為貨幣資金,而是一方面表現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費用的增加(如工資支出等)或非貨幣性資產的增加(如存貨、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等),這就需要對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的核算內容進行相應的修改。同樣,在財政總預算會計中,也要核算和反映這一資金流向的變化。盡管財政部已針對改革試點情況在預算會計制度中作了一些相應的修改,并制定了試點核算辦法,但是,該辦法僅適用于中央試點單位,不適用于地方財政和所屬預算單位,目前,各地區均在開展財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試點,如“集中核算”、“集中支付”等形式,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全國統一的會計制度,而試點辦法又沒有兼顧地方做法,不利于各地開展會計核算。
另外,由于尚未突破收付實現制基礎,試點辦法也不盡完善,例如,在采購材料物資過程中,可能出現不同的情況,有的材料物資已到,但發票賬單未到;有的發票賬單已到,但材料物資未到;有的可能采取一次付款方式;有的可能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等等。這樣,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上遇到的問題是何時確認購入的資產?購入資產按什么金額入賬?在總預算會計上遇到的問題是何時確認財政支出?支出按什么金額入賬?在收付實現制下,行政、事業單位只能在實際收到撥款單據時按撥款金額確認和計量購入的材料物資,如果采購過程跨年度,則不能完整反映該項經濟業務活動;在收付實現制下,總預算會計只能在實際撥款時按撥款金額確認和計量財政支出,如果在年末時,采購已基本完成,但款項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購合同須扣留部分保證金,則在年末會形成財政資金結余,這種會計處理不能真實反映預算執行情況。
儀器計入什么會計科目:
儀器校準費入的會計科目具體如下:
1、如果屬于生產車間使用的儀器,發生的檢測費用:
借:制造費用--檢測費
貸:銀行存款等
2、如果屬于生產經營使用的儀器,發生的檢測費用
借:銷售費用--檢測費
貸:銀行存款等
3、另外請教測試生產用工裝費用,計入哪個會計科目(二級)
借:制造費用--工裝費或其他貸:
銀行存款等注:
二級明細科目可以根據單位實際情況,自行設置。
借:制造費用--檢測費
貸:銀行存款等
計量器具的檢定費應該計入什么科目:
1、計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間接測出被測對象量值的裝置、儀器儀表、量具和用于統一量值的標準物質。計量器具廣泛應用于生產、科研領域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在整個計量立法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全國量值的統一,首先反映在計量器具的準確一致上,計量器具不僅是監督管理的主要對象,而且是計量部門提供計量保證的技術基礎。
2、如果是材料倉庫或車間生產使用的,記入制造費用,
3、如果是成品倉庫或銷售部門使用的,記入銷售費用,
4、如果是管理部門使用的,記入管理費用
篇3:我國的會計制度是什么_交易費用的科目是什么
會計制度(accountingsystem)是對商業交易和財務往來在賬簿中進行分類、登錄、歸總,并進行分析、核實和上報結果的制度,是進行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則、方法、程序的總稱。那你知道我國的會計制度是什么嗎?接下來小編就告訴你我國的會計制度是什么。
我國的會計制度是什么:
一般情況下,企業都是用權責發生制,行政事業單位用的是收付實現制。
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即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有時,企業發生的貨幣收支業務與交易事項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項已經收到,但銷售并未實現;或者款項已經支付,但并不是為了本期的生產經營活動而產生的。為了明確會計核算的確認基礎,更真實地反映特定時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收付實現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確認基礎,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依據。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采用收付實現制。
企業會計制度是什么:
由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財會[2000]
25號2008年12月28日),屬于財政部規范性文件,從20**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自20**年1月1日起在中外合資企業范圍內實行,其他企業仍然執行分行業的會計制度。
《企業會計制度》共計十四章一百六十條,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制度原則、會計記帳方法、會計科目及其使用說明、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記帳程序、會計報表格式、報送程序和編制說明、會計檔案的保管和處理方法、會計制度的修訂、補充權限及其他有關規定、成本核算方法等。
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的區別:《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兩者均屬于行政規范性文件,均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或報告等作出規定,均由財政部制定并公布,均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均屬于國家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的組成部分。
但會計制度是以特定行業的企業或所有的企業為對象,著重對會計科目的設置、使用和會計報表的格式及其編制加以詳細規范;會計準則是以特定的經濟業務(交易或事項)或特定的報表項目為對象,它詳細分析各項業務或項目的特點,規定所引用概念的定義,然后以確認與計量為中心并兼顧披露,對圍繞該業務或項目有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做出處理的規范。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
第一、適用范圍不同。具體會計準則大多只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適用于其他企業。而《企業會計制度》適用于除金融保險企業以外的所有符合條件的大、中型企業。
第二、規范目標不同。具體會計準則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或報告方面作了原則性的規范。側重于確認和計量,重點規范會計決策過程。而會計制度則側重于對會計要素的記錄和報告作可操作性規范,確認和計量的內容只是有機地體現在會計科目及使用說明中。即會計制度重點規范會計的行為與結果。
第三、結構體系不同。統一的會計制度自成體系,它由三個層次構成:《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保險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為第一層次;在此基礎上,分別一般企業、金融保險企業、小企業建立各自操作性較強的有關會計科目的設置、具體賬務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和對外提供辦法;對于各個行業、企業專業性較強的特殊業務的會計核算,財政部分別制定專業會計核算辦法。而各具體準則之間相互獨立,分別就企業的某項業務或某一方面核算內容作出規定。
交易費用的科目是什么:
交易費用應該記入何種科目,不同情況科目不一樣:
第一種情況,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交易費用(手續費和傭金)應當在發生時計入“投資收益“
第二種情況,股本增加的核算中交易費用沖減股本溢價。也就是計入資本公積借方.
第三種情況,購買持有至到期投資產生的交易費用記入持有至到期的初始成本。
第四種情況,固定資產購買的手續費記入固定資產初始成本。
營業費用包含哪些科目:
營業費用就是科目。新會計準則已不再使用營業費用科目,改為銷售費用科目。銷售費用:企業在銷售產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包括由企業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廣告費、裝卸費、保險費、委托代銷手續費、展覽費、租賃費(不含融資租賃費)和銷售服務費、銷售部門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差旅費、辦公費、折舊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以及其他經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