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技術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
工業企業的技術管理,不同于單純的技術工作,而是對企業生產中一切技術活動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嚴密的組織,是工業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合理地組織企業的一切技術工作,建立良好的生產技術活動秩序,保證企業生產正常進行,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努力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采用新技術,發展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技術管理工作,是企業對于技術標準、工藝規程、技術管理制度等的帶有根本性的建設工作,是保證產品質量,保證生產安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工作,必須認真抓好。
第二章技術改進、引進與轉讓
第二條技術改進
生產經理向總經理提出改進生產技術的方案,由總經理對此研究并作出決定。
第三條技術引進
當本公司從外面引進技術時,生產部經理要研究引進合同的原文,并要求承擔這項工作的部門說明引進外來技術后成本與成果之間的關系。
第四條技術轉讓
本公司向外部轉讓技術時,生產部經理要研究檢查轉讓的內容,并與承擔這項工作的部門討論這一轉讓的結果。
第五條技術發表
1.當要向社會發表公司的生產技術的時候,要把發表原稿交生產部經理審閱,經其批準后方可對外公開。
2.外來人員到本公司參觀學習時,須征得生產部經理或總經理的同意。
第三章工藝管理
第六條新產品投產或老產品復制,必須先制定完整工藝,貫徹工藝,然后再投產的原則。
第七條技術科根據原料的性質、新品種的試驗、工藝設計和生產科產量平衡后的情況,提出各項工藝規程的初步意見,送交技術部長批準。
第八條工藝規程必須在投產前送交車間、車間主任,工藝品必須詳細復核,發現與實際不符或由于某些條件限制,暫且不能執行的項目應及時向技術科提出協商解決。
第九條車間主任及車間工藝員復核工藝規程后,應在工藝通知單上簽字承認,并且嚴肅執行該項規程,并及時下達給有關生產人員。
第十條各車間、工序必須嚴格施行工藝,按工藝要求對產品進行檢查,如不符合工藝要求,應及時向車間、工藝員反映檢查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立案記錄。
第十一條生產過程中,發生工藝與實物不符必須進行工藝調整時,應及時向技術科反映研究解決,而不準隨意更改和調整工藝;技術科調整好工藝需經技術部長簽字后,才能作為正式生產依據(對舊工藝必須收回存檔,并注明變更原因)。
第十二條下達車間已經確定后的工藝,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執行。如有損壞和丟失,查明原因后由技術科補發,各部門必須有專人對工藝進行妥善保管,不準任意涂改。
第十三條對違犯工藝生產,或隨意變更工藝,造成責任事故者,應賠償5%~10%的經濟損失,嚴重者,報廠給予必要的紀律處分。工藝員將工藝下達后,必須經常檢查工藝的落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因工藝不妥而造成大批嚴重事故者,工藝員應承擔事故責任。
第十四條工藝試驗備案手續
1.由提出部門填寫工藝規程,變更試驗備案一份留底,另一份送交技術科備案,以便配合工作,其余送與試驗有關部門或車間。
2.凡是對產品質量影響較大,以及影響上下工序質量的工藝項目的變更,要填寫申請書,提交技術科審核,經部長批準后,方可變更。
第十五條工藝規程變更審批
1.在技術部長的領導下,技術部負責全廠工藝文件的編制與管理,下達工藝要求,任何單位或個人無權變更。
2.車間工藝員在車間主任領導下,負責貫徹工藝和技術服務,業務上受技術部指導。
3.未經工藝性審查的產品設計圖樣,不予編制工藝文件,不能投入生產。
4.在生產過程中,凡產品設計修改涉及工藝、材料變動時,均應由有關工藝員會簽。
5.工藝路線(工藝流程)是產品從投料到出成品的生產過程所經過的路線,工藝路線由技術科提出。
6.產品工藝文件由技術科提出,并有工藝卡、工藝守則和材料工藝定額資料,工藝文件要保證先進合理,正確無誤,齊全成套,符合標準。
7.工藝文件由工藝員編制,技術科長審核;成套工藝由技術部長會同有關部門批準。
第十六條違犯工藝規程事故登記
1.要嚴肅工藝紀律,發動群眾對違犯工藝規程事故的現象進行分析追查,并提出防止措施,防止再次違犯。
2.凡不遵守工藝規程,造成的各項差錯事故,無論本次事故是否造成損失,一經發現,主管部門負責人及時到現場檢查分析,找出產生原因,提出措施,以減少下一道工序的損失,并在一天內填寫工藝規程故報告單,送交技術科。
3.影響上下車間質量的事故,應由技術科、生產科、質量科及有關部門、車間協商解決。
4.下列情況應作為違犯工藝規程事故:
(1)不按工藝規程進行生產,車間或科室擅自變更;
(2)技術科工藝規程抄錯工藝單、開錯通知單;
(3)工藝未經審定、制定不合理、造成批量損失;
(4)原料、涂染料、漿料成份配錯;
(5)化驗室化驗結果不正確,配料單開錯。
上述各項事故由技術科及時向個人、車間、部門提出,要追究責任并采取措施,按情節輕重記事故一次。若本人及部門隱瞞,經其他部門提出時,應按情節輕重記違犯工藝規程一次,并取消本人或部門當月獎金。
第四章樣品管理
第十七條取樣品
1.凡需要取樣品者,一律持生產部的通知單,方可到車間領取。
2.送往省市、內外貿、商業部門的樣品,一律到技術部門辦理領取單,由技術部負責發放。
第十八條樣品管理
1.廠設立樣品室,設專(兼)職人員負責,并建立樣品專賬,每月盤點一次,應做到賬物相符。
2.凡本廠生產的新花色、新品種、新工藝,必須留存兩套存檔。
3.本廠樣品和外來樣品應分別保管。
4.每件樣品必須有:來源、生產日期、花型名稱、廠號、品名及新花色、新工藝等簡單情況。
5.凡我廠各部門需要樣品時,必須履行借用手續,并訂出歸還日期,如丟失、污染者照價賠償,不允許自行處理。
6.樣品室必須保持干燥、衛生、防霉、防鼠、遮光。
7.除技術部樣品室外,任何部門和個人都無權保管樣品或向車間索取樣品。
第五章技術資料管理
第十九條所有中外文技術圖書、期刊、雜志、工藝資料、設計底樣都要及時登記、編號、分類整理和保管,在未登記前,不得借出使用。
第二十條所有讀者應愛護技術圖書,不準有污損、涂改、剪裁、損毀、卷折;還書時,應當面檢查,如損壞應照價賠償或加倍罰款。
第二十一條外單位索取技術工藝資料時,應經技術部長同意,報請廠長批準。
第二十二條產品工藝資料,除保留樣品外,應把經鑒定合格的工藝處方及技術工藝文件一起歸檔整理,登記造冊。
第二十三條存檔資料,要建賬,保持賬物相符,完整準確;發現破損,應及時修補復制。
第六章技術管理組織
第二十四條職責
生產技術研究會的工作職責是對下列工作進行研究、協調:
1.提高、進行生產技術;
2.研究新產品的生產技術;
3.工程、質量、試驗、管理上的各種問題;
4.生產技術的引進、技術研究成果的對外發表。
第二十五條構成
生產技術研究會的成員有生產部經理、副經理、生產主任、總經理、有關部門的經理。
研究所所長、研究室主任以及其他有關的技術人員根據需要出席會議。
第二十六條運行
凡定期的技術研究會議主持人,由生產部經理擔任;臨時的技術研究會主持人,由提出議題的部門負責人擔任;事務性檢查,由生產主任擔任負責人。
第二十七條開會時間
凡定期的技術研究會議,每月一次;凡臨時性的會議,隨時召開。生產部經理為會議的召集人。
第二十八條議題決定
1.每月開會10日前,生產部經理要把會議的議題和開會目的具體記錄下來,向總經理報告。
2.生產部經理要在開會前三天決定議題,并通知各委員,并附有關資料。
第二十九條會議記錄
本研究會的會議記錄由總經理辦公室負責。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條制訂、修改和廢止
本制度的制訂、修改和廢止須經公司經營常務會議討論,并由主管生產技術的公司副總經理決定。
第三十一條實施
本制度自頒布之日起實施。
篇2:車輛技術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營運車輛技術質量,防止事故發生,根據公司安全管理規定,特制定此制度:
一、車輛檔案管理
1、新車行駛證、營運證、附加費證、購車發票、附加費收據復印件及車輛照片等有關行車資料交給公司,建立車輛基本情況檔案;
2、車輛駕駛員要在每月25日前將車輛的月行程里程、保養維修、肇事情況上報公司安技部登記,由安技部負責人核實后填寫車輛技術登記;
3、車輛重要部件或證件如有改動,應將改動情況報公司登記備案;
二、車輛檢查
1、司機平時出車前后要做好檢查,嚴禁帶病營運,一經發現,視情況輕重罰100至500元;
2、公司每季將定期或不定期的對車輛進行檢查,車輛技術狀況必須達到以下標準:
(1)車輛號牌齊全、清晰,安裝位置正確,無遮擋物;
(2)燈光、喇叭、雨刮器、觀后鏡等裝置齊全有效;
(3)發動機汽缸工作正常,無異響、漏油、漏水等現象;
(4)轉向裝置操作靈活,無過緊或過松現象,高速行駛時車輛不會出現跑偏或擺頭現象;
(5)制動系統良好,符合國家制動規范要求,前后四輪的定位準確;
(6)車輛各種線路完好,接放安全牢固;
(7)輪胎保持良好,輪胎胎冠上的花紋深度不得少于3.2mm;
(8)其他部件符合安全行車標準。
3、公司營運部管理人員上路檢查車輛行駛情況時,在出示檢查證后,司機必須停車配合,如發現車輛狀況不佳的或違反公司安全管理規定的,管理人員有對車輛進行停駛、回場檢查的權力。
三、車輛保養和審驗
1、關于車輛二級維護、季檢、年審。
(1)車輛每季進行一次二級維護,維修廠必須具有深圳市交通局核準的修配廠;
(2)車輛進行二級維護后,司機要將二級維護單交到公司備案,再到市交通局客運管理分局簽章;
(3)嚴禁車輛不進廠檢測而取得二級維護單等弄虛作假現象,一經發現查實,除了重新進行二級維護外,公司將對司機進行500元至1000元的罰款;
(4)車輛每年進行綜合檢測年審一次。
2、按規定參加交警、運管部門組織的檢測、年檢、年審。
3、車輛每行駛5萬公里必須進行中修;
4、車輛每行駛10萬公里必須進行大修;
四、車輛報廢規定
1、報廢條件:
凡車輛技術經濟情況達到下列條件之一者,應予以報廢。
(1)車輛超期使用,主要總成部件磨損腐蝕或嚴重損壞,性能工況嚴重下降,無修復價值;
(2)因交通事故造成主要總成或大部分零件嚴重損壞,已無修復價值;
(3)累計行駛里程達到50萬公里以上或經過三次大修以上,且零部件損壞嚴重的老舊車;
(4)車輛經過長期使用,耗油量超過國家定型車出廠標準規定值15%的。
(5)經修理和調整后仍達不到國家對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要求的;
(6)經修理和調整或采用排氣污染控制技術后,排放污染物仍超過國家規定的汽車排放標準的。
2、報廢程序
(1)司機申請報廢,經公司核準報市車管所批準,從批準之日起列入報廢車,停止營運。
(2)車輛申請報廢,經公司核準,三個工作日內把報廢車輛的有關證件交還給公司。
(3)報廢車輛由公司辦公室備案。
篇3:運輸安全技術管理制度
1、編制與實施安全運輸(行車、提升)的技術組織計劃,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解決運輸薄弱環節。
2、編制與實施線路、設備的檢修計劃及施工作業的安全措施,從技術上把住安全關。
3、修訂與貫徹各工種的操作規程在現場監督兌現,糾正違章作業,使規程落到實處。
4、貫徹執行質量標準,組織開展質量標準化活動,從技術上解決質量、隱患問題,并參加工程驗收。
5、建立設備技術檔案,進行各種設備的安全性能試驗、測定工作,提出結論性的技術結果報告;參與設備選型、改造和鑒定。
6、開展安全技術培訓、技術講座,交流推廣安全新技術。
7、參與事故分析,制訂技術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