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良好聽習慣創(chuàng)設多樣說情境
培養(yǎng)良好的“聽”的習慣創(chuàng)設多樣的“說”的情境
摘要:“使兒童獲得一些英語的感性知識,以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敢于大膽開口說英語。”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目標之一,特別是從國家試行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和從三年級開設英語課程以來,對改革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語教學觀念不斷更新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主題。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開始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這個問題,主張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提倡教學不受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羈絆。
關鍵詞:英語學習;聽說能力;培養(yǎng);方法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中提到:英語教學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接觸英語,要通過視聽、聽和讀等方式,多給學生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在追求一種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方式上,各種教學流派也都在進行探索和嘗試,鑒于教師、學生、教材等因素的不同,理想化的教學一直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英語教學的效果不容樂觀,學生對英語存在著一種懼怕心理,由害怕說錯,到害怕開口,由害怕聽不懂,到害怕聽。所以,解決問題最根本的出發(fā)點就是讓英語教學充滿趣味,使其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思想,創(chuàng)建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給予學生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使學生愛上英語課,愛學英語,從而達到提高聽說能力的目的。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一直在探索和學習著新的、適應現代課堂教學要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培養(yǎng)良好的“聽”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不善聽未必善讀,不善說未必善寫。”它表明聽說和讀寫之間的密切聯系,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兩者是相互作用的。心理學測試表明,人們通過視聽覺所獲取的知識占全部知識的80%以上。聽的能力在英語四項能力中也是排在首位,因此從“聽”開始不僅符合教學規(guī)律,也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對于缺少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大多數中國小學生來說,聽,是他們獲取英語知識和純正優(yōu)美的語音語調的唯一途徑。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聽力,才能聽清、聽懂別人說的英語,才能使學生有信心去說,與別人用英語進行交際,才能保證英語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1、小學生在剛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對英語非常好奇,想著早一點開口說英語,這樣的熱情對學習非常好。但是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往往沒有耐心去“聽”,作為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聽”的習慣的養(yǎng)成,要從第一節(jié)課起就要講清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聽的習慣,有意識地學生培養(yǎng)“聽”的能力。如:第一節(jié)課時,教師說一些教學中需要用的課堂用語,通過語言和形體動作使學生明白用語的意思,然后要求學生用動作表示,表揚那些做得又對又快的學生。例如:Standup!Sitdown!Takeoutyourbooks.Lookattheblackboard.等等。通過這樣的聽、做練習,不僅使學生體會到能聽懂英語的自豪感,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學會聽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盡可能地運用課堂用語,向學生詢問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同時,鼓勵學生相互問候,交流有關他們自己、學校、家庭的簡單情況,使他們把英語看成活的東西,看成有用的交際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讓他們覺得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2、平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
培養(yǎng)良好的“聽”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的學習中嚴格要求。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一定要有Listen.Point.和Listen.Do.的過程。只有在反復的Listen.Point.和Listen.Do.的過程中,學生聽的習慣和聽的能力才能逐漸地養(yǎng)成。同時,教師還應該明確要求學生在家里要經常地聽錄音,看教學光碟,要注意模仿其中的語音語調。老師還可以把聽課本錄音和聽電視、廣播中的英語節(jié)目作為家庭作業(yè),讓學生自覺地或者在家長的督促下長時間地堅持下來。通過校內、校外相結合,共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聽的習慣,從而為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2: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
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的飛速發(fā)展,他們所表現出的特性非常有利于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huán)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huán)境。本文從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協作情境、創(chuàng)作情境四個方面來探究在網絡環(huán)境下如何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yōu)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網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情境
情境,《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體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質。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huán)境。因此,可以說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變化的具體的自然環(huán)境或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而情境教學就是從教學的需求出發(f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主題)的創(chuàng)設以形象為主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fā)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情境教學一直以來被教育者視為能達到最佳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遠流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huán)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huán)境。由于多媒體網絡能提供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大容量信息,還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超媒體交互性等特點,因此,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在網絡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yōu)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激起學習興趣
心理學實驗明確告訴我們,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如果能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這一新知的具體形象(畫面,聲響等),可以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學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形動畫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把教學內容變?yōu)楦鼮榫唧w的、可感知的東西。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觀潮》這一課時,學生都沒有看見過錢塘江大潮,只憑朗讀課文,很難喚起學生對這一天下奇觀的向往和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所以在上課伊時,我便播放大潮的實況錄像,錄像內容通過網絡傳送到學生機上。學生聽著岸上人聲鼎沸,江上悶雷滾動,而后變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響;看著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繼而又如同千軍萬馬,齊頭并進的磅礴氣勢。孩子們陶醉、震撼于這動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們不但在興趣盎然中整體感知了課文大意,而且對新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自己有效地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現學習自主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于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絡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于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么?”“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么?”“‘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表達了什么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篇3: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誤區(qū)與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誤區(qū)與思考
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fā)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于諸多原因,情境創(chuàng)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一、情境創(chuàng)設的幾種常見誤區(qū):
1、游離于數學內容之外的“包裝”。
教者把“創(chuàng)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fā)展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對“情境”創(chuàng)設簡單化地理解為“形象+習題”。如某教師在一節(jié)公開課教學中,一上課就繪聲繪色地說:“小朋友們,今天齊天大圣孫悟空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后來卻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孫悟空頭像+復習題,其次是孫悟空頭像+例題,再次是孫悟空頭像+鞏固練習,最后還是孫悟空頭像+總結。課堂上簡單地附著個孫悟空的頭像,就能叫情境嗎?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價值?其實,本來有趣的孫悟空出現有這樣不倫不類的場合中也失去了他應有的“磁場效應”。
2、枝節(jié)橫生的“現實生活”。
情境創(chuàng)設未能突出數學學習主題,導致課堂學習時間和學生的思維過多地被糾纏于無意義的人為設定。如教學“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錢可以怎樣拿”的開放題,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教者這樣教學:師:“小明從家鄉(xiāng)給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個郵局。”,“需要一個郵遞員。”“需要一個信封。”。學生的回答無論如何,都點擊不到教者心中預設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強行切入:“寄信要郵票,買一張郵票多少錢?”“8角錢。”“8角錢怎么拿呢?”繞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問的問題,這樣繞圈子的所謂情境實在多余而繁瑣。我們看到,許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還津津樂道于這樣的“情境”,自以為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能力,其實,既浪費時間,又窒息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
3、不顧學生實際水平的“挑戰(zhàn)性問題”。
情境創(chuàng)設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程度。如教學“一筆畫”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座居民小區(qū)平面圖,讓學生設計一個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路線。看上去,情境創(chuàng)設合情合理,因為在成人的思維中,這樣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優(yōu)化的設計。但孩子卻不這樣想,為什么“既不重復又不遺漏”?他可能對此不感興趣,至少在他沒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時,他是不會充分投入進去的。而有位教師卻是這樣設計的,用一筆畫畫出了一匹馬的圖案,然后問:“你能畫出來嗎?試一試。”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出問題:再想一想,你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容易發(fā)現“一筆畫”的含義,能吸引學生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4、與生活常識相悖的“杜撰”。
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是為創(chuàng)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圖),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5、多媒體呈現的“實驗操作”。
創(chuàng)設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體,以致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fā)展需要,其實,創(chuàng)設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體,語言、實物操作、游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tài),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于用多媒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某位教師用多媒體電腦生動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jié)M的過程。但我想,如果這里,讓學生先自己親自動手量一量,理解會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替代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對于學生,只能是隔靴搔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