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邊遠農村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實踐

邊遠農村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實踐

2024-07-31 閱讀 3715

關于邊遠農村學校數字校園建設的實踐

摘要: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逐步實施的背景下,均衡教育猶如一場春風,為邊遠農村學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日益顯現,數字校園的建設如火如荼,硬件建設達到高潮,但與之匹配的軟件建設卻相對滯后,如何使兩者相得益彰,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邊遠農村;數字校園;實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年)》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作為一所邊疆農村中學,在這場改革的春風里,我校數字校園建設的構想得以實施。數字校園是以高度發達的計算機網絡為核心技術,以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共享為手段,強調合作、分享、傳承的精神,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教育、學習和研究的教育環境。作為這個綜合性系統工程的建設者,它給了我收獲也帶給我思考。

一、推進硬件體系建設,助力校園信息化。

硬件環境是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它包括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配置及合理分布,以及連接、維持設施正常運轉的保障措施等。

1、網絡主干。基于當前信息技術發展形勢及經濟實用可持續發展原則,我校接入中國移動20M帶寬的以太網,樓內鋪設超五類非屏蔽雙絞線,樓與樓之間的連接主干線架設光纜,以滿足今后發展的需要。

2、網絡中心。也就是校園網中心機房,配置有各種系統服務器、文件服務器、核心交換機、配線機柜等。為保證網絡運行穩定可靠,網絡中心的設備選型應選擇信譽可靠、質量上等、性能穩定、擴充性優良的專業產品。服務器選用DELL品牌的專業服務器,核心交換機選用3COM產品,

3、計算機機房。配置30-60臺微機,通過星型網絡拓撲結構將所有微機連接到可堆疊交換機上,再通過交換機連接校園主干網。為方便教學,可在以上網絡教室的基礎上安裝多媒體教學平臺,使之成為一個既能完成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又能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還能開展基于Internet技術的網絡活動的多媒體網絡活動室。

4、“班班通”教室。信息化環境的構筑其根本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課堂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立應該是校園網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多媒體綜合教室內配備SEEWO多功能一體機、視頻展示臺,其中多媒體計算機通過網卡連入校園主干網,從而方便調用網絡內其它計算機上的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二、多措并舉以人為本,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1.加大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力度,形成培訓與自學相結合的模式。

對教師的培訓,可采用“專題集中培訓”與“自學互學”為主的形式進行,通過展示和介紹運用信息技術的優秀范例,展示信息技術的魅力與“魔力”,激發廣大教師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濃厚興趣,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內容,按照由易到難,由點到面的程序進行有重點、有層次分階段的培訓,每個階段結束要進行相應的認知水平與操作技能檢測,做到活學活用,務實求新,保證培訓效果。

2.定期展示教師信息技術成果,促進運用信息技術。

數字化信息技術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廣大教師必須具備運用和操作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為此,學校可以通過開展信息技術基本功比賽、教學課件制作比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質課比賽、科技制作比賽等各種形式、各種渠道,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發展教師創新思維,努力打造教師信息技術發展平臺。

三、依托校園網站平臺,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篇2:教育信息化下數字校園文化建設構想

教育信息化下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構想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國家及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教育系統的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數字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想可以從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學信息化和教育科研信息化縱向三方面著手建設。教育信息化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并結合學校的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和物質建設橫向三方面著手。我們既要加強外在的硬件設施的信息化,還要加強對人的信息素質培養,所以,教育信息化下的數字校園文化建設要關注人的信息化發展和教育的的信息化發展。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數字校園

一、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于1963年從產業結構演進角度提出來的,他在《論信息產業》一文中認為產業結構的演進類似動物的進化過程,并指出與信息資源、知識創造相聯系的信息產業會在農業、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成為社會演進的主要推動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