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混合運算要先乘除后加減
為什么混合運算要先乘除后加減
在混合運算中,關于運算次序有兩個基本法則:有括號,先計算括號中的算式,沒有括號,先乘除后加減。比如,可以用下面的兩個例子來表示:
(3+2)×4=5×4=20
3+2×4=3+8=110
顯然,這兩個基本法則是一種規定。可是,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規定呢?這樣的規定合理嗎?
如果這樣的規定是合理的,那么合理性表現在哪里呢?為了說明它的合理性,就必須回到現實世界,我們已經反復說過,小學階段數學的一切概念和法則都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
第一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呢?思考下面的具有實際背景的問題:
操場上有4排同學,每排有3名女同學2名男同學,問操場上有多少名同學?
對于這個問題,如果分步計算,顯然應當先計算每排有多少同學,然后再計算4排一共有多少同學。因此,計算的道理是:
同學總數=每排同學數×排數
=(3+2)×4
可以看到,上面括號中表達的是一個故事:每排的同學數。這個故事是整體算式中的一個獨立部分,因此,先算括號中的算式是有道理的。可是,這個例子是具體的,因而是特殊的,這個特例所蘊含的運算次序的一般道理是什么呢?我們接下來分析第二個算式,然后歸納出一般道理。
如果把乘法理解為加法的簡便運算,第二個算式可以表示為
3+2×4=3+4+4=3+8=11。
用這樣的方法來解釋先乘除后加減是可以的,但是,這樣的解釋僅僅關注了計算方法,因此,這樣的解釋與上面的例子就沒有共同點,就無法抽象出共性。為了把問題分析清楚,我們還是思考一個具有實際背景的問題:
操場上原來有3名同學,又來了一些同學,這些同學每排有2名同學,共有4排。問現在操場上有多少名同學?
顯然,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兩個故事:一是原來的同學數;二是后來的同學數。類似第一個算式,可以寫出計算這個問題的道理:
同學總數=原來的同學數+后來的同學數
=3+2×4
因此,先計算乘法是為了完成一個故事:后來的同學數。現在問題已經很清楚了:所有的混合運算都是在講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故事。在混合運算中,可能是大故事包含小故事,也可能是幾個故事并列。在原本的意義上,這些故事應當分別計算,即先計算每一個具體的故事,然后再計算整體的故事,統觀數學史,早期的數學都是這樣計算的。如果希望用一個式子表達這樣的計算,就形成了混合運算:用括號表示大故事所包含的小故事,用加號表示并列的故事。這樣,為了保證混合運算的計算結果與分別計算的結果保持一致,就必須建立起前面提到的那兩個基本法則。
(選自史寧中主編《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
篇2:《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近日,學校組織了《同課異構》的同講一堂課活動,參與其中,汲取其他教師的優點,彌補自身的不足,對于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幫助,受益匪淺。
回顧教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課堂過程,我通過創設情境,欣賞世界文化遺產,感受燦爛的中國文明,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再出示情境圖,教師根據問題的不同,有的直接口答,有的相應板書,有的放入問題口袋。然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相同,學生只是感受,明白,可是做題時也會因運算順序而出錯。所以這節課的重中之重放到了練習的設計上,要設計出層次和深度。
首先,我出示了三道基本練習題:1+×1+×÷×÷(-),這三道題目涵蓋了三種類型,一種是四則混合運算,一種是同級運算,一種是帶括號的運算。讓學生練習并鞏固運算順序,在1+×這道題目中,還要注意結果寫成2,而不是寫成1,接著,我出示了一道有三種運算符號的混合運算+÷×,先讓學生說運算順序,再計算。然后,我設計了“添加小括號”的數學活動,學生思維活躍,變換出四種不同算式,然后我分四個小組分別做,一組一個代表板演,作完后,學生代表檢查,訂正,體驗運算順序不同,結果不同,所以運算順序很重要。然后,我又出示了兩道易出錯的題:,×÷×,+-+,學生板演,仍有個別學生對數的特殊性任意加括號,從而改變了原題的運算順序,導致出錯,另外,在計算中,也有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在同級運算中,可以“帶符號搬家”的性質,使計算更加簡便。
回過整個教學過程,隨著習題的難度增大,調動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愈來愈多地需要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此同時,講練結合緊密結合,學生思維也十分活躍。學生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知識的獲得也比較扎實,牢固,靈活。
篇3:為什么混合運算要先乘除后加減
為什么混合運算要先乘除后加減
在混合運算中,關于運算次序有兩個基本法則:有括號,先計算括號中的算式,沒有括號,先乘除后加減。比如,可以用下面的兩個例子來表示:
(3+2)×4=5×4=20
3+2×4=3+8=110
顯然,這兩個基本法則是一種規定。可是,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規定呢?這樣的規定合理嗎?
如果這樣的規定是合理的,那么合理性表現在哪里呢?為了說明它的合理性,就必須回到現實世界,我們已經反復說過,小學階段數學的一切概念和法則都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
第一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呢?思考下面的具有實際背景的問題:
操場上有4排同學,每排有3名女同學2名男同學,問操場上有多少名同學?
對于這個問題,如果分步計算,顯然應當先計算每排有多少同學,然后再計算4排一共有多少同學。因此,計算的道理是:
同學總數=每排同學數×排數
=(3+2)×4
可以看到,上面括號中表達的是一個故事:每排的同學數。這個故事是整體算式中的一個獨立部分,因此,先算括號中的算式是有道理的。可是,這個例子是具體的,因而是特殊的,這個特例所蘊含的運算次序的一般道理是什么呢?我們接下來分析第二個算式,然后歸納出一般道理。
如果把乘法理解為加法的簡便運算,第二個算式可以表示為
3+2×4=3+4+4=3+8=11。
用這樣的方法來解釋先乘除后加減是可以的,但是,這樣的解釋僅僅關注了計算方法,因此,這樣的解釋與上面的例子就沒有共同點,就無法抽象出共性。為了把問題分析清楚,我們還是思考一個具有實際背景的問題:
操場上原來有3名同學,又來了一些同學,這些同學每排有2名同學,共有4排。問現在操場上有多少名同學?
顯然,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兩個故事:一是原來的同學數;二是后來的同學數。類似第一個算式,可以寫出計算這個問題的道理:
同學總數=原來的同學數+后來的同學數
=3+2×4
因此,先計算乘法是為了完成一個故事:后來的同學數。現在問題已經很清楚了:所有的混合運算都是在講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故事。在混合運算中,可能是大故事包含小故事,也可能是幾個故事并列。在原本的意義上,這些故事應當分別計算,即先計算每一個具體的故事,然后再計算整體的故事,統觀數學史,早期的數學都是這樣計算的。如果希望用一個式子表達這樣的計算,就形成了混合運算:用括號表示大故事所包含的小故事,用加號表示并列的故事。這樣,為了保證混合運算的計算結果與分別計算的結果保持一致,就必須建立起前面提到的那兩個基本法則。
(選自史寧中主編《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