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024-07-31 閱讀 4181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材的改革,“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量得重要。目前,伴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計劃經濟體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現得愈來愈明顯,不少在職職工下崗,大中專畢業生找工作比較困難,就業競爭是趨激烈,各行各業普遍都在強調一種創新教育觀念。在這樣一個新的形勢下,作為學校承擔著向社會輸送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的重任,努力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其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不言而喻。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首先,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之所以是個復雜的過程,是根源于人的復雜性,尼科斯和普里高津認為“生物在其生態和功能方面都是自然界中創造出來的最復雜最有組織的物體”。物培養是圍繞學生而展開的,作為生物屬性、社會屬性、思維高度統一的人是最復雜的系統。如果忽視學生的這種復雜的生命內涵,而把學生看作為一這被動接受和記憶的機器,在這種思維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定缺乏創新,失去了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失去教育的本真。所以,首先要認識、承認學生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自組織的系統。

其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之所以是個復雜的過程,還在于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系統。課堂教學活動的多種組成要素如教師、學生、課堂、環境等決定了它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系統。復雜性科學認為每一個復雜系統都是開放的是由許多平行發生作用的“作用者”組成的網絡。可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發現、培養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

本人有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現在就“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幾點做和體會表述如下:

一、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一)克服對創新認識上的偏差。

一提到創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脫離教材的活動,如小制作、小發明等等,或是借助問題,讓學生任意去說,說得離奇,便宜是創新,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等都創新。一個人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別人提不定期,而關鍵在于這一間或及解決結于這個人來說是否新穎。學生也可以創新,也必須有創新的能力。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中,與教材內容有楊結合,引導學生再去主動掏空。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創設寬松氛圍、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

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因為這種課堂教學往往過多地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其次,班集體能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篇2: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教育要體現在教育觀念上,滲透在所有教育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成為所有教育活動的一種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就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營造創新氛圍,鼓勵學生嘗試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不是教出來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力的才能。"我們在教育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現、創造、溝通、表達、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的營造創新氛圍,在時間上保證學生有思考余地,給他們更多的獨立與自由的機會,讓他們馳騁想象,開啟心靈;鼓勵學生動腦思考、發現問題、做出假設、嘗試驗證和歸納。如: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第十一冊中教學比的應用這一課時,在學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積與大豆面積的比為3:2后,為使學生進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進一步問學生:"你們看到這個比,能聯想什么?"在學生回答出:玉米的種植面積是大豆的;大豆的種植面積是玉米的;玉米的種植面積是總面積的大豆的種植面積是總面積的……。在這過程中,老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要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嘗試,教師則始終處在"導"的位置,學生那怕是有一些誤差,也是可取的,使學生真正感到師生間的平等、民主與合作。積極參與、敢于嘗試,形成廣闊的思維空間,提供靈活的思路選擇余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二、拓寬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前蘇聯數學家雅諾夫斯卡婭在回答解題意味看什么時說:"解題就是意味著把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類比法。類比推理在科學實踐中有著廣泛而普遍的應用,在數學中它同樣是發現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發明創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重點轉移到如何指導學生學,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知識、創新知識。例如:在輔導學生解答后面一道題目時就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來教學:某人從一向上運動的自動扶梯的頂部到底下用了7.5分鐘;他若以同樣的速度從下往上走,則用1.5分鐘可到達頂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動扶梯到達頂部需要多少時間?如果停電,他用多少時間可從底部走到頂部?學生初次接觸這道題目時,覺得很難思考,一時感到束手無策。此時,學生有一種"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在教學的關鍵處加強指導,啟發學生去探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創造性。提醒學生:這題類似于我們學過的哪一類題,有的學生覺得像行船問題,樓梯向上的運動像水在流動,人向下的運動好像是逆水行,……。有了這一啟發,學生就躍躍欲試了,最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得到了一種正確的解題思路:我們可以把此人從上往下的運動類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據從上到下用7.5分鐘,求出自動技扶梯與人的速度差為電梯長度的17.5;反之類比成順水而行,求出速度和為11.5,再用和差問題的方法求出乘自動扶梯到達頂部需要的時間為:"分鐘。"某人從底部走到頂部的時間:"分鐘".這種通過教學手段上的突破、創新,為學生提供了廣闊天地的聯想,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為他們營造創新氛圍,引導他們多角度看問題、思考解決問題,養成求異和創新的習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跨世紀人才。

篇3: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能力中,思維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數學教學與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數學教學就是指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實質上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數學思維活動,學習數學家思維活動的成果,并發展數學思維,使學生的數學思維結構向數學家的思維結構轉化的過程。

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1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思維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信息來源。在教學時,應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如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角的正確概念,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并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準備。

2聯系新舊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聯系舊知,進行聯想和類比。舊知是思維的基礎,思維是通向新知的橋梁。由舊知進行聯想和類比,也是尋求正確思維方向的有效途徑。聯想和類比,就是把兩種相近或相似的知識或問題進行比較,找到彼此的聯系和區別,進而對所探索的問題找到正確的答案。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每教一新知識都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如在教“加減法各部分的關系”時,先復習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后引導學生從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后兩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的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一個加數=和減去另一個加數。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3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范、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