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主動探索精神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淺析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劉萬芳,張曉紅,惠穎酒泉市西大街小學
摘要: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強調接受和死記硬背,注重機械訓練,學習顯得枯燥無味。合理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改變教學方式,增強形象直觀性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探究習慣、樹立學習信心。變“重視結論”為“重視過程”,引導孩子自己探索、發現,自己去再現知識產生、形成過程,以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記憶。將抽象變具體,聯想變直觀,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有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形成主動探索的精神,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主動探索
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社會逐漸步入信息時代,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唾手可得的海量信息,五光十色的娛樂游戲,讓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使得“00”后的孩子們大多“見多識廣”,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和死記硬背,注重機械訓練。相較于網絡信息的豐富多樣,初級的、基礎的學習顯得枯燥而無味,孩子們不喜歡學,不愿意學,甚至討厭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期望通過“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以達到“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并“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下面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粗淺分析。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重視結論”,教師授課時更愿意用十分鐘的時間推導公式,五分鐘的時間領悟公式,五分鐘讓孩子們記憶,剩下二十分鐘甚至幾節課的時間反復的練習應用,讓孩子們熟悉記憶、熟練掌握,這讓數學顯得機械、無趣,到最后甚至不需要思考,只要知道最近學的是什么,套用就好了。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轉變“重視結論”為“重視過程”,注重引導孩子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由他們自己去再現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以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記憶。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因勢利導,推演記憶。
在教學《倒數》一課時,我利用ppt課件先展示了幾幅有水中倒影的風景畫,接著出示“干”和“士”、“旮”和“旯”,讓學生討論這幾幅畫和這兩組字的特點,學生興趣高漲,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上面和下面相反”,“是倒影哦”…緊接著出示算式:
同學們通過觀察,很快說道:“后面的乘數是前面的倒影”,“后面一個數的分子分母和前面一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了位置”。我繼續引導“再看看他們的計算結果呢?”同學們很快得出:“每一題的答案都是1”,“兩個數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它們的乘積為1”。這時我順勢引出倒數的定義:“乘積為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這次授課,我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情景,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類比推演,自然而然的得出結論,讓同學們興趣盎然,印象深刻。
篇2:對學生主動探索精神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淺析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培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劉萬芳,張曉紅,惠穎酒泉市西大街小學
摘要: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強調接受和死記硬背,注重機械訓練,學習顯得枯燥無味。合理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改變教學方式,增強形象直觀性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探究習慣、樹立學習信心。變“重視結論”為“重視過程”,引導孩子自己探索、發現,自己去再現知識產生、形成過程,以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記憶。將抽象變具體,聯想變直觀,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才能有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形成主動探索的精神,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主動探索
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社會逐漸步入信息時代,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唾手可得的海量信息,五光十色的娛樂游戲,讓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使得“00”后的孩子們大多“見多識廣”,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和死記硬背,注重機械訓練。相較于網絡信息的豐富多樣,初級的、基礎的學習顯得枯燥而無味,孩子們不喜歡學,不愿意學,甚至討厭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期望通過“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以達到“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并“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下面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粗淺分析。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重視結論”,教師授課時更愿意用十分鐘的時間推導公式,五分鐘的時間領悟公式,五分鐘讓孩子們記憶,剩下二十分鐘甚至幾節課的時間反復的練習應用,讓孩子們熟悉記憶、熟練掌握,這讓數學顯得機械、無趣,到最后甚至不需要思考,只要知道最近學的是什么,套用就好了。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轉變“重視結論”為“重視過程”,注重引導孩子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由他們自己去再現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以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記憶。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因勢利導,推演記憶。
在教學《倒數》一課時,我利用ppt課件先展示了幾幅有水中倒影的風景畫,接著出示“干”和“士”、“旮”和“旯”,讓學生討論這幾幅畫和這兩組字的特點,學生興趣高漲,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上面和下面相反”,“是倒影哦”…緊接著出示算式:
同學們通過觀察,很快說道:“后面的乘數是前面的倒影”,“后面一個數的分子分母和前面一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了位置”。我繼續引導“再看看他們的計算結果呢?”同學們很快得出:“每一題的答案都是1”,“兩個數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它們的乘積為1”。這時我順勢引出倒數的定義:“乘積為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這次授課,我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情景,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類比推演,自然而然的得出結論,讓同學們興趣盎然,印象深刻。
篇3: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探索精神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從小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提高科學素質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它為每一個幼兒的獨立性、自信心、創造性的培養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探索精神就是對周圍事物感興趣,能主動地發現,積極探索,獲得新的知識經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創導發現法,他認為: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學科學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他主張老師提供材料,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事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概括出結論。那么,我們幼兒科學教育應成為啟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經驗的過程,使幼兒獲得有利于終身發展的樂學、會學這種長遠的教育價值。可見,這個過程就充分體現出了幼兒的探索、幼兒的發現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呢?我覺得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形成鼓勵幼兒探究的心理氛圍。
1、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教師要認識到,幼兒的錯誤代表著幼兒當前的認識水平,幼兒那些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認識,在幼兒的認知結構中可能是合理和“正確”的。
2、尋求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避免誤解或傷害幼兒。例如,我們在指導孩子的探究活動時常常想把孩子的探究行為引導到自己預設的范圍中去,看到孩子偏離了這個探究軌道,我們就會非常著急地想扭轉過來。其實,這已經不是幼兒的主動探究了,而是隨著老師的意志在行動,老師的這種引導其實是一種干預,這樣既不尊重幼兒,又傷害了幼兒,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缺乏探索意識和創造力。
3、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幼兒的觀點和興趣。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
趣和觀點會使幼兒產生安全感。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中,幼兒會根據自己對事物的真實感受作出回答和解釋。因此,在幼兒的回答與教師預想的結果不同時,教師要尊重并努力尋求幼兒的真實認識及其來源,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究。
4、給予每個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并挖掘每個幼兒的探究活動
的獨特價值,使每個幼兒在每一次探究活動中都有所發現,有成功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指導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探究活動中,指導語要充分地體現出它的激勵性,孩子才會探索得開心,樂于去探索。千萬避免一些消極的話語來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例如在指導科學區的小實驗“摩擦起電”中,個別孩子一下就成功了,我就及時地對他們豎起大拇指,表揚他們,同時鼓勵他們再運用一些其他材料做實驗,達到進一步探索的目的;但是,也有的孩子試了幾次都不成功,可能他們摩擦的力氣和范圍不夠,他們都不想玩了。我就重新拿起了工具、材料放到他們的手里,對他們說:“沒關系,再用點力擦,再試試,我相信你們一定行。”開始,他們沒有多大的信心,單聽了我的話還是拿起了材料,試了一次不成功,我在旁邊給他們加油鼓勁:“再加油一點,我看見紙屑差一點就吸上來了。”聽了這句話,他們好象感受到了一點希望,繼續試著。我繼續鼓勵他們:“呀,吸上來兩片小紙屑了,再用力一點,會吸更多的。”于是,他們在一次次嘗試中逐漸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也充滿了自信。
(二)、選擇設計可探索與操作的內容,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因為新異和富于變化的事物易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幼兒進行科學探索與操作的內容和素材十分廣泛,教師只有精心設計、選擇,挖掘教育內容的可操作性,把科學知識轉化為孩子可以操作、接受的內容,內容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如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泡泡”,它是一個具有趣味性、游戲性的內容,非常受孩子們的喜愛。同時,它又不缺乏探索性可操作性。它通過孩子運用不同工具來吹泡泡的操作活動探索出了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這一有趣的現象;又如“有趣的電池”活動,電對于孩子來說是比較枯燥的,但它是具有可探索性的,幼兒只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需要用電,但卻不知道如何產生電和電的各種用途。因此,我們設計了一些用于幼兒探索的活動,如裝不同型號的電池、接小燈泡等。從中,幼兒探索出了一些粗淺的電的秘密,使幼兒產生了對電的探索興趣。象這種具有可探索性的內容還有很多,如“磁鐵的秘密”、“物體怎樣能移動”、“省力的輪子”等,只要不斷地挖掘其中的可探索的教育價值,設計出孩子不斷探索、發現的具體內容,孩子就會樂在其中,永不放棄。
(三)、提供能啟發幼兒探究并實現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材料。
在科學教育領域,對于幼兒來說,材料既是引發他們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們主動建構對周圍物質世界認識的中介。正是材料引發了幼兒的探究活動,幼兒也正是借助于對物體的直接操作實現著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在科學活動中,我們要精心選擇材料。材料要便于幼兒操作使用。如在活動“物體怎樣能移動”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積木、鐵塊、皮球、羽毛、紙盒等,然后讓孩子們想辦法讓這些東西動起來,有的幼兒拍起了皮球,有的幼兒吹起了羽毛,有的幼兒搬起了鐵塊,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從中發現了很多使物體移動的方法。正是這些平時孩子熟悉的、感興趣的材料引發了這一系列探究的活動,激發了他們積極探索的興趣。又如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影象”,它的主要目標是讓幼兒了解哈哈鏡的原理,除了給幼兒提供了大哈哈鏡,我還提供了平面鏡、凹、凸面鏡等各種鏡子讓幼兒探索,通過比較,孩子們探索出了哈哈鏡的原理,如果沒有各種鏡子作比較,孩子很難發現出哈哈鏡的獨特之處。同時,我還提供了自制銀光板,讓孩子在剛開始的感受哈哈鏡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自己的操作探索出哈哈鏡的制作原理。另外,我又提供了一些幼兒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了解到哈哈鏡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不同的材料都起到了它不同的教育作用,每一種材料都引發出孩子探究的欲望和不同的探究行為,并且層層深入,達到了不同的教育目標。
另外,我們可利用區域活動,設置科學探索區,提供豐富多采的材料,讓孩子在操作、探索不同材料的過程中自主地探索到不同的科學現象。材料在科學區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只有提供豐富多采的有趣味的易于操作的材料,幼兒才會自主地投入到科學區,并且獲得不同程度的知識經驗。平時我們就可在科學區提供一些材料讓幼兒探索,完成一些不需在集體活動就可完成的教育目標。如“有趣的泡泡”活動,在了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這一原理前,我們就可在科學區先投放一些吹泡泡的材料,一方面激發孩子對吹泡泡的興趣,另一方面能更快地了解泡泡的一些特性,如如何產生泡泡、泡泡是圓的、泡泡在陽光下會發出五彩色等等;又如在科學區提供磁鐵和其他不同的材料,孩子就會在操作中探索出一些磁鐵的不同層次的秘密,如磁鐵能吸鐵制品,磁鐵有隔物吸物的原理等。有了這些自主的探索,老師就不需利用集體活動的時間來完成教育目標,也不需再進行繁瑣地指導,何樂而不為呢?
(四)、引導幼兒學習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探索能力。
在科學教學中,是把知識本身作為目的,還是把知識作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學方法為目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科學并不是簡單地對自然規律的揭示,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研究自然規律的方法。因此,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掌握必要的科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方法是幼兒探索能力的體現,孩子在運用各種科學方法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著自己的探索能力。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