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閱讀課第一課時教什么認識
淺談對“閱讀課第一課時教什么”的認識
海口市瓊山第一小學翁小莉913683
“第一課時虛脫現象”的存在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對語文第一課時缺乏正確的定位和足夠的重視。其實,認真審視第一課時,它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與探究興趣的第一步;是帶領學生感知文章脈絡、整體把握的關鍵;是組織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掃除淺層文字障礙的重要環節。
那么,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是做好了第二課時教學的鋪墊?才最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呢?本次活動聽了聽了冉老師講解,有了新的認識。
一、科學確立教學目標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它作為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不但要體現課程目標和課文的學習特征,正確處理好課程標準、文體、學生原有認知水平三者的關系,還要遵從學生的閱讀規律,合理地制定學習內容,體現與第二教時教學目標的區分度。因此,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學生、年段、教材、學情等,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不同的學生,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各班的學生在學習能力、認知水平方面有差異。
2、不同的年段,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低年級學生由于知識范圍狹窄,認知能力有限,故字詞教學為第一課時重中之重,中高年級學生由于認識水平提升,視野不斷拓寬,花在字詞教學上的功夫則減少,重點應放在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在讀通、讀順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的“篇章”教學,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不同的文體,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識字、寫字量大的一般記敘文要偏重字詞教學;感情強烈的詩歌、散文要偏重朗讀訓練;簡單的說明小品文、歷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的基本構架,弄清故事的來龍去脈。
4、教學目標隨“學情”變。預設和生成是課程的兩個基本特征,學生的文化和智慧往往在預設和生成中獲得積淀和發展。課堂是動態生成的過程。第一課時,還應隨課堂偶然生成中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二、不斷優化教學策略
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對象,巧妙地優化教學策略,能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為后續的教學打下基礎。
1、精心設計預習環節。
課前預習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課文的效率。
2、不遺余力抓初讀。
語文教學專家指出:“閱讀教學要強化初讀,延遲開講。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點。”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初讀充分將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深入文本。因此,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準、讀順,教師要做到書不讀熟不開講。
3、字詞教學不離不棄。
小語教材的編寫中,識字教學貫穿始終。低年級教師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但到了中高年級,教學中經常會出現課文學完了學生仍然不認識或記不清生字字形的奇怪現象,學生需要時只是想當然地寫,或用同音字代替,導致作文中錯別字連天。究其原因,是教學中忽視了字詞教學。因此,高年級的語文課,第一課時中的字詞教學環節仍不可缺少。
4、關注整體把握能力。
整體感知是對閱讀材料進行宏觀的把握,是對文本大意、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準確理解,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方法。《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現實中,許多學生到了小學畢業也未能具備這項能力。文章的主要內容無法概括,東抄一句,西抄一句,毫無邏輯性可言。因此,在初讀的基礎上應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作為第一課時的重要目標來落實。
5、結課存疑,留下懸念。
“一曲終了,余音繞梁”,會引起人無限的遐想,給人更多的藝術享受。語文第一課時在結束時,教師可設置疑問,拋下話題,留下懸念,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什么樣的第一課時教學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的讓每一個學生都讀通了課文,真的訓練了學生的寫字水平,那么我就覺得第一課時的教學就是成功的了。
海口市,出發點,文章,教師,教學
篇2:巧用多媒體來指導小學生有效閱讀課文
巧用多媒體來指導小學生有效的閱讀課文
十堰市房縣軍店鎮軍店小學龍翠云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我們帶來了遐想和樂趣,給我們帶來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讀書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讀書能明白事理,增強能力;讀書能陶冶性情,德潤人心沿著書籍構成的階梯,學做人,學做事,攀上一個又一個科學的高峰。爭取不斷超越,走向卓越。“開卷有益,讀書好處多”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每一個人要想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越壯闊,就要擁有淵博的知識.知識是人類通向進步/文明和發展的唯一途徑.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我們要讓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必須多讀書,讀好書.語文教學新大綱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閱讀巧用多媒體
語文教學新大綱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學實踐也證明,常聽別人朗讀好文章,可以使自己擴大視野,學習優美語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常朗讀好文章可以在閱讀中展開想象,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巧用電教手段,指導學生朗讀,可以取得顯著效果。筆者從如下談談:
一、巧用多媒體,以景激情,誘發朗讀興趣。
語文教學大綱提出了朗讀教學的三個要求。即正確、流利、有感情。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要達到這一要求并非易事,運用電教手段發揮電教手段的各種優勢,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誘發朗讀的興趣。如,教學古詩《鵝》一課,教學時,教師一邊播放音樂并出示投影片,一邊生動描述“在碧綠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鵝從遠處慢慢地來了,紅色的腳掌輕輕地撥著綠波,邊游邊唱著歡快的歌……”學生看著聽著,深深為畫景詩情所激動,不約而同地跟著錄音朗讀起來,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欣賞鵝的外形、顏色、姿態,通過品析“白毛、紅掌”浮、撥等詞語來感受到美好的形象,古詩在語言上,還給人以節奏感強,韻腳整齊,平仄得當,有快有慢,有抑有揚,富于節奏變化的美感,要求學生跟著音樂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讀出詩的味兒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人喜愛鵝、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來。
二、巧用多媒體,以聲傳情,指導感情朗讀。
帶有感情的朗讀,是對朗讀的一項要求,只有讓學生逐步掌握以聲音來表情達意的規律,懂得音色、音高、音強的相互融合與變化,把握停頓、快慢、高低、語調的調節,才能更好地表現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借助音響,以聲傳情,渲染氣氛,指導感情朗讀,使學生沉浸在喜怒哀樂的情境之中,豐富感性認識,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深入領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讀出讀者的心聲,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如教學《南京長江大橋》一文,通過播放錄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大橋的全景,耳聽輪船的馬達聲,火車的呼嘯聲,汽車的喇叭聲,想象這些音樂合奏成一曲經濟騰飛的樂曲,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讓學生懷著對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可喜成就的激情去朗讀,就會讀得有聲有色,就會讀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三、巧用多媒體,觀色思情,指導朗讀。
在朗讀教學中利用幻燈、錄像顯露出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使畫面與課文融為一體,使學生受到感染,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先放映小興安嶺全貌幻燈片,讓學生看到小興安嶺有著茂密的森林,連綿不斷,就象綠色的海洋,這樣,一開始,小學安嶺的景色整體美“綠”就自然映入學生的眼簾,接著播放錄音,學生邊看圖,邊被那優美的文字所吸引,盡情地欣賞小興安嶺春夏秋冬的美景,體會到小興安嶺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激發了學生讀的興趣和情趣。在指導欣賞和理解課文的過程中,依次投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燈片,學生從中品味四季樹木美的特色,多種色彩綠、白、紅、黃、黑互相映襯,這色彩傳遞著作者的情感激發著學生的情趣,進一步激起學生對祖國林海美,資源豐富的自豪感,增強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篇3:上好小學英語高年級閱讀課
如何上好小學英語高年級的閱讀課
陵水縣椰林二小鄧昭君
【摘要】小學英語高年級的閱讀課教學,筆者認為應從這幾個方面去著手:一、閱讀前的活動;二、閱讀中活動;三、閱讀后的活動;
【關鍵詞】小學英語:高年級;閱讀課。
幾年前開始,小學英語的語篇教學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討論非常多的話題。小學三、四年級可以看做發展英語閱讀能力的準備階段,多涉及詞和句的認讀階段;到了五、六年級,小學英語教材中出現了顯性的閱讀語篇,怎樣施教閱讀課也開始為教師所關注。而現大多數教師比較普遍的授課思路是:把閱讀語篇看作教學口語或聽力的素材,教師逐詞逐句地解釋和分析;反復放錄音,直到學生能正確發音、熟練朗讀并能完成課本上的閱讀檢測任務。針對閱讀教學中出
現的這些問題,如何上好小學英語高年級的閱讀課,下面對小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發表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首先,我們要對語篇教學的認識有一個初步的定位,教材的設計意圖鞏固拓展本單元的語法,不涉及新的語法知識。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PEP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14PartB部分的Let’sread。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就是鞏固拓展本單元的重點語法“動詞的過去式”。
閱讀課的教學步驟
一般來講,閱讀理解要經歷的心理過程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和自上而下的過程。前者針對詞句的理解,后者則更多地運用了背景知識及推論等閱讀技能。因此,對語言能力低的讀者而言,閱讀與其說是一個閱讀問題,到不如說是一個語言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小學高年級的英語閱讀中,可按照“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的三步教學模式,即閱讀前通過瀏覽預測語篇內容,而后從略讀到精讀多次閱讀,不斷確認或修訂預測,直到理解所讀語篇。其中閱讀中和閱讀后兩部分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柔和在一起,呈現出“閱讀---檢測---再閱讀---再檢測”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安排適當形式和難度的活動,即閱讀前判斷學生對語篇語言(詞匯、語法)的理解情況,利用導讀活動激活其原有的知識儲備,解決其最主要的語言困難;閱讀中著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行為和習慣,引導學生使用基本的閱讀技巧,如運用背景知識,嘗試聯想、推論等;閱讀后檢測部分著眼于鞏固、拓展相關語言知識,并促進與其他語言技能的融合。
一.閱讀前的活動(pre-readingactivities)
這一部分可被視為新課的“導入”(introduction)。在這一部分,應充分鼓勵學生利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首先構建全文的語義圖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圖,然后,再在教師的幫助下,用較高語言層面上的理解幫助較低語言層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單詞等。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啟發手段,如問答、討論等引入本課的話題,讓學生適度了解話題內容,同時,應使用提問策略調動學生,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問答和討論旨在激活學生永久記憶中相關的知識網絡,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愿望和心理準備。
指導性問題同樣可以“指導”學生了解課文的話題內容和梗概,讓其構建初步的、模糊的全文語義圖象,幫助學生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機制。由于學生剛開始熟悉課文,并不具備運用課文中語言的能力,因此,在設置指導性問題時應注意:
1)涉及課文的主題或最重要的事實。
2)回答的語言簡潔,無需贅述。
通常在閱讀前可以用一些設問來激發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或引起他們的好奇心等等,如:
a.Tomisagoodstudent,hehasneverbeenlateforschool.But,today,heislate.Whathappened?
b.UncleJohnhasamagicbook,withthisbook,hehasstrongmagic.But,thebookismissing.Whostolethebook?
c.Somebodywantstobeateacher,somebodywantstobeadoctor,howaboutJack?Let’sread.
還可以在課前讓學生進行一些與閱讀材料相關的調查活動,將調查的結果帶到課堂上來,再與文中的內容進行比較,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生詞的處理則可在導入新課之前,也可在導入過程中帶出生詞。一般沒有必要呈現全部生詞,只需要呈現那些對閱讀理解形成重大障礙的生詞,因為學生很快會在課文的語境中判斷出生詞的準確含義并熟悉它們的用法。況且,通過上下文的線索和詞本身的構成線索確定詞義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第一次閱讀之前提出指導性問題,其目的是給學生的第一次閱讀確定一個目標或任務,實現對閱讀過程的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