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策略一些看法

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策略一些看法

2024-07-31 閱讀 6935

關于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策略的一些看法

策略不是一教就可以教會的,而是在學習、體會之后形成的一種意識。這種遇到什么問題就想到用什么合適方法的意識就是策略。一般來說,策略是高于方法的。學生三年級開始系統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然而在一二年級的時候解決問題的策略就已經開始滲透。例如二年級的對對齊、更清楚。那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收集信息的策略

低年級學生解決的問題很多是通過圖畫和對話的情境呈現的,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策略。在呈現情境圖后,要指導學生明確看圖的順序,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不斷摸索,我注意引導學生采用“①②③讀題法”,“①②”是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后,都先標出“①②③”,從而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畫圖的策略

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是低年級數學問題的基本結構。兩個部分可以合并成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在整體中去掉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求整體(總數),就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算。求部分數,從整體中去掉另一部分,用減法算。用結構圖呈現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題意,更能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操作(或演示)策略

由于低年級的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對實際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語言交流的層面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操作或演示,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量關系。比如,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擺出13個紅花片,再擺出8個藍花片。有的學生將紅花片和藍花片隨意擺放,有的學生則有意識地一一對齊擺放,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種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種擺法能一眼看出“哪種花片多,多多少個”。直觀的操作將問題的數量關系清晰地呈現了出來,有助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還有很多,在解題中要選擇合適的策略,但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策略選擇,即使是同一個問題對于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策略選擇。到底選擇哪種策略,選擇權更多時候要交給學生,那才是他們想要的,提醒他們思維過程的方法。一般在解題之后,我經常引導學生回顧:“我們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在解題時運用了怎樣的策略?”通過對問題的回答,引導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愛策略”的品質。

具體的解決數學問題都會成為生活的往事,都會隨風飄去。但通過數學問題解決形成的思想方法、工作理念、工作程序、工作習慣將受用終身。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數學問題的解決策略,日積月累,我相信學生一定會厚積而薄發,真正提高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

篇2: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2.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篇3:小學語文低年級朗讀指導目標和策略

小學語文低年級朗讀指導目標和策略

市一小李獻秋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語感,就是指人們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訓練語感應當從低年級孩子抓起,低年級的朗讀訓練是個難點,指導低年級小學生朗讀應按字、詞、句的順序進行。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打好朗讀基礎。

(一)低年級學生朗讀常會出現的問題:唱讀現象,拖腔拖調和錯讀頻頻發生。

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豎起書憑眼睛掃視來感知成篇成斷的語言文字,是有困難的。因此,一開始我們允許學生“點讀”且認為這是正確的方法,其實不然,學生一字一句的讀,是讀正確了,可久而久之,學生便養成了朗讀任何一篇課文都是一字一頓的不良習慣。

許多小學生在幼兒園、學前班時已按“唱讀”的模式學會了許多的兒歌、童謠,他們的父母對于他們“唱讀”兒歌、童謠時的可愛表現往往贊不絕口,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認知。升入小學后,對于任何一篇課文,如果老師不加以正確引導,他們就會自動地按照他們心中的兒歌模式拖腔帶調地“唱”了。

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在讀了課文幾遍之后仍會出現“加字漏字”現象。許多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力不集中,沒有仔細看課文,另還有學生課文讀得少,不熟練。這些問題較多出現在低年級學段,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糾正,并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一學段(1-2年級)‘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此一階段的學生開始“學習用普通話”,我認為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不可能要求孩子能很好的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特別對于農村的孩子。側重應落在“正確流利”上,故而要重視拼音教學與朗讀的基本訓練。要從一年級抓起,從每一個音節抓起。現就我執教近一年時間,來談談我們班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就這些問題應如何解決。

一、加強字、詞、句的朗讀指導

1.讀準字音

首先,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語音要標準,吐字要清晰、圓潤,字正腔圓。由于地區不同,讀音有所差異。就我們的方言而言,翹舌音和平舌音區別不開,如“zzh”“eer”,前后鼻音陰(yīn)英(yīng)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拼音教學時,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氣力突破難點,做到正確讀字音。及時糾正錯誤的讀音,并長期堅持學習拼音。

2.讀好詞語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朗讀時常常愛一字一頓地拖腔拖調地唱讀,這是由于低年級學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們識字不多,朗讀時把注意力集中在讀準字音上,而忽略句子意思的表達,在朗讀前可指導學生用鉛筆劃出詞語,讓學生跟讀并注意按詞停頓。

詞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朗讀詞語是朗讀課文的基礎。首先要讀好雙音節詞,如“藍天”、“倆人”,第一個字“藍”、“倆”要讀得稍重一些;“小麗”、“友誼”的第二個字重讀。讀時應給予重視,教師在學生練習時給予及時指導、示范,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會從中悟出規律和方法。

3、重視句子的朗讀指導

如小學語文第二冊《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先,讓學生明確本段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這段內容采用適當的語調去讀,教師可指導學生想:媽媽為什么笑著說?因為它聽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時別人的尾巴都各有各的用處,是不能借給他的,心里疼愛小壁虎,所以笑著說。讀時語速要放慢,充滿感情地讀出關心、疼愛。“小壁虎轉身一看,高興地叫起來”。他為什么“高興地叫起來”?因為他歷盡艱辛都沒借到尾巴,這時候一轉身發現自己又有了尾巴,這時候是多么驚喜啊!讀的時候聲音要響亮,語速稍快,“新尾巴”要讀重音,讀出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高興的語氣。這樣指導,使學生在理解自然段的同時,進行了朗讀訓練。

(二)范讀

教師要經常范讀帶讀。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都把朗讀課文作為備課的重要內容。課前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讀”,正確掌握每個字的讀音,準確把握課文的思想情感,并認真揣摩句子的重音、語氣、節奏。課堂上,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給學生必要的范讀,給學生以規范的示范、引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模仿著去讀,經過一段時間教師的示范,學生的唱讀現象會有很大改觀。

(三)、入情入境讀

低年級學生所學的課文都是富有童真、童趣的故事。教師利用一些生動形象的學具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達到較好的朗讀效果如《比尾巴》,教師出示各種動物的尾巴圖片讓學生能直觀感受到小動物們在比尾巴并讀出動物尾巴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每篇課文或每段課文的內容以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確定朗讀基調。如第一冊《雪地里的小畫家》,課文的第一句是“下雪啦,下雪啦!”要讓學生想像如果下雪了,你心情是什么樣的?引導讀出那種喜悅、興奮的心情,應當是第1個“下雪啦”略低,第2個則略高。

(四)、評價激勵

兒童天生喜歡鼓勵和贊美,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教師要善于聆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多給予恰當的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微笑和鼓勵,多一些個性化的語言,如:“你讀的真投入!”“你讀的很形象!”之類的話。其實,當教師用心聆聽學生朗讀,切實發現他們在朗讀時的優點時,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能及時給予肯定,孩子就能在教師的鼓勵中樹立自信心,喜歡上朗讀。

當然,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克服學生的唱讀現象,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能力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只有如此,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