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求索路默默耕耘情:
孜孜求索路默默耕耘情
沙河鄉明德小學代克梅
她是沙河鄉的一名教師,在教育這條戰線上,她已經奮戰了28年。近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在這片熱土上,她播下了成百上千求知的種子,許多儼然長成大樹,一路風景,蔚為大觀。現今,她依然筆耕不輟地書寫著教育的樂章,書寫著關于生命和教化的贊歌:數度春風化綢繆,幾番秋雨洗鴻溝。黑發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
她的家庭并不完滿,**年那年春天,在山東務工的丈夫因突如其來的災難成了植物人,噩耗傳過來,她差點昏倒在三尺講臺,一時間許多人都來安慰她,但她卻平靜地說,“事情已經發生,不要耽誤了學生”,她強壓悲痛,在安排好班級事務,找好代課老師后后,才奔赴遠在幾千里之外的丈夫的身邊。幾個月的康復訓練加上她耐心的伺候,被診斷為植物人的丈夫終于恢復了意識。從事故發生那天起,她儼然已經是家里的頂梁柱,剛滿十歲的孩子以及丈夫都需要自己照料,但她始終還是放不下她的那群學生,考慮到公公婆婆尚能照料丈夫,在丈夫病情穩定之后,她又步履匆匆走上三尺講臺,開始了家庭和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但面對學生她說,“那些苦算不了什么”。教室還是那間教室,學生也還是那群學生,然而手中的教鞭卻分外沉重,手下的粉筆字也格外鏗鏘,她似乎已經把生的意志和希望,都寄托在這一張張求知若渴眼睛里,寄托在一次次評語和教案的字里行間。災難不是讓人滅亡就是讓人堅強,正是這場意外讓她對自己、對家庭對教育事業有了新的思考。教學成績一直都很優秀的她,**年之后更是連創新高,多次奪得全鄉甚至全縣的的第一名。
對學生的愛不是偶然產生的,從她走上工作崗位以來,多少桃李多少愛,多少歡喜多少愁,一茬又一茬的學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現任河北鋼鐵集團唐鋼股份公司中層職工的李友國,每次提起她,總是有許多話要說。“八幾年的時候,我家里面很窮,母親先天聾啞,父親身體老邁,哥哥因為交不起學費輟學了。自己剛好在她的班上,我雖然成績不錯,但無奈家中太窮,連一件完整的衣服也沒有,更別提學費了,加之看不到前途,就在學校調皮搗蛋,希望讓老師一氣之下把自己趕出學校。后來我跟人打了架,受了傷,剛好被她看到,一向嚴厲的她什么也沒問,關切地給我清洗了臉上的血跡,包扎了傷口。看著她為我這個不懂事的學生忙前忙后,我心里充滿了感動和愧疚。后來她問我為什么要跟人打架,我就把自己不想讀書的心事告訴她了,她當時顯得非常生氣,似乎我打架都不如因這一個想法犯的錯大,后來她又跟我講了很多道理,要我無論如何要堅持下去,將來要考上大學。許多的話如今已經忘記了,但她殷切的眼神、語重心長的語調,以及那個陌生的詞語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