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初中思想政治學習方法

初中思想政治學習方法

2024-07-31 閱讀 7664

淺議初中思想政治學習方法

思想政治這門課程在初中的課程教學中,常常被學生及家長作為一門副科而忽視,在日常的學習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在臨近考試時采取突擊課本及試題,強迫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過后便又將之束之高閣,從而沒能發揮初中思想政治課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人生觀及價值觀等方面的作用。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總結了一些學習方法,希望可以為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初中的思想政治這門課程,在一些家長和學生心中,是長期作為一門無關緊要的副科存在的。甚至有的家長認為只要把語文,數學,英語學好就可以了,其實思想政治在我們初中科目中還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我們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常有作用的,但要把它學好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就可以的,還必須有一些學習方法。一:政治重在對基本原理的理解,而最關鍵的則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就需要學生對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多用學過的知識加以分析。做到這點其實可以把握三句話:以本為本,重視基礎,訓練能力。以本為本就是要處理好教材與參考資料的關系,必須以教科書為學習的根本,盡可能地掌握教材,決不能離開教材看資料。重視基礎就是要特別注意學習好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主干知識,根據考試大綱的考查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過關,老老實實的打好基礎:訓練能力就是要認真仔細地完成每一次測試,在周測,月考,模擬考試中檢查知識不足,提高應試能力。二:學習政治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1)要站在知識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學習一門學科前首先應了解這一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份內容都要弄清楚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2)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習最忌死記硬背,不論學習什么內容,都要問為什么,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問題超出了中學知識范圍,甚至老師也回答不出來,但這不要緊,要緊的是對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這往往是培養我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養成這種思考習慣,有利于思維品質的訓練。(3)發散思維,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思維活動來實現的,學習的核心就是思維的核心,知識的掌握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提高智力素質,智力素質提高了,知識的學習會變得容易。

篇2:改變學生學習方法之我見

改變學生學習方法之我見

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沙河鎮閘灣小學:李海霞

《新課程指導綱要》提出教學改革要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如下幾方面的體會:

一、提高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課改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從思想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了。例如教學“6的加減法”時,我設計了“游公園”的游戲,兒童不僅能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學習中去了,而且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到訓練與培養。

二、自主合作探究,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小木棒、小卡片、小圖片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你們的助手,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當然,不是說亂成一團才為妙,但一個開放的、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課,應該有他們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適度的“亂”,在教師控制之中的“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造性的學。

三、創新型教學,變“單一媒體”為“多種媒體”

當今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并且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數學教師應該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喜歡這門學科。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篇3: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法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豐澤第三中心小學王麗玉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且富有個性的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實施探究性學習,并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讓他們親歷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從而感受數學之美,體會探究之樂,獲取成功之喜。現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教學情境,點燃他們的“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孩子的全部學習活動,都伴隨著他們情感的參與。積極的情感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因此,教師要把學生引入到所提問題的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學生探索性思維活動。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依據教學內容創設制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密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利用游戲開場,創設這樣的情境:一上課,我對學生說:“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數字游戲,看誰能考倒老師。你們隨便說出一個數,老師不用計算立即說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們可以用手中的計算器去驗證。”游戲開始了,學生們爭先恐后,有的想難倒老師,說的數比較大,教師卻對答如流。學生們都震驚了:“為什么老師比計算器還快呢?”驚嘆之余,便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究竟這些數有什么特征呢?老師又有什么絕招呢?”學生們都急于想知道老師快速判斷的絕招,于是,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老師的引領下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二、創設操作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樣學生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我們要改變以往機械的講解,,而是創設了這樣一個‘動境’:讓學生利用備好的紙板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好后,要求學生分組檢查剪的情況,隨后,老師設問:“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獨立擺拼(有的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緊接著老師又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面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看誰能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來。”學生們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導出梯形的計算公式。最后,老師又引發學生再次探討“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擺拼,動腦思維的自主探究,獲取了新知識。同時,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索性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和推斷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在小組學習中,我們應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發表意見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在教學中特別要強調“學生為主”的意識,不要讓探索學習過程匆匆而過。當孩子圍繞著任務正熱烈討論時,千萬不要因為教學計劃而中斷學生的學習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他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樣,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條件。有了時間保障,我們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探究的空間。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我們就需要考慮學生是如何獲得乘法分配律的?他們是否真正經歷了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生得到的僅僅是知識還是在過程中生成了方法、學會了合作交流?如教“乘法分配律”我設計了這樣的片段:(1)獨立思考: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寫成另外的形式嗎?(3)小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個題目容易計算?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發現、去探究,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學習的能力。